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財商教育的基礎課(3)
- 富爸爸家訓大全集(超值金版)
- 羅新宇 羅雙彥
- 4984字
- 2014-03-13 18:41:01
正是由于老洛克菲勒的“冷酷”,才使得兒子一步人商界便表現出他的精明強于和高超的理財藝術,最終使洛克菲勒家族的事業如日中天,走向輝煌。
摩根家族的法寶—節儉和勇氣。
第一、告訴孩子不要亂花一分錢,而且自己要為孩子樹立榜樣。
約瑟夫·摩根不僅告誡孩子要學會節儉,而且他自己就是一位節儉模范。當他越來越富有時,他沒有像別的富人那樣公開擺闊,直到1829年,他才買了第一輛馬車,花費450美元。
到吉諾斯·摩根時,他仍承襲了父親節儉的作風。盡管那時他已很富有,根本不必為錢發愁,但為了使兒子皮爾龐特養成儉樸的習慣,他每周只給他25美分零用錢。這樣,
兒子就不得不仔細算計他的花銷。為了使用這25美分,皮爾龐特將購買郵票、糖果等的每一項開支都記在他的帳本上,精打細算地過日子。
在父親的培養下,皮爾龐特有了一個絕不做賠本買賣的精明腦瓜。在他成年后,他仍保持著節儉的家風。他在1853年12月給他表兄回復關于購買衣服的信中說:“……關于上衣的問題,考慮到實際情況,依我愚見,我要是拿布到史密斯先生那里做一件上衣的的話,你會覺得那是最便宜的,因此你可以節約很多錢。布料可在J·M·鮑爾先生的公司里買到。如你感到不放心的話,很簡單,你可以試一試。我讓賴斯先生為我自己定做了一雙靴子,花了9美元,但你應相信會是雙好靴子。他已將我的號碼寄到了巴黎,1月1日,我就可以收到靴子……”
節儉,正是摩根家族獲得事業成功的一件法寶。
第二、鼓起孩子的勇氣。
有一位兒童教育專家曾這么寫道:“只過安逸的日子實際上是毫無生氣,平平淡淡,庸庸碌碌。我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要改變這種平庸乏味的人生,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活力、激情、創造力,并具有心理斗爭能力。”簡而言之,人的生活需要勇氣,而這種勇氣應該從孩童時期就開始培養。
勇氣對人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從理財的角度講,它的作用更是如此。比如需要進行一項投資時,沒有勇氣是不行的,任何猶豫畏縮只能使機會溜走,從而使自己的經濟事業蒙受不該有的損失。
摩根家族在鼓起孩子的勇氣方面,可以說是我們的典范。下面是這個家族教育孩子獲得勇氣的一些方法:
家長告訴孩子們,體驗到恐懼沒有什么不光彩的,恐懼感是每個人不時地都會有的一種感覺。勇氣并不意味著讓恐懼消失的無影無蹤—它意味著不顧恐懼而采取行動。勇氣與懦弱之間的區別就是面對危險與逃離危險之間的區別。
當孩子害怕的是一個客觀實體時,家長就設法和孩子一起去接觸它—但如果孩子執意回避,家長也不去強迫他(她)。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決不把孩子稱作“膽小雞”或“脆弱貓”,因為這樣只會把事情搞得更糟。家長會讓孩子花上幾天時間,如果必要甚至幾周時間,逐步接觸他(她)所懼怕的客觀實體。當看到孩子每次邁出可喜的一步之時,家長就對孩子的勇氣大加贊許。
當子女懼怕無形的東西時,家長就與孩子一起比較實際地談論他(她)所懼怕之事,而不否認他(她)所懼怕之事可能會發生。家長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討論孩子與家人將如何對付它。
讓孩子認識到無論發生什么可怕的事情,你面對未來的信心是建立在你堅定的信念之上的。這個世界在許多方面來看,是一個憂心忡忡的世界,未來也充滿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勇氣生存下去。
家長還通過讓孩子置身于各種富有挑戰性的情形之中,來拓展孩子獲得勇氣的能力。在面對存在的危險及失敗的可能的情形下,孩子的勇氣不斷得到增強。
家長與孩子一起進行“勇氣”練習。如在某個周六早上,家長讓人把自己和孩子用車帶到離家有好幾里遠的一個地方。家長與孩子的任務是:在身五分文的情況下在天黑前步行趕回家。接踵而來的便是家長與孩子討論一下實際勇氣。
摩根家族的家長們認為,在以下兩個方面,孩子可以遇到一些顯示自己勇氣的機會:
1、決策。一個孩子將來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她)所做出的選擇。比較困難的決策在做出及執行時,都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在混亂、誘惑以及我們生活中的諸多方面和利益沖突中做出正確選擇可能需要超凡的勇氣與魄力。
