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序言

昨天,我剛剛完成了《龍兄北帝》上半部的創作,總共375章,175.5萬字。今天清晨,北加州的陽光依舊灑滿書桌,我如往常一樣準時坐回到書桌前,開始這本自傳體書籍的創作。也許有人會問,一個已經退休了六年多、年近67歲的肝移植患者,為何還要如此執著地堅持寫作?是生活所迫,還是天生的文學家?答案都是否定的。

生活無憂,我在國內有每月近一萬五千元人民幣的退休金,加上美國的醫療保險和積蓄,早已無需為生計發愁。文學名聲也從未是我的追求。我曾是一位二級教授,還以省級特聘教授的身份擔任過大學二級學院院長,在科研領域發表過兩百多篇專業論文,雖談不上赫赫有名,但也算得上頗有建樹。如今無論我多么努力,或許都難以超越過往科研生涯的高度。

那么,我為何仍要日復一日地堅持創作?其實,答案并不復雜:寫作是我的救贖,是讓我從孤獨、焦慮和抑郁的泥沼中擺脫出來的一盞明燈。

在漫長而孤寂的晚年,寫作為我點燃了生活的希望。當我全身心投入到創作之中時,仿佛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那個世界里,我不再是一個退居幕后的老人,而是書中鮮活角色的一部分,擁有未曾實現的夢想,經歷無法再親身體驗的冒險。我為人物賦予生命,通過筆尖訴說內心深處的吶喊與掙扎,釋放積壓多年的情感。每一次敲擊鍵盤,都是與自我的一次深刻對話,是剖析、理解與修復的過程,讓我重新感受到生命的律動與熱忱。在這過程中,我也得以化身為夢中的英雄,實現那些現實中遙不可及的憧憬與渴望。

寫作不僅讓我獲得了生活的寄托,還幫助我超越了無盡的空虛。孤獨往往如潮水一般侵襲,帶來沉重的壓抑感,讓人感到自己正被這個世界遺忘。而寫作是一種反抗,是我與虛無之間的抗爭。通過創作,我找到了一種存在感,證明了自己依然擁有創造的能力,有存在的價值,依然可以給這個世界增添些許的光亮。

或許有人會說,寫作不過是一種消遣。但對我而言,它遠不止于此。寫作不僅是消磨時光的方式,更是幫助我擺脫“度日如年”苦悶的良藥。它讓我重新定義了時間,使每一秒都充滿意義,每一個情節都點燃我對生命的熱情,每一個字符都與我的心靈緊密相連。我不再是無所事事的旁觀者,而成為傾力演繹生命的參與者。同時,這份創作的熱愛也延展到了現實世界。因為在書中我珍視每一個角色,漸漸地,我也學會以更柔軟的心去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感受他們存在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寫作讓我深刻地領悟到,人生的意義并不需要依賴外界的認同,也無需以宏偉的成就來衡量。它可以是簡單的,比如在一行行文字中找到內心的安寧與屬于自己的光亮;也可以是深遠的,比如在書頁之間撫慰過往的創傷,為家人和自己留下值得回味的溫暖記憶。寫作是一種獨特的心靈實踐,它讓我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非凡的滿足,在孤獨的時刻獲得內心的依托。每一段文字的創作,都是與自我的對話,是對生命的追問與回答。通過寫作,我不僅賦予了文字生命,也重新詮釋了自己的存在價值。在這過程中,我感受到一種從內而外的力量,指引著我面對生活的挑戰,珍惜每一天所擁有的點滴,這份力量是無法從外界獲取的,也不是藥物可以帶來的,而是通過書寫而悄然生發的。

《龍兄北帝》不僅是一部小說,更是我與孤獨和抑郁的和解之書。它記錄了我內心的掙扎與成長,也見證了我如何在暮年中重新拾起生命的熱情。如果你也曾感到孤獨和無助,請相信,無論何時,我們都可以通過創作或其他方式,找到一種讓生活重新煥發生機的力量。寫作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而我希望,你也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束光。

我的抑郁癥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當時我在日本留學,攻讀海洋生物學的博士學位。期間,由于反復發作的嚴重病毒性乙型肝炎,我不得不長期接受干擾素治療。然而,干擾素的副作用之一正是可能誘發抑郁癥,這與當時干擾素的質量以及對其副作用的認知不足密切相關。2017年5月22日,我因乙肝引發的肝臟腫瘤不得不接受肝臟移植手術。這次沉重的打擊完全摧毀了我的精神防線,使抑郁癥再度復發,且病情遠比在日本留學時更加嚴重。

