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3評論

第1章 序言

日前收到相識多年的朋友傅寧博士的來信,囑我為她的愛女賈小涵的第一部隨筆集《我在美國讀高中》寫序,頗感意外。我知道她女兒到美國時間不長,卻茁壯成長,已經洋洋灑灑寫出那么一本書來了,實在可喜可賀。傅寧知道我這輩子迄今為止都在學校度過,在中國、歐洲、美國、日本都讀過書,也教過書,目前也有一位在美國讀高中的兒子,自然會對她女兒寫的這樣的一本書很感興趣,故有此囑托。這番盛情,當然難以推卻,故斗膽于此寫下一些我自己讀后的感想。

我自己當然沒有在美國讀過高中,沒有小涵同樣的經驗,我出國時已經二十八歲了,出國是為了攻讀博士學位。但我在美國的學院教過書,大概知道美國的高中畢業生是怎樣的水準。而且,我的兒子是美國人,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在美國學校讀書,今年高中畢業。這些年來我近距離地觀察他在美國受教育的過程,對美國的中學教育我也算略知一二。當然,我兒子在美國上學的情況和傅寧女兒在美國上高中的情況有太多的不同,所以,我很想知道賈小涵在美國上高中的經歷,體驗一個中國孩子空降到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環境可能遭受的心理沖擊,以及她如何克服種種困難的過程,并通過她的經歷從一位外來者的視角來認識美國的中學教育。

賈小涵這部書稿的文字寫得很美,這首先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從小喜歡寫作,但像她那么大的時候,我一定寫不出這樣的好文章。我的兒子也喜歡寫作,特別是喜歡即興寫英文詩,但總有點“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味道,讀起來非常晦澀,與他平日的幼稚和淘氣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然而,讀我們這位小作者的作品,卻讓我有如見其人的感覺,顯然她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已經大大超過了她的同齡人,遣詞造句,信手拈來,自然去雕飾,行文則張弛有致,揮灑自如,寫作才華躍然紙上。例如她的自序《開弓沒有回頭箭》,記錄的是她十五歲那年,在北京參加了中考之后的第三天,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倉促間隨媽媽遠赴美國。飛機起飛之時,她的內心有這樣一段獨白:“我也要和我熟悉的生活失散了。我的校園,荷花綻放的池塘,依依的垂柳,碧綠的芳草地,與圓明園之間的鐵柵欄。我們多少次把臉放在那里神游圓明園。我的樂團,上了初三功課繁忙,我有些不喜歡那里了,現在又讓我深深地依戀。我的各科老師們,喜歡我的,不喜歡我的,現在我都那么愛你們,希望把我們有趣的或者枯燥的課上到永遠。那一瞬就是永遠,永遠的別離。”這段話,寫得很真實,很感人,讓我有了繼續閱讀的渴望。

當然這段話,也讓我覺得心疼。四年前,我曾經送一位家鄉朋友的女兒去我家所在城市的一所私立中學上學,她也是在國內剛剛考完中考就來到美國,還是一個孩子,英語說不成一個連貫的句子。當我把她送到學校宿舍之后,她從此就把自己以前所有熟悉的世界和親人都拋在了遠方,需要一個人去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看她很瘦弱、無助,但又很鎮定的樣子,我陡然生出難以自控的心疼,心中下決心說我絕不讓我自己的孩子一個人去遠方、去一個陌生的世界讀書。

當我們自己還年幼的時候,我們的生活被固定在一個小村莊的方寸之地內,甚至連幻想要去的地方也不過是幾十里外的縣城;今天我們卻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可以遨游世界,見多識廣。但是,孩子們的理想也許并不是這樣的,經常地不顧孩子自己的感受,隨意地把他/她從一個熟悉、自在的環境中連根拔起,移植到他/她完全不熟悉的一個新環境中,這不但不見得有利于孩子的成長,相反可能還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在我的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曾帶著他在世界流浪,曾在德國的柏林住了一年,又到日本的京都住了兩年,原以為這樣的經歷可以讓他非常的“cosmopolitan”(見多識廣),可很快發現孩子經常覺得非常不開心,一直處在艱苦地尋求適應和被接受的過程之中,原來文化的根、民族認同等等聽起來小孩子們根本不可能懂得的大概念,卻在我兒子隨我流浪的幾年,在陌生的國度生活中,已經有了比我們這些大人深切得多的體驗。

