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財商教育的基礎課(2)
- 富爸爸家訓大全集(超值金版)
- 羅新宇 羅雙彥
- 5531字
- 2014-03-13 18:41:01
在美國,家長們認為讓孩子接觸錢、了解錢并學會如何合理使用錢,有利于從小培養孩子的經濟意識和理財能力,以適應未來經濟生活的需要,因此金錢教育就成了美國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美國家庭的金錢教育是從零花錢的使用開始的,教孩子使用零花錢是讓孩子學會如何預算、節約和自己做出消費決定的重要手段。零花錢的多少并沒有一個定值,主要依據孩子一周的消費預算來確定。
這些開支包括:孩子正當娛樂消費的開支,如看電影和吃零食,孩子日常必需的開銷,如車費、買學習用品,再增加一些額外的錢以便為存錢創造可能性。至于零花錢的使用,則由孩子全權負責,家長一般不直接干預。但一旦孩子因使用不當而犯錯誤時,家長一般不輕易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因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過度消費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學會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短暫快感的追求者,因此,家長要通過減少送給孩子昂貴物品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興趣,要向孩子解釋如果將來想擁有更大價值的東西,他們就不得不現在放棄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存錢的習慣會使孩子珍視自己勞動所得。而對于年長一些的孩子,讓他們自己支配零花錢則可能會教他們節儉。
孩子越早接觸錢,學會了理財,長大后也就越會賺錢,關鍵是家長如何教孩子花錢、理財。金錢觀念和理財能力將成為21世紀孩子們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美國著名的大財閥摩根摩根家族的鼻祖老摩根發財后,要求兒女為每月僅1美元的零花錢制定一個支出賬目;李嘉誠每次給孩子零花錢時,先按10%的比例扣下一部分,名曰所得稅。相反,我們許多人在給孩子零花錢時比大富翁可大方得多,更為要命的是一些家長每個月到底給了孩子多少錢有時連自己都搞不清楚,“以其昏昏,使人招招”無疑是癡人說夢。相信老摩根和李嘉誠不是吝嗇于區區幾個銅板,他們是在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和習慣,小孩在花錢時不得不事前進行仔細盤算,做一個全盤和長久考慮。中國古代在兒童教育上有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其目的也顯然不在清潔工作本身。孔夫子曾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國和做一盤攤黃菜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同樣,孩時會合理安排10元錢的用途,長大后也會處理好100萬、1000萬。
在美國、英國、日本和巴西等一些國家,越來越多的學校制定了理財教育計劃,把理財教育列入了中小學的必修課。現在,給孩子講授理財之道已經成為美國中小學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熱門話題。美國青少年理財教育主要通過三個途徑: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從孩子踏進幼兒園起,孩子們就會接受有關“錢”的概念。他們會知道錢是什么,如何處理好錢在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到孩子11歲時,他們基本上完成了經濟上的“需求與供給”課程。中學時代他們就能對各種財務運用有深入的了解并有一些社會實踐。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曾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之說,“讀書”被看成是一種完全超脫于世俗的精神追求。就是在若干年前,許多人談到金錢,談論財富的時候可能還會臉紅。教孩子有關金錢的知識,這對很多中國家長來說幾乎是一片空白。其實,財富不是洪水猛獸,中國家長在和孩子交流財富問題的時候,也大可不必諱莫如深,關鍵一點是正確引導,培養良好的理財觀念。
未來孩子們將面臨的生存環境及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別讓孩子回避錢財世界,否則當他們長大進入社會后,一接觸到錢就會不知所措,不知道錢怎樣儲蓄和怎樣買便宜東西,弄不好他們可能因為不善于理財而背上債務,甚至產生更為嚴重的問題,麻煩百出,這將是讓家長很痛心的悲劇。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指導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與工具,從短期效果看是養成孩子不亂花錢的習慣,從長遠來看,將有利于孩子及早形成獨立的生活能力,使其在高度發達、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
理財教育筆記:
1、絕大多數少兒都有零花錢,九成以上的孩子存在亂消費、高消費、理財能力差的問題。
2、當代少年兒童的消費缺乏有效的指導,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3、而對于年長一些的孩子,讓他們自己支配零花錢則可能會教他們節儉。
4、未來孩子們將面臨的生存環境及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別讓孩子回避錢財世界。
西門子—成功的意識,是理財家必備的素質。
對理財而言,成功似乎意味著完善的管理、良好的運轉、不斷地贏利。僅僅這樣理解是很不夠的。成功應該具有更廣泛和科學的解釋:只要一個人盡到了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就是成功的;只要一個人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或他尋求到了自己的有價值的生活,他也是成功的。在現代生存文化中,成功被看得很重—甚至可以把現代社會看作是以成敗論英雄的社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便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成功意識。成功的意識,是理財家必備的一種素質。
德國著名的科學發明家,西門子公司的創辦人維爾納·馮·西門子在他73歲時撰寫的回憶中承認“許多事情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被忘卻了”,然而當這位老人在回憶近七十年以前童年時發生的一件事情時,卻歷歷在目:那時只有5歲的西門子正在父親的房間里玩耍,去牧師家上課的姐姐卻跑進來哭訴說,牧師家院門口有一只兇惡的公鵝總是擋她進門,而且已經咬了她好多次,如果沒有別人的陪同,她再也不肯去那里上課了。于是父親將自己的手杖遞給西門子說:“維爾納帶你去,但愿他勇氣比你大。”看到西門子有點猶豫,父親告訴他說,在路上應該注意,當公鵝過來時,你只應該勇敢地迎頭走過去,靈巧地用手杖打它,它就會跑掉了!”
