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運用考察、譜志等地方文獻研究朱子學,其內(nèi)容涵蓋朱熹的家事、生計、行蹤、遺址、墨跡、畫像、號謚以及新安朱氏等方面,詳細而真實地再現(xiàn)了朱子的生平事跡。其寫法另辟蹊徑,不再僅僅側重朱子的哲學思想,對于其家庭生計與私人生活也進行了展示,為全面了解朱熹的行蹤、事跡、為人等提供了豐富的、較全面的資料。
高令印 高秀華 ·中國哲學 ·33.1萬字
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當前,我國經(jīng)濟社會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diào)整,意識形態(tài)領域各種思想雜陳,一些錯誤思想觀點特別是歷史虛無主義伺機冒頭,妄圖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攻擊、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展道路,極力爭奪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本書堅持以歷史的視野、辯證的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這種錯誤思潮進行學術性、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的動態(tài)考察,將批判、遏制、反擊錯誤思潮與研究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著力解決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存在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
郭彥林 ·中國哲學 ·17.4萬字
《鬼谷子》是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的一部代表作,堪稱曠世奇書、智慧禁果。鬼谷子智慧是圍繞“弱者”建構的生存之術,通過情報手段獲知對方的弱點,尤其是對方內(nèi)心的弱點來制約對手,從而獲得利益;通過聯(lián)合弱者來抗衡強者來求得生存,為此必須采取捭闔、揣摩等手段。鬼谷子智慧在國際政治、市場經(jīng)濟、社會交際等領域有廣泛的參考價值,但其中也有著濃厚的機心,學習它既可以達到個人目的,反過來也可以起到預防上當?shù)男Ч1緯髡邼撔难芯抗砉茸佣嗄?,功底扎實,視野廣闊,出版了大量相關校注、研究論著。本書薈聚前賢已有豐贍成果,凝萃作者獨到研究心得,精研覃思,索隱探賾,精彩紛呈,引人入勝;每篇分四部分,題解提綱挈領,注釋簡明準確,翻譯通俗易懂,評析例解豐富;適合喜愛哲學,尤其是先秦哲學的讀者閱讀、收藏,亦可作為中學、大學師生的興趣讀物和高校文史哲專業(yè)參考書。
許富宏評注 ·中國哲學 ·15.3萬字
道教易學的宗旨主要在于彌補道家哲學偏重形而上學的弱點,開辟道教從人事通向天道的實踐之路。與儒家易學偏重政治和社會倫理問題的探討有所不同,道教易學重在對自然天道及人與自然天道的合一等問題進行研究。宋元時期是道教易學最繁榮和最重要的時期,道教易學與內(nèi)丹學結合,出現(xiàn)了三種主要的學術形式,其中,丹道易學主要以個體為本位,對天道之理進行切身體悟,以求得個體與天道相通、相融的具體方法和路徑;道教圖書易學主要以易圖的形式對天道之理進行探討,以為道教內(nèi)丹修煉提供理論的指導;道教易老學則是對上述這種天人之學的結合,以體用的方式來貫通天與人、道體與器用,溝通形上與形下。上述三種理論形式雖然側重點各不相同,但共同構成以道教內(nèi)丹修煉為主旨的、完整的、具有時代特征的道教易學思想體系。
章偉文 ·中國哲學 ·27.3萬字
呂思勉先生稱《鹖冠子》為子部之瑰寶,但其在學術史上并沒有受到足夠重視,且飽受爭議,真?zhèn)坞y斷。相較于其他的研究著作而言,本書將《鹖冠子》一書的篇章分為三個部分,劃分為兩個時期進行研究:以鹖冠子思想為主的學派前期和以弟子闡釋為主的學派后期。這是前人未有的嘗試,且論據(jù)充分,相關成果已發(fā)表至相關領域權威刊物,受到學界認可。思想內(nèi)容方面本書將篇章結構和學派的思想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圍繞“道生法”這一核心觀念展開論述,展現(xiàn)不同階段的時代主題和理想社會構建。“道生法”延續(xù)“以百姓心為常心”的主張,將“為之以民”作為道法政治的關鍵。在為民、重賢、法自然的理論基礎上構建了具體的政治制度:成鳩之制、九皇之制、大同之制?!尔i冠子》融合百家,合理吸收了儒家的禮義思想,貫徹了法家的令行禁止,推崇墨家的“尚賢”思想,但均以道法為前提進行了批判性的繼承,正本清源,以求達到理想和樂的大同社會?!尔i冠子》深刻思考了“法”“民”“賢”的重要性,對于當今國家治理領域,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杜曉 ·中國哲學 ·13.5萬字
本書以《說文》《爾雅》等字書為基本文獻,結合幾代學者關于《周易》訓詁的研究考證成果,廣搜例證,博考前訓,明其源流演變,庶可傳古圣先賢本旨,借以探尋《周易》卦爻辭原義。書中遵循以經(jīng)解經(jīng)的傳統(tǒng),以《周易集解》釋象為基,以《易林》為象數(shù)之淵藪,以尚秉和《周易尚氏學》《焦氏易詁》等解象為階梯,間證以《左傳》《國語》及歷代筮案,綜合取舍自秦漢至明清、民國、現(xiàn)代等歷代易學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文字注疏與象數(shù)互相對照闡明。
