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的中文學術集刊,所收論文主要以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形式的物質文化為研究對象。本輯收錄研究論文十四篇,內容涉及金維諾先生學術紀念專題、器物與圖像、文本與圖像、地理與圖像等多個領域,分別從圖像學、文學、語言學、地圖學、建筑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對形象史學的跨學科意義進行實踐性探討。
劉中玉主編 ·文化史 ·17.4萬字
本書稿以上海“孤島”時期藝術期刊為主要研究對象,考察了當時各類藝術期刊的特征和風貌,對戰時上海產生了何種影響,并探討了在戰爭時期,文化藝術和娛樂性藝術期刊背后蘊含的歷史鏡像和人文意義以及“孤島”時期的藝術期刊和海派文化的關系。書稿認為,從整體上看,“孤島”時期的藝術期刊在其發展過程中,既有堅守抗日救亡的辦刊理念,又有以發表藝術理論為主的傳播策略,也有為迎合市民娛樂需求的消遣替代品,從而形成了一個獨立于“大后方”或“根據地”主流意識形態之外的文化空間。本書稿對“孤島”時期藝術期刊的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對于加深“孤島”時期藝術史、藝術刊物、海派文化等研究頗有助益。
游溪 ·文化史 ·13.7萬字
近年來,紙品收藏日趨興盛,花箋、書札是其中的重點,其審美價值與文化價值都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影印名家書札、花箋圖案的出版物不勝枚舉,但系統準確的追源析流之作,仍不多見。本書簡述箋紙、書札以至信封的前世今生,上溯淵源,下追變異,并以實物為例,對于近代以來的書信載體,分門別類予以介紹,希望對于晚清江南花箋與文人制箋,能有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其中對現當代書信及其載體的衍生變化的分析,也能對收藏者有所啟發。花箋、信札這一收藏專題,遂成為窺探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新窗口。得閑時手持一紙,品評揣摩,個中滋味,如魚飲水。
薛冰 ·文化史 ·6.7萬字
《掌故》聘請鐘叔河、董橋、陳子善、趙珩、白謙慎五位先生為顧問,由百年中華書局誠意推出。一方面,從文章體式和趣味上而言,希冀可以延續晚清民國以來掌故寫作的傳統,甚而上接宋元明清筆記文體的氣脈,打通文史,強調文人高雅的趣味與不俗的境界。另一方面,從內容材料上而言,或親聞親歷,或考訂有據,避免道聽途說,希冀采之可以裨信史,豐富我們對相關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了解。
徐俊主編 ·文化史 ·12.6萬字
中東地區綻放了人類文明最早的花朵,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延續至今。然而,多年以來,人們對中東地區的歷史知之甚少,唯一的史料就是《圣經》。然而由于《圣經》的宗教屬性,18、19世紀的許多學者對其中的歷史記載并不重視,認為只是古代的傳說。但是,隨著19世紀在伊拉克、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的重要考古發現,人們意識到了《圣經》的歷史價值,因此重新將其作為重要的考古參考,并取得了許多有意思的發現。
(英)彼得·馬斯特斯 ·文化史 ·6.1萬字
《征服與文化》是作者托馬斯·索威爾15年研究和旅行的成果。索威爾曾兩次環游世界,多次到訪地中海、波羅的海和環太平洋地區。本書聚焦不列顛、非洲、斯拉夫人和印第安人這4個頗具重大歷史意義的地域和民族,通過追溯征服的源頭,展現了在征服與被征服的歷史中,那些不曾被時間所湮沒的鮮活事例。在講述重大歷史事件發展進程的同時,作者還從征服對世界經濟、軍事、政治格局的改變,對民族命運和社會,甚至對人類生物學的改變做了詳細闡釋,并呈現了這些改變對文化的沖擊與再造,以及對人類生活的重塑。以不列顛人為例,他們最早是從古羅馬人那里獲得了人力資本,后來又從諾曼人、倫巴第人、猶太人、胡格諾派和荷蘭人等處引進了不列顛群島過去沒有或少有的各類技能。在斯拉夫人那里,從創造民族語言文字,到發展較發達的農業、工業、科技、醫藥所需的知識,都來自歐美各個民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從零售商業到國際貿易網絡,全是由印度人和黎巴嫩人引進的,而他們的現代技術則主要來自歐洲。
(美)托馬斯·索威爾 ·文化史 ·25.5萬字
