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 【明囗王肯堂】
強痛
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沖頭痛,乃足太陽經不行也,羌活勝濕湯主之。若打撲傷損,從高墜下,惡血在太陽經中,腰脊痛不可忍,地龍湯主之。
按《脈經》云:風寒汗出,肩背痛,中風,小便數而欠者,風熱乘其肺,使肺氣郁甚也,當瀉風熱,以通氣防風湯主之。然則寒熱氣不足以息,而肩背痛小便遺失者,當以人參、黃芪之屬,補肺氣之虛,不言可知也。
天柱發對心發對臍發
或問背發疽有幾?曰:上中下三發,俱在脊中,屬督脈。上發者,傷于肺,發于天柱骨下,為天柱發。中發者,傷于肝,為對心發。下發者,傷于腎,為對臍發。皆由積熱怒氣所致。初如粟米,或麻或癢,或拘急,或不痛,或大痛,初覺便宜隔蒜灸之,或汗、或下、或托,量其虛實施治。腦發背發在上者,不可用木通,恐導虛下元故也,老弱者尤宜戒。然三發背總要之地,與他處不同,尤所當謹。微有痛癢,宜速治之。活命飲加羌活、紫金丹、勝金丹、奪命丹選用。壯實者,一粒金丹、八陣散等下之。老弱者,黃芪木香散、十全大補湯托之。
陰陽疽
或問:背上麻木不常,時腫時塌,忽軟忽硬,乍寒乍熱,何如?曰:此名陰陽疽,由七情內乖,陰陽不和也。此證必大渴。神清脈定者,可治,活命飲加羌活,或勝金丹、奪命丹選用。昏迷躁亂,飲食不進者,死。十日得黃白膿者,可治;數日無膿者,死。
禽疽
或問:背忽麻木,拘急不痛,十數處肉紫,色如拳觸狀,何如?曰:此名禽疽,七日內寒熱口噤者,死。急服活命飲加羌活、獨活,勝金丹,奪命丹。得汗可治,無汗不治。神清脈和,可治。神昏脈躁,或微或代者,死。漫腫不潰,宜服臺閣紫微丸。
禽疽始發者,如疹,數十處如拳打狀,發寒齒噤,如此者十四日死。十日可刺,導引膿出,即愈。
滿天星
或問:背疽兩頭小,四邊散,何如?曰:此名兩頭發,又名滿天星,一名廣綿背發,因怒蓄熱所致。活命飲加羌活、紫金丹、勝金丹。壯實者,八陣散、一粒金丹下之。腫高紅潤者生,低陷黑暗者死。
老鼠攢
或問:背脅之間,三兩處發疽何如?曰:此名老鼠攢,一名游走血脾癰,由怒氣積熱所致,多發于足少陽、足厥陰二經,宜順氣清熱之劑,服黃連解毒湯,活命飲加黃連、梔子,及服紫金丹。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黃芪木香散、內補十宣散選用。七日不見膿,黑陷及躁亂者死。
竟體發
或問:背上生疽,肉色不變,麻木微癢,頑如牛領之皮二三尺許,何如?曰:此名竟體發,亦名椒眼發,由盛暑時空腹感觸穢氣,及憤怒積郁所致,宜活命飲加羌活,或黃連解毒湯、勝金丹、烏金散選用。壯實者,八陣散、一粒金丹下之。七日內未成膿,宜隔蒜灸。灸而起發,神清脈和者,可治;灸而不起,腹脹神昏,脈微或促或代者,死。服汗劑得汗者生,無汗者死。服補劑紅潤起發,知痛者,生;膨脹不食,干枯黑陷者,死。
酒毒發疽
或問:背當心而痛,麻木不常,累累如彈如拳,堅硬如石,痛徹五內,遍身拘急,何如?曰:此名酒毒發疽,由饑飽勞傷,炙煿厚味所致,宜服黃連解毒湯加羌活、干葛,或神效消毒散、內疏黃連湯、紫金錠、勝金丹選用。神昏脈亂,大渴狂言,有妨飲食者,死。二便閉結者,死。有因寒變而內陷者,用托里溫中湯。
黃瓜癰
