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怪物解剖學》是一本圍繞“創(chuàng)生”展開的歐洲文化研究散論。從泥人哥連、瓶中小人、自動人偶再到工業(yè)革命之后的機械文明……這本隨筆集梳理了各類神話傳說與宗教典籍中出現(xiàn)的創(chuàng)造者的譜系,解說了從神話時代到現(xiàn)代的創(chuàng)造思想與文化變遷,并且考察了創(chuàng)造的條件和創(chuàng)造行為背后的深層心理等。
(日)種村季弘 ·隨筆 ·11.3萬字
這本《書肆尋蹤:古舊書市場之旅》是韋力先生對北京、天津、上海、杭州、香港、臺灣等地的古舊書街尋訪的記錄,以古舊書店的歷史和現(xiàn)今狀況為中心展開敘述,能夠管窺當今古舊書市場的狀況。
韋力 ·隨筆 ·18.5萬字
本書是海淀區(qū)文明市民學校為海淀區(qū)市民乃至全國人民編著的系列教材之一,該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闡述文明流行的前世今生,以大量實例的方式講述了文明市民應該具備和學習的崇高品質,全書分為五個章節(jié),分別是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yè)奉獻、孝老愛親,是適合居民常備的知識小手冊。“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本書用中國老百姓平凡的案例,詮釋了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yè)奉獻、孝老愛親等精神品質的真正內涵。這些優(yōu)秀的品質,既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思想道德領域的方向和航標。
王雪松編著 ·隨筆 ·10.3萬字
本書是吳浩然漫畫作品的合集,每幅畫作配以簡短文字闡述畫面,延續(xù)豐子愷輕松、風雅、有趣的風格,展現(xiàn)作者對四季、對生活、對人生的點滴感悟。吳浩然來自孔孟之鄉(xiāng),因對大師豐子愷先生的一份敬意和執(zhí)著,悄然南下在豐子愷故里扎根奮斗,成為豐子愷故里浙江桐鄉(xiāng)的一分子。他的綠色調清新雅致,充滿了浪漫和詩情,將江南風韻與豐子愷的繪畫風格融合,并在繼承上有所創(chuàng)新。本集是吳浩然的抒情漫畫集。作者將江南風韻與豐子愷的繪畫風格完美融合,并在繼承上有所創(chuàng)新,讓讀者仿佛回到豐子愷所在的年代,回到他所在的世界,體會那些生活中被忽視的情緒和感悟。
吳浩然 ·隨筆 ·9183字
本書從南懷瑾先生的四十余本著述中,精心摘錄出南先生講述的中國人所耳熟能詳?shù)睦显挕⒏裱浴⒅V語等共近二百條。全書分為上下冊,上冊為內養(yǎng)篇,包括德行之本、改命之基、學習之竅、躬行之要四個主題,下冊為外用篇,包括齊家之寶、處世之方、明辨之法、經綸之道四個主題,涉及修身養(yǎng)性、家庭教育、為人處世等各個方面。不同于大部頭的紙質書,本書采用小開本的設計,精致文雅,體例明晰,如同手冊,方便現(xiàn)代人隨身攜帶,或置于案頭床邊,利用空閑或碎片化時間隨時學習,隨時體悟,皆有所得。
南懷瑾講述 南懷瑾文教基金會編 ·隨筆 ·10.8萬字
《揚子江上的美國人1903》原外文版出版于1904年,是一本考察長江地理地貌及沿江風土人情的游記。書中一百多幅照片具有很高的資料價值,是來華外國專家系統(tǒng)考察和研究長江的首部著作。《揚子江上的美國人1903》不僅全面介紹了清末民初揚子江的自然人文景觀,還詳實記錄了圍繞揚子江的各色人等的生存狀態(tài)。作者對中西文化作出了比較客觀的對比,還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民性格有獨到的見解。尤為難得的是,《揚子江上的美國人1903》大量引用了中國古代的典籍、地方志、游記等資料,加之作者當時拍攝的大量珍貴的紀實性照片,不僅是一次對揚子江歷史文化探尋之旅,而且為現(xiàn)在乃至后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美)威廉·埃德加·蓋洛 ·隨筆 ·17.4萬字
