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權勢動人
- 燃晉
- 北府舊事
- 3485字
- 2021-12-28 23:54:59
文延之一方面在豫州洛陽征兵,一方面向朝廷上書,請求趁著河東、南陽、洛陽皆在,且關中苻堅、姚萇、慕容沖互相征伐的時候,收復關中故土。
他知道,對于這次收復關中,司馬道子可能不會支持。
所以在向朝廷上書的時候,文延之額外寫了封信送給譙王司馬恬和王國寶。
送給司馬恬的信自然是詳細了分析了當前局勢,用大義說服他。
而給王國寶的信,則是攀交情,許諾事成之后,長安城里的珍寶有王家的一份。
果然如文延之所料,司馬道子對于文延之的這次請求,不太想同意。
理由也很簡單,目前文延之已經做的很好了,再加上謝安已經離開了建康,朝廷或者說司馬道子自己已經不需要文延之繼續立功來壓制謝氏了。
還有就是,攻取關中,這是何等的艱難,以往桓溫都失敗了,文延之又怎么會成功。
如果文延之失敗了,那河東洛陽也許會失守,這樣一來,反倒不如守成。
王國寶收到文延之的信,心中好笑,心想這個文延之果然是低賤出身,即使手握一方大權,依舊不改其逐利之心。
不過他倒是樂得幫助文延之,畢竟文延之是他舉薦給司馬道子的,最近因為文延之的功勞,他在司馬道子面前也更加被重用了。
眼見如今謝安主動離開了建康,攀附司馬道子的人越來越多,什么僧尼道士,雜耍小吏,各個都能低聲下氣的去討司馬道子的歡心。
自己再怎樣也是出身太原王氏的名門,實在做不到如那些小人一般。
如果文延之能取下關中,今后他外自己內,不愁不得司馬道子的重用。
打定了主意的王國寶,以給自己的堂妹瑯琊王妃送禮的名義,來到瑯琊王府拜會。
司馬道子正打算入宮與皇帝商議文延之的這封請書,聽聞王國寶來了,就命人召見。
王國寶見到司馬道子,行禮之后笑道:“國寶最近得了些西域琉璃,品相極好,故來送給王妃把玩。”
司馬道子笑道:“你有心了。”
他說著,拿起手里文延之的信,遞給王國寶道:“文延之是你舉薦的,你覺得他這信里說的,能成嗎?”
王國寶粗粗看了,恭敬回道:“如果讓國寶來說的,自然能成。想那文延之如今幾番出戰,雖偶有挫折,但莫有不勝的。他當不會夸口。”
司馬道子蹙眉道:“就怕是前面的幾番小勝讓他昏了頭,畢竟是個年輕人,不知多少英雄折戟關中。”
王國寶沉吟一下道:“殿下難道不打算準許嗎?”
“我是有此意,不過這件事終究還是需要陛下定奪。”
王國寶道:“國寶有一言請諫,不久前謝公出鎮廣陵,不少朝中大臣并高門世家都私下里說,是殿下不容謝公……”
司馬道子聞言,臉一沉,道:“是誰在散布謠言中傷我?謝公深明大義為督北伐,才親自出鎮廣陵!”
王國寶慌忙跪下道:“國寶自然明白其中緣由……可是這些話畢竟已在高門中流傳開了……”
司馬道子也明白,只要不是蠢貨,誰會看不出謝安是被排擠出建康的。
可是事情雖然是這么一個事情,話卻不能這么傳。
王國寶見時機成熟了,趁機道:“文延之雖然收復了洛陽河東,可畢竟比不得謝家功績。如今青州、兗州、徐州皆是北府兵收復的。謝氏一門功高卻并未蒙恩受賞,反離了建康,多少會讓人生出些心思來。如今文延之想要伐關中,正是大好的機會,殿下你應該大力的支持他才對,如果文延之成功收復關中,那殿下之功,豈不在謝家之上?到時誰也不會因謝公出鎮而議論殿下。”
“萬一……文延之敗了,反失了洛陽河東呢?”司馬道子問道。
王國寶眼中一凜,道:“高門之中有許多人,對文延之一介寒門身居高位而不滿,如果這次他敗了,那就將這一切責任推到文延之的頭上,言他輕敵冒進,將其罷官處斬,反得人心。亦可趁機以戰敗為由,命令各地將士戍守關鎮,以防止謝氏依仗北府兵繼續做大。同時任命桓氏中人為豫州刺史,這樣對謝氏也不會失了制衡。”
司馬道子來回踱步,道:“你說的,倒也有幾分道理。”
主要是文延之勝了,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將謝氏壓制了,這點尤其讓他心動。
雖說如今謝安出了建康,可司馬道子心中明白,這是謝安的主動退讓。
以謝安的威望功績,他想要返回建康,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王國寶恭敬道:“請殿下深慮之。”
司馬道子擺擺手,道:“你先退下,我再想一想。”
王國寶見事情已經成了六七分,不再多言,恭敬的退下了。
他出了瑯琊王府,直奔建康郊外的一座比丘尼廟。
比丘尼支妙音二十歲上下,雖頭頂無一根青絲,可憑著一張瑩白俏臉,一雙含情妙目,依舊讓不少男子看了移不開眼。
她見王國寶匆匆而來,命人奉茶,笑道:“王家郎君這般匆忙,可是有事吩咐小廟?”
