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
黃靈庚
今天講浙學,必須思考以下問題:浙學是一門怎樣性質的學問?浙學來自何方?有哪些特征?浙學在當下,哪些值得我們繼續發揚、且賦予新的意義?
一
從現存古籍材料看,浙學是屬于闡釋、發揮儒學要義的主流傳統學問。綜觀各個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浙學名家,無論是南宋的呂祖謙、陳傅良、陳亮、葉適、黃震,還是元明以后的金履祥、許謙、柳貫、宋濂、王陽明、劉宗周、黃宗羲、全祖望、邵晉涵、萬斯同、萬斯大、章學誠等等,莫不尊奉孔、孟儒學為不祧之宗,以“儒者”自居。各家學說不盡相合,前后傳承也有變化,但是都以“六經”之旨為依歸,以弘揚圣學為己任。他們在傳統儒學的基本框架下,各自闡發、演繹,或者主修性理,或者主攻心學,或者承傳中原文獻之統,或者鬯揚事功,或者彌綸朝廷經制,或者修史以鑒今,或者攻文以傳道,最后終歸于孔、孟圣學的道統。
清中葉全祖望在梳理浙學脈絡及淵源時,說南宋孝宗“乾(道)、淳(熙)之際,婺學最盛,東萊兄弟(呂祖謙、呂祖儉)以性命之學起,同甫(陳亮)以事功之學起,而說齋(唐仲友)則為經制之學。考當時之為經制者,無若永嘉諸子,其于東萊、同甫皆互相討論,臭味契合。東萊尤能并包一切,而說齋獨不與諸子接,孤行其教”(見《宋元學案·說齋學案》)。全祖望所稱“婺學”,指金華學派。婺州是“浙學”的原創地,而呂祖謙是浙學的開山。黃百家說:“永嘉之學,薛(季宣)、鄭(伯熊)俱出自程子(程顥、程頤),是時陳同甫亮又崛興于永康,無所承接。然其為學,俱以讀書經濟為事,嗤黜空疏、隨人牙后談性命者,以為灰埃。亦遂為世所忌,以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為浙學。”(《龍川學案》)可見“永嘉之學”也系“浙學”之源。全祖望又說,“勉齋之傳,得金華而益昌。說者謂北山(何基)絕似和靖(尹焞),魯齋(王柏)絕似上蔡(謝良佐),而金文安公(履祥)尤為明體達用之儒,浙學之中興也”(《北山四先生學案》)。勉齋,即黃榦,是朱熹女婿,朱學的嫡傳。這即是說,“浙學”至南宋后期,涵蓋朱子的“閩學”。更確切地說,朱學經“北山四先生”傳承、改造,注入浙學。又說,“四明之學多陸氏(陸九淵、陸九齡)。深寧(王應麟)之父亦師史獨善(名彌鞏)以接陸學,而深寧紹其家訓,又從王子文(名埜)以接朱氏,從樓迂齋(鑰)以接呂氏,又嘗與湯東澗游,東澗亦治朱、呂、陸者也。和齊斟酌,不名一師”(《深寧學案》)。“四明之專宗朱氏者,東發(黃震)為最”,“晦翁生平不喜浙學,而端平以后,閩中、江右諸弟子支離、舛戾、固陋,無不有之。其中能振之者,北山師弟為一支,東發為一支,皆浙產也。其亦足以報先正惓惓浙學之意也夫”(《東發學案》)。甬上此時的“浙學”,又融會了南宋的朱學和陸氏兄弟的心學,都打上了朱學、陸學的標簽。
由此可知,黃百家、全祖望所稱“浙學”,是指南宋之際,上承北宋濂、洛之學,而興盛在浙東地區的一個學術流派,是兩宋時期的新儒學。浙學各家思想雖然不完全一致,主張也各不相同,甚者如唐仲友,孤行其是,不甚和他人往來,但是莫不正心修己,崇儒教,黜釋道,遁規蹈矩,言必舉堯舜,行必稱三王,都是很正統的儒者。明清以后的姚江、四明諸賢,無一例外。所以,浙學學術文化的歸屬,是傳統儒學,是大中華文化的主流學術,絕非局限于兩浙地區的邊緣學術、邊緣文化。
二
浙學既然是傳正統儒學之脈,那么在探討其源流時也不應走火入魔、一味本土化。一味本土化,其實是邊緣化,使之游離于主流道統以外,無所歸屬。
