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散走流注發

此證發于背胛之間,若氣血不調,經絡不通,復感六氣七情,故毒氣乘風熱而走是也。乃因風盛而生熱之證,熱極氣盛,氣因熱之極而走于四散,急宜疏風定熱,則氣自然而息。若元氣盛,初發者,速以艾灸七壯,四圍敷藥,內服二十四味流氣飲,無不愈者。若流注于手足腿者,死無疑矣。

連珠發

此疾若陰囊亦腫,小便不通,小腹脹痛。此疽因色欲過度,乃醉飽房事,以傷腎水。得此疾者,必致成串,令人口干,身發寒熱,百節皆疼,治以十奇散、酒煎散。

或患處好肉四邊紅腫,其色如火,用磁鋒砭去惡血,即用雞子清調乳香末敷之,時時用芭蕉根汁潤之,以助藥功。

蜂窩發

此疾若肉黑色、青色,中大陷,四圍硬肉赤紫色,風毒氣傷于腠里,可發出即生,不發出即死。此毒因膏粱之味,溫床厚被,醉飽房事,以致五臟積毒不流,積而為癰,則心神恍惚,夜夢不安,小便頻數,大便溏泄。此疾串于左脅即死。治宜內托十宣散,連服蠟礬丸,日進五服。膿將透,便服排膿內補十宣散,即內托散,加木香、穿山甲,仍貼金絲膏。

竟體發

此毒發于背脊之間,因暑熱之時,空心受其穢氣,以致胃氣仍敗,則致嘔逆。如若不治,毒氣入內則難生矣。急服乳香托里散,再服五香連翹散、蠟礬丸,外貼金絲膏,內服忍冬酒,一日三服。

蓮子發

此疽發于右胛中,恐其毒氣奔入心,大要用藥散之,敷圍藥點截住,不令攻心。如在中道,通背皆腫,不可救也。消者可療。諸瘡痛癢,皆屬于心。以心生血而行氣,主痛。諸瘡皆有敷藥,就上下打大針三四針為妙,用前化毒消腫散、千金內托散多加黃芪、護心散、蠟礬丸,時刻不可缺。

上中下三搭手

此毒受在五臟六腑毒熱,憂怒氣壅,傷于肺經,結聚成毒,此是惡證也。當用腦疽發背癰疽等藥治之,圍藥亦然,時進忍冬酒、蠟礬丸。

上中下三發背

上發背,受在陶道經,主傷于肺肝心經,驚郁結聚,怒氣傷肝,壅出背毒,此乃惡毒證也。先用敗毒流氣飲,次用護心托里散,后用內托流氣飲治之。

中發背,受在神堂、靈道經,正心毒,心血涌出不能歸肝,氣血壅在背中,損于肝經,此乃惡證。當用煎藥,治宜敗毒流氣飲。

下發背,乃受脾肝經絡,凝滯于五臟,傷于三經,此是三毒之證也。先用敗毒流氣飲,后用人參內托散,外用圍藥傅之。

纏袋痰注

所謂痰注者,何來?六氣七情所感,痰不能流行,結于背胛,伏于經絡之間,而背為明堂,月深日久,結成囊窠,內連于臟腑,外隔于皮毛,宜早治之。其形或圓或歪,或如米袋,堅硬如石,外用圍藥,次服人參內托散四五十劑,元氣充足,方可用下行劑,下大便痰積數升而愈。

三串毒

此證生于背之上下,其形雖一,而中間皮好,但內肉潰爛,初起紅色,亦不太痛,日漸潰爛,此證之來,六氣七情所感,嚴寒酷暑所遇,積毒于臟腑,或年老男婦性度怡默而患此者,想平居坐臥濕地而然也。若無外證,得生。若飲食日減,泄瀉發熱,勢難生矣。治法與發背諸癰同。

腎愈怒發脾癰

此證下腎俞雙發,因飲熱酒行房,怒氣傷肝,受濕而得也。陽發于外,可治。痰發陰發傷于腎膜,膿稀者為虛,難治。若老少婦人,性氣溫和,飲食謹節,又無六情惱懷而亦患此者,乃受地之濕氣,或暑月以冷水沐浴而然。脾癰發于左膊之間,初發可用艾火灸之,急服追疔湯,汗之即散。治法服藥同前。蠟礬丸甚宜服之。