抑郁癥的發病機制復雜且多樣,至今尚無權威的確切定論??赡艿牟∫虬ㄟz傳因素、身體疾病、學習或工作壓力、社會環境的冷漠、家庭的忽視以及個人情感問題等。盡管已有大量研究嘗試揭示這些因素如何交織影響心理健康,但每個個體的發病機制卻各不相同,其過程和結果也因人而異。就我個人而言,作為一名退休教授,工作和學習壓力顯然已不是主要誘因。遺傳因素或許為我的抑郁癥埋下了伏筆,但更直接的原因是長期病痛的折磨和社會、家庭支持的缺失。

長時間的焦慮、多思、恐懼與孤獨交替疊加,逐漸相互交織、融合,最終將我拖入重度抑郁的深淵。這不僅是身體的病痛帶來的心理重創,更是內外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種狀態下,我常感到如同被困在無形的牢籠中,既無法擺脫對未來的恐懼,又難以從過往和當下的傷痛中走出。缺乏家人和社會的理解與關愛,進一步加深了我的孤立感,讓我在孤獨的深海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這種交錯的痛苦,不僅是一種心理折磨,更讓生活仿佛失去了色彩,仿佛每一天都在與內心的黑暗艱難抗爭。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遺傳因素和疾病所帶來的痛苦,但社會與家庭環境,以及個人的情感與孤獨卻是可以通過努力加以改善的。對于那些外在的困擾,比如與社會的隔離、人情的冷漠以及家庭的不和諧,我選擇了一條簡單卻并不輕松的路徑,那就是佛教中所倡導的“放下”。

對于曾經深陷其中的名利與得失,我現在決定不再糾結。生命已經經歷了如此嚴峻的考驗,那些世俗的追逐與攀比又有何意義?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所言:“一個人富有的程度,與他能夠從生活中摒棄多少東西成正比?!鄙粠?,死不帶去,真正值得珍惜的,其實是當下的平和與內心的寧靜。當我們學會將外界的評價與無謂的期待通通放下,生活會變得更加簡單,心靈也會獲得一份久違的自由。

在這份自由中,我發現,幸福并不依賴于外在條件的滿足,而更多取決于內心的滿足感。每一天都成為一種練習,去接受、去釋懷,去品味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小歡喜,這些正是平凡人生中最珍貴的部分。

對于家庭以外人群的反應與態度,我的性格決定了我始終會保持一種比較淡然的態度。面對親人和家人偶爾流露出的冷漠甚至言語傷害,雖然內心會感到抗拒和悲傷,但只要不是過于嚴重,現在的我會盡量選擇容忍。因為每一次對抗,表面上看似在捍衛自尊,但實際對自己的傷害卻往往比對方更深、更痛。明白這一點后,我意識到,選擇容忍其實是一種對自己的寬恕,這不僅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明事理的體現。

曾經的我,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地位、權威或存在感受到挑戰而憤怒不已,但如今,我學會了不再過度在意,甚至甘愿“收起鋒芒,夾起尾巴做人”。在家中主動退一步,只愿做綠葉而非爭做紅花,是一種明智的自我保護策略。古語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自己確實不易,但并非不可能。只要懷抱信心,真正放下對過去的執念以及對自我的過分重視,并持之以恒地努力調整,即使最初的嘗試并不完美,也終有改善的一天。正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堅持,改變終會實現。

長此以往,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那些曾經無法釋懷的面子問題或看重的得失,如今已能輕松應對,一笑而過。在面對爭論時,你會更愿意后退一步,不再輕易被憤怒支配,即使內心有波瀾,也能以冷靜處理,避免事態的擴大或惡化。你的言語會在出口前略微思考和加工,更為柔和和順耳,少了一些鋒芒,更多地顧及對方的感受,減少因無意間觸及痛點而引發的沖突。如果偶爾無法控制局面,導致了爭執,你也會更容易示弱,主動化解矛盾,避免事情失控。