浙學興起于南宋孝宗以后,是無可爭議的。明末劉鱗長有《浙學宗傳》一書,其選文及所列名家,早就表達了這樣的看法,可惜沒有引起時下學者充分的重視。南宋以前,雖然不能說兩浙地區沒有儒學,但是至少可以斷定,還沒有形成一個能夠和中原或者其他地區相抗衡的學派。在那時浙學還沒有形成氣候,更談不上在全國的影響力,所以追溯此前,稱之為學統,實在不夠資格。及至南宋國家政權南移,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隨之南遷。北宋時期的關、洛之學,在中原地區已走向衰落,而在南方,特別在浙水之東得到廣泛的承傳,浙學也就應運而生,浙東成為全國學術文化的中心,其影響力早已越出了小小的浙江。
全祖望說過一段著名的話,經常被當下學人稱引。他說“宋乾、淳以后,學派分而為三:朱(熹)學也,呂(祖謙)學也,陸(九淵)學也。三家同時,皆不甚合。朱學以格物致知,陸學以明心,呂學則兼取其長,而復以中原文獻之統潤色之。門庭路徑雖別,要其歸宿于圣人則一也”。三家之一的呂祖謙,是浙學的開山之祖,永康的陳亮、永嘉的薛季宣、陳傅良、葉適重事功之學,甬上王應麟主史學、黃震講朱學,都是呂祖謙的講友、門人或者私淑。浙學在南宋孝宗、光宗時期,獨樹一幟,彼此呼應,相互消長,形成了相當規模,足以與朱熹閩學、張栻湖湘之學、江西陸九淵心學等三家學派頡頏上下。朱、呂、陸、張四家之學形成了南宋以來近千年來中國學術的格局,猶如四艘在中國思想史長河上齊駕競渡、目標同一的“龍舟”,而后引發了學術上百舸爭流、萬帆競駛的繁榮景象。其實,浙學的性質、源流,《宋元學案》《明儒學案》都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實在沒有節外生枝、創為新說的必要。
但是,現在有人偏偏喜歡“找故事”,要推翻前哲的結論,從而把浙學的歷史拉長,以為越長越顯示出浙學的優勢,所以將源頭追溯到東漢時期的上虞人王充,甚至追溯到春秋時期的越文化,進而又追溯到七千年以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真有點不著邊際了。還說這是“大浙學”,而南宋以后的浙學是“小浙學”。這并不符合浙學形成的歷史,因為“大浙學”和“小浙學”之間沒有任何學理關聯,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再說王充是充當了反儒的角色,南宋的理學家將他當作“異端”看,怎么可能和他有傳承關系?當然,越文化、河姆渡文化、王充及其著作《論衡》是留存浙江地區的歷史文化,也確實值得研究。但是,這是兩碼事,湊合不到一塊。“大浙學”的提法,將原本的主流學術文化“浙學”邊緣化、本土化了,當作土生土長、類似“巴蜀文化”的地域性學問,這實在不是抬舉浙學,反倒是畫虎不類了。
在當今學術話語中,與南宋浙學同時并起的朱熹理學、張栻湖湘之學、陸九淵心學,都沒有被邊緣化為本土的“閩學”、“湘學”、“贛學”,為什么非要將浙學無限擴大為本土化的“大浙學”呢?再說,“浙學”的學術活動并不局限于浙江。如作為浙學主體的“呂學”和“王學”,并不能框定在本土“浙江”之內。
三
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始列“浙東學術”一目,稱浙東,原因是浙學學者多是活動于浙東地區的人。浙東是一個地域概念,唐、宋以來,以錢塘江為界,區分兩浙,浙東是寧、紹、金、處、溫、衢,浙西是杭、嘉、湖、睦(嚴)。浙學興于浙東,故又稱“浙東學派”。但是,明末清初以后,浙西地區漸漸涌現出了如呂留良、張履祥、俞樾、章炳麟那樣的儒學宗師,浙學自也包括浙西地區。
