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心理學(第10版)
- (美)埃略特·阿倫森等
- 6366字
- 2023-04-21 11:20:27
1.1 什么是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家的任務是解釋和預測人類行為。因此,社會心理學家關注他人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是探討人們的思想、情感及行為如何因他人(父母、朋友、上司、老師、陌生人)真實或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響的科學研究(Allport,1985)。當我們思考社會影響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各種直接說服的例子,即一個人想盡辦法來改變另一個人的行為。例如,廣告商使用各種復雜的技術說服我們購買某個品牌的除臭劑;朋友試圖說服我們做一些我們并不愿意做的事(例如,“來吧,再喝一杯啤酒”);惡霸通過武力或威脅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社會心理學:探討人們的思想、情感及行為如何因他人真實或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響的科學研究。
對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的研究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將在后面關于服從、態度以及團體過程等章節中加以討論。對社會心理學家而言,社會影響的范疇遠比一個人試圖改變另一個人的行為寬泛得多。社會影響塑造了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行動。除了說服別人之外,社會影響還有其他形式。例如,有時候僅僅是他人的出現(包括那些和我們完全沒有互動的陌生人)就能對我們造成影響。再有,即使一些人實際上并未出現,我們仍然可能會受到他們的影響。想象中的父母、朋友、老師的同意或反對,以及我們期望他人如何對我們做出反應的想法都影響著我們。有時候,這些影響會相互起沖突,當不同的影響在個人內心發生沖突時,會產生何種結果呢?社會心理學家對此特別感興趣。例如,當年輕人離家去大學讀書時,他們常常會發現自己在家中學到的價值觀與信念,往往與教授和同學傳達出的價值觀和信念相悖(見“試一試”)。接下來,在本章中,我們將詳盡地闡述這些問題,讓你了解社會心理學是什么、不是什么,以及它與其他臨近學科有何區別。
社會影響:他人的言辭、行為或僅僅是其在場對我們的思想、情感、態度或行為產生的影響。
試一試 相互沖突的社會影響
想想那些讓你感受到沖突與壓力的情境:你的父母(或生活中其他有影響力的成年人)希望你做一件事,但你的朋友希望你做其他完全不同的事。你的生活中是否存在這樣的情況,讓你感到來自父母和朋友的雙重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么做?
社會心理學、哲學、科學與常識
縱觀歷史,一直以來,哲學家對人性的看法都是充滿洞察力的。的確,哲學家的成就是當代心理學的重要基石之一。在近幾十年中,心理學家也在尋求哲學家的幫助,探討意識的性質(Dennett,1991)以及在社會環境中信念是如何形成的(Gilbert,1991)。但是,有時候即使是偉大的思想家的觀點也會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分清誰對誰錯呢?

我們的想法、感受和行為都會受到我們周邊環境的影響,有時他人(或僅僅是陌生人)的存在都能影響我們。
作為社會心理學家,我們也致力于研究哲學家所探討的問題。我們嘗試科學地看待這些問題,即使面對偉大的人生之謎——愛情,我們也是這樣。例如,1663年,偉大的荷蘭哲學家貝內迪克特·斯賓諾莎(Benedict Spinoza)提出了一個極具獨創性的關于愛情的見解。他與享樂主義哲學家阿里斯蒂普斯(Aristippus)的觀點截然不同,他提出,當我們愛上一個自己曾經痛恨的人時,這份愛將比我們沒有恨過對方的時候更強烈。斯賓諾莎完美地推導出這項命題,而且它在邏輯上無懈可擊。這些都是以實驗和觀察為依據的問題,其答案來自實驗和測量,而不是個人的觀點(Aronson,1999;Wison,2015)。
讓我們再來看看本章開頭所舉的例子。人們為什么會有那樣的行為呢?為了得到答案,一方面,我們可以直接詢問當事人。例如,我們可以問穆尼奧斯,他為什么要花時間和金錢來幫助窮人;我們可以問那些觀看比格斯自殺的人,他們為什么不報警;我們也可以問奧斯卡,為什么他對兄弟會如此熱衷。這種做法的問題是,人們不一定總能察覺到自己的反應和感受 的 根 源(Nisbett & Wilson,1977;Wilson,2002)。人們或許會為他們沒有報警救比格斯找出很多借口,但是這些借口或許并不是他們什么也不做的真正原因。

士兵在檢查自殺式襲擊的現場。是什么導致人們成為自殺式襲擊者?流行的理論認為,這些人可能患有精神疾病,或者不合群。但是社會心理學家會試著理解驅使心智健全、聰明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目標而犯罪的環境和情境方面的原因。
另一方面,我們依賴常識和民間智慧。社會心理學家并不反對民間智慧。然而,完全依賴常識和民間智慧至少會產生一個問題:它們之間常常會出現矛盾,而且人們很難判斷誰對誰錯。讓我們來思考一下,民間智慧對影響我們對他人喜愛程度的因素的解釋。我們都知道“物以類聚”,每個人都可以毫不費力地舉出許多這樣的例子,對于和自己背景、興趣相近的人,我們喜歡并愿意和他們相處。但民間諺語又告訴我們“異類相吸”,正如克里斯汀瘋狂地愛上馬丁。我們同樣能找到例子來證明,背景與興趣迥異的人也會產生強大的吸引力。那么哪種說法才對呢?同樣,對于“眼不見心不煩”與“小別勝新婚”等截然相反的諺語,我們該相信哪一個呢?
