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財商教育的基礎課(4)
- 富爸爸家訓大全集(超值金版)
- 羅新宇 羅雙彥
- 5110字
- 2014-03-13 18:41:01
(7)當自己的生活中遭受失敗時,要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給孩子做一個應付失敗的好榜樣。當自己失敗時,不瞞著孩子,而是誠懇地談論一下自己的失敗,并向孩子解釋說自己準備在新的機會來臨之時東山再起,通過進一步努力取得成功。
霍英東的做法無疑是頗見成效的,霍氏家族的孩子個個具有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意志,這是霍氏家族事業走向輝煌的有力保證。
理財教育筆記:
1、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創業之艱難,告誡孩子們要勤儉節約,努力創業。
2、幫助孩子克服“失敗恐懼癥”。
李嘉誠的教子經。
1928年7月29日(農歷六月十三),李嘉誠出生在廣東省潮安縣(今潮州市)的—一個書香世家里。父親是個小學校長,家境清貧。李嘉誠自幼聰穎好學,不滿5歲開始念書。11歲那年,日寇的鐵蹄侵入中國的大地,踐踏了他的家鄉,父親攜帶全家逃難到了香港。1940年冬,憂國憂民、心力交瘁的李嘉誠父親不幸染上肺病,因為無錢負擔昂貴的醫藥費,年僅45歲便英年早逝了。少年李嘉誠無限凄絕地傾瀉著他人生的第一場苦雨,他開始忘卻自己的年齡,思索替代了悲戚—窮!多么痛苦、恥辱的字眼,不僅僅是一個字眼,簡直就是法律,是世界上最殘酷、最現實、最苛刻的法律。因為窮,可以毫無眷戀地喪失主權;因為窮,可以毫無恥辱地喪失尊嚴;因為窮,可以毫無眷戀地喪失生命。窮,就意味著失敗,意味著消亡……
李嘉誠立志要告別貧窮。身為長子,他毅然擔負起照顧母親、撫養弟妹的家庭重擔。從此,他離開學校,走上了漫長人生之路:這位如同初生牛犢不畏虎的英俊少年。由此無聽畏懼地投身到大海般夢幻無窮和險惡的香港商界,時年僅僅14歲。
李嘉誠獲得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玩具制造工廠里當最低一級的推銷員。每天奔波16個小時。由于他勤勞刻苦,嚴己奉事,機敏精干,很快就得到了老板的賞識。1948年,李嘉誠20歲時,便被提升為該廠的經理。
李嘉誠并未因此而滿足,仍日間做工,夜間上夜校苦讀。同時,他生活克勤克儉。經過8年努力,他終于積攢了一筆錢,到1950年以5萬港元的資金,創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生產玩具以及家庭用品,以后又易名為長江實業公司。他之所以取長江為廠名,則有浩浩長江不擇細流,永遠奔騰向大海之意。由此可見,李嘉誠在創業伊始就立下了奮進不息的宏愿。
創業的頭幾年,李嘉誠熬過了無數辛勞的日日夜夜。他身兼數職,管理廠務,督導生產,對外聯絡,跑推銷,每天都要工作十七八個小時。即使如此,他仍不忘堅持自修。然而,他畢竟年輕,畢竟是血肉之軀。一天下來全身酸痛,深夜或是凌晨臨睡前連洗把臉的力氣都沒有了。為了保證早晨上班萬無一失,李嘉誠就準備3個小鬧鐘同時叫醒自己,從來不敢懈怠。這個習慣一直保持至今—今天的李嘉誠仍有兩個鬧鐘,以備準時在早晨6點鐘叫醒他。而李嘉誠的手表,則永遠比別人的快10分鐘,用他自己的話說,便是“以便準時出席下一個約會。”
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奧秘無窮的“弄潮之戰”,飽嘗了數不盡的艱難困苦之后,李嘉誠的財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于是獲得新生的李嘉誠開始崛起了!細細研究,我們發現李嘉誠獨一無二的財商在形成品質時,與他成長中的作用有很大關系。“劇本早已寫好,只是等待歷史的展開”。解讀李嘉誠的人生軌跡仿佛如是。如前說,李嘉誠有一個正常的童年,李嘉誠出身并非大家,他出生于小知識分子家庭,這種家庭出身的孩子,健康、聰敏、靈氣、良善、溫情,不走極端。但對大部分受過良好童年教育的孩子來說,如果沒有意外的悲劇使他們脫離生活的軌道,多數人會由此氣宇昂昂,成為社會里的一個類型,而非獨特的“這一個”。
李嘉誠從小康之家墜人困頓。這種情況使他對世人真面目、世態炎涼有過早的洞察’。早熟的生命,總是蘊含著不尊重生命,對人輕視、敵視,對公正平等的深深的懷疑乃至嘲弄。但是兒時的良好教育以及對家庭的責任,使得李嘉誠能夠避開那種早熟的人生虛無的一面,而對人情世故有著實在的把握:在求人中,生自勵自助之心,同時也獲得對世界同情的了解和愛。
也許對李嘉誠的人生境界影響最大者莫過于其父親李云經先生了。李嘉誠年少時曾在半夜醒來,看見父親仍在燈下批改學生作業的背影,這件事給李嘉誠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對李云經先生這種小知識分子,我們社會里最常見的理解方式是:窮酸一輩子,那么辛苦,什么也沒得到,不值得。我們蒙垢的靈性忘記了感動,忘記了正是這樣千千萬萬的人在支撐我們的文明。