血潰流注疽

此證多生膏粱形重之人,有此疾者,好食煎炒炙煿糖蜜之類。其疽大者如雞子形,猶如紫李,只腫不紅,內串經絡之間,流注背節之內,遍身酸疼,百節疼痛,用內托散加木瓜、白芍、連翹,再服乳香護心散、黃礬丸,外用圍藥傅之,不可遲也。凡用藥以意消息,切勿執方對證。

對臍毒

沖疽生于腰腎之間,發于背骨作瘡腫,又名對臍,又名歷腎,主心,流入腎囊三十日可刺。其膿赤白色者不死。青黃紫色,又兼讝語見鬼者,發則內腎疼。變為渴者,萬無一全。多服參芪內托散,加知母、黃蘗、麥冬以滋腎水。

仁齋直指方 【宋□楊士瀛】

發背

凡發熱則謂之背發大瘡;若不發熱,皆癤也。其有陰證于五臟內發者,卻又沉晦無熱。

癰疽發背陰證,頭平向內,沉黯不痛,渾身及患處不熱,宜服當歸酒以排膿,內補散、加味不換金正氣散為佐,兼以米鋪、豬蹄、臀肉為養。蕎麥面能發起,可煮食之。如更不起發,可用穿山甲頭切片,蘸酢炒焦,生人牙煅各二錢半。

右為末,分兩貼,用辣桂、當歸、麻黃煎酒調服;外取姜汁和面,厚涂患處。

發背陰疽,內宜服仙方活命飲、秘方奪命散、仙傳化毒湯、雞血散、狗寶丸,賽飛龍奪命丹,外用四虎散敷之。

發腦、發鬢、發眉、發頤,發背,是為五發,至險。其證皆令人頭痛,惡心,寒熱,氣急拘攣,宜五香散、五香湯。

究其病源,有風、有氣、有食、有藥毒、有勞損。風則多癢,氣則多痛,食則發寒熱,藥毒則堅硬,勞損則瘦弱。風氣食三積易療,宜二香散。藥毒勞損,二者難醫。

河間六書 【金□劉完素】

強痛惡寒

風為病者,或為腰脊強痛。

風熱氣壅,筋滯脈拘,脊強痛。

夫傷寒之候,邪熱在表,必脊強身體拘急。太陽證,脊強脈浮無汗。

一陰二陽病,發驚駭,背痛,噫欠,名為風厥。蓋胃土、肝木,為木克土,風勝濕,不制腎水,故令上逆。

腎風脊痛,不能正立。

寒氣入經,稽留凝泣,氣不流通,心背相引而痛。

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背怯冷。

儒門事親 【元□張從政】

背瘡

背瘡初發,便可用藏用丸、玉燭散大作劑料,下臟腑一二十行,以(金非)針于腫臖處亂刺血出,如此者三。甚者百會、委中皆出血,后以陽起石散敷之。不可便服內托散,內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為陽,更以熱投熱,無乃太熱乎?如瘡少愈,或瘡口未合,瘡痂未斂,風癢時作,可服內托散以辟風邪耳。

