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走投無路
“什么?劉裕……劉寄奴去歲病歿了?今年不是才太元八年嗎?”(公元383年)
劉裕之弟劉道規(guī)看著眼前頭發(fā)蓬亂風塵仆仆的人,低聲道:“郎君識得我家大兄?不知找大兄有何事?”
“無事……無事……”文延之苦笑著搖了搖頭,他沒有再管劉道規(guī)說什么,失魂落魄的離開了劉家門前。
今日是上巳節(jié),暮春三月花生草長,天朗氣清,正是游目騁懷的好天氣。
文延之信步走到河邊,望著在水邊嬉鬧的男女老少,他的內(nèi)心感到無比的孤獨和悲涼。
應了那句話,歡笑是他們的,自己什么也沒有。
文延之在河岸邊找到一塊大石頭坐下,同時順手將背上的篾簍放在地上。
“要是有根煙就好了。”文延之自言自語地道。
倒不是他喜歡抽煙,他煙酒不沾。
只是現(xiàn)在的氣氛和他的心境,文延之覺得自己需要一根煙叼在嘴里,以排解他的憂愁。
作為從二十一世紀穿越而來的青年,不好理工的他,所能指望的就是自己來自未來這一點。
否則以文家往上翻四代才能找到一個縣令的家世,在日后的東晉內(nèi)亂里,多半難以存活下去。
文延之占據(jù)的這個身體,是吳興郡武康縣人,原本家中良田足以維持父母幼弟,和他自己在內(nèi)的四人生活無憂。
可惜今年年初,文家良田被當?shù)貐桥d沈氏的沈預看上了,求買不成,則強奪。
平日里游俠鄉(xiāng)間的文延之自是不忿,結(jié)果寡不敵眾被打成重傷,也就是那個時候,文延之穿越了過來。
文家無奈,只得以低等田的價格賣了家中上等田。
待文延之一個月后病愈,文家已然只剩下一些產(chǎn)糧極低的低等田,不足以養(yǎng)活四個人了。
病愈后的文延之想過去找沈預報仇,可是看到沈家高墻大院,奴仆如云。
他知道,自己這般貿(mào)然沖上去,不過和之前的文延之相同下場罷了。
以文家的家世,想出仕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士族手下做一些最低等的吏,文延之實在不甘心于此,還有一個選擇就是投軍。
戰(zhàn)爭廝殺是要死人的,所以文延之想找個大腿抱一抱。
他現(xiàn)在所能想到的,最容易接觸到的,自然是還沒有發(fā)跡的宋武帝劉裕。
劉裕一生大小戰(zhàn)無數(shù),從無敗績。
一樣是在尸山血海的戰(zhàn)場上,打勝仗總比打敗仗活的幾率要大吧,所以文延之才來京口找劉裕。
可萬萬沒想到,這個世界不知哪里出了岔子,原本應該氣吞萬里如虎的宋武帝,竟早早的就去世了。
想到這里,文延之嘆了口氣,掀開篾簍的蓋子,從里面取出一撮半個拳頭大小,青布包裹的鍋巴。
這個年代能帶著出遠門的干糧只那么幾種,而文延之更沒得選,他已經(jīng)吃了一個月的鍋巴了。
文延之又在篾簍里翻了翻,從一件破損的麻布衣服下面,翻出一塊用干枯的荷葉包裹著的鲊。
這塊腌魚干,他存了十日沒舍得吃。
嚼著鍋巴,啃著腌魚干,文延之無比懷念方便面和各色外賣。
這是他的最后一餐了,現(xiàn)在的他,除了身上的衣服和腳下的篾簍,一無所有。
吃完之后,文延之站起身來,撣掉落在身上的碎屑。
他來到河邊,捧水喝了幾口,然后洗了手和臉。
上巳節(jié)原本就是在水邊沐浴,以祓災祈福的修禊節(jié),他希望得到神靈的庇佑。
“在這個時代,既然沒有生于王謝之家,那便要一生為生計所苦。與其茍活于世,不如豁出去搏個前程,即便早早死了,也勝于受這等苦楚!”
文延之這么想著,背起篾簍,朝著北府兵在京口設立的募兵處大步走去。
永嘉南渡以來,大批的幽、冀、青、徐、并、兗的南下流民聚集于京口(現(xiàn)江蘇鎮(zhèn)江一帶),文獻公王導設立僑州、郡來管理流民,京口為僑徐州郡和僑東海郡治所。(真正的徐州郡和東海郡在北方,已淪陷)
這些能活著到達京口的流民多為青壯年,他們與北方胡族有血海深仇。
到了京口之后,朝廷并沒有土地安置他們,所以京口百姓更愿意北伐,一為報仇,二為奪回自己的土地。
宣武公桓溫就曾說過,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
數(shù)年前冠軍將軍謝玄在此,組建準備再次北伐的北府兵。
就在今年,衛(wèi)將軍謝安任命冠軍將軍謝玄為征北大將軍。
隨著氐秦統(tǒng)一北方,大晉朝廷也感覺到了山雨欲來之勢。
同時,京口又為以會稽為中心的三吳地區(qū)與建康的交通咽喉,三吳地區(qū)支撐著整個京城和京城以下長江兩岸的軍隊給養(yǎng),極為重要。
因為以上種種原因,原本貧瘠的京口晉陵一帶,在這個時期成為了大晉最繁華熱鬧的地方。
南北客商悉數(shù)聚于此,商賈之繁盛不下建康。
今日上巳節(jié),募兵處寥寥數(shù)人,多數(shù)是衣衫襤褸之輩,顯然都是活不下去來投軍混口飯吃。
募兵處,一個小吏坐在案前正打著哈欠,見文延之進來,頗為意外。
文延之此刻雖落魄,可到底和那些整日在田間地頭,與泥土雜草打交道的百姓不同。
“郎君可是來投軍?”小吏問道。
文延之點頭回道:“是。”同時遞上了自己的過所(一種身份證明)。
小吏翻著看了看,又問道:“可識文斷字?”
“識得。”
“軍戶還是白丁?”
“白丁。”
小吏聽聞,笑道:“郎君隨我來。”
在這個年代,士兵地位低下,是被人看不起的。
即使到了桓溫那種地位,也依舊被高門名士所輕待。
所以稍有選擇的讀書人都不會投軍的,因此識文斷字的人就顯得尤為可貴。
文延之跟著小吏一路到了后衙,內(nèi)堂內(nèi)兩男子對坐。
一人寬袖大袍,頭戴林宗折巾。
與他對坐的人,穿著緊襯薄衫,頭裹平上幘。
觀二人裝束,一文臣一武將。
小吏對二人行禮道:“徐主簿,有識文斷字之人來投軍。”
文延之忙對二人行了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