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喜事慶典主持辭及典型致辭大全集——婚禮、宴會、生日、節日、葬禮、商務慶典及其他喜事慶典主持辭及典型致辭應有盡有,一書在手,主持辭及致辭再不發愁。從此不再做期期艾艾的“木訥者”——如果還在為找不到合適的主持辭而手忙腳亂,如果你還在為不知道如何開口表示祝賀而抓耳撓腮,《紅白喜事主持辭及典型致辭》給你錦詞妙句,讓你能脫口而出;給你華章美文,讓你能信手拈來。
代瑩瑩 ·中國文化 ·15.9萬字
酒在中國文化中擁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它有時如阿拉丁神燈,有時如潘多拉魔盒,催化出不同的故事,演繹出不同的傳奇,使中國文化飄蕩出一股濃濃的酒香。酒是重要的溝通媒介,上至國家大典、祭祀宗廟,下至親朋相會、節日歡聚,都離不開酒。對于酒的好惡,不同的人評價可謂霄壤之別,毀之則為穿腸毒藥,譽之則為瓊漿玉液。毀謗酒者,謂之亡國之源;盛譽酒者,謂之釣詩之鉤;前者如周公旦,后者如白樂天。周公鑒于夏桀殷紂溺于酒亡國,而制禁酒令;樂天因為飲醇釀文思如泉涌,而自命醉司馬。不論是毀謗酒者,還是盛譽酒者,都有執著于一端之嫌。客觀地說,酒對于祖國文化實在有著莫大的貢獻。本書綜述中國酒文化,集溯源、傳說、典故、文化內涵于一體,配大量精美的插圖,融趣味性、知識性與文化性于一爐。飽覽此書,猶如暢飲美酒,不亦樂乎!
李世化 ·中國文化 ·15.3萬字
六道輪回觀是佛教對生死問題最根本的認識。佛教認為,處于世間的眾生因為貪、嗔、癡三毒以及無始以來的無明而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這六道中輪回流轉。作為六道眾生之一的人類,即生活于人道之中,同時也受到因果輪回的制約。
唐頤 ·地域文化 ·12.6萬字
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語》中寫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美學表達──物哀。哀是憐憫,也是感嘆、贊揚,是內心直接發出的聲音。花鳥風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無常、發出死亡警告,萬物都是一期一會。古典的物哀追憶歲時,風花雪月,心向往之。日本國學大師本居宣長將物哀定義為“知物之心”,物哀是感受風物的姿態變換,讓無法言說的可以呈現。物哀情感的經典對象是落櫻。看櫻花落下,我們感受到美與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觀下的漠然、熱情,或哀愁,一切正符合了美的定義。唯美的物哀,象征人類認識了生命局限后的凈化與超脫,轉身談論真實情感。
(日)本居宣長 大西克禮 ·隨筆 ·11.1萬字
中華國學博大精深,幸好在民國的文化大師中,有一位“縱橫三教,出入百家”的國學大師南懷瑾,他的學問橫跨儒道釋,縱貫古今;他的言論,高屋建瓴,為初學國學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導。不過,南懷瑾先生的著作洋洋灑灑數百萬言,對于一般讀者來說,通讀一遍工程浩大。為此,本書作者對南懷瑾先生的著作進行了梳理,加上個人感悟,以學習、自強、智慧、修身、包容等為主題,以12堂課的形式,多個角度闡述了南懷瑾的人生哲理。南懷瑾就像一個師傅,像一個領路人,有了他,有的他的這12堂課,浩瀚如海洋的國學,就有了清晰的脈絡。無論是初涉國學者,還是頗為資深的國學學者,了解了南懷瑾的這個國學脈絡,就是抓住了國學的綱,綱舉則目張,再進行國學研究,心中就有了全局,就能夠高屋建瓴,就能夠事半而功倍。
淝河一石 ·中國文化 ·12.3萬字