或問:背側生疽,高二寸,長尺許,狀如黃瓜,肉色不變,何如?曰:此名黃瓜癰,一名肉□,疼痛引心,四肢麻木是也。此證多不可治,急服紫金丹、勝金丹、活命飲加羌活、柴胡,及奪命丹,神仙追毒丸選用。脈微自汗譫語者,死。平塌黑色者,獨姜散主之,服臺閣紫微丸。
龍疽
或問:第九椎兩旁,忽腫痛而無頭,寒熱大作,何如?曰:此名龍疽,即中搭也,屬太陽經,由憤怒積熱所致。壯實者,急服一粒金丹,或八陣散下之。活命飲加柴胡、羌活、黃芩,水酒各半煎服。老弱者,黃芪木香散、內補十宣散、十全大補湯選用。色赤起發潤澤者,可治。色黑低陷,惡心眩運,大便滑泄,小便如淋,譫語者,死。
丹毒發疽
或問:背上細(疒畾)無數,浸淫一二尺,如湯火傷,煩躁多渴,何如?曰:此丹毒發疽也,因服丹石剛劑所致。紅潤者,生。紫黯者,死。惡證少者,宜服黃連消毒散、勝金丹、國老膏。惡證多神昏脈躁,膨脹嘔噦者,死。
蜂窩發
或問:背患疽,狀如蜂房,十日而平塌,寒熱痛楚殊甚,飲食少進,膨脹淋瀝,何如?曰:此蜂窠發也,其脈微而遲,四肢厥冷,為不足,乃過服耗氣之劑,又暴怒而然。用活命飲加參、芪、歸、朮,兼以烏藥、青皮、木香,間與紫金丹服之。起發膿潰,服十全大補湯。
外科正宗 【明□陳實功】
發背陽證歌
癰疽不論上中下,惟在陰陽二證推。發背雖有正與偏,要取高低兩樣看。純陽初起必臖腫,更兼身熱有微寒。頂如尖字高突起,腫似彎弓根有盤。七日之間多臖痛,二七之期膿漸漫。動息自寧食知味,二便調勻無瀉干。腫消膿潰精神爽,脫腐生新氣血完。五善自然臻并至,七惡全無半點干。痛便隨膿減,腫退自肌寬。新肉已生紅艷艷,腐皮自斂白漫漫。一身多爽快,五臟盡和歡。此屬純陽俱易活,百人百可保平安。
陰證歌
純陰初起不知瘡,粟米之形疙瘩僵。不紅不腫不知痛,少熱少臖少堤防。七朝之后身體倦,瘡根平大喜澆湯。頂不高兮根不活,色不光兮腐不穰。軟陷無膿空結聚,脈浮散大細飛揚。飲食不餐身戰戰,嘗湯止許意忙忙。瘡上生衣如脫甲,孔中結子似含芳。膿多臭穢身難便,舉動倉皇韻不長。瘡形成紫黑,面色變青黃。精神昏憒多鼾睡,言語無人自發揚。口干多舌強,痰喘定身亡。此屬純陰俱不治,百人百可到泉鄉。
半陰半陽證歌
陰陽之證兩相交,生死同兼事可招。微熱微寒微赤腫,半昏半爽半平高。脈來雖數多無力,飲食雖餐不易消。腫而不潰因脾弱,潰而不斂為膿饒。大便多溏小便數,上身有汗下身焦。五善雖兼有,七惡未全逃。口渴喜湯腸腹痛,面浮饜飲足心高。心煩不穩睡,神亂怕音焦。投方應病方為妙,陰轉為陽漸可調。心真造化,命爾堅牢。逢之任是神仙手,半死余生定莫逃。
繃縛背瘡法
發背已潰,流膿時,冬夏宜絹帛四五層,放貼膏藥,外再用棉布八寸,四角用蛇皮細帶貯之,安蓋絹上,以帶扎在前胸,繃實瘡上,庶使瘡中暖氣不泄,易于腐潰。洗瘡時,預備二繃更換,務要患內暖氣烘烘。
醫門法律 【清□喻昌】
惡寒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用灸及附子湯外內協攻之法。夫口中和而不燥不渴,其無里證可知。況背為督脈,總督諸陽上行之地,他處不寒,獨覺背間寒,其為陽虛陰邪上湊可知。故外灸內溫,兩法并施,必求陰消陽復而后已。不知者,謂傷寒才一二日,外證且輕,何反張皇若此?詎識仲景正以一二日即顯陽虛陰盛之證,早從暴病施治,此見微知著也。若待至三四日,勢必極盛難返,不可救藥矣。