《秋山集:故紙談往錄》可說是李軍老師對既往的追憶,是對秋的紀念、春的期待。正如《春水集》之名源于《紙上春水桃花浪》一般,“秋山”出自本書所收的《顧麟士數(shù)仿〈秋山圖〉》一篇。元人黃公望的那幅《秋山圖》早已下落不明,令人惋惜。不過,“秋山”似乎早就脫離了紙墨,飛上筆端,成為一個意象、一種境界,引得無數(shù)畫家沉浸其中,心摹手追,于今未休。五百年后的顧麟士、吳湖帆,莫不如是。本書所收的二十八篇文章中,一大半篇幅不長的,均是李軍老師兩三年來所寫,已陸續(xù)發(fā)表在《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南方都市報》上。另外一小半篇幅略長者,則是從近十年間所寫舊稿中選出。按“藝林一瞥”“斯人俱往”“書海浮桴”三個主題編排。
李軍 ·隨筆 ·12.6萬字
《那些巨匠和他們的繆斯女神》包括“作家的繆斯”和“藝術家的繆斯”兩部分,共20篇文章。主要講述外國文學藝術史上那些文藝巨擘在其一生中所經歷的情感故事,以及與對他們的生活和文藝創(chuàng)作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女性的交往始末。從中,讀者能夠看到文藝大師們鮮為人知的更親切的一面。
余鳳高 ·隨筆 ·12.3萬字
本書是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解讀中國根性文化與國民性格的重磅力作,作者立足當下社會現(xiàn)實,對照世界文化底蘊,對中國文化展開辛辣而富有思辨性的剖析。作者通過宏觀歷史觀察與微觀文本解構的雙重路徑,揭示中國文化的獨特性與矛盾性,并層層剝開歷史與文學的精神密碼。
梁曉聲 ·隨筆 ·15萬字
這本音樂隨筆集,首先以“聲音與時代”開篇,算是這本小書的“綱目”。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樂,有識之士往往能在音符與歌詞之間窺見時代的脈動。第二輯里,我們只是給出了音樂與人的浮光掠影。相信在這萬千世界之中,音樂與人的故事應該是隨時隨地在發(fā)生。但是,我們卻可以在這雪泥鴻爪之中見到音樂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的種種安慰。第三輯中的文章,除了古琴之外,零散點綴了四篇文學家——汪曾祺、劉心武、賈平凹、王安憶的音樂心得。這一輯的選文,編者希望能夠盡量多地涵括西方音樂巨擘的名單。這些名字,國人已經不再陌生,他們的音樂作品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第四輯,編者希望能夠盡量多地涵括西方音樂巨擘的名單,也選了一篇關于女性音樂家的文章。音樂是無國界的,同樣也應該不分性別。希望喜歡音樂的人應該有更廣闊的胸襟去理解接受更多元的文化。音樂固然有其專業(yè)性,但是對于普羅大眾來說,它所承載的“文化”與“生活”才是更能打動人心的東西。在這本散文集中,出現(xiàn)了形色各樣的人,他們有的是作曲家,有的是演奏者,有的只是聆聽者。但是,他們都在音樂中交付了自己某一部分的生命,而正因那一部分生命的參與,那時的音樂才更加動聽。
陳平原 李靜選編 ·隨筆 ·13.6萬字
媲美《菊與刀》的日本文化經典,在一杯茶中,讀懂東方美學的精髓。《茶之書》是岡倉天心享譽世界的茶道經典,被譯成法、德等多國語言。茶是日本文化的一切原點,作者從碗中見人情、飲茶之法、道與禪、茶室、藝術鑒賞、茶花之美、茶之宗匠的七個角度,把東方美學的精髓灌注在一杯茶中。我們通過茶探索神秘的東方世界,感受一期一會的哲學思想,“在不可圓滿的人生里,去達成某種可能的圓滿”。
(日)岡倉天心 ·隨筆 ·4.7萬字
本書記錄了作者走千山,踏萬水,穿越在六朝古都之間,欣賞朝代風華,回憶歷史煙塵的故事。本書包括六章內容,即帝都清夢說北京、霓裳曼歌舞西安、六朝煙雨籠南京、富貴風流數(shù)洛陽、鐵塔大河看開封、時光柔軟過杭州、殷商遺韻讀安陽,每個地方都有故事,都有精彩。
張林 ·隨筆 ·8.5萬字
本書圍繞李澤厚的學術和思想研究成果,精選八家之言,分別從思想史、美學、儒學、哲學等不同角度深入闡發(fā)和探究;也提出繼續(xù)發(fā)展的可能和方向,足可展現(xiàn)最近十年學界對李澤厚的研究和批評。
趙士林 ·隨筆 ·16.7萬字
維新儒學,不僅為晚清時期維新變法運動提供理論指導,也在西方科學傳播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在其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的思想中均有著生動的體現(xiàn),這使得維新儒學成為了研究儒學與西方科學關系的絕佳素材。作為晚清時期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儒學形態(tài),維新儒學的建構過程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了儒學的包容性與開放性。這種包容性與開放性表明:儒學不會排斥西方科學,更不會阻礙西方科學。儒學與科學的關系,可見一斑。