好在小涵是一個極有天賦、極其堅強和有能力的孩子,她顯然順利地度過了這個十分突然和巨大的轉變,適應了新的生活,并很快脫穎而出,這實在是可喜可賀的一件事情。聽傅寧介紹,她女兒小涵本來就在北京一所很好的中學讀書,成績優秀,小提琴也拉得很好,還是學校樂團的主力,經常有機會去其他的城市或其他的國家演出或比賽。她一定比同年齡的孩子多讀了很多書,多年來,她的家里充滿書香,有足夠多的藏書可以讓她隨時順手翻閱。她對母語的掌握已經很純熟,據說經常有文章發表在作文選或者青年雜志上,這為她在學校里贏來了很多的榮譽和尊重。她個性溫和敦厚,有自己穩定的朋友圈,很被大家認同。這位在位于圓明園近旁那所芳草依依的學校,在父母身邊健康成長的小朋友,真可以說“我已亭亭,不憂也不懼”。只是,傅寧去哈佛大學進修這個偶然的機會,把她帶到了美國讀書,于是,她原本的生活軌道被打斷了。傅寧解釋為什么帶女兒到美國讀書時說,因為小涵是一個非常守規矩的孩子,所以要讓她在一個更適合她成長的教育環境中生活,更易于讓她出類拔萃、脫穎而出。從這個書稿收錄的文章看,小涵的確是一個很有“底線意識”的孩子,但她絕不是媽媽笑稱的“小木偶”,而是很有思想、很愛思考、很有創意的一位美國教育制度中的好學生。

本書所收入的每一篇文章的題目都很吸引人,都帶著她這個年齡的中國女孩,新到美國讀高中時所特有的視角和感悟。譬如《獨一無二的課程表》《五只小熊》《滿地打滾的表演課》《美國高中的數理化到底難不難》《畢業舞會》《免疫接種》等等,也唯有她這個年齡的女孩,踏進一個全新的世界,才會有如此精妙的觀察,才可以如此地“妙筆生花”,讀來興味盎然。顯而易見,這些文章都是小涵身臨其境,親身體驗,認真觀察美國高中教育,并與她本來熟悉的中國學校比照,獨立思考而得出的結果,這是來自美國教育的真實報告。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小涵對自己在美國讀高中生活的總結,而且書中所記所思也都具有普遍意義,對于比較中美高中教學的異同有很直接的參考價值,對于準備在高中階段到美國讀書的中國孩子們來說,則更是一部難得的參考書。因為這本書記錄了小涵完成從中國到美國當中學生這一過程的完整心理歷程,記錄的是她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她的經驗和感受可以為準備去美國讀書的小留學生們提供很多的啟發。讀完這本書的小讀者若也來美國讀高中的話,或許就可以輕松、踏實地“過河”了。從這個意義來說,這本書實在是一本“典范教案”,是準備赴美留學的高中生們必讀的一部參考書。

從本書列的這些題目中,我們可以看出中美教育之間還是存在著十分巨大的差異的。美國的高中,并沒有千篇一律的教學計劃,每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行選課。例如,小涵根據自己的愛好選了牛頓南高中所能提供的所有歷史“AP”課,選了音樂理論的“AP”課,人還在高中,一條腿實際上已經跨進大學了。英語老師毫不隱瞞自己的性取向,告訴大家自己是同性戀者,和自己的同性戀人結了婚,還給大家講解美國現行法律對同性戀的不公平等等。還有的老師用寓言的方式,讓大家思考一些不易覺察的種族歧視現象。而這樣授課以及師生交流的內容和方式,都是小涵在國內上學時所沒有經歷過的,美國中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所以師生可以如此自由、平等地討論問題,中學老師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組織自己的課堂內容,而中學生接受教育、獲取知識并不以升學為主要目的。據我對我兒子的觀察,他和他的同學、朋友們之間好像很少討論自己要去哪個大學上課,問起來他們有各自有自己的打算,一切都以自己的個人興趣為重。