社會心理學家表明,在某些條件下,同類的確會相聚,異類也的確會相吸;同樣,“小別勝新婚”或“眼不見心不煩”在特定的情境下也都有道理。因此,兩者可能都是正確的。社會心理學家的部分工作就是通過實驗研究來詳細說明在哪種條件下哪種行為更有可能發生。
因此,社會心理學家想知道,在這些解釋中(兩個人互相喜歡或者其他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哪個原因的可能性最大。為了探索它,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科學的研究方法來實證地、系統地驗證我們有關人類社會行為的假設、猜想和觀點,而不是依賴民間智慧、常識,或者哲學家、小說家、政客或老祖母的觀點或頓悟,抑或是人類特有的其他才智。但是,正如你會看到的那樣,社會心理學領域所采取的系統實驗方法也遇到了許多挑戰,這主要是因為我們試圖在各種復雜的情境下,預測高度復雜的人類行為。作為科學家,我們的目標是找出一系列重要問題的客觀答案。例如,導致侵犯行為的因素是什么?怎樣才能減少偏見?引起兩個人互相喜歡或相愛的因素是什么?為什么某種特定的政治宣傳比其他類型的效果要好?對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我們將在第2章詳細論述。
社會心理學如何區別于與它最接近的學科
社會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的其他幾個學科(包括社會學、經濟學和政治學)有關聯。雖然每一門學科都探討社會因素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但社會心理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學科之間仍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其中最大的差異是分析水平不同。生物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圍繞基因、神經傳遞素及大腦生理過程水平進行分析。雖然社會心理學家有時也會利用這種方法研究大腦和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但正如我們將看到的,他們的重點更多地在于個體如何解釋其所處的社會性世界。
有些社會心理學家基于生物學的重要理論(進化論)做出關于社會行為的假設。在生物學中,進化論用來解釋不同的物種所獲得的生理特質,如長脖子。在食物匱乏的環境中,長頸鹿碰巧有長長的脖子,它可以吃其他動物夠不到的樹葉。據說,脖子較長的長頸鹿比脖子較短的長頸鹿更有可能存活下來并繁衍后代。因此,“長脖子”基因在長頸鹿的后代中占主導地位。
談及社會行為,人們對內群體成員具有攻擊傾向,還是幫助他人的傾向?社會行為是否由那些通過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遺傳因素決定?如果是這樣,那么人類和其他動物都適用嗎?這些都是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提出的問題,它試圖用遺傳因素來解釋社會行為,而遺傳因素會根據自然選擇的原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其核心思想是,進化發生得非常緩慢。例如,當今普遍的社會行為(如侵犯和助人行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們對遙遠過去環境適應的結果(Brown & Cross,2017;Buss, 2005;Neuberg,Kenrick,& Schaller,2010)。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幾章中討論進化論如何解釋社會行為(例如,第10章中的人際吸引、第11章中的親社會行為、第12章中的侵犯)。
進化心理學:試圖用遺傳因素解釋社會行為,而遺傳因素會根據自然選擇的原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
我們注意到,圍繞進化假說的可測試性,人們已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因為目前的行為被認為是對數千年前存在的環境條件的適應,心理學家對那些條件是什么,以及特定的行為如何使人們獲得生殖優勢做出了最好的猜測。但是人們顯然不可能用實驗的方法來檢驗這些假設。雖然這些假設聽起來似乎是可信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是正確的。例如,一些科學家認為長頸鹿的長脖子不是用來吃高樹上的葉子,而是從雄性長頸鹿身上進化而來的,目的是在與其他雄性長頸鹿爭奪雌性長頸鹿時獲得優勢(Simmons &Scheepers,1996)。這些解釋中的哪一個是正確的呢?這很難說。進化論的解釋無法直接被驗證,因為它們涉及數千年前發生的假設。然而,它們可以提出關于人們為什么在當今世界做他們所做的事情的新假設,然后人們再進行測試,我們將在后面的幾章中看到。