通過這些實踐,我們可以逐漸打磨掉自身的棱角,塑造更加溫和從容的個性。我自己的經歷證明,人的本性是可以調整的,個性是可以改善的。只要內心足夠堅定,外界的風浪與刺耳的言辭都會變得不足為懼。當你真正做到不計較一時的得失,不把自己看得過于重要時,即使面對再尖酸刻薄的言語,也能坦然處之,如云煙般輕輕消散。而你,也將以平常心面對一切,甚至報以一笑。

當這種心態成為習慣,你會發現生活變得更加輕松,內心的堅強才是真正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能幫助你更從容地應對外界的紛擾,還會讓你的人生之路更加穩健、從容。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轉變會悄然影響你周圍的人。甚至那些曾經對你心懷敵意的人,也可能因你的平和而逐漸改變態度,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讓你的處境一步步改善,生活也隨之愈加和諧美好。

孤獨,特別是老年孤獨,是當代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它的本質不僅僅局限于物理上的獨處,更深層次地是一種心理和情感上的體驗,即心理學家所描述的“內在孤獨”。這種孤獨感源于個體與周圍人在情感層面的隔閡,而不僅僅是人際關系的數量所能決定的。即便身處熱鬧的人群中,一個內心孤獨的人也可能感受不到與他人的真正聯系或理解。這種孤獨感與社交互動的質量、個人的自我認知,以及對所處關系的滿意度密切相關,它往往成為抑郁癥和焦慮癥的關鍵誘因之一。心理學家約翰·卡西奧波(John Cacioppo)曾指出,長期的孤獨感不僅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嚴重損害,還可能影響身體健康,例如削弱免疫系統功能、降低睡眠質量,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內在孤獨與個人的文化背景、社會階層、性格特質以及生活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緊密相連。首先,文化背景深刻影響著孤獨的體驗和感知方式。不同文化對個體社交需求和期望的定義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在西方社會,個體主義文化更加強調獨立性,老年人獨立生活被視為常態,因此孤獨感可能更多地以情感缺失的形式表現。而在東方文化中,如中國和日本,家庭觀念較為強烈,老年人與家庭共居較為普遍,但即使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代際隔閡和價值觀差異也可能讓老年人感到被邊緣化。正如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所言:“孤獨不僅是個人的孤立,更是文化的異化。”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文化背景對孤獨感的潛在影響。

其次,社會階層對孤獨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經濟條件較差或社會地位較低的老年人,通常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網絡,如穩定的朋友圈、社區活動等,這使他們更容易陷入孤獨之中。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在《孤獨的保齡球》中指出,社會資本的缺失是導致個體孤立感的重要原因。低收入人群不僅面臨物質匱乏,還可能因生活壓力而無法專注于社交互動,形成惡性循環。相反,社會資源豐富的老年人則更容易通過興趣愛好、志愿活動等方式填補情感空白。

此外,個人性格特質在老年孤獨中的作用也至關重要。內向或社交焦慮型性格的人,往往更難建立和維持人際關系,因此孤獨感可能更加深刻。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曾指出:“孤獨不是缺少人際交往,而是無法與人心靈相通?!边@句話精準道出了內向性格與孤獨感的深層聯系。即便擁有一定數量的社交圈,若缺乏真正的情感共鳴,這種孤獨感依然難以消解。

居住環境也是影響孤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偏遠地區的老年人因地理條件受限,往往缺乏便捷的社交機會。而在城市中,高層住宅的結構也可能帶來隔絕感,使鄰里關系變得疏離。此外,健康狀況的惡化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如退休或喪偶,同樣是老年人孤獨感加劇的常見原因。這些因素往往彼此交織,形成一個循環,使個體難以擺脫孤獨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孤獨不僅是老年人面臨的問題,也是一種跨年齡層的普遍現象。然而,對老年人來說,孤獨的影響尤為深遠。這不僅是心理健康問題,還牽涉到社會責任和倫理關懷。在面對老年孤獨時,社會和家庭需要更積極的介入,例如通過社區建設、心理支持以及家庭溝通等方式,幫助老年人重新融入社會,找到情感的歸屬感。孤獨感的減輕,不僅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還能夠推動整個社會的健康與和諧發展。

