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 背脊門
  • (清)陳夢雷
  • 4929字
  • 2015-11-13 11:46:29

單方

發背癰癤:取多年煙熏壁土、黃蘗等分為末,姜汁拌調攤貼之,更以茅香湯調服一錢。壁土取東迎太陽者。【 《經驗方》】

又方:取糞坑底泥,陰干為末,新水調敷,其痛立止。 【 時珍】

發背欲死:取伏龍肝末,酒調厚敷之,干即易,平乃止。 【 《千金方》】

癰腫發背:酢磨濃墨涂四圍,中以豬膽汁涂之,干又上,一夜即消。 【 趙氏方】

又方:廚內倒吊塵為末,以生蔥極嫩心同搗膏敷之,留頂,一日一換,干則以水潤之。【 《集簡方》】

又方:用甘草三兩,微炙,瓶盛酒一斗,浸甘草,乃以黑鉛一斤,熔化投酒中,如此九度,去滓,飲酒醉臥,即愈。【 《經驗方》】

發背惡瘡及諸癰疽:好光粉二兩,真麻油三兩,慢火熬,以柳枝急攪,至滴水成珠,入白膠末少許,入器,水浸兩日,油紙攤貼,名神應膏。【 《直指方》】

發背初起:鐵漿飲二升,取利。 【 《外臺秘要》】

疽瘡發背:銀朱白礬等分,煎湯溫洗,卻用桑柴火遠遠灸之,日三次,甚效。 【 《救急方》】

麥飯石膏,治發背瘡甚良,乃中岳山人呂子華秘方。取麥飯石,石大小不等,或如拳,或如鵝卵,或如餅,大略狀。如握聚一團,麥飯有粒點,如豆如米,其色黃白,但于溪間麻石中尋有此狀者,即是。取此石碎如棋子,炭火燒赤,投米酢中浸之,如此十次,研末篩細,入乳缽內,用數人更碾,五七日,要細膩細面,四兩;鹿角一具,要生取連腦骨者,其自脫者不堪用,每二三寸截之,炭火燒,令煙盡即止,為末研細,二兩;白蘞生研末二兩,用三年米酢入銀石器內煎,令魚目沸,旋入藥在內,竹枝子不住攪,熬一二時久,稀稠得所,頃在盆內待冷,以紙蓋收,勿令塵入。用時以鵝翎拂膏,于腫上四圍赤處盡涂之,中留錢大泄氣。如末有膿即內消,已作頭即撮小,已潰即排膿如湍水。若病久肌肉爛落,見出筋骨者,即涂細布上貼之,干即易,逐日瘡口收斂。但失陷下穴者,即無不瘥。已潰者,用時先以豬蹄湯洗去膿血,故帛拭干,乃用藥。其瘡切忌手觸動嫩肉,仍不可以口氣吹風,及腋氣月經有孕人見之,合藥亦忌此等。初時一日一洗一換,十日后二日一換。此藥要極細,方有效。若不細,涂之即極痛也。此方孫真人《千金》月令已有之,但不及此該悉且盡。又北齊馬嗣明治楊遵彥背瘡,取粗黃石如鵝卵大者,猛火燒赤,納濃酢中,當有屑落酢中,再燒再淬石至盡,取屑日干,搗篩極細末,和酢涂之,立愈。劉禹錫《傳信方》謂之煉石法,用敷瘡腫無不驗。

