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爸爸家訓大全集(超值金版)
最新章節
- 第65章 讓孩子在競爭中成為佼佼者(2)
- 第64章 讓孩子在競爭中成為佼佼者(1)
- 第63章 當領導要有很強的協調能力(2)
- 第62章 當領導要有很強的協調能力(1)
- 第61章 從小培養孩子的領導品德(2)
- 第60章 從小培養孩子的領導品德(1)
第1章 理財教育從娃娃抓起(1)
鈔票當花撒—缺乏理財教育的鬧劇。
2004年5月26日,深圳市某小區天上突然雪片般掉下百元大鈔,路人紛紛擦亮眼睛,發現鈔票竟然是真錢,遂哄搶空中、地下的鈔票。小區保安員緊急制止哄搶,但也只找回3600元。“肇事者”是兩名3歲半的“龍鳳胎”,他們只認識鋼镚不認識紙鈔,趁父母會客時,從大衣柜內翻出6500元的百元大鈔,然后將6200元錢從10樓的家中窗口扔下。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這只是小孩子不懂事演出的一場鬧劇,然而只要我們往深處思考一下,就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我國少年兒童的理財教育還十分薄弱,基本上是個空白。做家長的一定要早教孩子一些金錢方面的知識,省得犯下連自己想都想不到的錯誤。
也許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適合學習理財知識,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據美國少年兒童理財教育的目標要求,3歲的孩子要能夠辨認硬幣與紙幣,而在我國,三歲左右的兒童有不少還不知錢為何物,或者只識鋼蹦不識鈔票。家長們一定要以此為鑒,盡早加入到對您的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的隊伍中來。
理財教育筆記:
1、3歲的孩子應該能夠辨認硬幣與紙幣。而在我國,三歲左右的兒童有不少還不知錢為何物,理財教育迫在眉睫。
2、我國少年兒童的理財教育還十分薄弱,基本上是個空白。做家長的一定要早教孩子一些金錢方面的知識,省得犯下連自己想都想不到的錯誤。
有錢不會花—中學生竟然不會買東西。
中學生竟然不會買東西,你相信嗎?
日前,在某理財夏令營舉辦的購物比賽中,主辦方要求每組孩子用200元購買規定的生活、學習、游戲用品,沒想到孩子們的理財意識淡薄,買東西漫無目的,有些孩子花了近一半的錢只買了規定的一件物品。
比賽前,組織者將50名中學生分成5組,每組發一張200元的銀行卡,讓他們到指定超市購買1件生活用品、2件學習用品、1件游戲用品以及一些食品。?可能你會說,這還不容易,又不是讓他們去掙錢,給錢還不會花啊!可比賽結果讓人啼笑皆非。一組孩子先花70元買了一大瓶洗發水,再用剩下的錢購買其他物品就顯得很拮據,其實20多元左右的小瓶洗發水比比皆是。還有一個孩子竟用90多元買了籃球,用57元買了一箱薯片,結果等到買學習用品時,只好買了2本幾元錢的筆記本。最離譜的是,還有一組學生居然算錯了錢。
一位理財專家表示,從這次比賽來看,現在的孩子理財意識太淡薄,基本上對物價沒有概念,也不會進行購物規劃。在購物過程中,都是看到什么就拿什么。至于如何用最小投入得到最大產出,對這些孩子來說就更無從說起了。
據一位教育業人士分析,盡管這群孩子個人綜合素質較高,而且表現出較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但是對于個人理財教育,學校、家庭都缺乏重視,以致當孩子走上獨立第一步、需要自己去計劃生活時,就出現了不會花錢的事情。
雖然這些孩子不會花錢,可真到花錢的時候還真是“大手筆”,讓成年人都瞠目結舌。