《世界文化博覽》精選了大量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以精煉的文字從多方面加以說明與介紹。揭開歷史,一窺背后的故事,將人類歷史上的里程碑和轉折點,沖突和戰爭、創造和發現、崛起和衰落等,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其內容涵蓋了原始社會、傳媒通訊、人類軍事武器的產生、數學寶庫、西方文明的產生、人類走向宇航時代等。帶你領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濃縮世界文化知識精粹。旨在為讀者提高文化修養、豐富人生內涵、添加知識儲備、準備寫作素材、增加聚會談資……
陳曉丹編著 ·各國文化 ·17.4萬字
對上百個躍動的中國文化“符號”進行饒有趣味的科普解讀,融自然、人文、傳統、歷史、藝術、情感于書中,訴說著千年的傳承,凝視著現今的變遷。無可否認,這些文化符號已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生活,以至思想當中,再從我們手中流傳下去。
馮驥才 ·中國文化 ·5.3萬字
為了幫助眾多初學自媒體寫作的讀者和學生更快掌寫作基本功和自媒體寫作基本規律,實現通過自媒體平臺滿足表達欲望,乃至實現下班后價值提升和個人創業,本書全面講述了寫作一篇文章所必備的基礎知識、方法和技能,生動闡述了新媒體寫作的基本屬性與特點、新媒體寫作的基本規律、初學者的寫作開啟模式、新媒體寫作底層邏輯、新媒體寫作的進階等內容。這些內容分別對應了自媒體寫作初學者的寫作基本功訓練、自媒體認識和自媒體寫作進階等方面的痛點和需求點。從原理、方法、技巧等層面講述自媒體寫作的基本功,結合具體案例講解,讓初學者水到渠成地掌握自媒體寫作。本書突出案例講解和技巧分析,對寫作方法的闡述深入淺出,且技能實用,是初學自媒體寫作者的入門必備讀物,也是自媒體寫作進階的自修指南。更是簡書、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寫作愛好者的首選讀物。
余老詩 ·非遺 ·12萬字
本書是辜鴻銘具有世界影響的著作,全書由作者1914年發表于英文報紙《中國評論》、以“中國人的精神”為核心的系列英語論文結集而成。是東西方文化比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鴻銘論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闡發中國傳統文化的永恒價值。
辜鴻銘 ·中國文化 ·7.1萬字
有人說,孤獨是21世紀的流行病。我們想方設法擺脫孤獨,它卻依然如影隨形。孤獨從何而來?人類注定與孤獨相伴嗎?歷史學家費伊·邦德·艾伯蒂認為,孤獨是一種現代情感。從宗教的衰落到工業革命,再到數字革命以來社交媒體與線上社區的蓬勃興起,孤獨觀念的演變史,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理解孤獨如何“被發明”,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何如今孤獨盛行。《孤獨傳》融合了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與經濟學等,力圖還原孤獨的隱秘歷史與復雜意涵。本書的每一章聚焦孤獨的某種形態,探究孤獨與個人和社會、情感和身體之間的關聯。在書中,艾伯蒂旁征博引,梳理了19世紀至今的信件與日記、哲學文本、政治論述、醫學文獻等,研究了包括西爾維婭·普拉斯、維多利亞女王與弗吉尼亞·伍爾夫等人的經歷,并分別探尋青少年、獨居者、老年人、無家可歸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獨體驗。孤獨不僅是一種個體感受,它還與婚戀、醫療、教育、養老、社會福利等議題息息相關。從更宏觀的角度,《孤獨傳》審視現代社會如何被孤獨改變,幫助人們學會與孤獨共存,以平和澄明之心面對自我與世界。
(英)費伊·邦德·艾伯蒂 ·隨筆 ·16.3萬字
馮驥才 ·中國文化 ·5萬字
古往今來的大師們,其人格風范影響著代代國人。在他們身上,體現著中國人的人文修養。如今,傳統文化精神日漸復蘇,與此同時大師的身影日益鮮明;今天,也許你無緣與他們在同一個時代,但大師們的修養智慧和成功經驗同樣可拿來分享,為成長成功助力。強大的物質包裹不住內心的空虛,被現代人遺棄的修養和信仰,正是一個人的真正的歸屬。《大師修養課》基于傳統,從修德、修才、修業、修心、為人處事、戀愛婚姻、朋友、藝術地生活、人生的價值等幾方面,再現大師的修養風采,以啟迪今人。