東垣十書 【元□李杲】

氣郁作痛

《脈經》云:風寒,汗出,肩背痛,中風,小便數而欠者,風熱乘肺,使肺氣郁甚也,當瀉風熱通氣,防風湯主之。

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郁而不行,以風藥散之。

發背

夫背疽初生如黍米大,癢痛有異,悞觸破之,即焮展四畔,赤腫沉悶,牽引脅肋疼痛;數日之后,漸覺肌膚壯熱,惡寒煩渴,腫暈侵展,燣漿汁出,積日不潰,抑之則流血者,謂之發背疽也。又有初生其狀無頭,腫闊三四寸,始覺注悶疼痛,因循數日,皮光微軟者,甚則亦令人發熱惡寒,頭疼煩渴者,謂之發背癰也。此證惟疽最重。其初生皆由滋味與厚衣。衣服厚暖則表易招寒,滋味過多則五臟生熱,臟腑積熱則血脈不流而毒氣凝滯,邪氣伏留,熱搏于血,血聚則肉潰成瘡。淺則為癤,實則為癰,深則為疽矣。亦有因服金石發動而患此疾者,亦有平生不服金石藥而亦患此疾者。蓋由上祖曾服餌者,其毒氣流傳子孫。此病初生認是疽,則宜速療之。若氣實之人,則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若年紀未五十,少壯實者,可服五利大黃湯、化毒丸,取通利臟腑一二行;瘡頭上用追毒散之類,貼溫熱膏劑,更溻腫湯、潰毒湯淋溻之。如此調治,以待膿成。已前不可以諸藥救療,以安患人之心,慎勿惱怒觸著。至膿成敗潰,宜服五香湯,及內托里散、茯苓湯、當歸托里散之類。渴不止者,服竹葉黃芪湯、乳香散。勿為大熱,服大黃、(石卜)硝苦寒之藥。若因服利藥而利不止,死矣。若瘡中惡肉未退,膿水不快者,即用追蝕之藥,或鋌子纴之,上用鹿角散以酢熬為糊貼之。惡肉退去,好肉漸生,即用搜膿散、翠霞散之類纴之。苦瘡毒未盡,慎勿早上生肌之藥,縱得平復,必再發。其間調理次第,臨時制宜,在將護忌慎耳。

丹溪心法 【元□朱震亨】

冷痛

背心一片,常為冰冷,此痰之所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凡人每日背上一條如線而寒起,痰也,宜吐下之。

脊骨胛眼痛,宜蒼朮復煎湯。

發背

背瘡先發為腫,氣血郁積,蒸肉為膿,故其痛多在瘡之始作時也。膿潰之后,腫退肌寬,痛必漸減,而反痛者,此為虛,宜補。亦有穢氣所觸,宜和解。風寒逼者,宜溫散。

虛勞瘦弱,榮衛否濇,串處重著如負石,不可用香燥疏泄之藥,宜腎氣丸、托里散。

證治要訣 【明□戴思恭】

發背

有服金石以助欲,至精氣既衰,藥毒偏盛,金石與肺同類,肺通于腎,所以多成發背之疾。又有用鱉為臛,亦治發背。蓋鱉之陽氣,皆聚于上胛,所以上胛可入藥也。若毒發于陰,而又未可用附、桂諸藥劑。外疼內寒,宜五香湯。

患背瘡人及諸毒已潰后,血去過多,津液少者,宜換肌散。毒初發頭疼體痛,乍寒乍熱,恐挾外邪,宜香蘇飲加川芎、白芷、防風、當歸、陳皮之類。

醫學綱目 【明□樓英】

惡寒屬飲

背惡寒,是痰飲。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茯苓丸主之。

疼痛屬肺

肩背痛,屬肺分野。經云: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故秋氣者,病在肩背。又云:秋肺太過為病,在外則令人逆氣背痛慍慍然是也。

運氣屬火

經云:歲火太過,民病肩背熱。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肩背俞缺盆中痛。又云:歲金不及,其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治以寒劑,是也。

發背

海藏治發背用奪命丹,蒼耳方。一則用大黃、牡蠣,一則用蒼耳,知有內外之別也。

前用奪命丹二藥,表里不同,何以然?乃膏粱之變。脈沉而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脈浮而滑,所以有泄之發之之異也。

夫人生最可憂者,發背也,其種有五:

一曰陽毒。因風熱而有,或患熱毒消渴,或先患傷寒,余有陽毒,觸處蓄積,起于背脊膂之間,不問椎數,但從兩夾脊起止腰上,滿背臖熱如炊之狀,赤紫或紅如焰,膿毒難成,成后不止,止后痛不除,驀忽數日之間,復平如舊,將謂腫消,此是內攻肉陷,不可療。

二曰陰毒發背。是氣冷而作,初如黍米粒起,情緒不快,愔愔而痛,直應前心,心忪怔忡,頭目昏重,寒熱如瘧,五七日后,始發引攻腫,開闊難收,內積有膿,深沉遲緩。未透,宜急以補氣湯藥內托,外以抽膿藥貼之。宜急見膿,無膿,即平愈未期。

三曰,有人多服金石燒煉之藥,毒惡流滯成發背者。初起如丹疹之狀,漐漐漸開,如湯火瘡,面色如朱,心膈煩躁,多渴嗜冷,其瘡難起,起即驚人,猶勝于陰陽二毒者。緣此有解金石藥毒湯散治其內也。賴有根底分明,亦須急療方安。