暑假里,初二學生明明“飯局”不斷,幾乎每天都和小伙伴一起下館子,期末考試后父母給他的1200元錢很快花光,盡管買mp3的計劃泡湯,可明明一點不后悔:“和朋友在一起玩,圖的是開心,花點錢是小事。”
“因為媽媽控制我花錢,我的伙伴都不睬我了。”就讀于一所重點高中的小麗愁眉苦臉,她也很委屈。因為不知道把錢省著花,媽媽對小麗的零用錢實行了控制。小麗只得借故不參加同伴的“團購”活動。
“不喜歡爸爸媽媽代為理財的,請舉手!”在某機構舉辦的“暑期理財小論壇”活動中,問題一提出,幾十雙小手便高高舉起。活動中,90%以上的孩子喜歡或希望自己支配零用錢。但當被問及“如何支配零用錢”時,15名學生中,80%以上對零用錢使用未作計劃。老師們發現,暑假里請同學吃飯、包場打球等成了男生的主要消費項目,女孩們則把零用錢花在商場里、服飾店里。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的專家指出,孩子喜歡自己支配零用錢,父母在把零用錢的“財權”交給孩子時,必須教會孩子理財,讓孩子知道錢的價值。
理財教育筆記:
1、讓孩子慢慢地學著買東西,開始對物價有概念,養成做購物計劃的習慣。
2、父母在把零用錢的“財權”交給孩子時,必須教會孩子理財,讓孩子知道錢的價值。
小學生幾天花掉3000元—因為來得太容易。
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一項有關青少年消費行為的最新調查顯示,青少年每個月可以動用的金錢,100元以下的占36、5%,100元至200元的占23、1%,201元至400元的占19、2%,401元至600元的占9%,600元以上的占8、3%。而他們的零用錢主要是用來購買衣服鞋襪、消閑刊物、參考書,到西式快餐店消費,以及看電影等。
調查結果表明,39、6%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有很多用了不久便不再用的東西”。由此可見不少青少年在購買東西時,可能會因為受他人的影響,從眾消費,或可能被商品的外觀所吸引,憑一時的沖動而購買,買回來后卻發現并非自己所需要的而閑置一旁。相當多的孩子存在亂消費、高消費、理財能力差的問題。他們的虛榮消費和沖動消費行為傾向較強,而理性消費行為較弱。有關專家建議,應該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和理性消費的觀念。
孩子們的錢從哪兒來?除了日常家長給的零用錢以外,一到過年,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的壓歲錢讓中國幾億孩子一夜間“暴富”。可是這些壓歲錢的“流向”,卻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家庭理財教育的不足,這些“飛來橫財”,慢慢地竟成了家長們的心理負擔:如果把壓歲錢交給孩子,家長擔心他們還沒有自控能力,會胡亂花掉,由家長保管又擔心孩子不樂意。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理財能力沒有任何信心。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高二學生小壘過年收到了3000多元壓歲錢,沒幾天就在網吧“泡”光了。他如此快速花錢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這筆錢來得太容易了。”
其實在全國,像小壘這樣的孩子并不在少數。農歷大年初五以后,孩子們“壓歲錢”的出籠出現了一個小高峰,孩子們買手機、做頭發、購彩票、打游戲,掀起了購物高峰,甚至請客吃飯也已經成了時尚,誰的壓歲錢多,就意味著誰的人緣好,攀比和虛榮消費,成了壓歲錢的主要作用。家長們急了,開始覺得有必要在青少年中開展理財教育。