作痛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乃陰寒之氣,厥逆而上干者,橫格于胸背經脈之間,牽連痛楚,亂其氣血,紊其疆界,此而用氣分諸藥,則轉益其痛,勢必危殆。仲景用烏頭赤石脂丸,以蜀椒、烏頭一派辛辣,以溫散其陰邪,然恐胸背既亂之氣難安,而即于溫藥隊中,即用干姜之泥,赤石脂之濇,以填塞厥氣所橫沖之新隧,俾胸之氣自行于胸,背之氣自行于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此煉石補天之精義也。今人知有溫氣、補氣、行氣、散氣諸法矣,亦知有堵塞邪氣攻沖之竇,令胸背陰陽二氣并行不悖者哉!
石室秘箓 【清□陳士鐸】
疼痛
背脊骨痛者,乃腎水衰耗,不能上潤于腦,則河車之路,干濇而難行,故爾作痛。此等證非一二劑可以見功,非久服補氣之藥以生陰,非大服補陰之藥以生水,未易奏功也。方用黃芪、熟地各一兩,山茱萸、麥門冬各四錢,北五味一錢,白朮五錢,防風五分,茯苓三錢,附子一分,水煎服。此方,補氣則有黃芪、白朮,補水則有熟地、山萸,去濕則有茯苓,去風則有防風,引經則有附子,而又有麥冬以生腎水之母,自然金旺生水,水足則河車之路不干,不干則潤金滋骨可知,又何痛之作楚?既不痛矣,又何背之不直哉?然此方不能奏功于旦夕,必須多服久服乃效。
如人患背疼者,人以為心病而非心也,乃膀胱之氣化不行,故上阻滯而作痛,法當清其膀胱之火,背痛自止。蓋膀胱乃腎之腑,腎虛膀胱亦虛,夾脊乃河車之路,膀胱借腎道而行,所以背脊作楚耳。方用熟地一兩,肉桂三分,車前子、澤瀉各三錢,薏仁、茯苓、芡實各五錢,水煎服二劑,膀胱之水道大通,而背脊之疼亦愈矣。蓋熟地乃補腎之圣劑,腎足而膀胱之氣亦足,況又有茯苓、車前、薏仁類以瀉其水,肉桂又引入諸藥,直達膀胱以通其氣,自然化行而水泄,水泄而火散,上行之郁結,有何不除?此病之所以立效也。
開裂出蛇虱
如人有背上忽然疼痛,裂開一縫,攛出蛇一條,長二尺者,頗善跳躍。予親手治之而驗其證,必先背脊痛甚而又無腫塊,久則腫矣,長有一尺許一條,直似立在脊上,予乃用刀輕輕破其皮,其蛇忽跳出,其人驚絕。予乃用人參一兩,半夏、南星各三錢,附子一錢治之,忽蘇。生肌散敷其患處而愈。
人有背脊裂開一縫,出虱千余,此乃腎中有風,得陽氣吹之,不覺破裂而虱現。方用熟地、山茱萸各三兩,杜仲一兩,白朮五錢,防己一錢,豨薟草三錢,二劑裂縫,生虱盡死。
又有一方,用蓖麻三粒,研成如膏,用紅棗三枚,搗成為丸,如彈子大,火燒之,熏衣上,則虱死而縫合。亦絕奇方也,真不可思議矣。蓖麻子能殺虱,虱去風出,則縫自合矣。
方
(艸舌)蔞薤白白酒湯 【 《金匱要略》,下同】 治胷背痛。
(艸舌)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艸舌)蔞薤白半夏湯 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
(艸舌)蔞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切 半夏洗,半升 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烏頭赤石脂丸 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
蜀椒 赤石脂各一兩,一法各二分 烏頭一分,炮 附子半兩,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兩,一法一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通氣散 治風熱肩背痛。