苗建榮 ·隨筆 ·14.1萬字
本書被認為是李宗吾的扛鼎之作,這些文字在成都《華西日報》,連載發(fā)表,以后同名結集單獨成書。書中先談老子與程明道,再述宋儒與蜀學,主要包括儒門易學、道教學派、佛學禪宗與川蜀文化的關系、淵源及影響,接著闡釋宋儒之道統(tǒng),最后指出中西文化之融合是學術發(fā)展總趨勢。李宗吾是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為中國現(xiàn)代思想所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貢獻。
李宗吾 ·隨筆 ·5萬字
作者在日本留學、工作的31年中,有機會接觸到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的立體的日本社會和各種階層的日本人,發(fā)現(xiàn)日本人的做事方式與思維方式與外國人不太一樣。這“不一樣”,體現(xiàn)在時間觀念、曖昧文化、伙伴意識、待客之道等諸多方面。而正因為這些不同,也使得不少人難以理解日本人做事的習慣與規(guī)矩。《日本人的性格》通過一個個故事來詮釋日本人內斂、從眾、忠誠、謹慎、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思維與行為準則的內涵,希望能夠讓讀者朋友們更好地了解日本人的做事方式,了解日本的風土人情,知道如何與日本人、日本社會打好交道。
徐靜波 ·隨筆 ·15.8萬字
書評人、作家綠茶走訪27位中國當代文化名家,圍繞讀書與藏書展開了深度對談。在書房這一富于智識的精神空間中,書房主人暢敘個人閱讀經歷,闡說讀書觀與藏書觀。在內容選擇極為分散的今天,書對我們意義何在?從他們的故事中,或許能得到某種解答。
綠茶著繪 ·隨筆 ·14.4萬字
盡力去證明上帝是不存在的,不過是許多無神論者的興趣所在,但是真正的問題不是在于上帝到底存不存在,而是在于一旦假設他不存在,人類將如何自處。《寫給無神論者的宗教》主題在于一個人即使是一個無信仰者,但是他也能發(fā)現(xiàn)宗教是有用的、有趣的并且給人帶來安慰的。在這部刺激的完全屬于作者首創(chuàng)的并且即將面臨著爭議的作品中,德波頓認為世俗的人們可以從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道德、藝術和教育等等領域中去學得一些東西。在這本書中,德盡力去淡化和消彌宗教中教條主義的一面,攝取了宗教中能夠安慰懷疑論者當下思想的一面,讓人們去感受美麗和睿智的東西。
(英)阿蘭·德波頓 ·隨筆 ·9.5萬字
《手繪儒生:<儒林外史>的二十種風雅》以明清時期文學經典《儒林外史》為藍本,選取其中二十個片段,重新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匯集成二十篇故事新編,細致生動地刻畫了古代儒生的二十種風雅。二十篇故事既各自成篇,又藕斷絲連,情節(jié)更加豐滿,構思更加精巧,語言采用現(xiàn)代白話文風格,流暢活潑,兼具趣味性和可讀性。為了滿足讀者的視覺體驗,《手繪儒生:<儒林外史>的二十種風雅》還配有二十幅原創(chuàng)國畫插圖。作品從每篇故事中,選取一個獨特的視角精心繪制,或小家碧玉,或遺世獨立,濃淡干濕,點染揮灑,既與文字故事相得益彰,又具備獨立的美學欣賞價值。同時,將二十篇故事所對應的《儒林外史》原文片段,用小楷抄錄成小卷,擬放在每篇篇首,作為開篇手札。小卷以豎排繁體寫成,套印紅色句讀標識,風格古典雅致,可單獨欣賞,更是讀者從閱讀故事到重溫經典的一把鑰匙。
金龠文 祁偉威繪 肖建軍書 ·隨筆 ·5.6萬字
本書通過“情事”“草木”“動物”“婚事”“器物”“城市”“男人”“女人”等八個篇章寫詩經中的世界,再現(xiàn)了流傳三千年的萬物百態(tài)。“古典詩詞吟唱的新媒體傳播”首席專家劉冬穎在吸納和借鑒前人“以詩說史”之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詩經》中的“變風變雅”現(xiàn)象;同時,將詩經與西周末年及春秋時代社會變革聯(lián)系在一起,融合自己獨特的女性視角,加之對今時今世的反思,引導讀者從中國傳統(tǒng)經典閱讀中尋找人類精神家園。
劉冬穎 ·隨筆 ·8.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