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指導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與工具,從短期效果看是養成孩子不亂花錢的習慣,從長遠來看,將有利于孩子及早形成獨立的生活能力。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用“壓歲言”、“壓歲書”代替了“壓歲錢”。他們試圖從根源上將孩子們的注意力從錢上移開。然而,很多人對此并不贊同。
18歲的小婷說:“從小到大,父母從沒有讓我獨立支配過錢。不管買什么,他們都替我做主。結果現在我感覺自己根本就不會花錢。”
收到“壓歲書”的小衡說:“對過年的企盼很大程度上是對壓歲錢的渴望,收到這些東西,我覺得很沒意思。”
大學教師王女士說:“孩子的壓歲錢總是要給的,關鍵是要用得合理、恰當。這就要家長們教會孩子如何花錢、理財。給孩子壓歲錢,讓孩子自己支配,對孩子社會性的發展、成熟是非常有幫助的。”
對孩子亂花錢應該有應急之策,但不能以傳統民俗的丟失為代價。王女士認為:“壓歲錢承擔了非常重的社會功能。壓歲錢的施與取,既表達了共度佳節、喜慶熱鬧的意思,也體現了‘父慈子孝’的傳統倫理,是對家族血緣關系的確認和對傳統倫理的強調。我們萬萬不能舍棄。”
專家指出,當理財教育的蒼白凸顯出來時,家長應在把握好給孩子壓歲錢數量的同時,對孩子的花錢方式進行指導。通過讓孩子支配壓歲錢,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節約美德、自制能力及與人為善的品德。
理財教育筆記:
1、如果孩子亂花錢,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切斷他的財路,而是要告訴他該如何花錢。
2、孩子的壓歲錢總是要給的,關鍵是要用得合理、恰當。
3、通過讓孩子獨立支配壓歲錢,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節約美德、自制能力及與人為善的品德。
4、孩子上大學后,要利用更多的機會灌輸理財教育,時常檢查孩子的財務狀況,要對他的收支狀態一清二楚。
干家務要不要付費—理財觀念重于理財技巧。
有位朋友談過這樣一件事。她剛上小學的兒子很想參加一個小記者班。朋友就為他交了學費。某一天,小記者班將要到戶外舉行采訪拍攝活動,兒子興致勃勃向媽媽要活動費,可這位朋友很鄭重地告訴她的兒子:“要去參加活動,費用自理!”
小朋友傻眼了:“我的壓歲錢早就用光了呀!”于是朋友就開始誘導他:“你已經長大了,可以幫媽媽干家務活了,要不這樣,從今天起,你負責飯后的洗碗。每次的報酬為1元錢,怎么樣?”兒子很爽快地答應了,因為他太想去采訪拍攝了。
接下來他就上崗了。考核制度挺嚴厲的,因為打碎了碗是要罰款的!這機械而繁重的活讓他感到很不適應,可是他為了攢錢,還是堅持了下來。盡管其間他曾抱怨過工資太低了,媽媽就向他分析說:“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不需要什么技能就可以做的,所以報酬低。但是如果你做的事是需要動一些腦筋,不是所有人都能隨便做到的話,那么報酬就會高起來的――這就需要你不斷學習才能做到了。”小朋友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終于他攢夠了錢參加活動去了。
然而,在購買膠卷的問題上,又發生了爭執。他執意買了一卷36張的,而沒有聽從媽媽的勸告買半卷。結果,沖印的時候,自己的錢不夠了,只能借了。他有點難過,因為辛苦賺的錢這么快就用光了,而且還不夠用。這時候他“總結”說:“其實那么多照片很多都差不多,拍出來也是重復,還要浪費沖膠卷的錢呢!早知道我應該買半卷的!”這位小朋友終于開竅了!