2、篤信。做人是需要勇氣的—如果必要,你不僅應有勇氣堅持正義,而且應有勇氣保持自己的氣節,做到威武不能屈。當來自他人的壓力很大時,敢作敢為的勇氣尤其難。
能可貴。實際上,孩子敢于表露真正的自我,而不去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勇氣可能是其它各種勇氣產生的根源。
正是因為摩根家族注意鼓起孩子的勇氣,因而才使摩根家族成員抓住一次次商機,取得一個個成功,并造成了一代又一代摩根家族的理財能手。現僅舉一例。
皮爾龐特·摩根在新奧爾良鄧肯公司任職時,有一次,他信步來到嘈雜的碼頭,遇上一個白人問他是否想買咖啡。原來,這個人是往來巴西貨船的船長,這次他受人之托到巴西的咖啡商那里運來了一船咖啡。沒想到美國買主破了產,只好自己推銷。這個人告訴皮爾龐特,如果他愿意出現金,并全部買去這船咖啡,他可以半價出售。
皮爾龐特來到船長的船上,拿了幾袋咖啡作樣品,咖啡確是好咖啡。皮爾龐特考慮了一會,決定買下全部咖啡。
他于是帶著咖啡樣品到新奧爾良所有與鄧肯商行有聯系的客戶那兒推銷,但那些經驗豐富的公司職員卻都勸他要謹慎從事,價錢雖然讓人心動,但不能保證艙內的咖啡與樣品完全一樣,何況以前已發生過船員欺騙買主的事。
但皮爾龐特已下定決心。他以鄧肯商行的名義買下了全船咖啡,并發電報將情況通知了鄧肯公司紐約辦事處。但鄧肯商行回電卻嚴加指責,并命他盡快脫手。
皮爾龐特馬上給父親發電,在父親默許下,用他父親在倫敦公司的戶頭,償還了原來挪用鄧肯商行的金額。僅24小時后,他已將貨物全部脫手,而且賺了幾千美元的利潤。
后來,他在那位船長介紹下,又買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就在皮爾龐特買了這批貨不久,巴西咖啡因受寒而減產,咖啡價格一下子猛漲了三四倍,為此,皮爾龐特大賺了一筆。他的成功,使遠在倫敦的父親也由衷地為他感到驕傲和自豪。
皮爾龐特初人商場就表現出他超人的勇氣,這一點是幼時父親對他的培養分不開的。
理財教育筆記:
1、告訴孩子不要亂花一分錢,而且自己要為孩子樹立榜樣。
2、鼓起孩子的勇氣。
大富豪的六招教子法。
斯坦利先生是《財富》雜志評出全美500家最大公司之一的總裁,他在培養孩子如何對待金錢和樹立理財觀念上,提出了一些獨特的看法,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
1、愛心加物質并不夠許多父母往往忽略一點就是在子女獨立生活之前,必須在投資理財和金錢觀念上教他們一些東西,比如失業率上升,我手上的股票有什么反映或聯邦利率下調長期國債會否上升等基本知識。如果沒有一些必要的熏陶,子女走進這個充滿風險機遇和競爭挑戰的年代,就很容易被淘汰。
2、小節約等于大浪費孩子,許多時候我都提醒你要厲行節約,但必須記住,不要為節約一美分的錢財而絞盡腦汁。這意味著你的理財觀念已經鉆了牛角尖,你應該用更多的時間去開源,而不是節流!細小的節約意味著巨大的浪費。
3、口頭承諾不可信。在沒見錢之前,不要輕信任何口頭承諾,不能為昨天的錢而工作。這雖有點猶太人的味道,但在未確定對方信用程度之前,必須具備這樣的觀念。因為一旦發生,時間和金錢的耗費將使你苦不堪言。
4、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每個假期你希望痛痛快快地度假還是在家中修你的破單車?如果是我就絕對選擇前者。愉快的休息和消遣總能帶給人充沛的工作精力,當你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新一輪的工作,新單車就來了。同樣,投資理財也必須要有這樣的意識,拘泥于舊框框中打轉只能使事情更糟。跳出圈外,不斷更新觀念,就會永遠超前,機會也就源源不斷。
5、辛苦錢最值得珍惜孩子,當爸爸還是大巴司機時,每天拿回微薄的薪水僅夠家里緊巴巴的開支。但你們是否覺得,那時買的巧克力特別香、糖特別甜、玩具更好玩,有沒有感到錢的珍貴?現在我一天的收入比10個大巴司機一個月的收入的和還多,你們又是否覺得錢貶值了許多?因而無論你們長大后做任何職業,都應記住:辛苦錢最值錢,最值得珍惜。
6、金錢并不代表一切雖然沒錢許多東西得不到,但金錢不是萬能的,美麗的景色、朋友的親情、家庭的溫暖還有許多許多,并不取決于你是否有錢。而健康長壽、家庭美滿對一個人來說,比金錢更重要,也是金錢買不來的。
理財教育筆記:
真正意義上的富豪并不會嬌慣孩子,對孩子聽之任之的只能稱之為暴發戶。
霍英東的子女教育法。
第一,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創業之艱難,告誡孩子們要勤儉節約,努力創業。
