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系墨學與邏輯學研究專家孫中原教授推出的解讀墨家學派與中國邏輯學重要關系的大眾化讀物。該書共26章。作者以平實的語言介紹了墨家學派中關于邏輯思想方面的精粹內容,仔細探討了墨學與中國邏輯學的聯系,提出“墨學的構成、認知和宣傳方式,是邏輯學”這一重要論斷。并介紹了在中國邏輯史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典籍。全書史料翔實,內容全面,見解客觀獨到,便于當今讀者全面了解墨學、邏輯學和中國傳統文化。
孫中原 ·中國哲學 ·25.7萬字
《人是情感的存在》是學界關于蒙培元先生哲學思想的學術研究文集。蒙培元先生是當代儒學大家,著名哲學家、中國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馮友蘭先生的正宗傳人,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文集包括八個方面的內容:蒙培元哲學思想總論;蒙培元“情感儒學”研究;蒙培元“生態儒學”研究;蒙培元哲學思想比較研究;蒙培元哲學思想其他專題研究;蒙培元哲學思想之繼承與發展;訪談;附錄。此書的出版,必將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儒學與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黃玉順 楊永明 任文利 ·中國哲學 ·31.2萬字
《離婁》重點論述了君臣之道、父子家人相處之道,說明了為君王者治國施政的最高修養境界—--至誠,為人臣者。高官厚祿者的責任——能格君心之非,為人師者的文化修養和教育的職責——促成完整的人格,為人子女者事親盡孝之道——守身,即堅持一種人格、行為的標準。此外,還討論了君子修養的目標,即“自得”以恢復“赤子之心”。南先生特別指出,后世學者對《孟子》多有誤讀,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其他兩不孝是什么,朱熹認為是“貧不仕”,“陷父母于不義”,他則反對此說,認為應依《孟子》本文,理解為不能事親、不能從兄。
南懷瑾 ·中國哲學 ·19.5萬字
本書共分為十九章,每一小節文章開頭均以王陽明的一句或一段經典言論做引,在正文具體展開論述其思想的精煉和智慧所在。本書從現代人立身處世的需要出發,從寬心、誠心、進取心、道德心、孝敬心、素凈心、喜樂心等十九個方面闡釋了王陽明在立志、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面修身處世的智慧。王陽明的心學,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心學說的基本觀點。
文德編著 ·中國哲學 ·18.8萬字
本書對馬克思與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思想進行了全面比較,分析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本質、一體化進程及社會后果等。并在豐富的文獻基礎上進行了提煉,總結了技術哲學范式的演進理路,展現了一幅關于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思想地圖”,嘗試回應了信息時代技術哲學可能面臨的新問題。本研究對當代科技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從哲學層面進行了深入反思,有助于推進當代技術哲學前沿領域的研究。
郭洪水 ·中國哲學 ·12.3萬字
本書是梁啟超按照修身的方法和步驟,摘錄編排先秦至明清的儒者的相關言論,并加按語跋識。自1905年在新民叢報上發表后,不斷再版,影響深遠。如梁漱溟就多次說自己走上后來的學問和實踐之路是來自此書的啟發和引導。
梁啟超編著 ·中國哲學 ·8.3萬字
與前此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相近,本書所作的,首先是一種歷史的詮釋。當然,詮釋不同于歷史的簡單再現,它總是以詮釋者的理論視域為背景,并同時展開為一個邏輯重建的過程。事實上,歷史的詮釋與邏輯的重建往往很難分離,二者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也正是以此為基本原則,本書對儒家價值體系的考察,并不僅僅限于文化史現象的描述,而是更多地側重于其歷史內涵與邏輯意蘊的雙重展示,后者同時又旨在為文化哲學的當代建構提供某種歷史的前提。
楊國榮 ·中國哲學 ·31.2萬字