從李嘉誠多年以后多次談及此事看,父親及其行為已成為一種象征。父親和那一場景是對李嘉誠人生境界最有力的挑戰、警示和支撐。
李嘉誠由寄人籬下到富可敵國,也就是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個人的生命狀況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然而,我們看不到他有什么張狂和唳氣,他只是沉穩地、老謀深算地注視著下一單生意。中西文明在他身上,在他那一代香港商人身上有著較好的結合。將敬業與勤奮、財富積累與本分、自尊與孝順成功地統一了,正是在這方面,李嘉誠給我們的啟示是有益的。
李嘉誠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很成功,他的兩個兒子在商界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大兒子李澤鉅幫助其父打理家族傳統生意,二兒子李澤楷在新媒體、數碼港、電訊盈科等業務上接連取得令人注目的業績,靠自己的奮斗贏得“小超人”的美譽。李嘉誠對孩子的教育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做正直的人,要注意考慮對方的利益。
做正直的人,李嘉誠的這種思想由來已久。那是1943年的事情,其時李嘉誠的父親剛剛去世。為了安葬父親,李嘉誠含淚去買墳地。賣地給李嘉誠的人,是兩個客家人。李嘉誠將買地錢交給他們,并堅持要求去看地。這兩個人見李嘉誠是個小孩子,以為好欺騙,就將一塊埋有他人尸骨的墳地賣給他并用客家話商量如何掘開這塊墳地,將他人尸骨弄走。
可是,李嘉誠聽得懂客家話。他震驚地想,世上居然有如此心黑、如此掙錢的人,甚至連死去的人都不肯放過;想到父親一生光明磊落,即使現在將他安葬在這里,九泉之下的父親也是絕對得不到安眠的。
李嘉誠深知這兩個人絕不會退錢給他,就告訴他們不要掘地了,他另找賣主。
這次買地葬父的幾番周折,深深地留存在李嘉誠的記憶深處,使他不僅上了一堂關于人生、關于社會真實面目的教育課。而且對于即將走上社會,獨自創業的李嘉誠來說,這是第一次付出沉重的代價所吸取的痛苦教訓,也是李嘉誠所面臨在道義和金錢面前如何抉擇的第一道難題。這促使李嘉誠暗下決心:不管將來創業的道路如何險惡,不管將來生活的情形如何艱難,一定要做到在生意上不能坑害人,在生活上樂于助人,做正直的人。
李嘉誠不僅自己堅持做正直的人,而且還著力培養孩子們這種美德。小兒子李澤楷曾說:“我從家父那里學到的東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樣做一個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確處理與合伙人的關系。假如拿3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會使財源滾滾而來。”
李嘉誠常常教育兩個兒子,要注意考慮對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
第二,注重孩子的文化教育。
李嘉誠對孩子的教育開始得很早。當李澤鉅和李澤楷八、九歲時,每當董事局開會,他們兄弟倆就會坐在專門為他們而設置的小椅子上,進行獨特的商業熏陶。不僅如此,李嘉誠既具細心又具耐心,總是在會后鼓勵兩兄弟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后認真地進行解答。兩個兒子稱贊父親是最好的商業教授。
當兩個兒子讀完小學和中學后,李嘉誠就將他們送到國外留學深造,從他們自身條件以及能力方面打下堅實基礎。李嘉誠說,在西方先進國家留學深造,既可以優先吸納國外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又可以使他們充分運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外面的世界,去增長他們的見識,一如俗語所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家長需知勤力求學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閉門讀書,根本不認識外面的新生事物,則只是一個書呆子。
第三、教育兒子不要過于計較個人得失。
李嘉誠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了勤儉節約、不計較個人得失的榜樣。甚至到他成為巨富時,他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十分平淡。克勤克儉、不求奢華。他戴的是廉價的日本表,穿的是十年前的西裝,居住的是三十幾年前的房子。他要求孩子們養成節儉的習慣。甚至當孩子們在美國留學時,他還常常鼓勵他們勤工儉學。當他聽說小兒子李澤楷利用在高爾夫球場替別人撿球賺來的錢資助他人時,他異常高興。李嘉誠教育兒子們,創業之初,重要的是抓緊機會鍛煉自己,使自己學到真正的商業本領,而不要去計較個人得失。
