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以“浙學”的內涵為根據,通過選擇南宋至近代浙江學者的經典性的論述來展示其內涵的普及讀物。分為五個專題:一是較真務實,二是修己及人,三是勇于擔當,四是廣攬博收,五是吃苦勤學。每個專題前有“導語”,對其當下價值意義作專門概述。每個專題選文10篇左右,每篇前有“解題”,后有“注釋”。選文避免艱深,注釋不求繁瑣,但求簡明,以利于一般讀者閱讀。
黃靈庚主編 黃靈庚等選注 ·文化史 ·14.8萬字
上至國家主權,下至百姓生活,無不與地名緊密相關。地名是寫在大地上的歷史,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一個地名就牽動著一根歷史文脈,千千萬萬個地名便匯成了中華民族尋根的方向,是必須要傳承的文化遺產。本書以地名為切入點,詳細講述了中國歷代地句的發展及研究的清晰脈絡,為讀者揭示了地名背后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根基及人與自然的美妙融合。
徐兆奎 韓光輝 ·文化史 ·9.8萬字
你相信嗎?80個漢字就能展開一個朝代的歷史!“習字通史”是一套集提升書寫水平、了解漢字演變、速通朝代歷史為一體的多功能叢書。每冊圍繞一個朝代,通過80個漢字的演變過程與書寫指導,展開80段歷史故事。《寫好八十字,通習元代史》圍繞元代展開,成—成吉思汗、太—太子真金、坡—南坡政變……一本書讀下來,讀者既能夠掌握80個漢字的書寫技巧(提供軟筆、硬筆書法雙視頻),了解80個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前世今生”(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又能夠在80段歷史故事中輕松學習元代史。內容豐富,發散性較強,可以讓讀者多方面地了解中國文化。
張矗編寫 陳泊涵繪 景喜猷 楊子實書 ·文化史 ·5萬字
本書講述我國自先秦到明朝不同歷史時期的沿海文化、航海活動以及海權思想的演進。在古代中國里,以耕戰和耕讀為代表的江河農耕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以軍馬同體及牧戰合一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與之互動交替,而沿海文化則處于邊緣,未入傳統史學的主流。作者擺脫了傳統史觀,從陸地出發,放眼海洋,跳出舊觀念的束縛,從農耕文化轉向海洋文化。本書梳理了2000余年18000千米海岸線上的歷史變遷,描繪了史詩般波瀾壯闊的航海活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航海景象。作者胸懷世界格局,深挖史料,結合考古成果,對比了東西方兩個截然不同的大航海時代,探究“海權”思想對統一不同經濟體、整合跨海域的超級經濟世界,以及國家現代化轉型的推動作用,展現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大航海景象。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19.4萬字
此為中國儒學通志明代卷的紀事部分,內容主要是有明一代重要的儒學事件。《中國儒學通志》擬分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紀年篇、紀事篇和學案篇。結合《20世紀儒學通志》,基本覆蓋先秦至20世紀末的整個儒學歷史,為中國儒學的演進、發展理清脈絡。該書以歷代大儒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以傳統文獻為依托,從較高的高度俯瞰整個儒學發展脈絡,體系完備,方法科學,可望著成新時期儒學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苗潤田等 ·文化史 ·16.4萬字