結果事情正如父親所講的那樣發展。當那只大公鵝高高地昂起頭,發出可怕的叫聲向孩子們跑來的時候,姐姐叫喊著往回跑去,小西門子雖然也很想和姐姐回去,但他牢記著父親的教導,閉著眼睛走到那個龐然大物的身邊,揮舞起父親的手杖打去—而那只手杖比西門子本人還要高。大公鵝果然害怕了,嘎嘎叫著跑回了鵝群。
西門子認為“這個第一次的勝利深深地持久地影響了我童年的氣質”,他稱這是一個關于“小英雄”的故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承認在以后遇到逆境時,對公鵝的勝利總在不斷地激勵著他,面對艱險,不應該逃避,而是要勇敢地和它斗爭。
父親并沒有給西門子留下什么物質上的財富,西門子的背后也沒有什么靠山,他甚至沒有在正規大學中受過正式教育,他在奮斗的路上體驗一文不名的痛苦,無數次試驗的挫折(其中光是為試驗海底電纜就不止一次地經受了海上的驚濤駭浪),還有企業初建時遇到的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但西門子終于成為對全世界電氣技術的進步有著決定性影響的發明家,知名的理財專家,由他創建的西門子公司也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五大私人企業之一,并在120多個國家建有分公司。除了維爾納·西門子個人的才華與機遇以外,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種積極的精神信念,而這正是父母留給西門子最寶貴的財富。
父親給予西門子的是典型的德國式教育:孩子是以稚嫩的狀態存在于這個世界上,他需要的不是一味的呵護,而是面對世界、面對自己未來道路的有力支撐。當5歲的西門子拖著比自己還高的手杖出發時,他能夠體會到父親托付給他的信任,特別是他打跑了鵝以后,實際上取得了對自己恐懼退卻心理的第一次勝利,于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他覺得自己是個小英雄,同時也贏得了對自己的信任,而這種感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心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父親正是把如何樹立孩子的信念和意志提高到相當重要的位置,這一點對培養成功的理財家是至關重要的。西門子的例子給我們的啟示是:早期的一些印象,包括愛、歡喜、懼怕、不安等感受和體驗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未來的成功首先需要你為他制造成功的記憶。“信心就產生力量,力量是勝利之母”。德國名著《享利四世)中的這句名言道出了成功的真諦。因此,作為家長,你應幫助孩子發現個人的價值,并鼓勵他努力實現個人的價值,成為成功者。一旦孩子有了成功意識,一旦他有了取得成功的那份自信,那么,他距離成為一個成功的理財家就不遠了。
理財教育筆記:
成功的意識,是理財家必備的一種素質。
洛克菲勒家族—培養理財能手的方式。
洛克菲勒家庭是當今世界著名的家族之一,它那令人炫目的巨額財富,高明的理財手段,令世人稱羨不已。洛克菲勒家族有今天的輝煌,是與它注重培養接班人、培養理財能手分不開的。研究一下洛克菲勒家庭和家族史,就會發現,
這個家庭培養理財能手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讓孩子認識世界的艱險。約翰·戴·洛克菲勒回憶說:在他小的時候,他喜歡站在高處,然后一下子跳人父親的懷抱,接受父親的愛撫。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樣,從凳子上撲向父親的懷抱,但父親這次卻一改常態,沒有伸出雙臂去迎接他,而是躲到一邊。結果可想而知:小洛克菲勒摔在地上,跌得鼻青臉腫,半天爬不起來,他一邊哭一邊埋怨父親的冷酷無情。待他起來后,父親溫和地告訴他,這個世界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美麗,并非處處充滿鮮花。世界上充滿了荊棘和陷阱、艱辛和險惡,一不小心,就會跌得頭破血流。因此,不能輕易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親。
在以后的日子里,老洛克菲勒又多次表現了他的“冷酷”,甚至在兒子成人后,他仍然時時給他一些打擊:寸利必爭,破壞他的計劃,將他的生意搞砸……
正是由于老洛克菲勒的“冷酷”,才使得兒子一步人商界便表現出他的精明強于和高超的理財藝術,最終使洛克菲勒家族的事業如日中天,走向輝煌。
第二、讓孩子在嘗試中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每一個人在一生中是要面臨無數個學習、生活和工作上的問題的,因此,如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歷來受到教育家、教師、家長的重視。洛克菲勒的例子表明,自己的社會經歷和對問題的熟悉程度是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之所在,孩子是否成功地解決問題,更多地取決于他們的經驗而非聰明。