發背初起,惡寒嗇嗇,或已生瘡腫癮疹:消石三兩,煅,水一升泡化,青布折三重,溫溻赤處,熱即換,頻易取瘥。【 《外臺秘要》】

發背初起,疑似者,便以秦艽牛乳煎服,得快利三五行,即愈。 【 《集驗方》】

癰疽發背:用胡燕窩、土鼠坌土、榆白皮、(艸舌)蔞根等分為末,以女人月經衣,水洗取汁,和敷腫上,干即易之。

潰者封其四圍,五日瘥。 【 《千金方》】

發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 【 《傷寒類要》】

發背潰爛:陳蘆葉為末,以蔥椒湯洗凈敷之,神效。 【 《乾坤秘韞》】

發背欲死,及一切腫毒赤游風疹,或風熱頭痛,芭蕉根搗爛涂之。 【 《肘后方》】

發背初起:草決明生用一升,搗,生甘草一兩,水三升,煮一升,分二服。大抵血滯則生瘡,肝主藏血,決明和肝氣,不損元氣也。【 《本事方》】

又方:用牡蠣粉灰,以雞子白和,涂瘡四圍,頻上取效。 【 《千金方》,下同】

又方:鹿角燒灰,酢和涂之,日五六易。

發背腫毒未成者:用活蟾一個,系放瘡上半日,蟾必昏憒,置水中救其命;再易一個,如前法,其蟾必踉蹡;再易一個,其蟾如舊,則毒散矣。累驗極效。若勢重者,以活蟾一個,或二三個,破開連肚,乘熱合瘡上,不久必臭不可聞,再易二三次即愈。慎勿以物微見輕也。【 《醫林集要》】

腫毒初起:大蝦蟆一個,剁碎,同炒石灰研如泥,敷之頻易。 【 《余居士方》】

癰疽發背及發乳諸毒:用吳茱萸一升,搗為末,用苦酒調涂帛上貼之。 【 《外臺秘要》】

癰疽發背:用母豬蹄一雙,通草六分,綿裹煮羹食之。 【 《梅師方》】

發腦發背及癰疽熱癤惡瘡:用臘月兔頭搗爛,入瓶內密封,惟久愈佳。每用涂帛上厚封之,熱痛即如水也,頻換取瘥,乃止。【 《勝金方》】

發背癰腫:用白犬屎半升,水絞取汁服,以滓敷之,日再。 【 《外臺秘要》】

五毒發背:金星草和根洗凈,慢火焙干,每四兩入生甘草一錢,搗末,分作四服,每服用酒一升,煎一二沸,更以溫酒二三升相和,入瓶器內封固,時時飲之。忌生冷油膩毒物。【 《經驗方》】

發背初起:生姜一塊,炭火炙一層,刮一層為末,以豬膽汁調涂。 【 《海上方》】

發背欲死:雞腸草搗敷之。

又方:冬瓜截去頭,合瘡上,瓜爛截去,更合之,瓜未盡,瘡已小斂矣,乃用膏貼之。【 《肘后方》】

發背不潰:皂角刺麥麩炒黃一兩,綿黃芪焙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服一大錢,酒一盞,乳香一塊,煎七分,去滓溫服。【 《本事方》】

發背初起:活蝸牛二百個,以新汲水一盞,湯瓶中封一夜,取涎水,入真蛤粉,旋調掃敷瘡上,日十余度,熱痛止則瘡便愈。【 《集驗方》】

又方:用雞肫黃皮不落水者,陰干,臨時溫水潤開貼之,隨干隨潤,不過三五個,即消。【 《經驗方》】

發背已潰:用雞肫黃皮,同綿絮焙末,擦之,即愈。

背瘡潰爛:黃黑牛屎多年者,曬干為末,入百草霜,研勻細摻之。 【 《談野翁方》】

背疽初發:用黃明牛皮膠四兩,酒一碗,重湯頓化,隨意飲盡。不能飲者,滾白湯飲之,服此,毒不內收,不傳惡證。【 《阮氏經驗方》】

又方:牛皮膠新瓦上燒存性,研末,酒二碗服之。 【 《談野翁試驗方》】

搭手發背:用蜆子殼一個,密陀僧一錢,共為細末,桐油調擦,內服托里散。一方無蜆子殼。

發背腫毒:蛇頭燒灰,酢和敷之,日三易。 【 《千金方》】

癰疽發背初作,及經十日以上,腫赤焮熱,日夜疼痛,百藥不效者:用煅雞子一枚,新狗屎如雞子大,攪勻,微火熬,令稀稠得所,捻作餅子,于腫頭上貼之,以帛包抹,時時看視,覺餅熱即易,勿令轉動及歇氣,經一宿定。如日多者,三日貼之,一日一易,至瘥乃止。此方穢惡,不可施之貴人。一切諸方,皆不能及,但可備員而已。【 《千金方》】