我目前居住在北加州一個人口約六、七萬的小城市,家中是一棟位于新建社區內的兩層獨立小樓。從一樓靠近正門的臥室兼書房的窗戶望出去,可以看到院子里陽光灑滿的杏樹,以及道路兩旁停放的車輛和對面鄰居的房屋。但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我的窗前小路上行人稀少,有時整天都寂靜無聲。社區內雖有一條超過兩公里的環形步道,常見居民在此散步或跑步,但如果我不走出家門,站到步道上,便難以看到他們的身影或感受到自然的氣息。家中若無人陪伴,伴隨我的往往只有寂靜,還有就是那偶爾出沒的蟑螂了。家人曾考慮為我養寵物,比如一條狗或兩只貓,但由于我是一名器官移植患者,每天需服用兩次抗排斥藥物,免疫系統較為脆弱,接觸寵物可能增加感染風險,因此養寵物對我來說并不合適。

美國的社區與中國的社區在結構和氛圍上存在顯著差異。在中國,社區通常人口密集,公共空間活力十足,居民間的互動也更加頻繁。廣場舞、太極拳、下象棋或打撲克等日?;顒映蔀榱肃徖锝涣鞯闹匾獔鼍?,給人一種濃厚的“人間煙火味”。而在美國,無論是歷史悠久的老社區,還是像我居住的這種新社區,這類充滿市井味道的活動都極為罕見。雖然我的社區設施完善,有大草坪、室外乒乓球桌、兒童游樂區、帶按摩池的泳池,以及室內俱樂部和臺球室,但這些地方平日里大多空空蕩蕩,只是偶爾可以見到遛狗的人匆匆路過。這樣的社區布局雖現代化,卻削弱了居民之間偶遇和互動的可能,對于緩解孤獨感幫助甚微,甚至形同虛設。

此外,相較于中國社區,美國的社區通常不設商店,周邊也難覓小攤販或便利店。回想國內的生活,每天傍晚走出社區大門,總能感受到街道的喧囂與繁忙,攤販林立,顧客絡繹不絕。即便不能完全消解孤獨感,那樣的環境卻讓人能感受到生活的溫度與活力。而在美國,即使只是想買個冰淇淋,往往需要開車到較遠的商店或超市。社區周圍缺乏這種熱鬧的氛圍,讓生活顯得格外平淡和疏離。我的心理醫師曾講述一位患者的經歷:因孤獨感作祟,這位患者常將車停放在商店的停車場,接著便在車內長時間靜坐,只是為了觀看人群的流動;有時,她甚至會驅車前往機場,在出口大廳觀察來往的旅客,以從他們的匆匆腳步中感受一絲人間氣息。

盡管有人建議我“多走出家門與人交流,或嘗試參與志愿服務”,但實際找到適合的社交場合卻并非易事。作為一名退休后才移居美國的外國人,我還面臨語言和聽力上的障礙。這種限制使得我在與人交流時難以達到深層次的溝通,即便寒暄幾句,也往往流于表面,難以真正觸及心靈。此外,志愿服務雖然是一個融入社區的好途徑,但在美國,這類活動并不像人們想象中那么普遍,且通常對語言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而那些由教會組織的宣教活動,雖然熱情友好,卻以虔誠信仰為前提。對于我這樣一個無神論者而言,參與其中不僅面臨語言上的困難,更有信仰觀念上的隔閡,這讓我很難真正融入。

總之,無論是社區的物理結構、文化氛圍,還是我個人的語言能力和信仰差異,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的孤獨感。盡管嘗試尋找解決之道,但這種孤獨的根源似乎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環境和個人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樣的現狀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孤獨的復雜性,也促使我思考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到內心的平衡與慰藉。

為了克服孤獨,我逐漸意識到,首先需要讓內心變得充實,讓自己的身體和思想忙碌起來,才能避免胡思亂想,擾亂內心的平靜。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堅持做日常家務、打理花草、接送孩子上下學,還盡可能地安排時間外出散步。此外,我也嘗試了許多新活動,如閱讀、書法和野外攝影,期望通過學習和實踐為生活注入新的動力。然而,這些嘗試的效果均未能達到我的預期。原因在于,這些領域對我來說較為陌生,過去也未曾對它們產生強烈興趣,有點臨時抱佛腳的感覺;同時,在我身邊難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來共同參與。更重要的是,這些活動未能觸及我的靈魂深處,無法激發起對生活的熱情,也無法讓我感受到真正的心靈觸動與生命的律動。

