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第一次全面梳理了日本正倉院文書、天皇宸記、平安時期公家日記這三大史料群中所見漢籍書錄,根據第一手資料忠實地還原出日本古代文人接受中國漢籍文化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脈絡。總括各種日藏舊鈔本及宋刊本《文選》與《白氏文集》,以這兩部重要漢籍在古代日本的閱讀傳播為研究個案,對東亞漢文化圈中鈔刊轉換時期所出現的種種現象予以了詳細的考察。
陳翀 ·文化交流 ·23.9萬字
中西文明交流史研究典范之作,全面探索中意2500年交往史,全景展現中西文明互鑒的歷史畫卷中國和意大利都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分別是中西方文化的搖籃,兩國間的交往也歲月綿長。這是一部全面探索意中關系史的名著,橫跨兩千多年,介紹了從古羅馬時期到1911年間中國和意大利交往的歷程,追溯了兩國關系史上的突出階段,呈現了兩國思想和文化交流中的代表人物,重點分析了兩國在彼此心目中形象的變遷,對兩國交往過程中最為突出和最有趣味的事件加以敘述,譜寫了西學東漸、中學西傳的動人篇章。本書由享譽中外的著名漢學家白佐良、馬西尼通力合作寫成,充分展現了兩位作者的深厚漢學功底,他們在歷史“重建”的過程中,旁征博引大量的中西史料和證詞,娓娓講述了兩個截然不同世界相遇的過程和影響。
(意)白佐良等 ·文化交流 ·19.4萬字
“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第一輯)系列之一。本書通過剖析中日漢籍交流的生動實例,探明“書籍之路”的內涵與外延,考察漢籍傳播異國他鄉的途徑與方式,梳理漢籍在東亞諸國本土化過程中的化用與變異,闡釋中國文化的海外影響力和輻射力。
葛繼勇 ·文化交流 ·20.5萬字
本書結合了中國古代通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兩個維度,以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發生的文化交流為主線,講述中國歷史變遷、中外文明互鑒與融匯,揭示中國在跨文明的互動、互融歷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張朝陽 高藝 ·文化交流 ·2.4萬字
魯迅文化基金會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科研單位和高校連續聯合舉辦了5屆“中外文學對話會”,開展以魯迅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界與世界各國文化領域進行跨時空對話活動,推進了世界文學與文明的交流互鑒。本書收錄每一屆對話活動中的精彩論文,圍繞魯迅文學等作品,探討中外文化、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歷史,交流雙方對中外文化與文學相關個案的研究成果,為推動中國優秀文化與經典學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提升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價值導向與引領作用作出積極貢獻。
劉躍進 周令飛主編 ·文化交流 ·31.1萬字
《中國和歐洲早期思想交流史》全面梳理了1500-1800年間中國和歐洲早期相遇后在思想上交流與匯通,分別介紹歐洲文化、科技、宗教、哲學思想的在中國傳播以及中國文化和哲學在歐洲主要國家的影響。全書以全球視野審視中國和歐洲早期的思想文化交流與融通,揭示了中國和歐洲近代思想文化的變遷是在相互影響下發生的,糾正了長期以來僅僅從西方文化影響中國的角度所得出的相關結論,在文明互鑒中說明了任何文化都無法獨自成圣,從世界史的角度強調了中國文化的世界性當代意義。
張西平 ·文化交流 ·41.1萬字
不同的文化在語言、習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異。《吾心可鑒:跨文化溝通》從文化和心理學的雙重視角,分全球視野下的文化觀、跨文化溝通障礙的突破與克服、跨文化溝通影響力與說服力以及跨文化溝通創新與實踐四個部分進行詳述。開篇導入跨文化溝通的界定、特點、應用場景、必要性、能力要求,繼而闡釋語言障礙、溝通風格障礙、認同感障礙和文化心理障礙的突破與克服,解析跨文化過程中的影響、說服、對話、溝通、沖突等,最后延伸到如何推廣中國文化。
彭凱平 ·文化交流 ·21.4萬字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波斯訪古”以作者的實地考察為基礎,討論兩大文明在建筑、造型藝術、物種、冶金工藝、玻璃工藝等方面的科技文化交流;下篇“中國與波斯的文化交流”,從文獻記載、交通地理、重要人物、出土文物等角度出發,進一步揭示二者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
林梅村 ·文化交流 ·12.7萬字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文化交流 ·22.6萬字
作者用簡潔流暢的語言總結概述了中國與日本兩國自漢代開始的交流史。全書按時代和標志性事件或人物劃分章節,全面展現了中日關系發展的趨勢和特點,將中日兩千年互動中的交流、融合、挑戰、動蕩濃縮于薄薄的書頁之中。在敘述之余,作者還嚴謹地考證了幾個學術上頗有爭議的問題,包括邪馬臺國在哪里、倭五王是誰、國書事件真相等。
(日)藤家禮之助 ·文化交流 ·12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祝酒辭。通過從酒的起源到祝酒辭的興起、發展、演變,乃至最后成型,對祝酒辭進行了全方位闡述,希望讀者了解祝酒辭的“前世今生”,并對酒文化有一個重新的認識。此外,還遴選出數百例題材豐富的祝酒實例。下篇為紅白喜事致辭。書中對紅白喜事的禮俗和紅白喜事致辭的特色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同樣選取了諸如婚禮、生日、節日、會議、商務慶典、送行、就職、升遷、升學、喬遷等多種不同場景的案例供參考。本書具有很強的閱讀性和實用性。“一杯美酒,笑迎五湖四海賓客;一本奇書,恭奉千秋萬代讀者。”
楊茜彥 ·文化交流 ·49.8萬字
本書是一部以越南漢籍為基礎,對中越文學交流進行專題研究的著作,全書采取個案結合與整體觀照相結合的方式,圍繞中越兩國書籍交流,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文學交流進行研究。上篇在中越書籍交流的視野下,對經學典籍、俗文本文獻、燕行錄、文學文獻、清藝文志誤收書作為研究的切入點,論述了越南漢籍的文化屬性、文本形式、文獻特點,及其俗文本形式對于文學研究的意義,并以清代地方文獻為視角,探尋中越書籍交流的歷史背景和途徑,及其隱藏于其后的文學交流。下篇以詩歌和使臣兩個角度,對中越文學交流進行多維度的透視,前者是越南古代文學最主要的文學體裁,后者是參與中越古代文學交流最重要的群體。
劉玉珺 ·文化交流 ·20.1萬字