五百多年前,大航海時代開啟,美洲被發現。隨著探索與發現、征服與殖民、貿易與交流,整個世界聯系起來。瓷器、絲綢、茶葉、香料、蔗糖、象牙、珠寶,以及煙草,成為聯系世界的紐帶;在美洲大地之下沉睡億萬年的白銀被開采,源源不斷地流向歐洲,輾轉匯聚到中國。進入中國的除了白銀和作物,影響最大最深最久的莫過于煙草。本書梳理航海史、交通史、外交史、戰爭史、商業史、移民史、宗教史、藝術學、氣象學、地理學、醫學、影像學、文學等相關典籍,擷取煙草在歷史浪潮中的閃光,重建煙草從美洲到亞洲、到中國,在中國境內傳播的路徑和時間,勾勒出煙草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圖景。煙草進入中國,催生出獨屬于中國的煙草文化和各式各樣的中式煙斗——旱煙斗、水煙壺、鼻煙壺,這些在本書中也得到了全面、直觀、富有趣味的展現。這是一部中國煙草發展史,而不止于煙草發展史;這是一部中國煙草文化史,而不止于煙草文化史。
白遠良撰 ·文化史 ·34.8萬字
《天下黃河》是一部從時間和空間的不同維度解讀黃河的泛文化讀本,由人文學者張真宇和水文作家藺生睿聯手奉獻,從黃河的起源,河源地到入海口數千公里的曲折行旅以及往復循環的河流生命,在億萬年間所創造的華夏文明的不斷生長、衍變、傳播。從水文的角度,闡述了歷代對黃河治理和管護的實踐、探索、得失與反思,從文明和科技兩條線為讀者提供了認識黃河的全新視角。
張真宇 藺生睿 ·文化史 ·18.7萬字
高演村是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梧桐鄉東南部的一個古村。該村在文化上歷來推崇讀書入仕、獎掖地方公益,在建筑上比較完整地保存了清中后期的村落格局。2014年11月,高演村入選住建部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本書以民俗學的視角,挖掘該村歷史文獻資料,歷時六年先后四次入村進行田野調查,構建出高演村社會結構與村落精英的變遷史,從文化空間、時間生活、儀式生活三個方面勾勒了高演村日常生活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歷史煙云已成過往,卻未曾遠離古村。本書從高演村出發,立足當下,討論傳統村落文化資源的挖掘、傳承和利用等問題,這一學術探索或可為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借鑒。
蕭放等 ·文化史 ·12.1萬字
中國軍事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異彩紛呈,在世界軍事史上擁有杰出的成就。它們不僅是戰爭經驗的總結,也是智慧的結晶。
李世化 ·文化史 ·17.7萬字
著名美食作家、明星主廚克拉麗莎·賴特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英國人餐桌的變遷,從中世紀時單一的本土食物雞蛋和培根、王朝及帝國時代隨著移民帶入的東方香料、食材和烹調方法,到現代的飲食方式。你可以在書中讀到王室、貴族、廚師、烹飪書作家、美食家和平常人的故事,了解到來自歐洲大陸的王后們怎么引領英國的餐桌潮流、土豆是怎么從無人問津的外來植物變成國民食物(英國皇家學會功不可沒)、學術大咖約翰·伊夫林為他摯愛的沙拉寫的專著……英倫三島這個在地理上與大陸分隔開的島國,從來都不是孤獨的,它繼承了歐洲和其他帝國的歷史,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侵略和移民,而英國的食物就是這些歷史和體驗的產物,獨具地域特色和歷史特色。享用這本書吧,愿各位吃得愉快,讀得開心!
(英)克拉麗莎·迪克森·賴特 ·文化史 ·24.7萬字
人類的文化是在間性、互文性中發展的。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與民族文化間的滲透影響,導致對具體的文學問題的分析,難以僅僅從某一種文化專論。同時,文學與文化的現象需要闡釋,但闡釋具有公共性。本論文集以間性為視域,主要探討絲路文學與文化、民族文學與文化,以及意義闡釋的公共性等問題。
張同勝 ·文化史 ·13.5萬字
霍金,與愛因斯坦齊名的宇宙巨人。他發表著名的黑洞理論、提出穿越時空的可行性、預言地球會毀滅……他出色的頭腦在孩童時已顯現,憑聰敏才智考上牛津大學,投身令他迷的宇宙研究,更遇上深愛的女孩——珍。可是這時病魔漸凍人癥卻逐步逼近,究竟他最后如何跨過重重挑戰,成為科學傳奇?
