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社會心理學(第10版)
最新章節:
版權聲明
本書以美國心理學會歷史上唯一一位包攬了三項大獎的社會心理學家埃略特·阿倫森為主要作者,阿倫森教授所獲的三項大獎分別是杰出寫作獎、杰出教學獎和杰出研究獎。與其他社會心理學著作相比,本書生動的語言和清晰的敘述風格使學習社會心理學成為一種享受。《社會心理學》第10版全面、系統地分析了諸如社會認知、社會知覺、社會影響、自尊、人際吸引、親密關系、侵犯性、偏見等話題。此外,本書的最后三章強調了結合生活實踐學習社會心理學知識的重要性。每章開頭的“小調查”與結尾的“思考題”首尾呼應,鼓勵學習者進行創新性的閱讀與批判性的思考。學習者可以通過完成每個小節結尾的“問題回顧”,以及每章結尾的“自測”增強學習效果。此外,本書中的“試一試”練習,有助于學習者將書中所學應用到生活中。與之前的版本相比,新版對社會心理學各個領域的新研究都做了大量更新,同時新增了“熱門話題”版塊,便于讀者與時俱進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本書適合高校與研究機構的心理學學習者、教育者及研究者,也適合所有對社會心理學感興趣的大眾閱讀、參考。
目錄(125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內容提要
- 作者、譯者簡介
- 推薦序1
- 推薦序2
- 譯者序
- 前言
- 致學生
- 第1章 社會心理學導論
- 1.1 什么是社會心理學
- 1.2 社會情境的力量
- 1.3 解讀從何而來:人性的基本動機
- 1.4 為什么學習社會心理學
- 總結
- 自測
- 第2章 方法論:社會心理學家如何進行研究
- 2.1 社會心理學:一門實證科學
- 2.2 實驗設計
- 2.3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領域
- 2.4 社會心理學中的倫理問題
- 總結
- 自測
- 第3章 社會認知:我們如何思考社會性世界
- 3.1 自動化思維:低努力水平思維
- 3.2 自動化思維的類型
- 3.3 社會認知的文化差異
- 3.4 控制性社會認知:高努力水平思維
- 總結
- 自測
- 第4章 社會知覺:我們如何理解他人
- 4.1 非言語交流
- 4.2 第一印象:迅速形成而持久存在
- 4.3 因果歸因:回答“為什么”的問題
- 4.4 文化與社會知覺
- 總結
- 自測
- 第5章 自我:在社會情境中理解我們自己
- 5.1 自我概念的起源與本質
- 5.2 自我認知
- 5.3 自我控制:自我的執行功能
- 5.4 印象管理:世界是個大舞臺
- 總結
- 自測
- 第6章 認知失調與保護自尊的需要
- 6.1 認知失調理論:保護自尊
- 6.2 認知失調理論的擴展與最新研究
- 6.3 認知失調與自尊的總結
- 總結
- 自測
- 第7章 態度與態度的改變:影響思維與情緒
- 7.1 態度的本質與根源
- 7.2 態度何時能預測行為
- 7.3 態度是如何改變的
- 7.4 廣告的威力
- 7.5 抵抗說服性信息
- 總結
- 自測
- 第8章 從眾與服從:影響行為
- 8.1 從眾行為:發生的時機與原因
- 8.2 信息性社會影響:了解“正確”情況的需要
- 8.3 規范性社會影響:希望被接納的需要
- 8.4 從眾策略
- 8.5 服從權威
- 總結
- 自測
- 第9章 團體過程:社會團體的影響
- 9.1 什么是團體
- 9.2 團體中的個體行為
- 9.3 團體決策:多人的決策一定優于個人的決策嗎
- 9.4 沖突與合作
- 總結
- 自測
- 第10章 人際吸引:從第一印象到親密關系
- 10.1 產生吸引力的原因
- 10.2 在數字世界中建立聯系
- 10.3 愛情與親密關系
- 10.4 評價關系:滿意度與分手
- 總結
- 自測
- 第11章 親社會行為:人們為什么幫助他人
- 11.1 親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人們為什么幫助他人
- 11.2 個人品質與親社會行為:為什么有些人更樂于助人
- 11.3 親社會行為的情境因素:人們會在什么時候幫助他人
- 11.4 怎樣增加助人行為
- 總結
- 自測
- 第12章 侵犯:人們為什么傷害他人
- 12.1 侵犯性是天生的、習得的還是可選擇的
- 12.2 社會情境與侵犯性
- 12.3 暴力與媒體
- 12.4 如何減少侵犯行為
- 總結
- 自測
- 第13章 偏見:成因、后果與消除
- 13.1 定義偏見
- 13.2 覺察看不見的偏見
- 13.3 偏見對受害者的影響
- 13.4 偏見的成因
- 13.5 減少偏見
- 總結
- 自測
- 第14章 實踐中的社會心理學之一:利用社會心理學實現可持續的、幸福的未來
- 14.1 社會心理學的應用研究
- 14.2 利用社會心理學實現可持續發展
- 14.3 幸福與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 總結
- 自測
- 第15章 實踐中的社會心理學之二:社會心理學與健康
- 15.1 壓力與人類健康
- 15.2 應對壓力
- 15.3 預防:促進更健康的行為
- 總結
- 自測
- 第16章 實踐中的社會心理學之三:社會心理學與法律
- 16.1 目擊者證詞
- 16.2 陪審團:團體判決過程
- 總結
- 自測
- 術語表
- 參考文獻
- 全書圖片版權說明
- 關于教學課件
- 動態勘誤表
- 版權聲明 更新時間:2023-04-21 11:21:42
推薦閱讀
- 幽微的人性
- 視覺動物:好印象就是好人設
-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 人類動機:行為背后的七情六欲
- 我們內心的沖突
- 自律100天,穿越人生盲點
- 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
- 思考,非理性:你的大腦真的理性又可靠嗎?
- 趣味心理學
- 自信的力量
- 心理學與生意經(暢銷實用版)
- 網絡行為心理學
- 夏商周社會藝術心理學
- 心靈地圖
- 博弈心理學(全彩手繪圖解版)
- 心靈與境界
- 幸福的人為何都選白沙發
-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譯林人文精選)
- 自我超越
- 邏輯思維
- 正念教練
- 心旅伴
- 數字抑郁時代:新媒體如何改變我們對幸福的感知
- 心理神探:破案專家教你心理分析
- 嫉妒與鄙視:社會比較心理學
- 漫畫決策心理學
- 焦慮心理學(套裝4冊)
- 親密關系:家庭、友誼、婚姻
- 什么是偏見
- 謠言心理學:人們為何相信謠言,以及如何控制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