“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旨在搭建支持海外青年漢學家開展中國研究的性平臺,為各國“中國學”領域的青年人才創造與中國本土學術、文化、教育機構、團體、企業和學者開展交流、合作的機會,為其學術研究提供便利和實質性幫助,通過他們推動各國學術機構與相應的中國研究機構和智庫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系,實現雙方交流互鑒,共同推進“中國學”研究的發展。本書收集了來自十多個青年漢學家的文章。
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文化交流 ·40.1萬字
本書是作者周欣平關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學術隨筆集,共收文章20篇,約30萬字。隨著世界科技的發展,從19、20世紀開始東西方文明交流日益擴展,文明交匯這一議題變得尤其重要。本書立足于作者多年在北美大學圖書館的供職和研究經歷,從中文書籍在西方流傳、書籍的傳播促成北美地區漢學研究和其中的重量級學者幾方面來探討中國與西方學術文化交流的歷史及對今天的影響。在本書最后部分,本書著重分析了數字時代文明延續的諸多方面及學術界的應對和交流。
周欣平 ·文化交流 ·24.8萬字
2020年春天發生了人類社會史上無法預料的重大疫情,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取得抗“疫”總體戰、保衛戰和人民戰爭的勝利,創造了中國經驗。教育部在疫情期間提出遠程網絡教學的部署,降低疫情對教育工作的影響。本書以教育部重點高校北京師范大學疫情期間開展遠程網絡教學為個案,以跨文化學專業的研究生師生團隊為對象,記錄他們在隔離狀態下,通過手機微信,編發學習資料,開展每日對話,所關注和討論的實際問題,包括:1.在全球戰“疫”中了解身邊世界的變化;2.梳理跨國連通的問題;3.防疫問題與次生社會問題;4.偉人教育。對于經歷這場災難而建立中國自信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信念的中國研究生來說,這種工作不無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董曉萍等 ·文化交流 ·23.6萬字
本書對中日之間文化交流大背景下亞洲大陸音樂文化傳入日本的渠道、方式和具體的內容、過程、日本早期的音樂制度等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介紹,分析、論證了我國隋唐時期的宮廷音樂文化與日本、朝鮮半島音樂發展之間的關系。具體論證了雅樂傳入日本的過程、中國雅樂和日本雅樂的異同、日本雅樂的內容和形式、雅樂在日本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以富山縣、福岡町、洋游會為線索,從音樂、舞蹈、樂器等方面介紹了日本雅樂的發展變化及各類相關儀式和活動。
張云駒 (日)上野慶夫 ·文化交流 ·15萬字
到目前為止,榆林市共有十一項國家級非遺項目:陜北民歌(傳承人王向榮),陜北秧歌(傳承人李增恒),陜北民諺(傳承人王建領),榆林小曲(傳承人王青、林玉碧),府谷二人臺(傳承人淡文珍),陜北跑驢(傳承人張有萬),清澗道情(傳承人白明理),綏米嗩吶(傳承人汪世發、李岐山),橫山老腰鼓(傳承人李承元),綏德石雕(傳承人鮑武文),白云山道教音樂(傳承人張明貴)。本書是從對這十一個人的訪談切入,以他們的小傳體現榆林市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發展脈絡和現狀,對于非遺民間資料的整理和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賀智利等 ·文化交流 ·13.7萬字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其文化、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在國際社會備受矚目。在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北京文化的對外傳播具有典型意義。本報告關注2016~2017年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的整體發展狀況,對其進行調查、分析和預測,圍繞藝術、旅游、新聞出版、民間外交主題展開論述,力求揭示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的新形勢對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產生的影響,并分析其規律,預測其發展趨勢。
邱鳴 梁虹主編 ·文化交流 ·14.9萬字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周年,為了回顧與總結四十年來中外學界關于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系史的研究狀況、探索與討論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創新可能,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出版了本書。所收文章主要是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會員關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成果,以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聯合《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與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舉辦的“四十年來的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系史研究”博士生學術會議中關于近代中日關系史的專題研究述評論文。
王新生 臧運祜主編 ·文化交流 ·25.5萬字
本論文集收錄著者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與港澳史的學術論文多篇。分上下兩編,上編探討明清以來天主教與近代以來基督教新教在華傳播的一些問題,包括著名意大利籍耶穌會士利瑪竇傳記及其著作《幾何原本》的傳承、“西來孔子”——意大利籍耶穌會士艾儒略及其著作、明清時期《圣經》故事插圖版畫、西洋鐘表的傳入、廣州華人浸信自立教會的發展、浸信會與廣州東山口地區的開發等。下編研究明清時期澳門城市發展與中國戲曲、西洋戲劇活動,19世紀中葉以后澳門葡人移民香港及其文化認同,《知新報》與中國近代教育,前山同知魏恒等問題。
葉農 ·文化交流 ·20.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