王國寶笑著命人奉上一對玉盞,笑道:“偶然得了這一對晶瑩玉盞,心想這等仙品,國寶一介俗人如何使得。國寶遍思所識之人,唯有道人你配得上。”(晉宋間,佛教初行,未有僧稱,通曰道人,自稱則曰貧道。)
支妙音將那玉盞拿在手里把玩,玉盞瑩潤皙白,與她的一雙玉手極為相稱。
“這等寶物,貧道如何能收?”支妙音嘴里這么說,可手卻不舍得放下玉盞。
“不知貧道可為郎君做些什么?”支妙音笑吟吟地補充道。
“不知近日道人還要入宮為陛下講經嗎?”
“這一兩日間。”支妙音心想王國寶該不會是想自己為他求官吧,他一個太原王氏的人,也不該求到自己這里來。
王國寶笑道:“近日陛下或會問起征伐之事,請道人多多言善。”
支妙音聞言,笑道:“原來是為這個,只貧道不知,郎君居然也要領兵出征嗎?”
王國寶連連搖頭道:“國寶雖不堪,也不會去做那種粗俗之事,乃是為他人所求。”
見支妙音依舊好奇,他繼續道:“不知道人可曾聽說過文延之?”
“哦……以寒門之身尚公主,建康城內誰人不知。”
王國寶嗤笑道:“不是夸口,若非有我,他如今還縮在破敗小院里借酒消愁呢。”
支妙音眨著妙目,笑了笑不再多問。
翌日上午,司馬道子向皇帝遞上了文延之請求出兵收復關中的奏疏。
司馬曜看了,一時也不能斷決,問道:“道子,你覺得此戰能勝否?”
司馬道子恭敬回道:“既然是用兵,自然勝負難料。可如今關中姚萇、苻堅、慕容沖互相征伐,加之我們收復了河東、洛陽,這的確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司馬曜又問司馬恬道:“譙王怎么看?”
司馬恬回道:“臣以為此戰我方必勝,此乃天賜良機,不取反愧于天。淝水大戰之后,天下皆知天命在晉,陛下趁此用兵,必能收復故土,興復晉室,功比光武,彪炳千秋。文延之此人就是上天賜予陛下的,一如漢孝武皇帝的霍去病。”
這句才是最重要的,文延之哪怕立下天大的功勞,在朝中也依舊掀不起什么風浪,對皇權沒有絲毫的威脅。
司馬曜沒想到司馬恬和司馬道子居然異口同聲的支持文延之,他沉思了一會,依舊不能斷決,道:“此事容朕再想一想。”
司馬曜擔心萬一文延之失敗了,謝安以此為借口,返回建康。
這日下午,因一直在想這件事,他聽支妙音講經就有些心不在焉。
支妙音笑道:“陛下,心若不靜,可無法悟道。”
司馬曜有些歉疚道:“朕苦于朝事不決,褻瀆了道人傳法。”
“陛下可是為征伐之事猶豫不決?”
司馬曜奇道:“道人如何能知?”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陛下英明神武,朝政無有不斷,社稷安定,百姓歸心。能有所憂的,自然只有兵事了。”
“道人所言不錯。”說到這里,司馬曜忽然道:“道人可能為朕占卜一卦?”
支妙音聞言,咯咯嬌笑道:“陛下,我門中人不善占卜。不過貧道觀陛下如今氣運雄厚,紫氣勃發,若要用兵,當無不可。”
支妙音說的是皇帝用兵當無不可,這是模棱兩可的說法,反正司馬曜是不可能親自去領兵的。
說完,她又雙手合十道:“天下百姓苦戰久矣,若陛下能一統天下安撫百姓,則功德無量。”
這句和司馬恬的話有些類似,剛剛飽嘗權力滋味的司馬曜今年不過二十二歲,自然也是有一番雄心壯志的。
一想到收復了關中,自己將會成為渡江以來最有權威的皇帝。
什么桓氏、謝氏、王氏,將再也不敢藐視皇權。
下定了決心的司馬曜,雙手合十對支妙音道謝道:“聞道人一言,勝于他人千言萬語。既然上天有命,朕安能不從?”
當日下午,司馬曜靜心聽了支妙音的傳經。
雖然決定支持文延之進取關中,可司馬曜還是覺得文延之不堪此任。
他召來司馬恬,道:“宗室之中,唯譙王你可領兵。今朕欲任命譙王為征西大將軍,督司、雍、豫、梁、益五州諸軍事,以五州之力,伐取關中。”
司馬恬聞言,忙拒絕道:“臨陣換將乃是大忌,如今文延之已在豫州征兵準備,其府中僚臣亦已各司其職,臣匆忙取代他,不利用兵。”
他拒絕當然不是因為這個,而是這個功勞對于他來說,太大了。
如果他統帥諸軍攻下關中,那以功勞論,就位在瑯琊王司馬道子之上了。
皇帝與司馬道子是一母兄弟,且其母李陵容還在人世,皇帝對司馬道子自然比對自己親近的多。
司馬道子剛剛排擠走了謝安,又如何會容得下自己在他之上。
所以司馬恬不敢要這份功。
司馬曜沒想到司馬恬會拒絕,皺眉道:“文延之太年輕,朕不放心將這么重要的事交給他。”
司馬恬想了一下,道:“臣愿領監軍之職,若文使君有不妥之處,臣自當糾正彈劾。”
司馬曜遂任司馬恬為監軍使者,加侍中,假節,命其監司、豫、雍三州軍事,并負責統籌益、梁兩州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