本書以《說文》《爾雅》等字書為基本文獻,結合幾代學者關于《周易》訓詁的研究考證成果,廣搜例證,博考前訓,明其源流演變,庶可傳古圣先賢本旨,借以探尋《周易》卦爻辭原義。書中遵循以經解經的傳統,以《周易集解》釋象為基,以《易林》為象數之淵藪,以尚秉和《周易尚氏學》《焦氏易詁》等解象為階梯,間證以《左傳》《國語》及歷代筮案,綜合取舍自秦漢至明清、民國、現代等歷代易學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文字注疏與象數互相對照闡明。
雷寶 ·中國哲學 ·16.1萬字
《人類知識的默會維度》從應對“認識論的危機”這樣的問題意識出發,切入默會知識論的研究。相對于認識論的終結這樣的消極結論,作者更傾向從改造認識論的角度落實和深化一種更為積極的應對“認識論的危機”的進路,而重視默會知識論的研究則是一種有效的切入途徑。因為默會知識論既無意貶低語言對于人類知識的重要性,又不囿于僅從語言的層面來理解人類知識。因此以默會知識概念為核心的認識論的實踐轉向,有助于我們看清:在人類知識的結構中,存在著默會知識,明述知識以默會知識為基礎,明述的東西和默會的東西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互動關系。
郁振華 ·中國哲學 ·29.4萬字
泰州學派發揚了王守仁的心學思想,引領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泰州學派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泰州市人民政府聯合編輯出版,所選論文深入挖掘泰州學派思想內涵,分析其源流與特性,集中反映了當前國內外泰州學派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本刊的出版,旨在提升泰州學派的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更好推動泰州學派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張志強 劉霞主編 ·中國哲學 ·29萬字
道教易學的宗旨主要在于彌補道家哲學偏重形而上學的弱點,開辟道教從人事通向天道的實踐之路。與儒家易學偏重政治和社會倫理問題的探討有所不同,道教易學重在對自然天道及人與自然天道的合一等問題進行研究。宋元時期是道教易學最繁榮和最重要的時期,道教易學與內丹學結合,出現了三種主要的學術形式,其中,丹道易學主要以個體為本位,對天道之理進行切身體悟,以求得個體與天道相通、相融的具體方法和路徑;道教圖書易學主要以易圖的形式對天道之理進行探討,以為道教內丹修煉提供理論的指導;道教易老學則是對上述這種天人之學的結合,以體用的方式來貫通天與人、道體與器用,溝通形上與形下。上述三種理論形式雖然側重點各不相同,但共同構成以道教內丹修煉為主旨的、完整的、具有時代特征的道教易學思想體系。
章偉文 ·中國哲學 ·27.3萬字
本書是關于中國古代宗教與倫理觀念研究的名著。作者把中國前軸心時代的文化置于世界歷史的宏觀框架中比較考察,并且廣泛地吸取了世界學術的研究成果,交叉使用人類學、宗教學、文化學、歷史學等方法,對夏商周時代的宗教與倫理觀念作了綜合性的思想史研究。由此而提出了一系列獨到創新的觀念、看法和解釋框架,創造性地闡釋了古代中國思想的特征和發展模式,在古代思想史研究上具有開創性和典范性的意義,對晚近古代思想起源的研究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與影響。
陳來 ·中國哲學 ·21.7萬字
本書以古代具有哲理思想的故事為依據,突出故事的可讀性,使讀者的閱讀過程變得更加輕松有趣。同時,每個故事后配以簡練的哲理跋,讓讀者欣賞、領悟之余,或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從而達到明智、益心的作用。悉心品味這些經典故事,就像搭乘了一葉智慧的扁舟,帶你駛向遠離虛空浮華的彼岸……如果你想生活中少走些彎路,少做些蠢事,少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就請翻開本書吧。
郝勇編著 ·中國哲學 ·26.9萬字
關學為宋明理學思潮中由北宋哲學家張載創立的一個重要的獨立學派,是宋元明清時代的關中理學。本書是作者對自己研究關學三十余年來積年之思的一次系統總結。作者梳理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有關張載和關學的論爭及研究狀況,以及自己的反思與展望。又上溯至明清兩代的關學繼承與研究,論衡各家得失,明確了“關學”在明清乃至宋元不同時代的學術定位,從而重構了張載關學傳承的歷史脈絡、道統地位、學統框架及其精神命脈。
陳俊民 ·中國哲學 ·14.9萬字