早在20世紀30年代,年輕的雅克·巴爾贊就萌生了撰寫一部西方文化史的念頭,但被一位長者勸阻了。那位長者認為,這位年輕人掌握的知識還不足以寫出一些有創意的東西,建議他把寫作計劃推遲到80歲之后。巴爾贊聽從并且履行了那位長者的意見,在自己85歲的時候,才開始文化史寫作。此時的巴爾贊早已是史學界的一代宗師了。幾年之后,也就是20世紀結束的那一年,巴爾贊的文化史巨著《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一書出版。這一年,他93歲。巴爾贊考察了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末五百年間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制度、社會思潮、宗教、哲學、文學、音樂、美術、科技發明、民俗及社會生活等。他以四場“真正的革命”——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會革命——為標志對這五百年進行劃分,并以此為主軸,詳述這些變革在思想與物質層面所帶來的沖擊,這些沖擊又如何交互作用塑造出我們今日所見的世界。
(美)雅克·巴爾贊 ·文化史 ·73.7萬字
本書搜集、整理歷代關中詩歌文獻,再輔以相關的圖像(包括文獻圖像、古跡圖像、出土文物圖像等),按照時代的發展分類排列,互相對應,互相印證,以“志”為主,力圖以詩歌文獻與圖像文獻相結合的方式,展現關中詩歌的發展歷史,展示關中文化乃至文明的發展史。
劉鋒燾 ·文化史 ·52.9萬字
畢加索,一個不斷創作、不斷嘗新、不斷變化的傳奇畫家。他在小時候已表現出繪畫的天分,一生中創作了不少著名畫作、雕塑等,到他離世前一晚仍在畫畫。畢加索在藝術方面才能出眾,是世界頂級的繪畫大師,但在處理感情和人際關系方面,卻有不少引人爭議的地方。究竟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我們應該怎樣評價他呢?
吉文軍編著 ·文化史 ·3.4萬字
向來,中國有“道不盡的紅樓夢”,西方有“說不盡的莎士比亞”,對莎士比亞的研究早已成為一門顯學。中國對莎士比亞研究的相關著述較多,但該書并非對莎士比亞著作的文本解讀或進行文學批評的研究,而是依據大量文獻史料,對莎士比亞于17—18世紀的兩百年間如何一步步成為西方文化符號做了有力的論證,這樣的早期莎士比亞文化史的學術著作不多。全書對考察莎士比亞如何成為“莎士比亞”的研究,不僅涉及17—18世紀戲劇舞臺史和演出史、編輯史、新聞史、審查制度史等傳統史學考證,還涉及兩百年間歐洲的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等其他人文領域,這些最終造就了“莎翁”的誕生。
辛雅敏 ·文化史 ·19.4萬字
本書可以幫助青少年朋友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百撓的發展歷程,了解各族人民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了解先輩們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了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陳曉丹編著 ·文化史 ·24.4萬字
1933年2月,詩的意志潰敗于政治的狂熱。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后,隨即對共產主義者和社會民主人士展開迫害,活躍在德國政治、文化舞臺的作家和藝術家首當其沖,在納粹當政初期的短短一個月內,這些作家、藝術家或遭監禁、槍決,或被迫逃離德國。本書以切近的視角和細膩的敘述,記錄從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一天里發生的迫害和逃亡,描述了托馬斯·曼、埃爾澤·拉斯克-許勒、布萊希特、阿爾弗雷德·德布林、胡赫、喬治·格羅茲、亨利希·曼等魏瑪時代多位文化巨匠的遭遇。這短短一個多月成為德國文學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
(德)烏維·維特施托克 ·文化史 ·15.5萬字
英倫半島為何能影響現代世界?英國人為何古怪、自嘲、難以捉摸?英國人為何虛偽:相信平等,卻在奴隸貿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書是英國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艾倫·麥克法蘭的“文明三部曲”之一、《文明的比較》續篇,記錄了長達七十多年的觀察和體驗,以親歷者的身份解讀英國社會和英國人。從法律、政治、經濟等維度了解英國的“進化歷程”,探索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以親歷者的身份解讀英國人的虛偽與虔誠、幽默與哀傷。
(英)艾倫·麥克法蘭 ·文化史 ·10萬字