金鴻儒 ·中國文化 ·11.5萬字
《山東竹枝詞》借用竹枝詞這一古老民歌的形式,創作一部真實記錄山東當代風俗史的作品,展現了山東的地域特色、人物風采、風景名勝等,作者在深入各地采風和考察的基礎上,緊緊抓住了地域文化這條主線,突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點和引領作用。如濟南的泉水文化,濟寧的孔孟文化,淄博的齊文化,臨沂的紅色文化,聊城的水城文化,泰安的泰山文化,萊蕪的鋼城文化,濰坊的風箏文化,東營的黃河口文化,青島、日照的港口文化,煙臺的海洋文化,威海的漁鄉文化,荷澤的牡丹文化其中如泉水詩、漁家詩等還形成了一定規模和影響。即使地域文化特點并不突出的德州、濱州等地,由于選取從棗鄉文化和退海之地的滄桑巨變等角度入手,同樣寫出了特點和情趣。
劉玉民 ·地域文化 ·10.3萬字
本書收錄《宗教事務條例》《宗教活動場所設立審批登記辦法》等國務院及國家宗教事務局頒發的最新宗教方面的規定21個,對于規范宗教活動、管理宗教人員依法從事宗教活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寧夏回族自治區宗教局 ·民族文化 ·4.5萬字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它是中國漢民族的文化瑰寶。本書介紹了一些地方的關于山、水的對聯,如“雙劍峰瀑布(廬山)”、“普照寺篩月亭(泰山)”、“萍河(徐水)”、“秦淮河(南京)”等等。
蕭黃編著 ·民俗文化 ·3.1萬字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是我們再耳熟能詳不過的話。社會百業,就是我們俗稱的三百六十行。所謂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設的販賣攤和商店的行列,這點可以在唐人小說文獻中得以證明。傳統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國農耕社會中的各行各業,特別是指人們賴以為生產、生活,即與衣食住行用等緊密相聯的手工業、商業的泛稱。
王金鋒 高峰編著 ·中國文化 ·4.1萬字
文化生活譯叢(精裝)之一種。愛默生是美國思想發展史上的中心人物。他在19世紀上半葉提出的超驗主義觀點體系,代表了美國文化的精髓,是了解美國精神的鑰匙。本書選自三聯1993年出版的《愛默生集》,輯為《論自然》與《美國學者》兩部分。
(美)愛默生 ·文化評述 ·15萬字
諾查丹瑪斯密碼是可以媲美和的驚天預言。《諾查丹瑪斯密碼》一書對諾查丹瑪斯于400年前所著的一本叫做《諸世紀》的預言詩作出全新解讀,作者以真實的筆觸,傳釋經典著作的奧義,窺伺天機,用當今的流行觀點詮釋古老的預言詩集。
喬達恩 ·神秘文化 ·14.1萬字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它是中國漢民族的文化瑰寶。本書介紹了一些地方的關于山、水的對聯,如“三凰山(澧縣)”、“會龍山(益陽)”、“岳麓山(長沙)”等等。
蕭黃編著 ·民俗文化 ·3.7萬字
本草學是以古代中國藥草學為開端發展而來的學問,后來其對藥草之外的自然產物也有了廣泛的擴散,逐漸成了研究物種形態和性質等方面的博物學。本書精選日本首部大型植物圖譜《本草圖譜》里的百余幅精美本草圖繪,輔以歷代《本草》著作中對應物種的產地、性狀、屬性及功用等文字,再現《圖譜》藝術魅力的同時,也向讀者傳播相關的博物學知識。意圖讓讀者在閱讀欣賞中,感受先民對天地萬物的理解與表達,喚醒更多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與熱愛。
李時珍等著 (日)巖崎常正繪 ·文化研究 ·4.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