這位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能給你一點啟發?看來,可以利用孩子的興趣,好好培養一下孩子的“賺錢”意識。只有學會了自己賺錢,才能真正做到“會花”,所謂“能掙會花”嘛!一個人如果不善于預算消費,就會入不敷出,他就無法自立,也就根本談不上成功之類。
但是,在培養孩子的賺錢意識時,也要注意把握分寸,讓孩子在自食其力的同時,也逐漸懂得做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義務,無償的為他人提供服務、助人為樂是一種美德等人生道理。否則,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
有這樣一個例子。周女士帶上初一的兒子去聽了一次理財教育專家的課程。誰知道,幾天后周女士在家里叫兒子到樓下買瓶醬油,兒子竟說:“我不去!除非你給我一元錢。”周女士瞪大眼睛問:“幫媽媽干點事還要給錢嗎?”兒子說:“當然,我幫你干活就是為你付出了勞動,就要得到報酬。我已經想好了,到樓下買東西一次給一元,洗碗一次一元,掃地一次五角。你放心,我不會亂花錢,我已經做了一個記賬本,每天的收支都會登記……”
上面兩個正反的例子反映的是理財觀念和理財技巧的區別。廣州師范學院教學與師范教育研究所所長唐迅副教授表示,青少年理財教育應從兩個方面看,一是理財價值觀的教育;二是理財基本技能的培養。處于少兒時期的孩子不具備固定的收入和成熟的金錢和經濟方面的意識,也不具備熟練的理財能力,過早地給他們灌輸理財的技巧則很容易導致未諳世事的孩子在金融理財上產生誤區,出現金錢至上的現象。為此,對少年兒童進行理財教育的重點應在于理財觀念而不是理財的技巧。
理財教育筆記:
1、如今社會處處充斥著金錢和欲望,使孩子也不自然地受到影響,這是一個危險信號。
2、對少年兒童進行理財教育的重點應在于理財觀念而不是理財的技巧。
不繼承協議書—富翁媽媽的良苦用心。
為讓孩子們不丟掉自己當年那種艱苦樸素、自食其力的精神,擁有千萬資產的富翁劉敬芳日前要求她的5個孩子在“不繼承協議書”上簽下了各自的名字。
38歲的劉敬芳出生在一個極其貧困的農村家庭,10歲那年與父親一道在要飯過程中被火車碾斷右腳,從此成了殘疾人。為謀生計,1984年結婚后的她開始在縣城等地經營鹵菜和批發牛肉、牛皮生意。如今,她已是一個肉牛養殖基地和豬牛肉食品加工生產廠的老板,擁有資產上千萬。
如今,眼看著5個孩子一天天長大成人,為培養他們獨立、自食其力的精神,8月18日,劉敬芳與丈夫商議“與孩子們簽訂‘不繼承協議’,免得他們產生其他奢望”,當即得到丈夫贊同。但為穩妥起見,她還召集5個孩子就此問題進行了幾次家庭會議,并反復磋商達成。其內容是:
“五個子女,如果誰愿意讀書以及深造,父母必須全力支持;如果誰自動放棄讀書,就必須投入社會就業,未滿16周歲的必須在家參加勞動,家長不做任何經濟上的援助……父母的財產以及遺產只能由父母支配,任何子女沒有權利過問以及干涉”。
對于母親要求簽訂的這份“吝嗇”協議,劉的大女兒張美說,開始還有抵觸情緒,后來,才逐漸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春節時,劉敬芳要求5個孩子獨自去掙壓歲錢,在母親的提示下,孩子們就在自家餐飲娛樂城樓下,擺攤擦起了皮鞋。先前買鞋油、鞋刷等的本錢還是向母親借的,大年初一到初二擦了2天,最后,他們還了本錢,每人分了20多元。對于母親的嚴格要求,張美與她的弟妹們均表示“自己長大后不會依靠母親,將自食其力。”
暑假時,劉還將5個孩子全部安排在了自己的養殖場里打工,工資跟普通工人一樣,并且每天按時考勤,遲到、早退或者工作失誤照樣扣工錢。僅有小學文化的劉接受記者采訪時稱,“自己做到今天這一步,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達到的。現在好多學生光講吃講穿,還要名牌,好逸惡勞,一點都看不慣。簽訂這樣的家庭協議,我就是要培養子女自食其力的能力。我一只腳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他們手腳完好,為什么不能比我干得更好?”
劉敬芳的這一紙“不繼承協議書”,雖然看起來有些苛刻,但卻彰顯了一位母親的良苦用心。如今人們生活好了,家家又只有一個孩子,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家老少都圍著這一個“小太陽”轉,真是放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丁兒點苦也不能讓孩子吃。這種溺愛除了影響孩子的人格的形成,容易使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外,對孩子的理財方面能力的培養也有害無益。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如果不能正視金錢,學習理財,將來面對自己的生活,必然成為一個“月光一族”,每天過著入不敷出的日子。
理財教育筆記:
教會孩子理財,重在讓他們實踐,實際操作。有些能力的培養是“學”會的,而非“教”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