直到我開始嘗試文學創作,一切才發生了改變。在寫作中,我終于找到了一種能夠真正觸動內心、帶來快樂的活動。這種創作不僅為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自我表達方式,更讓我在構建虛擬世界的過程中找到了一種逃離現實孤獨的出口。通過構思故事、塑造角色、探索人性的復雜,我在文字中找到了深刻的共鳴。與故事中的角色建立聯系的過程中,我得以釋放內心的情感,甚至實現夢想中的某種投射。無論是心靈上的共鳴還是想象中的馳騁,這種體驗帶來的滿足感遠遠超越了我之前的任何嘗試。

文學創作的獨特魅力在于,它不僅能填補孤獨,更能讓靈魂自由呼吸。從那一刻起,寫作便成了我的心靈寄托,逐漸幫助我戰勝了內心深處的孤獨和抑郁,為我的心理和生理帶來了持續的積極改變。這種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創作動力,不僅讓我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意義,也讓我在書寫中找到了治愈自己的力量。

2021年12月,我在舊金山一家醫院完成腎上腺腫瘤消融術后的第三天,正式開始了文學創作。我的首部作品《重生之龍吟鳳鳴》是一部東方玄幻小說,講述了主人公攜帶龍吟劍和鳳鳴刀等絕世神兵,重回武道巔峰,除暴安良,殺魔誅妖,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的故事。

通過這部小說,我將個人的生活經歷、感悟與夢想融入到情節和角色之中,讓每一個人物都承載了我的某種情感和愿景。寫作時,我仿佛置身于書中的世界,與角色進行心靈對話,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成長蛻變,與他們共同經歷跌宕起伏的命運。這種創作不僅讓我找到一種表達自我的途徑,更讓我在虛構的世界中得以釋放現實中的壓力與孤獨。

天馬行空的想象和獨往獨來的寫作過程,賦予了我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它讓我能夠隨心所欲地描繪另一個人生,構建一個自己內深處的理想世界,在那里實現現實中未竟的愿望,也以文字為媒介,重溫生命中的點滴感悟。通過賦予角色鮮活的個性和深刻的情感,我的內心變得逐漸豐盈而充實。每當故事的發展觸及我的靈魂深處,我都會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與慰藉。這種創作帶來的樂趣,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成為我對抗孤獨與壓力的強大力量,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這本書的創作歷時近一年,并在起點中文網的QQ閱讀平臺上連載了110章。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意識到,無論是在主題深度、情節構造,還是文筆表現上,這部小說都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了讓作品更加完善,我決定暫停連載,重新開始創作。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里,我以《龍兄北帝》為基礎,精心打磨、重新構思,最終完成了新作《龍兄虎帝》上半部的創作,并重新在起點文學的QQ閱讀平臺上連載。這部新作共計375章,字數超過175.5萬字。雖然稱不上是一部杰出的作品,但對于經歷過種種特殊境遇的我而言,這無疑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這次創作不僅讓我成功戰勝了深陷已久的重度抑郁,還帶給了我難以言喻的內心滿足。寫作的過程仿佛一次精神上的重生,讓我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了新的意義和方向。這種創造的喜悅不僅治愈了我的內心,也為我的生命賦予了一份新的厚度與廣度。

接下來,我希望將自己曲折的人生經歷,以及與命運抗爭的點點滴滴轉化為文字,與更多人分享。通過記錄這些故事,我渴望為那些同樣身處困境的人提供一份啟示與鼓舞,幫助他們從各自的生活中汲取堅持下去的力量。這不僅是對他人的鼓勵,也是對我自身生命旅程的一次回顧與總結。我希望用這最后的筆觸,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句號,在這有限的人生旅程中,留下溫暖的印記。

版權:創世中文網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治县| 岳西县| 独山县| 井研县| 永清县| 潍坊市| 丹江口市| 武宣县| 岫岩| 秦皇岛市| 阳泉市| 姜堰市| 蒙阴县| 始兴县| 芷江| 贵德县| 衡阳县| 岳阳市| 泉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措美县| 澄迈县| 砚山县| 三台县| 南汇区| 张掖市| 定西市| 张家界市| 吉安县| 叶城县| 改则县| 遂宁市| 嘉义市| 方城县| 应用必备| 射洪县| 黔西县| 石渠县| 襄垣县| 翁源县| 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