發背欲死:燒人屎灰,酢和敷之,干即易。 【 《肘后方》】

又方:凡人中熱毒,眼花頭運,口干舌苦,心驚背熱,四肢麻木,覺有紅暈在背后,即取槐子一大把,揀凈鐵鍋內炒褐色,好酒一大碗煎滾,去槐子熱服,待汗出即愈,未退再服。

發背不起:穿山甲、蛤粉拌勻炒,碾末,五錢酒下。

刻效散,治發背:用黃栝蔞一枚,白礬一錢,連皮子煅過為末,酢調敷,乳汁尤妙。

水龍收毒法,單治發背初起紅色者:瘡上用稠泥成圈,中間放水,下馬蝗數條,待蝗吸毒血,一日三易,其瘡即愈,謂之蜞針。

驪龍散,治發背破與不破二者之間,功能捷奏。用珍珠八分,牛糞一兩,十二月生用,余月煅灰存性,鐵銹一兩,共研細末,以豬腦加酢,調敷瘡口三五次,干再易之。

一艾二黃散,此奪旗斬將之劑,治發背黑色不痛,即為陰也。用艾葉一斤,硫黃、雄黃末各五錢,以水同煮艾半日,搗極爛,候溫敷上,再煮,再易,十余遍,能知痛者可生;全無痛者,出紫血而死。

治發背一切癰疽金石藥毒發,以紫背車螯大者,鹽泥固濟,火煅通紅,放冷取出,研為極細末,地上出火毒一宿,以甘草膏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甘草湯下,日進三服,第三日取下惡物,用后藥貼之。【 《中藏經》】

背瘡白膏藥:寒水石不以多少,火煅通紅,入磁器中封口,令密,沉井中一宿,取出研極細,以臘月豬脂和如膏,稀稠得所,自瘡赤盡處涂之,闊一指許,上以薄紙為花子,中心留一孔,貼定漸次赤退,即迤邐移近里至愈。紙花孔子外,所留紙,令與所涂藥闊狹等。

發背初起,爛開不住,合圍攻勝之劑:用白鹽梅、皂角二味,燒存性,研末,不發熱者,米酢調涂四圍,連換即不走開。【 《瘡瘍全書》】

平肌追膿散,瘡頭冷者用:炒干姜碾末,雞子清調搽四面。如潰爛,用豬蹄湯洗凈瘡口,拭干摻之,覺熱如烘,肌平易愈。

發背癰疽,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極奇秘。用甘草三大兩,生搗篩末,大麥面九兩,和勻,取好酥少許,入內,下沸水,搜如餅狀,方圓大于瘡一分,熱敷腫上,以綢片及故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已成者膿水自出,未成者腫便內消,仍當吃黃芪粥為妙。

又方:甘草一大兩,火炙搗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橫一小刀子,露一宿,平明以物攪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瘡腫發背,皆甚效。【 《蘇頌圖經》】

癰疽發背初起未成者:苧根熟搗敷上,日夜數易,腫消則瘥。 【 《圖經本草》】

發背癰疽成瘡者:龍葵一兩為末,麝香一分,研勻涂之,甚善。 【 《蘇頌圖經》】

虛火背瘡:虛火上行,背內熱如火炙者,附子末津調,涂涌泉穴。 【 《摘元方》】

疔瘡發背:草烏頭去皮為末,用蔥白連須和搗,丸豌豆大,以雄黃為衣,每服一丸,先將蔥一根細嚼,以熱酒送下。或有惡心嘔三四口,用冷水一口止之,即臥,以被厚蓋,汗出為度。【 《乾坤秘韞》】

