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讓孩子了解“錢”為何物(2)
- 富爸爸家訓大全集(超值金版)
- 羅新宇 羅雙彥
- 2946字
- 2014-03-13 18:41:01
若孩子對其他較富裕家庭的物質生活表示羨慕,家長不必感到羞愧,更不可申斥孩子,而可以告訴孩子不同的工作會有不同的收益,而工作的機會對每一個人并不是完全一樣的。甚至可以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實來對孩子進行啟發。比如洗一個碗的報酬是五角,而擦一輛自行車的報酬則是五元。
孩子們也許并不完全明白貧富分化的緣故,但是很有必要知道不管錢多錢少都是勞動的結果。
對教他們明白“錢是工作掙來的”的機會有很多,當你帶著你的孩子上街的時候,會看到很多正在工作的人:馬路上的交通警察、清潔工、自行車停放處的管理員、超市里的售貨員、甚至麥當勞里幫他點餐的阿姨……你都可以告訴他,這些人都是在工作,因此才會每個月會掙到錢,不工作的人是沒有錢的,他長大了以后也要自己工作掙錢。當他對其他較富裕的家庭的小朋友的生活表示羨慕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不同的工作會有不同的收益,而工作的機會對每一個人并不是完全一樣的。要讓他明白只有勤奮的人在機會合適的時候才會有好的工作,從而得到相應的報酬。
理財教育筆記:
1、尊重孩子提出的問題,并實事求是地將家長做什么工作,取得什么樣的收入告訴孩子,大可不必向孩子隱瞞家庭的收入狀況。
2、教孩子明白“錢是工作掙來的”,不管錢多錢少都是勞動的結果。
不可輕視任何一分錢。
小時候,我們都唱過兒歌《一分錢》,如今一分錢已經在流通領域里基本消失了,但這首歌的意義遠遠超過一分錢的價值,它告訴我們,每一分錢都是值得珍惜的。
香港的何東是位億萬富翁,一分錢對于他來說,只是牛之一毛。
但何東有一軼事:他對一分錢都要較真。一次,他下車時不慎將口袋里的一分錢掉在地上,那枚錢滾進了草叢。何東便停下腳步蹲下身來仔細在草叢中尋找,找了半天,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那枚硬幣。
何東并沒有放棄,第二次經過時繼續尋找。有一位服務員實在看不下去,她偷偷扔了一枚硬幣在草叢中,何東終于找到了,他高興極了。
有人問起此事,何東說:“錢都應該有所值,而不應該浪費,對于金錢的意義,一分錢與一萬或者一百萬應該是同等重要。”
類似的還有富翁李嘉誠,他有一次曾經掉了一元錢到陰溝中,保安幫他找到并交還給他。李嘉誠收下那一元錢,而從皮夾中抽出一百元給了保安。
對李嘉誠的做法,眾人當然好奇。李嘉誠則說:“我給保安100元,并沒有浪費,而是繼續進入流通。而那一元錢如果不撿起來就浪費了。”
很多時候,富人們常給人以一種越是有錢越吝嗇的印象,但實際上,不論是何東、李嘉誠,他們對應花的錢從不小氣,捐金錢給慈善事業都一擲千金。他們的這些生活小節,恰恰是一種成熟而理性金錢觀的具體表現。這就是:每一分錢都應該物有所值,每一分錢就是他們的一名戰將,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我們這些普通的人卻很少會去考慮一分錢對我們的意義。
不要讓你的孩子也這樣,至少在他剛接觸錢的時候,要讓他形成一種思維:每一分錢都很重要,都不能輕視。
理財教育筆記:
1、不要讓你的孩子忽視任何一分錢。
2、教孩子用儲錢罐儲存硬幣。
讓孩子理解和體諒父母掙錢不易。
記得讀小學的時候,班上常有發生金錢失竊的事件,老師便命令每一位小朋友,一一打開書包,接受老師的“臨撿”。
在小不學里,小朋友將在校園里撿拾到的金錢,送交教導處,學期結束時,學校會頒發一張拾金不昧的獎狀,以資鼓勵,以增強孩子的榮譽感。
據報導:現在的小朋友,只喝飲料,不喝白開水。學生們認為:喝白開水很丟人,容易遭同學取笑!甚至據調查統計:學校里若裝設販賣機,一般學生,一天食用的碳酸飲料,平均可高達三罐。以此估計,中小學生一天的生活費,除了午餐費、車費、加上零食花費,保守估計,至少需要百余元。