當然對于一位小留學生來說,在這種五彩斑斕的課堂教學背后,首先面臨的一個巨大困難是語言障礙,緊接著是課程對接、文化沖突、思鄉懷舊、成績下滑、尋求友誼、大學申請等等。所有這些,小涵都經歷了,也都努力克服了——她顯然是成功者,并不是每位小留學生都能夠順利地走過那么多關口的。譬如,入學前的英語測試,小涵的成績并不好,進了“ELL”班。但十個月之后,她就挺進了正常班,并且成績優秀,特別是歷史和英語。這在我所接觸到的美國留學的中國孩子中間算是一個特例。語言的障礙及其背后文化和社會語境的疏離,是很多中國小留學生、甚至所有的中國留學生們,在美國難以真正融入美國人中間、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一個重大障礙。更小一點的孩童,聚在一起就可以打打鬧鬧地玩到一塊,無所謂美國人還是中國人,但到了中學生階段,經常就能見到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之間的“無語”和隔閡,以致于中國的小留學生們常常自己抱成一團,而很少和同齡的美國孩子交流,這不得不說是一件非常讓人沮喪的事。

中國孩子數理化好在美國中學里是出了名的。我兒子告訴我,在學校中經常有同年級或者低年級的美國孩子主動找他,要向他請教數學難題,因為大家都認為中國孩子一定數學很棒,可我兒子與他老子一樣,所學各科中數學最差,英語和歷史才是他的最強項。但是,對于大部分中國小留學生來說,英語和歷史往往是最讓他們頭疼的課程。歷史學不好,多半是因為英語不過關,而學習英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國留學生或許英語考試可以得高分,但對英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顯然難以與母語是英語、從小熟讀莎士比亞的美國學生相比。在海外常常看到“TOFEL”、“GRE”考得很高,但卻很難與美國人進行日常交流的中國留學生。要提高英語能力既需要天賦,更需要下功夫。小涵幸運地擁有了這兩個元素。我想另一個原因是她對文學的熱愛給她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文學是共通的,她閱讀大量中文翻譯的西方古典文學作品的積累,讓她蓄積了一種強大的“勢”,當她對英語詞匯和英語語法的掌握達到了一定高度的時候,這種勢頭就一發而不可收。我兒子很小就開始讀莎士比亞和其他英語文學古典,我想到高中才來美國讀書的中國孩子英語再好,也難以和他這樣的美國學生比英語的,這些中國孩子要跨越這十幾年的語言鴻溝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感覺有很多留學生就像我一樣,這一輩子都無法真正跨越這條鴻溝。但小涵的成長讓我看到了另一片陽光,中國孩子確實聰明,或許她自小讀的那些中文版西方古典名著已讓她對西方的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一種力量已在她的心里生長,這種力量來自于她對歷史、文學和美的追求。小涵離開中國的時候,這些東西沉淀在她的心里,隨她一起帶到了美國。當英語從一杯水變成一池清泉的時候,她就把這些東西放進去,融化在里面,看著它們在水中蕩漾出優美的漣漪。

美國的中學對學生書本之外的其他特殊技能非常重視,與中國的學生們為高考耗盡青少年時代所有的心力形成強烈比照的是,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已經公開宣布不再將中學生的“SAT”或者“ACT”成績作為決定是否錄取其入學的重要考量因素了。相反,對學生的特殊能力的重視卻與日俱增。顯然,小涵在課本以外的其他才能,為她在美國的中學里如魚得水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小涵四歲練琴,一直保持著音樂特長,到美國后不久便成為波士頓青年交響樂團(BYSO)的小提琴手。小涵的藝術圖章也是刻得一流的好,身邊有很多追隨者,據說她還準備開壇授課。所有這些都為她很快能夠融入美國中學生文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她在英語剛剛能張開口的時候,就背負著強大的壓力參加了學校的演藝班,她不怕出丑,以獲取進步的機會。這種品質,真是難能可貴。

小涵今年暑假后就要進入高中四年級,然后要升大學了。我的兒子也處于同樣的階段,和傅寧通電話的時候不免談及子女升學這個話題,中國的家長們對升學這樣的話題有一種接近病態的熱衷。然而,我們的子女們自有主張,對此我們無可置啄。我兒子設想上大學選擇的專業是英語、歷史學、政治學或者國際關系等等,顯然沒有一個專業是今后很容易謀生的,但我很支持他的選擇。傅寧在電話中告訴我小涵對歷史很有興趣,將來上大學準備在歷史和英語言文學中任選一樣,這讓我對小涵更是肅然起敬。來美國留學的中國小留學生們大都自然而然地選擇商科、法律、經濟、電子工程、藥學、生物、計算機等等看起來容易在美國就業的專業,而像小涵這樣成績很好又有特長,還熱心社區服務的孩子,有著很好的升學前景的孩子,卻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專業,在我看來這實在是一種很難得的自信,一種“求學不為稻粱謀”的氣概。而這種自信和氣概正是大部分中國留學生所缺乏的,也是迄今大部分中國留學生除了安身立命之外,很難有更大追求的一個重要原因。

