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7評論第1章 譯序(1)
錢鴻嘉
一
《十日談》是意大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是文藝復興前期人文主義藝術的樣板,是歐洲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在世界文學寶庫中占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十日談》的一百篇故事,有的雖取材于古羅馬及東方的一些傳說,但相當大的一部分都以佛羅倫薩為背景,栩栩如生地反映了14世紀佛羅倫薩豐富多彩的社會動態,不愧為當時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和一部百科全書。《十日談》的故事題材十分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情節曲折離奇,引人入勝,令人有百讀不厭之感。作者刻畫了千姿百態的人物,有美麗多情的淑女,有淫蕩潑辣的寡婦,有風流倜儻的騎士,有貪婪好色的神父,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與荒誕不經的軼事傳奇穿插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不論就文體還是內容來說,《十日談》與中世紀的傳統文學作品迥然不同,因而它于1471年問世后,在意大利社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獲得了非凡的成功。可以說,它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
《十日談》在15世紀印行達十版以上,16世紀又印了七十七版,同時相繼被譯成歐洲許多國家的文字,對16、17世紀西歐文學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例如英國大作家喬叟的名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有不少地方受到《十日談》的啟發;他的三個故事,即管家的故事、學者的故事和商人的故事,均取材于《十日談》。16世紀法國作家那伐爾的《七日談》,在格局上仿效《十日談》的痕跡更其明顯。17世紀,意大利作家賈姆巴蒂斯塔·巴西萊寫了一部故事集,原名《供小人們消遣的故事集》,后俗稱《五日談》,其模式和框形結構也完全模仿《十日談》,后來成為傳世之作。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亞的兩部喜劇即《辛白林》和《善始善終》,法國莫里哀的喜劇《受氣丈夫》,德國大作家萊辛的著名詩劇《智者納旦》,其題材亦莫不以《十日談》的故事為依據。此外,西班牙的杰出作家維加所寫的喜劇,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的《故事詩》,以及英國詩人德萊頓、濟慈和丁尼生等人,均從《十日談》中汲取了創作的源泉。
二
根據研究《十日談》的某些專家和評論家的意見,此書十天故事中每一天各有一個主旨,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思想和寫作動機。第一天,作者以諷喻的手法透視了人類的罪愆,特別是上流社會人們的罪愆。第二天,作者顯示了命運駕馭男人女人的力量,認為人們無不受到命運的主宰與擺布。第三天,作者認為人類的意志和努力可以戰勝命運,而愛情和智慧在其間起了不小作用。第四天和第五天,作者著重揭示了愛情的悲歡,先是痛苦,后是歡樂。第六天強調了智慧的重要性,認為隨機應變、急中生智和聰明的言詞往往能使人在尷尬的局面下應付裕如、渡過難關。第七天和第八天,則著重敘述了女人如何巧言令色地捉弄丈夫,以及男人如何捉弄女人和男人們相互之間捉弄戲謔的情況。第九天沒有一個固定的主題思想。第十天則宣揚了人類應有的德性,即寬容與忍耐等等。
三
本書作者喬萬尼·薄迦丘(Giovanni Boccaccio)生于1313年。關于他生于何地,眾說紛紜,有的認為他生于佛羅倫薩,有的認為他生于巴黎,有的則認為他生于佛羅倫薩附近的契塔爾多村,而以后面一種說法占上風。他是一個私生子,父親是佛羅倫薩銀行界的一名富商,母親是法國人,姓名已無從查考。1327年,父親攜他去當時商業十分繁榮的那不勒斯居住,在父親的公司里學習經商之道。但他自幼酷愛詩文,對商業工作不感興趣,一空下來就埋頭研究古書及拉丁文、法文等語言。薄迦丘18至23歲時,父親曾叫他改學法律,但他志不在此,仍孜孜不倦地潛心鉆研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并對意大利俗語的寫作甚感興趣。正如他在用拉丁文寫成的自傳中說:“我快要成年,有獨立的能力,不需他人推我走路;父親執拗地反對我鉆研羅馬古典文學作品,可我不同意他的看法,獨自貪婪地研究懂得不多的賦詩法,盡力領悟詩歌的內在含義。”
薄迦丘在那不勒斯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直到1340年。1333年4月3日,他在圣洛倫佐教堂遇上了那不勒斯國王羅伯特的私生女瑪麗亞,深深地愛上了她,女方對他也頗有好感。為了取悅于她,他開始寫散文體長篇小說《菲洛可洛》,后來又為她寫了長詩《菲拉斯特拉托》,而中篇小說《菲亞美達》也是為這位貴族小姐而創作的,借以傾訴自己對她的戀情。此書一名《菲亞美達小姐的悲歌》,寫于1343至1344年,是歐洲第一部內心獨白式的心理小說。他筆下的菲亞美達形象鮮明,是薄迦丘理想情人的化身,相當于但丁筆下的貝亞特麗齊和彼特拉克《歌集》中的勞拉。應當說,她也是意大利文學中不朽的女性形象之一。1340年,他的父親突然破產,因而不得不放棄昔日豪華的生活,經濟十分拮據。父親病故后,他回到佛羅倫薩,不久創作了敘事詩《苔塞伊達》(1340—1341),這是意大利出現的第一部敘事詩。隨后又以散文和韻文交替的形式寫成了《仙女的喜劇》(1341—1342),竭力宣揚愛情的神圣。1344至1346年,他又寫成了《費埃索萊的仙女》,這是一部以八行詩格寫成的長詩,文筆優美,富有田園風味。在居住佛羅倫薩期間,他積極參與這一城邦的政治生活,竭力擁護共和政體,反對腐朽的貴族和資產階級上層分子。同時,他潛心研究人文主義思想和古代神學,寫了不少拉丁文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名人的命運》(1355—1374)、《著名的女人們》(1361—1375)和《關于山巒、森林、泉水與湖泊之類》(1355—1374)等。此外,他又用意大利俗語寫了一些抒情詩,意境高雅,風格清新。1350年,薄迦丘在佛羅倫薩與大詩人彼特拉克相識,兩人情趣相投,從此結成了親密的友誼,至死不渝,在文壇上傳為佳話。對于但丁,薄迦丘曾孜孜不倦地加以研究,幾乎花了畢生的精力,寫了《贊美但丁》等書,并于1373年接受敦聘,在圣斯德望隱修院內向公眾講解和評述但丁的《神曲》。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小說《大鴉》,寫于1366年,作者在書中用嘲弄的文筆,對女人進行了挖苦和諷刺。
1350年后,薄迦丘在教會里獲得了一個微小的職位,此后就一直病魔纏身,痛苦不堪。盡管如此,他在1340至1371年間,仍奔走各地積極參加政治活動。他曾受佛羅倫薩當局委托,多次負責重要外交使命,并與政府和教會的首腦人物保持接觸。1374年,他回契塔爾多居住,翌年12月21日溘然長逝。在這位偉大文學家的墓碑上,刻著四行拉丁文銘文,許多研究薄迦丘的學者認為這是他本人生前所寫,銘文如下:
在這塊石碑下躺著喬萬尼的骸骨,
他的靈魂在天主面前,點綴他一生
勞苦的業績。故鄉契塔爾多,乃是
薄迦丘之父,它為靈魂提供養分。
四
在薄迦丘為數眾多的作品中,最優秀的當然要推小說《十日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