章學誠說浙東之學出于婺源,認定朱子之學為老祖宗,則是指宋孝宗乾、淳以后的情況。呂、陳、范、唐諸賢謝世之后,浙學學人多轉入朱熹門下而傳承朱學,如金華“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承傳朱子嫡傳黃榦之脈。這說明隨著歷史的演進,浙學自身結構在不斷演變之中。浙學接納陸學也是如此。章氏又說,南宋末至元初,甬上自袁燮、袁肅、袁甫之后,“多宗江西陸氏,而通經服古,絕不空言德性,故不悖于朱子之教。至陽明王子揭孟子之良知,復與朱子牴牾。蕺山劉氏,本良知而發明慎獨,與朱子不合,亦不相詆也。梨洲黃氏出蕺山劉氏之門,而開萬氏弟兄經史之學,以至全氏祖望輩尚存其意,宗陸而不悖于朱者也”。
章氏梳理元、明以后浙東學術流變之跡,前后相承關系,大致得其情實。浙學是開放的,多元的,博覽廣收,不主一家,不名一師,是浙學的重要特色之一。所以浙學學人雖然承傳朱、陸之學,并沒有完全割舍東萊中原文獻之統、永康王霸之學及永嘉事功之學。經世致用的學理,實事求是的態度,開拓進取的精神,海納百川而不守門戶的氣概,在元、明以后的浙學學人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和朱、陸二家之學原旨很有些不同。朱熹批評呂祖謙“喜合惡離”,其實正是浙學博覽廣收的長處。浙東學人崇尚史學,以史鑒今。朱熹當年批評說“伯恭于史分外子細,于經卻不甚理會”,反倒是彰顯了“浙學”經、史并重、講究實際的學術風貌。浙學區別于朱、陸之學,在于主張經、史不分家,將“六經”當作史看。呂祖謙經常教誨門人弟子說“載在經史”,“專意經史”,“當于經史間作長久課程”。這個學術傳統,后來得到很好繼承和發揚,往下延伸、拓展,即宋末王應麟的“深寧史學”以及明、清寧、紹間黃宗羲、萬斯同等人的“浙東史學”。清代浙東史學以及經史考據之學,雖然比較集中于甬上一隅,其與呂祖謙的“經史”源頭遙相呼應。章氏梳理浙學源流而不講呂學、尤其回避永嘉、永康之學,恐怕有失偏頗。
四
浙學名家現存文獻,除經、史著作外,還有數量頗為可觀的詩文集,屬浙學學人的文學創作。在歷史上具有較大影響的名家,有陳亮、葉適、黃溍、吳師道、柳貫、吳萊、楊維禎、宋濂、王袆、蘇伯衡、張孟兼、方孝孺、謝鐸、胡應麟、徐渭、黃宗羲等。宋濂說:“吾婺素號文獻之邦,振黃鐘之鏗鍧,剪毛羽之紛蕤者,比比有之。”他說的“素號”,大概也只能追溯到宋鼎南移初期,前此不足觀。綜觀浙學學者的詩文集,大略有如下特點:
專志弘道,并不刻意為詩文。明初以前多視藝文為雕蟲小技,不過是“載道”之器而已。是故生前多不自纂集以傳后;今傳其集,多為后世門生所輯,失佚甚多。素以文家稱的宋濂也是如此,其詩文之中,道學之氣甚為濃烈。“六經”而外,所推崇者唯孟子、周敦頤、二程、朱熹數子,謂“完經翼傳”,“能辟邪說,正人心,而文始明”。至于像司馬遷、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大家,“恨其不能皆純”。其他作者,更不在話下。所以,把宋濂專看作文章家,恐怕他不會認可。
普遍是文多而詩少。如呂祖謙《東萊集》四十卷,文凡三十六卷,詩僅一卷。陳亮《龍川集》三十卷,文二十九卷,詩、詞、表、啟合為一卷。葉適《水心集》二十九卷,詩僅三卷。陳傅良《止齋集》五十一卷,詩存九卷。《宋濂全集》一百八卷,詩僅八卷。王袆《王忠文集》二十四卷,詩僅三卷。王守仁《王文成全書》三十八卷,不錄詩。劉宗周《蕺山集》十七卷,賦詩也僅一卷。浙學學人擅長于理性之學的闡述而不專意于涵詠性情的詩詞之作。