霍英東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盡管如此,母親劉氏還是勒緊腰帶供霍英東讀書。每天,劉氏都給霍英東一毫錢,讓他用來搭電車和吃午飯。但霍英東自小知慳識儉,為了節省每天來回的6分錢電車費,他每天早上提前動身,背著書包由彎仔經瑪利兵房、兵頭公園步行半小時至鴨巴甸街的皇仁上學;下午放學后,又沿著上學的路步行回家。中午,他就花4分錢到學校旁邊的為食街或小食店“三十間”吃糯米飯和大松糕。課間休息時,俊記的店員在學校大門的鐵欄處向學生兜售雪糕和面包,但霍英東總是舍不得掏錢去買。霍英東是個懂事的孩子。除了省吃儉用、減輕母親的經濟負擔外,很多時候,下午一放學,他就趕著回家,幫母親記駁運生意的帳目,或外出送發票,分派運費給舢板客。
學校畢業后,霍英東當了鏟煤工。他雖然是窮人家的孩子,自小吃苦耐勞,但由于當時身體孱弱,所以鏟煤這份工作,他干得非常吃力。每天從早到晚,站在火爐口,被熱氣煎熬著,灼熱難耐,又苦又累。他一聲不哼,咬咬牙就熬過去了,晚上放工,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回到家里,腰酸骨痛,全身像散了架似的,倒下就呼呼入睡了。后來,霍英東又來到啟德機場打工,每天工錢是7毫半,當時糧食奇缺,機場每天給每人配給6兩米,但必須從工錢中扣去兩毫,故每天工錢實得5毫半。機場在九龍半島,霍英東家住港島灣仔,從灣仔到九龍須坐輪渡過海,每趟一毫錢,來回兩毫錢,那是怎么也省不得的開銷;至于其他陸上路段,他就步行。每天花在步行上的時間,至少要兩個小時以上。霍英東常感慨地對孩子們說:“七毫半錢一天,我想全世界都沒那么低的工資,扣掉糧錢和過海輪渡的錢,只得三毫半,但這三毫半錢其實也不夠我乘坐來回家里和碼頭的巴士,所以我只好步行……”
霍英東每次將這些“陳年舊帳”翻出來講給孩子們聽時,孩子們都受到一次很大的觸動。孩子們說:與父親年輕時相比,我們現在的生活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了。如果我們還不知足,任意揮霍,那就對不起父親了。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學習父親艱苦創業的精神,將父親的事業發揚光大。霍英東的子女從小就懂得儉樸,知道創業的不易,而且個個是理財的好手,這不能不說是霍英東常講“家史”的結果。
第二,幫助孩子克服“失敗恐懼癥”。
霍英東深深懂得,成功的最大敵人就是失敗,而失敗在人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他本人就曾有過數次失敗的經歷。在少兒理財教育中指導孩子正確對待失敗,其重要性就在于:這種對失敗的正確認識和對待失敗的正確態度可以引導孩子堅忍不拔地開創自己的事業。賺錢需要恒心,需要有遭受千萬次失敗的心理準備以及在失敗來臨之時仍不屈不撓東山再起的毅力和能力。如果一個人想賺錢立即就能暴富,那豈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百萬富翁了嗎?
在霍英東看來,人并不是被失敗所壓倒,而是被失敗的恐懼摧毀。我們開始做任何項目時,都要冒失敗的危險,只有不去做任何事情才能確保我們不會失敗。但如此下去,我們就會變得畏縮不前,不愿在生活的新領域中去探索。那樣的話,我們就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理財家,也不會成為其他任何意義上的成功者。
因此,霍英東非常重視克服孩子的“失敗恐懼癥”。他的具體做法是:
(1)評估一下孩子的力量、天資、以及有待提高的方面,多方面和藹可親地指導他或她去做一些極有可能取得成功的活動。
(2)當孩子失敗時,及時地幫助他(她)看看自己做對了什么,幫助孩子評估一下所犯的錯誤及當初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即可避免出錯。強調指出應把努力的價值放在首位。
(3)當孩子失敗時,以你自己承受失敗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擺脫困境。
(4)不過分強調孩子的失敗,在生氣時也不以孩子的失敗作為訓斥他(她)的借口。對孩子的失敗輕描淡寫,而對孩子的成功則大張旗鼓地表揚。
(5)認真觀察孩子有沒有失敗感的征兆。提醒孩子在某項工作中的失敗并不意味著他(她)就是一個失敗者。即使孩子的任務完成的不夠好,也要顯露出你對他(她)的愛和尊重。
(6)讓孩子打心里認識到失敗是成功之母,每個人都或遲或早地要面臨一些失敗。要在孩子事情做得不成功時給予他(她)足夠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