癰疽發背及乳瘡:半夏末,雞子白調涂之。 【 《肘后方》】

背腿間一點痛不可忍者:芫花根末,米酢調敷之。如不住,以帛束之。婦人產后尤宜。【 《袖珍方》】

發背初起:水調白蘞末涂之。 【 《肘后方》】

木蓮草,治背癰,干末服之,下利即愈。 【 《蘇頌》】

癰疽發背:生菖蒲末搗貼之,瘡干者為末,水調涂之。 【 《秘寶方》】

發背初起,腫臖赤熱:用紫背浮萍搗,和雞子清貼之。 【 《圣惠方》】

發背:石韋炒末,冷酒調服。 【 《蘇頌》】

癰疽發背,一切腫毒:蕎麥面、硫黃各二兩為末,井華水和作餅,曬收,每用一餅,磨水敷之,痛則令不痛,不痛則令痛,即愈。【 《直指方》】

又方:粢米粉熬黑,以雞子白和,涂練上,剪孔貼之,干則易,神效。 【 《葛氏方》】

背瘡熱腫:蕺菜搗汁涂之,留孔以泄熱毒,冷則易之。 【 《經驗方》】

發背惡瘡:重陽日收老茄子百枚,去蒂四破切之,硝石十二兩搗碎,以不津器先鋪茄子一重,乃下硝石一重,如此間鋪,令盡,以紙數層密封,安置凈處,上下以新磚承覆,勿犯地氣,至正月后取出,去紙兩重,日中曝之,逐日如此,至二三月度,茄已爛開,瓶傾出,濾去滓,別入新器中,以薄綿盡頭,又曝至成膏,乃可用。每以酒調半匙,空腹飲之,日再。更以膏涂瘡口四圍,覺冷如冰,瘡干便瘥。其有根本在膚腠者,亦可內消。若膏久干硬,即以飯飲化動用之。【 《圖經本草》】

癰疽發背,大如盤,臭腐不可近:桐葉酢蒸貼上,退熱止痛,漸漸生肉收口。極驗秘方也。【 《醫林正宗》】

發背散血:槐花菉豆粉各一升,同炒象牙色,研末,用細茶一兩,煎一碗,露一夜,調末三錢敷之,留頭。勿犯婦女手。【 《攝生妙用方》】

癰疽發背:榆根白皮切,清水洗,搗極爛,和香油敷之,留頭出氣。燥則以苦茶頻潤。不粘更換新者。將愈,以桑葉嚼爛,隨大小貼之,口合乃止,神效。【 《救急方》】

癰疽發背:巴豆樹根掘取洗搗,敷患處,留頭,妙不可言。收根陰干,臨時水搗亦可。【 《經驗方》】

發背初生,一切癰疽皆治:單用紫荊皮為末,酒調箍住,自然撮小不開,內服柞木飲子,乃救貧良劑也。【 《仙傳外科》】

癰疽發背:用豮豬腰子一雙,同飛面搗如泥,涂之即愈。

槐花酒,治發背一切瘡毒,不問已成未成,但臖痛者并治之:槐花四五兩,微炒黃,乘熱入酒二鍾,煎十余沸,去滓熱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又洽濕熱瘡疥,腸風痔漏,諸瘡作痛,尤效。

又方:用亂發燒灰,酒服方寸匕。

又方:豬脂敷上,日四五度,亦治發乳,救急方云;取豬羊脂切作片,冷水浸貼上,暖即易之,五六十片瘥。若初貼少許即寒,寒定好眠,甚效。

又方:三年酢滓,微火煎。令稠,和牛脂敷上。

又方:豬、狗牙燒灰,酢和敷上,日三四易。

又方:古蚌燒灰,雞子白和敷之,日三易。

遠志酒,治一切癰疽發背癤毒惡候,若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敷之即痛;有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可忍,傅之即不痛;或蘊熱在內,熱逼人手,不可近,敷之必清涼;或氣虛血冷,潰而不斂,若七情內郁,治之必愈。用遠志不以多少,泔浸捶去心為末,酒一盞,調末三錢,澄清飲之,以滓敷于患處。【 《醫學綱目》】

治癰疽發背初腫時:方用風化石灰二兩,細辛一兩,共為粗末,用熱酢調勻,敷患處,干再敷,三上,其腫即消。

有人患背疽,已潰如碗面大,視五臟僅膈膜耳,自謂必死。用大鯽魚一枚,去腸臟,以羯羊糞入其中,烘焙焦黑,極燥,為細末,干摻之,瘡口遂收,后竟無恙。此方累用有效。須候膿少欲生肌肉時用之。

又方:治背疽久不收口,用川椒去目炒黑一錢,定粉風化硝各二錢,白礬二錢半,乳香沒藥各一錢,共為末摻之。

治背瘡肉長疾,皮不及裹,見風即成僵,以寒水石燒研為細末,敷瘡上,再用銅綠細末上之,肉即不作僵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水县| 张家口市| 安龙县| 巫山县| 安丘市| 苏尼特左旗| 姜堰市| 车险| 黎城县| 崇义县| 黑龙江省| 无为县| 环江| 裕民县| 乌苏市| 邻水| 清河县| 新竹市| 洮南市| 荥阳市| 丹东市| 秀山| 吉林市| 濮阳市| 安顺市| 庆元县| 鄂伦春自治旗| 广平县| 宁夏| 项城市| 根河市| 信阳市| 克东县| 通州市| 鄢陵县| 临泽县| 临沂市| 金坛市| 邵武市| 平顶山市| 武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