除了依靠進化論或生物學的方法,我們還能怎么解釋人們為什么做他們所做的事(如本章開頭的例子)?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當你讀到這些例子時,你就會假設這些人有一些弱點、長處和個性特征,從而導致他們做出這樣的反應。有些人是領袖,而有些人是追隨者;有些人樂于助人,而有些人自私自利;有些人很勇敢,而有些人很懦弱。也許那些沒有幫助比格斯的人是懶惰、膽怯、自私或無情的。根據你對他們行為的了解,你會把你的車借給他們嗎?你會信任他們來照顧你的小狗嗎?
用人格特質來解釋人們的行為是人格心理學家的工作,他們通常關注個體差異,也就是使人們與他人不同的人格方面的原因。有關人格的研究幫助我們理解人類行為,但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通過人格特征來解釋行為忽略了一個關鍵部分,即社會影響所起的強大作用。
舉一個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例子。假設你去參加一場聚會,你看到了一位長相出眾的同學,你很希望更好地了解他。然而,這個學生看起來很不合群——獨自站著,與他人沒有眼神交流,也不和任何人說話。你覺得你對他沒興趣了,因為這個人看起來很冷漠,甚至傲慢。但幾周后,你又看到那個學生了,他變得善于交際、聰明伶俐,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那么他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呢?冷漠自大還是迷人熱情?事實上,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答案是:兩者都有。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害羞,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外向。一個更有趣的問題是:在這兩種情況下,有什么不同的因素對學生的行為產生了如此深遠的影響嗎?這是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的問題(見“試一試”)。
試一試 社會情境與行為
1.想一想那些你認為很害羞的朋友或熟人(也可以是你自己)。暫時試著別把他想成一個害羞的人,而是在某些情境下有交際障礙,在其他情境下沒有交際障礙的人。
2.列出一張社會情境的清單,寫下你認為最容易引發這位朋友的害羞行為的情境。
3.列出一張社會情境的清單,寫下你認為最有可能令這位朋友做出外向行為的情境,如當他與讓他感覺放松的一些朋友在一起時,或者與和他有相同愛好的新朋友在一起時。
4.設置一個你認為你的朋友會感覺放松、舒適的社交情境,并密切關注這些情境對他的行為會產生何種影響。
人格心理學家或臨床心理學家常常在個人水平上進行分析。對社會心理學家而言,分析的層次是社會情境下的個體,尤其是個體對社會情境的解讀(construal)。解讀意味著個體如何感知、理解和詮釋社會性世界。這個概念在社會心理學領域非常受歡迎,因為它可以解釋人們心中如何想、人們如何看待世界,以及這些解釋是如何被社會環境塑造的。例如,為了了解人們為什么會故意傷害別人,社會心理學家就會重點研究在特定的情形下引發侵犯行為的心理過程。挫折是否總是導致侵犯行為?如果人們有挫折感,那么其在什么條件下會以侵犯行為來宣泄情緒?又有哪些因素可能促使一個受挫個體出現侵犯反應?除了挫折,還有哪些因素會導致侵犯行為?我們將在第12章中詳細討論這些問題。
解讀:人們知覺、理解及詮釋社會性世界的方式。
其他社會科學更關注在某個特定的社會中對事件產生影響的較廣義的社會性、經濟性、政治性及歷史性因素。社會學研究社會階級、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等主題,而不是聚焦于個體。社會是由個體匯集而成的,因此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不免有重疊的研究領域。二者主要的差異在于:社會學的焦點不是個體的心理,而是整個宏觀層面的群體、組織或社會。社會心理學的分析水平是群體、組織或社會中的個體。所以,雖然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一樣對研究侵犯行為感興趣,但他們更關注一個特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群體中的團體)的成員之間為何會產生不同水平的侵犯行為。例如,美國的謀殺率為什么遠遠高于加拿大或歐洲國家?在美國,為什么某些社會階級中的謀殺率比其他階級的高?社會變遷和侵犯行為的改變之間有何關聯?