第四、給孩子磨礪的機會。
為了培養兒子們獨立處世的能力,能更多地積累商業經驗,李嘉誠允許兩個兒子在大學畢業后,各自在加拿大創業一段時間,以證實自己的才華。
當兒子李澤鉅在溫哥華發展物業的過程中遇到種種困難時,李嘉誠總是信賴兒子的意見,放手讓他去處理每一個難題。苦盡甘來后,李澤鉅也由此得到了面對各種創業艱辛的信心。
第五、告訴孩子處世哲學。
李嘉誠認為,作為企業家,每時每刻都在與人打交道,注意人們怎么想,怎么做,以及做什么都是日常工作中的一種必要。李嘉誠告誡孩子們:“工商管理方面要學西方的科學管理知識,但在個人為人處世方面,則要學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不斷修身養性,以謙虛的態度為人處世,以勤勞、忍耐和永恒的意志作為進取人生的戰略。”
不僅如此,李嘉誠還總結出前人的養身之道來教育孩子怎樣重然諾。他說:“如果要取得別人的信任,你就必須做到重然諾,在做出每一個承諾之前,必須經過詳細地審查和考慮。一經承諾之后,便要負責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難,也要堅守諾言,貫徹到底。”
在李嘉誠的培養下,兩個兒子都茁壯成長,他們在獨立處理加拿大世界博覽會舊址的龐大發展規劃,以及策劃收購美國哥頓公司“垃圾債券”等一系列大動作中,表現出驚人的膽識和靈敏的商業頭腦。李嘉誠曾自豪地說:“即使我不在,憑著他們個人的才干和膽識,都足以各自獨立生活,并且養家糊口,撐起家業。”
理財教育筆記:
1、做正直的人,要注意考慮對方的利益。
2、注重孩子的文化教育。
3、教育孩子不要過于計較個人得失。
4、給孩子磨礪的機會。
5、告訴孩子處世哲學。
包玉剛的教子苦心。
包玉剛是一代船王,富比王侯,但為了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他從不嬌慣縱容他們,他說“我認為溺愛后代是極不明智的。”他對孫輩的主要心愿是他們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然后離家自尋其樂。包玉剛的孩子們認為同父親一起生活覺得太嚴厲,不存在過分放縱的問題。他總是正顏厲色,告誡孩子們不要浪費時間。孩子們出國求學前,他總要同他們交談幾句,叮囑他們別忘了中國人。他教育他們要努力工作,還提醒他們,當人們對他們笑容可掬時,“那是因為我而不是你們。別忘乎所以。”當孩子們坐父親的車去上學時,他們總是讓司機在離學校一個街區的地方剎車,免得被人瞧見乘豪華車上學。當他的女兒為慶祝自己21歲生日,邀請幾位好友登上“環球”游艇時,他嚴厲地告訴她:“我并沒有掙到那艘游艇的錢。”他說那是公司的游艇,用于公司的招待,“你不是公司成員,不為公司創造任何財產,沒有資格享用!”當孩子們疏忽大意時,他聲色俱厲地嚴加指責,有時還會對他們的冒失和魯莽厲聲呵斥。
包玉剛還很重視孩子持之以恒的品質培育。他認為,當孩子們玩游戲時,常常能夠做到堅持到底,而家長在教育孩子如何理財時,比如要求他(她)怎樣制定預算,怎樣攢錢,怎樣花錢等,他們常常不能很好地堅持下去,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還不夠成熟。因此,要求孩子堅持到底是至關重要的。他的做法是:
第一,對年幼的孩子表示某種期望是至關重要的。很低的期望值不會給孩子帶來挑戰,也就不可能發揮出孩子的潛力。對孩子的期望值定得過高,則會給孩子帶來一種可對孩子造成打擊的失敗恐懼感。對孩子強調正確原則的一條辦法就是讓孩子閱讀一些有助于讓他(她)認識到堅持到底的價值的通俗兒童故事,如關于愛迪生的故事,并要告訴他(她)“堅持不懈者終將成功”的道理。
第二,對孩子加以表揚,同時對他(她)的不斷努力給予獎賞。提醒孩子抓住有利時機,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去贏得最終的勝利。當孩子沒能完成任務時,家長不僅不表示失望,而且還要全力支持孩子繼續做下去。當孩子嚴重受挫,準備撒手不干時,提供幫助是表示家長支持與愛護的最好方式。
第三,要讓小孩子做一些基本的家庭雜務、家庭作業、看管家中物品,要期望孩子在信守諾言方面做到始終如一,不半途而廢。當孩子失敗時,不要讓他(她)回避失敗所造成的惡果,但家長也不能失去對他(她)的理解、關愛和支持。
理財教育筆記:
包家子女在理財方面表現出的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的精神,正是得益于包玉剛這種“要堅持到底”的教育。
1、對年幼的孩子表示某種期望是至關重要的。
2、對孩子加以表揚,同時對他(她)的不斷努力給予獎賞。
3、要讓小孩子做一些基本的家庭雜務、家庭作業、看管家中物品,要期望孩子在信守諾言方面做到始終如一,不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