你相信嗎?80個漢字就能展開一個朝代的歷史!“習字通史”是一套集提升書寫水平、了解漢字演變、速通朝代歷史為一體的多功能叢書。每冊圍繞一個朝代,通過80個漢字的演變過程與書寫指導,展開80段歷史故事。《寫好八十字,通習元代史》圍繞元代展開,成—成吉思汗、太—太子真金、坡—南坡政變……一本書讀下來,讀者既能夠掌握80個漢字的書寫技巧(提供軟筆、硬筆書法雙視頻),了解80個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前世今生”(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又能夠在80段歷史故事中輕松學習元代史。內容豐富,發散性較強,可以讓讀者多方面地了解中國文化。
張矗編寫 陳泊涵繪 景喜猷 楊子實書 ·文化史 ·4.8萬字
忽必烈建立的元王朝兼具蒙古帝國宗主和中原傳統王朝系列成員的雙重屬性,其賴以支撐的政治文化蒙漢二元體制,既行漢法,又存蒙古舊俗。草原舊俗為代表的蒙古制度相當多地占據內核部分,漢法制度則往往居外圍或從屬位置。本書分為上編“蒙古草原俗遺留與元王朝政治文化的核心”和下編“蒙漢交融與中國社會嬗變”。聚焦于朝廷奏聞決策、上都分省、怯薛預政、投下分封、“飛放”圍獵、政區變遷、行省制、邊疆控馭、江南籍沒、官吏貪贓、冗官、漢人受蒙古文化影響等多種特色問題,闡明作者提出的“內蒙外漢”新命題,進而揭示塵封的元王朝歷史真相及其給后世中國社會帶來的復雜政治文化遺產。
李治安 ·文化史 ·24.3萬字
《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的中文學術集刊。本輯分為器物與圖像、禮儀與宗教、古建與環境三個部分,主要探討了器物與圖像、禮儀與宗教、古建與環境在形象史學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歷史遺存與政治、宗教、文化藝術一體化的關系,為以后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劉中玉主編 ·文化史 ·16.5萬字
英國女作家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基于1792—1793年來到法國,考察了那場改變歐洲歷史的大革命,基于其所見所聞和接觸到的第一手信息她寫下這本思想之書,其中凝聚了她對這場革命在道德、法律、哲學和政治學等方面的細膩思考和深刻洞察,指明道德在革命中的重要意義,以及政府的職責,民眾理性的作用等。此書具有重要的第一手歷史文獻價值,同時其感性、抒情的評論文字也獨具文學價值。
(英)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文化史 ·18.4萬字
本書選取中華工匠技術史上扇子、磨子、羅盤、鼓風爐、耕犁、輪子、馬鐙、火器、煙具、漆器等十大具有代表性的技術物,講述它們在各自獨特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全球傳播、交往與互鑒的曲折歷史,透視了中華工匠技術從物質位移到工匠精神裂變的全球歷程,展示了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貢獻。
潘天波 ·文化史 ·21.6萬字
數千年來,我們一直在尋找并試圖將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傳給后世——不僅僅是“如何”生存的技巧,更是“為何”存在的原因。這些問題的答案,深藏于藝術、建筑與文學之中,需要跨越時空,在不同文化間尋找共鳴。在本書中,我們將穿越文化史上的璀璨時刻,見證人類在拓展生存空間和發現自我時的巨大成就:從古埃及王后的失落之城,到玄奘穿越西域的求索之路;從龐貝古城出土的神秘南亞女神像,到留在月球上的時間膠囊……每一個故事都凝聚著文化創新、沖突、遺忘與重生中的智慧結晶,涵括古今,扣人心弦。馬丁·普克納的這部作品,是記錄文明發展重大時刻的檔案,更是我們人類作為創造性物種留給未來的指南。這是文化的故事,更是每個人的故事。
(美)馬丁·普克納 ·文化史 ·21.9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趙樹理及“山藥蛋”派的小說、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孫犁的《鐵木前傳》、《風云初記》、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楊沫的《青春之歌》、姚雪垠的《李自成》、余華的《活著》、汪曾祺的《受戒》、王安憶的《小鮑莊》、莫言的“紅高粱系列”、賈平凹的“商州系列”等內容。
蕭楓主編 ·文化史 ·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