雷寶 ·中國哲學 ·16.1萬字
本書稿為作者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的成果。本稿圍繞著朱子四書學展開,從朱子四書學的構成與形成、道統(tǒng)論、經(jīng)學與實理、圣賢人格、述作一體、文本考辨、傳承影響七個方面對朱子四書學系統(tǒng)作了初步的考察與梳理。書稿恪守以朱子解朱子的立場,力求以朱子四書文本研讀為依托,從朱子固有的經(jīng)學理學論題出發(fā),采用朱子的治學方式,以忠實闡明朱子四書本意為宗旨。為此,書稿采用了文本問題分析法,融合哲學概念的處理,以求契合朱子四書融經(jīng)學與理學為一,“刻意經(jīng)學,推見實理”的經(jīng)學哲學特質,以求切實反映朱子守先待后的傳道抱負。
許家星 ·中國哲學 ·49.9萬字
本書以各種文獻資料為基礎,參考現(xiàn)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在分析中國哲學天、人概念的基礎上,回顧了張載以前天人關系的發(fā)展歷程。以此為背景,從“天人合一”的基礎、必要性與可能性、內(nèi)在途徑、外在約束、最終歸宿等多個方面分析了張載的“天人合一”思想,并將張載以后古代學者對“天人合一”的發(fā)展做了進一步的梳理。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天人合一”這一概念的基本內(nèi)涵,指出現(xiàn)代人在哪些方面誤解了“天人合一”,以及這種情況發(fā)生的原因。
蒲創(chuàng)國 ·中國哲學 ·15.1萬字
本書是對現(xiàn)代儒學代表人物牟宗三哲學的全面分析,分別從其儒學詮釋中的道德形上學、自律道德、良知本體和歷史意識四個維度,審視牟宗三在與康德哲學的對話中建構而成的道德形而上學哲學體系所存在的問題。作者站在原始儒家的立場,認為現(xiàn)代儒學以“舊瓶裝新酒”的方式,徹底扭曲和背離了儒學傳統(tǒng),即用道德取代倫理,用規(guī)則取代美德,用人取代天,用內(nèi)在的歷史終結論取代了超越的歷史可進論;批評牟宗三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和宏大歷史觀念是一種理論上的嫁接,和對現(xiàn)代性未經(jīng)反思的信從。本書2012年作為“三聯(lián)·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之一種初版。此次再版,作者增寫前言,回溯了出版以來學術界的諸種討論,重申了自己的思想立場,認為此書迄今“仍未被儒學界真正消化”。
唐文明 ·中國哲學 ·24.2萬字
本選題從晚清“今文學”發(fā)展和詩學演變的同構關系入手,對晚清“今文學”家詩學思想進行深入分析,力圖在“今文學”價值體系對詩學蔓延、滲透、規(guī)約的過程中發(fā)掘一條晚清詩學演變一以貫之的路徑,從而揭示出作為一種知識范式的“今文學”之于晚清“今文學”家詩學演變的基礎性意義。本選題研究發(fā)現(xiàn),晚清詩學無論如何演變,首先都是基于其主要知識范式的;也就是說,當“今文學”的權威和神圣光環(huán)還沒有退卻前,它仍舊是晚清“今文學”家詩學存在及其發(fā)展所必須遵循的金科玉律。
王成 ·中國哲學 ·21.1萬字
明儒丘濬是15世紀冠絕一時的名臣兼學者,他學識淵博,著述豐碩,且“尤熟國家典故”,其代表作《大學衍義補》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法思想,值得后人深挖細琢用心發(fā)掘。本書是為當代人而做的“《大學衍義補》之衍義”,也是對傳統(tǒng)中國法思想體系之原貌和全貌的一次有益探索。丘濬的法思想遵循著獨特的內(nèi)在理路,他立足現(xiàn)實的君主制,以儒家內(nèi)圣外王理論為指導,將治道、治人和治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建構了以心法和治法為兩大支柱的龐雜體系。其中,心法正君,修己以內(nèi)圣;治法正臣民,安人以外王;心法與治法并舉,君主與臣民共進,才能實現(xiàn)儒家所倡導的王道政治,恢復古圣先王的大同盛世。
黃英 ·中國哲學 ·22.9萬字
莊子從不同方面澄明了個體性原則;以逍遙之境為指向,莊子進一步彰顯了人的自由問題。本書以史與思的統(tǒng)一為進路,在分析莊子哲學的內(nèi)在主題及理論張力、并由此進一步揭示其思想脈絡的同時,又注重在總體上展示其深沉的哲學內(nèi)涵和獨特的理論品格。
楊國榮 ·中國哲學 ·27.6萬字
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統(tǒng)”的觀念自韓愈倡導之后就深刻影響著中國古典文明的延續(xù)、轉型與發(fā)展,而對儒家道統(tǒng)論以及道統(tǒng)人物系譜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國古代哲學史、思想史研究的焦點。本書在對學界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搜集和梳理的基礎上,全面追溯了唐宋儒家道統(tǒng)系譜萌芽、建構、分裂、解構與重構的過程,涉及孟子在宋代的升格運動,曾子和子思道統(tǒng)地位的確立,兩宋時期新儒家各學派在思想和政治上的論爭等儒學研究中的重要議題,呈現(xiàn)了中唐至南宋漢唐儒學向程朱理學轉型的歷史過程,以及儒學以道德性命之學連接“內(nèi)圣”和“外王”的寶貴嘗試。對于重新思考和激活儒學在當代社會的價值,或有一定的啟發(fā)。