四曰,人有患酒食毒發背者。此疾非近得之,乃臟腑久積,乘饑乘困,食之便睡;或多食酒肉,冷熱粘滑,肥鮮熾膩,未下胸膈,房室不禁,恣意當風取快,脾臟氣虛,不能受乘,發毒攻背,兩夾脊不問椎數,初起癰頭如小彈子,后大如拳,堅如石,痛遍,四肢拘急,口苦舌干,腹急,大小便濇,十數日后,頭面手足虛腫,及臟腑通泄如利,內急痛者,是其證也。喜方腫引,急用收腫發穴潰膿湯藥,內實外泄,膿水不可放縱。遲緩則皮肉腐壞,傷骨爛筋,漸成膿多,因而感邪內敗,死矣。

五曰,人有冒山嵐瘴氣發背毒。先在臟腑,年月寖遠,氣血虛損衰弱。初起腫色青黑如靴,皮頑痹痛,深附筋骨徹髓,按之木石,引手加深,方覺似有痛處。至五七日,毒氣浮淺腫高,色變青白,有如拳打之狀,寒戰似瘧,及有風候,頭動口偏,手足厥逆,眼黑睛小白多而慢,此內有邪氣相搏。急破出清血三五升,方有黃膿白汁相和發泄。其皮不寬不慢亦急,脹痛亦不住,直至色退,熱疼方愈,宜急追膿與毒氣外出,無害。

有發背癰,有發背疽,如毒氣勇猛,而發如火焚茅,易于敗壞。初發即可如黍米粒大,三兩日漸赤引腫如手掌面大,五七日如碗面大,即易為攻。焮熱赤引如火燒之狀,浮面漸潰爛闊開,內發腫如炊之狀,外爛皮肉,如削去紫瘀,膿汁多而腫不退,疼亦不止,發逆飲食不下,嘔吐氣急,浮淺開闊者,尤宜發膿托毒湯藥,用之必愈,此陽證實也。

其間有只如盞面大者,此非不大,緣為毒氣深沉,內虛,毒氣近膜也。此必內攻近入臟腑,卻外入四肢,先攻頭面虛浮,后攻手面,次攻兩足,面腫,毒氣散入四肢,其人聲嘶氣脫,眼睛黑小,十指腫黑,干焦不治,此陰證虛也。

凡癰疽初發,腫硬高者,而毒氣卻淺,此乃六腑不和為癰,其證屬陽,勢雖急而易治。若初發如粟粒,甚則如豆許,與肉俱平,或作赤色,時覺癢痛,癢時慎勿抓破,此乃五臟不調為疽,其證屬陰,蓋毒氣內蓄已深,勢雖緩而難治。

始發一粒如麻豆大,身體便發熱,生疽處腫大熱痛,此為發于外,雖大如盆,治之百可百活,此陽證實也。或身體不熱,自覺倦怠,生疽處亦不熱,數日后漸大,不腫不痛,低陷而壞爛,此為發于內,雖神仙無如之何,此陰證虛也。

初患腫,三日內灸者,生。八日內膿成針烙導引者,生。未瘥慎勞力者,生。慎忌食者,生。慎喜怒者,生。懼腫猛療者,生。急療者,生。不諱發背者,生。

待膿自出不導引者,死。未內攻而針烙用藥導引者,生;內攻后導引針烙者,死。膿焮熱痛方盛,已前療者,生;如過此后已內攻者,死。膿成后不出不導引但敷藥者,死。如赤白痢氣急者,是已內攻,醫療無益,必死。癰不救十得五生,疽不療十全死。輕腫怕痛者,必死。不遇良方者,死。節候不依法者,必死。愚執恣意用性逸情者,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章县| 罗江县| 玛多县| 吉安市| 正阳县| 蒙阴县| 和平县| 申扎县| 吴忠市| 大厂| 元阳县| 渝北区| 犍为县| 建德市| 肇东市| 永定县| 吉林市| 五大连池市| 广灵县| 岢岚县| 巍山| 宁阳县| 翁牛特旗| 高陵县| 无为县| 太仆寺旗| 孝感市| 吉林市| 长沙县| 宣威市| 涿鹿县| 远安县| 眉山市| 乳山市| 竹溪县| 武鸣县| 绍兴市| 定远县| 彭州市| 宜良县| 凭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