生活與消費之間,休戚與共、息息相關。人一生之中,必須透過不斷的消費行為,完成物質方面的所需,以得到滿足需求的生活品質。所以,金錢的價值觀與消費行為,及正確的理財及消費觀念,必須從小灌輸孩子。
首先讓孩子明白家中金錢的來源,是父母及祖先辛苦工作所得的。
美國的“帶子女上班日”已經實行6年。每年4月23日,許多企業都事先準備好這項活動的人員、設施等。一到這天,許多企業辦辦室到處可見活潑快樂的小朋友,整個辦公室充滿了歡樂的氣氛。這一天,兒童們可以受到免費早餐、午餐的招待,參與專門為他們組織的活動,在了解父親一天里究竟忙些什么以外,還參加企業的業務活動,增長知識與見聞。
政府機構也不例外,甚至總統這天也專門去國會提出有關兒童問題的提案。
6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參加這一活動。活動使孩子認識到,父母上班工作,下班操勞家務,照顧孩子,的確不容易。
讓孩子理解和體諒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好處。中國也應實行這種制度,讓孩子們也看看爸爸媽媽的辛勤勞動。
讓孩子了解家中錢的用途,并了解家中的經濟狀況。關于孩子的零用錢,親子依家庭經濟,共同商定零用錢的數額,并讓孩子明確計劃大概的零用錢用法,分辨需求度,做有效運用。且能做支出紀錄,了解自己供需,作為規畫金錢使用的參考。
此外,鼓勵孩子為某一種有意義的目的而儲蓄:了解儲蓄的正確意義,不單為積財而儲蓄。例如:購買紅十字郵票、為自己存保險費,慈善捐款等。
假日時,與家人上市場、購物,增進經濟生活的知識、養成正確消費行為。
適時給予孩子“錢雖不是萬能,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觀念。最重要的是給予孩子正確的物我觀念。
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一個家財萬貫的員外,富比臣相,但成天都快樂不起來。因為,員外煩惱家中的金銀財寶,會遭人偷竊、讓人覬覦,不由得杞人憂天,成了道地的守財奴。
金錢的價值不在于錢的本身,而在于藉由金錢的力量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人的“需求”,有可以讓人向上向善的,也有引人揮金如土般的墮落。金錢價值的善惡好壞,決定在此。
人的需求中,物欲是個無底洞,猶如鴉片毒癮。正如前一陣子的社會新聞:某些大學生,因羨慕同學之間,人手一支流行手機,為達到物欲上的滿足,竟然當街行搶他人之物,一念之間,便陷入了沉淪而無法自拔,遺憾終生。
在許多的年輕族群文化中,新興了一種族群,常是實時行樂,不擅理財,到了每個月底,兩袖清風,囊橐無余,將薪水花用光光,名為「月光族」。
學生為了購買一雙名牌球鞋,自己建議媽媽,給予安排家事服務的機會,賺取零用錢,存足金額之后,歡喜的憑自己勞力所得,買下心儀已久的球鞋。一雙鞋,穿在足下,自鳴得意,平添一股成就與珍惜感。
所以,藉由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培養孩子對金錢價值的判斷力。適時給予孩子支配零用錢的機會,知道將零用錢的適度規劃和善用。
理財教育筆記:
1、如果企業允許,可以帶孩子到公司上班,讓他們了解父母的辛苦,增長知識與見聞。
2、假日時,帶孩子一起上市場、購物,增進經濟生活的知識、養成正確消費行為。
和孩子一起做“購物”游戲。
孩子認識了錢幣,知道錢幣是從哪里來的,這并不等于他們就理解了錢的價值。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要讓他們真正懂得“錢的價值”顯然還為時過早,不過家長可以先讓孩子了解錢與商品足如何交換的,讓其知道錢是等價物的概念。
讓寶寶知道錢能做什么,可以跟寶寶一起做購物游戲。用玩具、卡片、水果等當“貨物”,一一標出“價格”。用廢磁卡當“信用卡”,塑料圓片、紙片等當“現金”。無論“價格”還是“現金”,數字盡量簡單,而且以“現金”和“價格”吻合為好,方便寶寶接受。比如,蘋果標價2元一個,“現金”中就有2元的硬幣或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