郭畑 ·中國哲學 ·36.6萬字
張載一生著述頗豐,有《文集》《易說》《春秋說》《經(jīng)學理窟》等,《正蒙》是他經(jīng)過長期思考撰成的著作,是其哲學思想的最終歸結。因此,該書不僅受到理學家的推崇,其他學者也十分重視。該書還收錄了明末清初王夫之的注釋。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所湯勤福教授為本書撰寫了導讀。
(宋)張載撰 (清)王夫之注 湯勤福導讀 ·中國哲學 ·16.2萬字
本書主要討論金末元初(1220—1300)東平府學和東平學派的情況,對東平府學興復與發(fā)展的背景、過程和原因,府學師生及其學術淵源,東平學派的思想和學術特點逐一進行了探討,從而厘清金末元初理學發(fā)展的脈絡,揭示儒學學術思想在這個時期的發(fā)展特點。本書資料較為豐富,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多有新見,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
常大群 ·中國哲學 ·15.8萬字
胡適成名作,在北大講義內(nèi)容基礎上,胡適經(jīng)過一年的刪補修定,寫成《每天學點中國哲學》(原書名《中國哲學史大綱》)。它在中國哲學史,甚至在各種專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稱是一部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書,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輝煌成果。作為一部劃時代的巨著,絕對是中國哲學思想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胡適 ·中國哲學 ·13.9萬字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直是唯物主義者研究歷史所提倡的觀點。對于韓非子的思想,今天的我們一方面需要了解,同時更加著重其對于現(xiàn)代的意義,尋找其中的積極因素,為我們所用,這才是我們研究韓非子的意義所在,也是我們編輯此書的目的所在。由于時代的進步,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和現(xiàn)代的依法治國存在著本質差別,前者的立足點是為君王服務,重在御民和保持統(tǒng)治者的地位和權勢,與今天保護全體人民利益的依法治國不可同日而語。從當代人的立場出發(fā),我們當然不能接受韓非子的一系列與當今時代已經(jīng)格格不入的思想,但當我們站在古人的角度時,我們依然能夠理解這位思想大家的智慧所在。
劉亞玲編著 ·中國哲學 ·16.7萬字
在西方哲學視域中,中國哲學的合法性何在?這是中國哲學界討論了多年的重要問題,也是國際中國哲學研究關心的問題。本書從荀子、《周易》、墨子和列維納斯四個主題入手,展示國際中國哲學研究為中國哲學立法所做的艱辛努力。如何借用本質主義和心靈哲學來詮釋荀子,如何借用西方哲學的思想資源如海德格爾等西方形而上學思想來詮釋《周易》哲學,如何借用西方的政治思想來討論墨子的政治哲學思想,如何在列維納斯和中國哲學之間建構一座理解的橋梁,這些都是西方哲學界關注和探索的重要主題。本書是在西方哲學視域中努力為中國哲學立法的力作,有助于國內(nèi)學界了解國際中國哲學研究的狀況,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西方哲學視域中的中國哲學。
成中英 馮俊主編 ·中國哲學 ·37.4萬字
《全本導讀》書稿由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孟子學會副會長劉瑾輝的《孟子》講學手稿整理而來。稿件由“孟子其人其書”、《孟子》文本解讀(簡明注釋、白話翻譯、導讀)兩部分組成。知其人,讀其文,解其意。讀者對象是高中生、大學生以及一般大眾讀者。
劉瑾輝 ·中國哲學 ·18.8萬字
本書是以“道德的政治”為核心和主題,在古今、中西的多重視域下對儒家政治哲學的內(nèi)涵及其思想實質進行的整體性地理解和研究。本書既對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之實質內(nèi)涵、歷史傳統(tǒng)、構成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又從思維基礎、超越根據(jù)等方面對其進行了分梳。一方面回應了西方政治哲學中關于道德與政治關系的某些思想挑戰(zhàn),主張政治應當具有道德性和應當性;另一方面從學理上澄清了對于儒家德治思想的某些誤解。作者指出,儒家“道德的政治”是超越于方法和手段之上的至善目標與價值理念,是引領道德的個人、道德的社會、道德的世界之建設的核心與樞紐,是將中國社會、中華民族建設成為以德相與、以德貫通、充滿凝聚力與向心力之整體的動力和基石。
荊雨 ·中國哲學 ·28.3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