浙學學人多為朱、呂、陸、王的門徒,注重個人道德修養,注重節操,潔身自好,追求道德完美的“君子儒”。所以在他們的詩文集中,充溢著“忠事君上”、“民胞物與”、關注民瘼、憂國憂世的政治熱情,議論古今治亂得失以諷諭、箴砭時世,或者謳歌慷慨殉國的烈士、義夫及守節殉道的貞女,思想內容比較純正。對于沉湎于聲色狗馬之徒,多置之于不齒,且堅詞厲色,鄙棄流俗。王柏著《詩疑》,甚而把孔子手定的《詩經》中三十二首表現男女愛情的詩篇,斥之為“淫詩”而刪夷不存,以“男女大防”之由,連圣人之“經”也表示懷疑。所以,無怪乎浙學學人的詩文少見攀柳折楊、依紅偎翠之類的內容了。
明以后的浙學學人仍然傳承儒學性理之脈,保持原有的學術風格,沒有純粹流為文人,將宋濂、王袆等單作文人看,也是偏頗之說,不足取法。
五
浙學的當下價值有哪些?其意義何在?我們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務實,二是立德,三是擔當,四是博通,五是績學。這本小冊子分為五個專題,各個專題分別精選十篇浙學學者的文章,就是按照浙學這五個方面的價值意義來編排的。每個專題之前都有“導語”,對其價值意義作了簡要概述,這里就不再作重復介紹了。我們相信,讀者閱讀此書以后,自然會心有得。
改革開放已四十年,浙江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許多方面已走在全國前列。但是,浙江人民的智慧、氣度以及奮斗精神,有本有源,不是憑空產生的,既緣于千載難逢的時代機遇,又有復雜的歷史淵源。習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曾發表過《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對浙學的文化意義及浙江精神作過透徹分析和高度概括,并指出:“南宋定都杭州以后,風云際會,政治調整、經濟更新、文化重建等各種要素的整合,將兩浙地區的社會整體發展提升到了全國的最高水平,并在這個基礎上造就了各領域的人才精英群體。到了明、清兩朝,以及民國時期,浙江已經成了全國無可爭議的財賦命脈和文化重鎮。”研究浙江精神,總結浙江經驗,自然而然會聯系到歷史上的浙學名家、浙學名著,從中汲取精華,發掘當下的價值意義。這也是文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義務。
我們編寫《浙學讀本》的初衷,是滿足普通群體了解浙學、傳承浙學的需要,特別是中小學師生、行政機關公務員,熱切盼望有適合于他們學習或教學的浙學類通俗讀本,準確介紹、普及浙學的基本常識、原理。《浙學讀本》編寫,也正是往這方面去努力。每個專題之下,各遴選了十篇選文,內容緊扣專題,而文體不拘一格。每篇選文都有“解題”,重點介紹作者的學術貢獻、簡略分析選文的內容及要旨,還有比較詳盡的注釋,可以幫助讀者掃除閱讀中的文字語言障礙。總之,希望這本小冊子為浙學普及起到“導夫先路”的作用。
這本小書是一個集體項目,具體分工如下:黃靈庚承擔《務實》《立德》,李圣華承擔《擔當》,陳開勇承擔《博通》,慈波承擔《績學》,最后由黃靈庚、慈波統稿。由于經驗不足,水平有限,讀本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疏誤,希望讀者不吝指出,便于再版修訂。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