《周易》為六經之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化經典,是中華文化重要的源頭活水,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體現。易學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化,在各個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不同的易學家和易學派別從各個角度對《周易》一書進行解說、詮釋,從而形成了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本書共收易學及相關論文20余篇,為易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對了解易學研究前沿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張濤 ·中國哲學 ·33.2萬字
老莊哲學的“身患”意識和“貴身”崇向,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改造、升華為“仙道貴生”的神仙道學理論。身體是道教神仙家們自觀觀他的邏輯出發點,也是他們品善論惡的價值尺度。在神仙道家們的精神世界中,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天地、自然等,都以人天互體、交感會通的方式作用于世,構成人的生命價值境域;身體與世界的一體性使認識身體與認識世界合而為一,認識身體就是認識世界;在“根身”的宇宙論和“反身”的認識論支撐下,道教的倫理觀乃是一種典型的“躬身主義”倫理觀。與此相應,道教煉養術、道教齋醺科儀與道教神仙信仰中無不蘊含著“仙道貴生”“修身成人”與“身化人文”的豐富哲學意蘊,體現出“以身載道”的哲理特征。
楊普春 ·中國哲學 ·25.8萬字
本書收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所寫的已刊或未刊論文,表現了作者在1949年前對哲學的探索與思考,以及在1949年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受極左思潮影響,一個中國學人從想當“哲學家”而最終只能做一個“哲學工作者”的歷程。
湯一介 ·中國哲學 ·33.9萬字
半部《論語》治天下,在孔子的思想體系里,“仁”為其核心,“忠恕之道”是仁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論語》對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產生無可置疑的作用,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作為一名中國人不可不讀的經典。
李世化 ·中國哲學 ·18.2萬字
我們當下所處的互聯網時代,信息全球化、資訊多元化,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困擾。人們在信息的海洋里沉浮,需要到古老的典籍中尋求潔凈永恒的智慧,《周易》是當然之選。《周易》一書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經多人之手寫就,后世的易學家又開辟了很多的解釋維度,因此易學體系龐大復雜,而梳理這些體系需要閱讀大量的學術文獻,如何化繁為簡,凸顯文本內在的哲理智慧,就需要對《周易》做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全本周易精讀本》為有一定易學基礎的讀者和易學研究者提供了更進一步的介紹,本書分別從史篇、象數篇、義理篇對《周易》進行了概括式的梳理。此外,本書還提到讀易“五觀”:宏觀、中觀、微觀、博觀、綜觀的方法,為讀者提供了很好的讀易啟示。整本書打破派系壁壘,以開闊的視野做扎實的研究,是新時代易學興盛融合趨勢的縮影,具有較高的可讀性和學術價值。
寇方墀 ·中國哲學 ·28.9萬字
在現代政治中,理論決定政策,其關系可謂緊密。戊戌變法堪稱近代史的轉折事件之一,它的主要推動者康有為、梁啟超有沒有核心思想和成體系的理論?他們的思想資源從何而來?與改革的走向又有著怎樣的關系?二十余年來,茅海建教授沉浸于戊戌變法,從點滴的檔案釋證做起,依次完成了厘清重要史事、鑒注核心史料、考察康梁以外z大的改革派——張之洞陳寶箴集團的多項工作,進入到戊戌變法的“深水區”——康梁的思想研究,通過文本與史事互證、“由梁渡康”等方式,確認了在變法前形成的“大同三世說”的內涵及持該學說的康有為在政治上的權變、康有為派上層路線與下層路線并舉的基本策略、康梁變法思想形似西學而主體仍為中學的本色,為戊戌變法史再添穩固的基石。
茅海建 ·中國哲學 ·49.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