人格心理學家研究的是個人特質,這些特質可能使一個人害羞、傳統、保守、叛逆,或是愿意在公共場合戴假發。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的是社會影響在我們的表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社會心理學與其他社會科學在分析層次的差異反映了它們之間的另一個不同點,即它們解釋的對象不同。社會心理學的目的在于找出每個人容易被社會影響左右的人性的通則,不管人們處于何種社會階級中或文化背景下。例如,侵犯性與挫折之間的關系規律被假定適用于大部分地區中的大部分人,不管他們屬于何種社會階級、年齡段或人種。
然而,社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大部分的發展都發生在美國,因此,許多發現尚未在其他文化中進行驗證以確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性。但不管怎樣,作為社會心理學家,我們的目標是發現這些規律。隨著由美國發展出來的方法與理論逐漸被歐洲、亞洲、非洲及南美洲等地區的社會心理學家采納,我們會越來越多地得知這些規律在多大程度上適用于其他文化,以及這些規律在表達上的文化差異(見第2章)。這種跨文化研究是極其有價值的,因為它通過證明理論的普遍適用性,或者引導我們發現其他變量,幫助我們對人類的社會行為做出更準確的預測,進而深化理論。在后面的數章中,我們會看到若干有關跨文化研究的例子。
總而言之,社會心理學介于兩個與它關系最密切的學科(社會學與人格心理學)之間(見表1-1)。它和社會學一樣重視情境和整個社會影響行為的方式,但更重視使人們易被社會影響左右的個體心理成分。它和人格心理學一樣強調個體的心理,但強調的不是個體差異,而是使大多數人都會被社會影響左右的心理過程。

對這張照片中的人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研究——個體、家庭成員、社會階層、職業、文化以及地區等。社會學家研究群體或習俗;社會心理學家研究這些群體或習俗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表1-1 社會心理學與相關學科的比較

問題回顧
1.社會心理學家在解釋一個年輕人的暴力行為時趨向于( )。
a.他的易怒人格
b.可能的基因因素
c.他的同伴行為
d.他父親的教育
2.在下列話題中,社會心理學家最感興趣的是( )。
a.不同的領導者的外傾人格特質程度如何影響他們的政治決策
b.人們在考試中的作弊行為是否受到朋友發現后的反應的影響
c.人們的社會階層對其收入的預測程度
d.路人對全球變暖的看法
3.關于進化心理學,下面哪一項是正確的?( )
a.自然選擇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不同
b.通過實驗對進化假設進行驗證是非常容易的
c.大多數社會行為是由基因決定的,很少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d.進化論方法可以產生關于社會行為的新假設,然后用實驗來驗證
4.社會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的不同之處在于( )。
a.社會心理學關注個體差異,而人格心理學關注人們在不同情境中如何行動
b.社會心理學關注使人們易受環境影響的所有人共有的過程,而人格心理學關注個體差異
c.社會心理學給出關于社會群體(而非個人)的普遍定律和理論,而人格心理學研究造成個體差異的人格特質
d.社會心理學關注個體差異,而人格心理學給出關于社會群體(而非個人)的普遍定律和理論
5.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分析的層次”是( )。
a.個體所處的社會情境
b.社會情境
c.個體的成就
d.個體的歸因
6.以下關于暴力的研究主題,社會心理學家最可能去調查的是( )。
a.在一種文化下跨時間的暴力行為的發生率有何變化
b.不同文化下謀殺率不同的原因
c.個體被激怒時產生攻擊性的大腦異常
d.有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容易引發侵犯行為的原因
“問題回顧”答案,請掃描章末二維碼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