宋詒瑞 ·文化史 ·4.1萬字
中華廉潔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進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本書揭示各個歷史時期廉潔文化宏觀的、整體的面貌,揭示不同歷史時期廉潔文化特有的內容及其表現形式和傳承方式。研究歷史上的廉潔文化的目的在于根據中國的國情,將傳統廉潔文化推陳出新,古為今用,賦予其鮮活的時代價值,為當代廉潔文化建設提供史鑒。
郭欽 ·文化史 ·25.9萬字
這是一本研究周代禮制風俗問題的學術專著。本書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以研究周代禮制中的原始元素為主題,以《儀禮》研究為基礎,注重充分運用《儀禮》一書在記錄動態的禮儀行為和禮儀流程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對周代禮制進行探討。全書重點考察了周代禮制中從原始社會延續下來的帶有原始意味和神秘色彩的“古禮”,深入研究了周代禮制包含的大量古舊禮俗遺存,賦予了禮制研究更多趣味性,并且提出了具有原創性和啟發意義的觀點,它的出版,對于中國禮制史研究的不斷深化、發展,弘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胡新生 ·文化史 ·39.5萬字
宋代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有獨特的地位。文人士.大夫自覺追求審美意味的生活帶動了平民階層。花成為優雅生活的表征。本書以花為媒,透過在文人士大夫和平民階層審美活動和生活實踐中的賞花、詠花、養花、簪花、贈花等現象,以及遍布在宋代史籍、詩文、筆記和圖譜等文獻中關于花的著錄、描述、分析、研究、闡釋等理論表述,探討宋人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領域所呈現出的“審美化”轉向,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日常化、生活化拓展等話題。
吳洋洋 ·文化史 ·13.8萬字
接吻雖是一樁小事,卻是一樁無數人都在做的小事。接吻問題只是學術邊緣中的邊緣,國外關于接吻的著作本就不多,專門討論中國人接吻問題的論著更是幾近空白。但古代中國人之于接吻,雖不及西方人那么熱衷、那么高調,卻絕對不是不存在的,中國人自有中國人的“吻的文化史”。本書將中國人的接吻作為文化史問題進行探討,做了史料性的實證研究。作者隨時留意,有聞必錄,積久成多,獨立搜集了大多數材料并略作論述,寫成這本有趣味的中國接吻文化小史。
胡文輝 ·文化史 ·8.4萬字
為慶祝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建系95周年,土木系專門組織人員隊伍,系統收集查閱史料,訪談相關老領導、老教工、重要校友等,整理、篩選資料,分工撰寫《清華時間簡史——土木工程系》一冊。詳細講述了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發展歷程,從國立清華大學早期土木工程系的設立與發展、西南聯合大學時期的土木工程系、復員時期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的恢復,到1949年至1966年期間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調整與發展、“文化大革命”時期清華大學土建系的歷程,再到“改革開放”后清華大學土木系的發展。邀請清華大學校友、土木工程系所有離退休教職工、在職教職工、歷年系友、在職學生、社會各界人士一起回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土木工程系。
朱宏亮等編著 ·文化史 ·16.2萬字
書中依據歷史演進的順序,講述中國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現象與文化制度的發生與發展,內容照顧到點與面,時間與地域,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國文化的全貌,培養讀者對中國文化的整體觀念和認同感。
柳詒徵撰 ·文化史 ·20.2萬字
17—18世紀,當“中國風”吹到歐洲,“中國”便成了歐洲人關注的焦點。孔子及儒家經典被引入歐洲,孔子被稱為“哲學家”,儒學被稱為“哲學”。歐洲人這才發現,中國人除了有絲、瓷、茶,還有歐洲人所說的那種“哲學”。隨著理性的上升,“哲學”的地位日益提高,以理性取代神性、取代宗教,而與神學平起平坐了。不僅如此,“哲學”還賦予國家絕對精神,使得國家觀念成為絕對精神的集中反映。作為國家主義的代表,孔子的歷史地位與歐洲的國策密切相關。作者回應了黑格爾提出的中國“非歷史”這一命題,反思謝林中國“非神話”的論斷,回顧了一個中國人對孟德斯鳩的啟示,再現伏爾泰與孟德斯鳩關于中國思想文化的辯論,分析了尼采的精神變形,講述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中,經歷了軍事革命、經濟革命的歐洲人,在思想文化轉型期,對中國思想、中國文化、中國器物的追捧,以及在思考“歐洲向何處去”的問題時,歐洲人對中國儒學、道學等思想的吸收與評判,分析了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下,歐洲人對國策、國家道路如何做出方向性選擇。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19.6萬字
早在20世紀30年代,年輕的雅克·巴爾贊就萌生了撰寫一部西方文化史的念頭,但被一位長者勸阻了。那位長者認為,這位年輕人掌握的知識還不足以寫出一些有創意的東西,建議他把寫作計劃推遲到80歲之后。巴爾贊聽從并且履行了那位長者的意見,在自己85歲的時候,才開始文化史寫作。此時的巴爾贊早已是史學界的一代宗師了。幾年之后,也就是20世紀結束的那一年,巴爾贊的文化史巨著《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一書出版。這一年,他93歲。巴爾贊考察了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末五百年間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制度、社會思潮、宗教、哲學、文學、音樂、美術、科技發明、民俗及社會生活等。他以四場“真正的革命”——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會革命——為標志對這五百年進行劃分,并以此為主軸,詳述這些變革在思想與物質層面所帶來的沖擊,這些沖擊又如何交互作用塑造出我們今日所見的世界。
(美)雅克·巴爾贊 ·文化史 ·73.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