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20章 徹悟心: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 第19章 淡定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第18章 果敢心:成事在謀,謀事在斷
- 第17章 謙卑心:謙受益,滿招損
- 第16章 平常心: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 第15章 利他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1章 前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边@是宋代大學者張載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來形容王陽明的一生亦不為過。王陽明出生于明朝中葉,在那個社會動蕩、政治腐敗、學術萎靡的時代,他懷著成為圣賢的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創下了令人矚目的世功和學說。王陽明生平命途多舛,屢試未中,及第之后入朝為官,在任兵部主事時,因反對劉瑾等宦官為政,被貶謫為龍場的驛丞,后來受朝廷重用,平亂屢建世功,榮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在學術思想方面,他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的“心學”,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縱觀王陽明的生命歷程,雖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顯赫,學名昭昭,成為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作為的大家。中國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曾說:“王陽明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復活者?!惫鸫髮W教授杜維明甚至認為,王陽明是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更有甚者說: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圣人,他們分別是孔子和王陽明。可見,王陽明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立新兩方面的重要地位。王陽明的思想流傳千古,響徹中外,不僅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人都從中受益,而且“王學”對日本等國的思想界影響極大,現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學者前來陽明洞朝圣參拜,日本三島毅博士有詩云“龍崗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而有著“日本經營之神”之稱的稻盛和夫也將王陽明視為精神偶像,他的經營哲學中無不滲透著王陽明“致良知”的思想。
王陽明的心學,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心學說的基本觀點。王陽明認為人心是根本的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于心。針對當時社會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說,糾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觀。他認為知和行是不能夠相分離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傊?,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王陽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是“千古圣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讓心回到“無善無惡”明潔的本真狀態,是通過主體的意識達到自我道德的修養,規范自我的行為。致良知被稱為王陽明心學的核心部分。從良知出發,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為圣人。只要維護心為本體,做到心外無物,追求透徹的本心,胸懷灑脫、超然入圣,便沒有什么困難可言!這個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振聾發聵的作用,打破了程朱理學的禁錮,為萎靡消沉的社會灌注了生機與活力,一時間心學占據了當時學術的主導地位。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旨在呼喚人的本體意識,著重強調個體本身的價值和自我人性的修養。
王陽明的心學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對現在的社會也具有深刻的意義。面對節奏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生活,疲憊不堪的人們精神生活逐漸荒蕪,心靈也越發孤獨。王陽明的心學高揚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灑脫,對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的作用,可以讓疲憊脆弱的現代人重新獲得強大的內心,在浮躁的社會中獲得內心的寧靜、充實與幸福,是現代人修養身心的最佳指導思想。同時,王陽明的心學對現代人個性的發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業的開拓進取也都有著有益的啟示。本書從現代人立身處世的需要出發,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闡釋了王陽明在立志、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面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幫助讀者正確地理解王陽明的言論及其心學的基本宗旨。我們不應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樣漫無目的地漂泊,內心充滿惶恐和迷惘。所有的一切都在召喚心靈的回歸。王陽明的心學就這樣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王陽明心學對于我們為人處世的引導,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感覺到它的深邃與寬廣,而它對我們心靈的蕩滌與關懷,又使我們感覺它離我們很近,溫馨而質樸,毫無艱深晦澀之感。觸摸王陽明的心學,就如同用雙手輕輕撫摸心里最深層的秘密,或許在某一個不經意的瞬間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禪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與隨意,一個頓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