防風 槁本 羌活 獨活各八分 黃芩酒炒 黃連姜汁炒,各一錢
右(口父)咀,水煎服。虛加人參。
通氣防風湯 【 《東垣十書》】 治肩背痛。
柴胡 川升麻 黃芪各一錢 防風 羌活 陳皮 人參 甘草各五分 白豆蔻仁二分 黃蘗一分 槁本 青皮各三分
右水煎溫服,食后。氣盛者宜服,面白脫色氣短者勿服。
丁香五套丸 【 《和劑局方》】 治肩背痛。
南星每個切作十數塊,同半夏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礬二兩研碎,調入水內,再浸三日,洗凈焙干 半夏切,各二兩 干姜炮 白朮良姜 白茯苓各一兩 木香 丁香俱不見火 青皮 陳皮去白,各半兩。
右為末,用神曲一兩,大麥蘗二兩,同研取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不拘時,熱水送下。
加減當歸飲子 【 《元珠》】 治肩背忽痛。
當歸 防風 柴胡 生地黃 大黃各一兩半 白芍藥 黃芩 人參各一兩 甘草一兩三錢 滑石六兩 黃連五錢
右每服六七錢,水煎。
又方 治背痛。
姜黃四兩 甘草炙 羌活 白朮各一兩
右每服一兩,水煎。
熨背散 【 《千金方》,下同】 治胸背疼痛而悶。
芎藭一兩六銖 烏頭 細辛 附子 羌活 蜀椒 桂心各五兩
右七味,治下篩布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瘥乃止。慎生冷如常法。
下氣湯 治胸腹背閉滿,上氣喘息。
杏仁四七枚 大腹 檳榔各二七枚
右三味,(口父)咀,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再服。曾患氣發,輒合服之,便瘥。
檳榔湯 主破胸背惡氣,音聲塞閉。
極大檳榔四枚 極小檳榔八枚
右一味二品,(口父)咀,以小兒尿二升半,煮減一升,去滓。分三服,頻與五劑,永定。
又方 治膀胱實熱背強痛。
梔子仁一作瓜子仁 茯苓 知母各三兩 淡竹葉 生地黃切,各一升 蜜五合 石膏八兩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二沸,分三服。須利,加芒硝三兩。
御寒膏 【 《古今醫鑒》,下同】 治體虛人背上惡寒,或夏月怕脫衣;及婦人產后被風冷,手足冷痛至骨。又治腰痛。
生姜半斤,取自然汁 明膠三兩 乳香 沒藥各一錢半,共入姜汁內
右于銅杓內煎化,移在滾湯內頓,以柳條攪至成膏;又入川椒末少許,再攪勻,用皮紙攤貼患處,以鞋底烘熱熨之,候五七日脫下。或起小瘡,不妨。
三合湯 治背心一點痛。
烏藥順氣散 合二陳湯 香蘇散 加羌活 蒼朮
右水煎服。
蒼朮復煎湯 【 《丹溪心法》】 治寒濕相合,腦痛脊骨胛眼痛,膝臏痛。
蒼朮四兩 羌活 升麻 澤瀉 柴胡 槁本 白朮各五分 黃蘗三分 紅花少許
右銼,先以蒼朮,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滓;入群藥于蒼朮湯內,再煎至半,去滓服。
白散子 治發背,候取下毒無,次用清涼膏貼之。
白附子 大香附子各半兩 半夏一分,姜制 黑牽牛二兩,半生半炒令熟 大甘遂一分,以大麥炒候黃,若赤色不用,須極慢火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