說實在話,要對中美的中學教學孰優孰劣做一個客觀的評判,實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對此毫無認真的研究,有的只是一些直觀的經驗,所以根本沒有資格來做這樣的評判。從賈小涵的成功這個個案來看,一個來自中國的全面發展的優秀中學生,來到美國就應該可以很快能夠克服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美國中學生的。當然,我們一定也能夠舉出很多不成功的個案:在中國是優秀生,到了美國不見得一定也是優秀生;而在中國是劣等生到了美國,若想要成為優秀生,則必將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的中學顯然不會像中國的中學一樣,把優秀和不十分優秀的學生劃分得那樣明確,它能夠給相對不十分優秀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進步和發展機會,而減輕了沉重的升學壓力,也可以給來到美國的中國普通中學生以更多的自信,以及更多的選擇與自己興趣相符合專業的機會。我總覺得中國式的應試教學體制工具性、功利性太強,不是真正意義上知識的教育和才智的鍛煉,對中學生的成長有很多不利的影響。但我覺得毫無必要,也無法設想大量的中國中學生都必須遠赴美國接受美國式的中學教育,畢竟少小離家、離鄉背井到一個不熟悉的語言和文化環境中接受完全不同的一種教育,這對于中國年輕的中學生來說,絕非是一種非接受不可的鍛煉。

常常看到網上有人討論到底什么時候合適把子女送到美國接受教育,是初中,還是高中?中國家長把孩子送到美國來讀書,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順利地融入美國主流社會,但同時也都希望孩子們能夠繼續保持中國文化的根基,所以總有這樣、那樣的考慮。有的生怕孩子出來太早,太小離開中國,完全在西方文化的大環境中長大,就很難要求孩子們還對中國文化有多少真實的了解,甚至都擔心他們難以對中國文化持有敬意;有的又擔心孩子出來太晚,他們完全已經被中國文化“格式化”過了,他們的語言接受能力也明顯下降,所以擔心他們今后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進程會變得非常的艱難。應該說這些考慮都是有道理的,但在這個日益全球化的時代,如果孩子們能對中西文化都持一種相對開放的心態,能像小涵一樣多才多藝、全面發展,并堅守自己的理想和興趣,那么早一天來美國、晚一天來美國實際上并不是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相反,若身體到了美國,心里放不下中國,身體回到中國,心里又惦記著美國,總是患得患失,在中美兩種教學體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那么最終只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落得個不中不西、左右失據的艱難困境。希望讀者能夠從小涵這本書中獲得啟發,決定自己到底應該在中國,還是適合到美國接受中學教育,決定自己在心理上和學習上是否都準備好了可以遠赴美國、接受新的挑戰了。

記得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有時,人們把學校簡單地看作是一種工具,靠它來把最大量的知識傳授給成長中的一代。但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知識是死的,而學校卻要為活人服務。它應當發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質和才能。但這并不是意味著個性應當消滅,而個人只變成像一只蜜蜂或螞蟻那樣僅僅是社會的一種工具。因為一個由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志愿的規格統一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可能的不幸的社會。相反的,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我想我們若能真正理解了愛因斯坦上述這段話,我們就會對子女該接受怎樣的教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期待小涵能像愛因斯坦對年輕人所期望的那樣,繼續發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質和才能”,希望她像母校的校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衷心希望小涵這本書能夠成為一部同齡中學生們喜歡讀的好書,也希望它能夠成為連接中、美中學生教學的一座橋梁。恭喜小涵寫出了一本好書,恭喜傅寧培養出了一位好女兒!

沈衛榮

2015年4月寫于柏林

(沈衛榮,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長江學者。)

品牌:新華
上架時間:2019-03-14 15:08:41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新華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防城港市| 灵宝市| 招远市| 昌吉市| 临清市| 瑞丽市| 昌黎县| 政和县| 三穗县| 阜城县| 满洲里市| 焦作市| 凤翔县| 江孜县| 高邑县| 赤城县| 常德市| 剑河县| 贵港市| 河东区| 闸北区| 古田县| 离岛区| 广平县| 潼关县| 扶绥县| 监利县| 岳西县| 武川县| 扎囊县| 安吉县| 娱乐| 汕头市| 苏尼特左旗| 车致| 太原市| 凤阳县| 无锡市| 沂水县| 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