洛克菲勒小的時候,有一次,他要到山里去參加為期兩天的野營。學校向他們介紹了營地情況,為他們的準備工作提出了建議。父親問洛克菲勒是否需要幫忙,他驕傲地說他能照顧自己。在走以前,父親檢查了他的行李,發現他沒有帶足夠的衣服,因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顯然洛克菲勒忽視了這一點。父親還發現他也沒有帶手電筒,這是野營時經常要帶的東西,但是父親并沒有給他更多的提示。洛克菲勒高高興興地走了。過了兩天,等他回來時,父親問:“怎么樣,玩得開心嗎?”洛克菲勒說:“我的衣服帶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沒帶手電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別人借手電筒,才能夠走出去,這兩件事搞得我有些狼狽。”父親說:“為什么衣服帶少了呢?”“我認為那里的天氣會與這里一樣,所以只帶子這里平常穿的衣服,沒有想到山里會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該如何做了。”“如果下次你去佛羅里達,也帶同樣的衣服嗎?”“不會的,因為佛羅里達很熱。”“是的,你應該先了解一下當地的天氣情況,再作決定,對嗎?”“是的。”
“那手電筒是怎么一回事呢?你就沒有想到它嗎?”“我想到要帶手電筒,老師也告訴我們了,可我忙來忙去,最后把手電筒給忘了。我想,我下次野營時應該先列一個單子,就像您出差前列單子一樣,這樣就不會忘掉東西了。”老洛克菲勒雖然知道兒子少帶了衣服,也忘了帶于電筒,這樣會給他的這次野營帶來不便,但他并沒有馬上指出來,而是等他回來之后與他一起討論“玩得開不開心”和“為什么沒帶手電筒和多帶衣服”,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該如何做了。”“我下次野營時應該先列一個單子……這樣就不會忘掉東西了。”父親的做法是想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在嘗試中獲得經驗,運用已有經驗解決問題,這種經驗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敗的。但無論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經驗都會在他以后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起作用。小洛克菲勒思維縝密,辦事深思熟慮、有條不紊,這一切與他父親的教育方式是分不開的。縝密的思維、深思熟慮的作風,正是一個理財家必須具備的素質。
第三、讓孩子懂得關心他人。洛克菲勒家族擁有的財富足以使任何人為之咂舌,對于這樣一個家庭而言,花錢是不成問題的,而這極易使孩子養成揮霍浪費的習慣。為了避免孩子養成浪費的習慣,約翰·洛克菲勒經常給他們講自己對財富和花錢的看法。他說:“我確信,有大量金錢必然帶來幸福這一假設是錯誤的,極富的人正像我們其他一切人一樣;假使他們因有錢而得到愉快,那是因為他們做了一些使他人滿意的事情。”他還告訴孩子們說:“你們知道我們現在不算在石油上的投資,也富裕得不必為生計操勞……”,但如果因此而揮霍浪費,“久而久之就會使人生厭”,“說到底,一個人能比另一個人多吃多少?”他下結論說:“我看出只有一個方法能夠使我們花了錢得到真正的等價物,那就是培養一種情趣,把錢花得可以產生持久滿足的效果。”
他告訴孩子們不要隨意花錢,而要把錢花在有益的地方;要關心他人,使自己的投資為他人帶來福利。在現實生活中,他鼓勵孩子們學會給予。起初,他們只施舍幾分幾角給本地教會支持的各項事業。年復一年,他們的收入增加了,于是便打破教派、民族和膚色的界線,捐贈越來越多的錢給越來越多的事業。他們還成立了專門的洛氏慈善機構,來管理日益發展的慈善事業。盡管洛氏家族富可敵國,但其成員沒有一個揮霍浪費的。他們將錢花在有益的事情上,并以此為樂。
第四、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從小約翰·洛克菲勒踏進洛氏辦公處之日起,父親就不斷地讓他負起新的責任。父親要他憑經驗揣摩學習,并自始至終支持他。他從不給他去任何授權書,而是常常對他說:“照你認為正確的去干,約翰。”兒子向他請教時,他就給予指導,可是決不指揮兒子做這件事或不做那件事。當小約翰在華爾街辦事初期,在一件事情上上當受騙,損失大約100萬元時,父親傾聽了兒子解釋這次慘敗的每一個細節,隨后簡單地說,“好吧,約翰,不要發愁;我相信你會度過難關的”。僅此而已。對往事沒有一句責備的話,也沒有一句警告之辭。
正是父親的信任,使小約翰日益成熟起來,擺脫一個又一個困境,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將洛氏事業推向了頂峰。
理財教育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