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歌劇的誤會

說起來,歌劇這種體裁從一開始就是個誤會。四百年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春風在歐洲大地吹拂(春風席卷不妥,改為吹拂較好)而過,文學、美術領域中早已碩果累累。直到這時音樂似乎才如夢方醒,欲與姊妹藝術一爭高下,也想恢復失地,再創曾有過的希臘式輝煌。一群文人智士自愿聚集在佛羅倫薩貴族巴爾迪家中,商討復興古希臘戲劇的宏圖大業(這其中一位,就是日后因發現自由落體定律而大名鼎鼎的科學家伽里略的父親)。他們認定,在古希臘悲劇中,音樂一定占據著重要地位,并且貫穿劇情發展始終。不過,令人頭痛的是,古希臘的音樂不比文學和美術,有著大量的文字記載和實物傳給后人。那時沒有錄音,也沒有記譜,希臘人的音樂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誰也弄不清楚當時的音樂到底是怎么回事。

沒有摹本,只好假造。這些文人憑著一股熱忱和沖動,聲稱音樂應該像在古希臘悲劇中一樣,必須走上舞臺,直接參與戲劇的緊張沖突,以自然的人聲吟唱喚起觀眾的強烈感情。只有這樣做,才算忠實繼承和復興古希臘悲劇的精神。這批文人音樂家以為,他們腦子里所想象到的這種音樂與戲劇的結合是古希臘悲劇的再造,但不曾想,結果卻促成了一個嶄新藝術品種——歌劇——的誕生?!坝行脑曰ɑú婚_,無心插柳柳成蔭”。此乃誤會之一。

誤會之二,歌劇誕生時的原本意圖是一種供貴族圈子觀賞的“高雅”人文藝術,取材古典神話,音樂著意于表達詩詞的曲折變化和美妙意境。沒料到,這東西后來卻成了西方文化中大眾娛樂的前身,在很多時候幾乎成為趣味低下的同義語。歌劇剛好借了意大利人聲美妙歌喉的東風,不但王公貴族喜歡,而且平民百姓,特別是剛剛有了些錢的商人和中產階級也附庸風雅,趨之若鶩。1637年威尼斯建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家公眾歌劇院,自那以后,只要肯掏錢,誰都可以去歌劇院過把貴族癮。藝術走向平民,當然是件好事。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隨著看歌劇的人越來越多,歌劇劇目的音樂質量和藝術品位也就大打折扣。當時沒有保留劇目的習慣,看戲都是看新鮮,演幾遍就完,過后再看新的。像我們現在這樣,一部威爾第的《茶花女》在外國演、中國演,翻來覆去看一輩子,要在當時,準當笑話。

買票看戲的人多,供不應求,創作自然粗制濫造。寫作快手幾個星期出一部歌劇,這并非天方夜譚,也不是什么天才,而是藝術要求較低,熟練的匠人都能一揮而就。這種似乎不動腦筋的寫作習慣一直是意大利歌劇作曲家的專長,我們熟悉的羅西尼、唐尼采蒂等人依然保持著這個傳統,令貝多芬這樣在作曲中絞盡腦汁富于思辨的德國人又是鄙視又是嫉妒。寫得快,當然不見得寫不好,但陳詞濫調、濫竽充數的概率確實比較高。更要命的是,歌劇的套路基本定型以后,旋律的華麗優美和歌喉的炫技表演(而不是戲劇的沖突和人物的情感世界)逐漸成了公眾的注意中心。人們忙了一天,晚上到歌劇院,不為別的,就是要找個樂,尋求點感官的愉悅和刺激。于是,詠嘆調迅速發展起來,不管什么劇情,只要有好聽的曲調就行。后來,甚至出現了男扮女聲的閹人歌手,為了出名撈錢,不惜違反自然,用男性的氣息支持似女性般富于誘惑力的花腔炫技,以博得公眾的喝彩。難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有見識的文人中很少有人說歌劇好話。格魯克之所以要進行歌劇改革,瓦格納之所以對以前的歌劇傳統嗤之以鼻,確實有其必然性。

如此看來,我們總喜歡把歌?。ㄒ约敖豁懬┊斪饕粋€國家文化藝術最高度發展的標志,這其中恐怕也有點誤會。如果有心人去閱讀一下十七到十九世紀的歌劇史,可能不免會有些納悶,好像這與當今時代的電影藝術有些相似:大制作、高產出,但真正有意義的杰作其實是鳳毛麟角。四百年來的歌劇作品數起來總應有幾千,甚至上萬部,但至今仍能打動人心的、能在舞臺上站穩腳的也就是那么幾百余部。意大利是歌劇大戶,產出最多,佳作出現的頻率較高,然而不負責任的劣品也不少。進入二十世紀,似乎精疲力竭,普契尼算最后一次回光返照,隨后已無可奈何失去了歌劇盟主的地位。德語歌劇有所成,基本靠德奧人根深蒂固的器樂天才和他們較為深邃的哲學意念。法國人嗜好奢華,他們的歌劇布景常常雍容華貴甚至花里胡哨,好看但不中聽,最終是靠像比才或德彪西這樣的奇才為法國歌劇掙了面子。

如果要把歌劇作為一個國家藝術的典型代表,最有傳統也最有資格的實際上只有意大利、德國和法國三家。其他國家和語種的歌劇或多或少都是某種移植或衍化,算不上本土的正宗。比如拿英語國家的歌劇來說,英國自十七世紀末的珀塞爾這個早逝的天才后,就一直后繼乏人。二百年后,直到本世紀中葉,英國歌劇才以布里頓為代表,在國際歌劇舞臺上搶占一席之地。而美利堅這個在所有一切領域都可以傲視群雄的少壯暴發戶直到今天,也還沒有在歌劇中找到自己獨特的聲音。東歐國家,借民族樂派興盛之勢,給歌劇注入許多新的血液和生機,只可惜語言障礙太大,像穆索爾斯基和亞納切克這樣難得的優秀戲劇作曲家,很難為外族人所理解。凡此種種,說明沒有必要把歌劇當作一個民族藝術上最高成就的標志。當初肖邦剛剛出道,老師、朋友以及家人都力勸他寫作歌劇,為波蘭人爭口氣。但肖邦一直固執地把自己拴在鋼琴的黑白琴鍵上,令很多同胞感到惋惜,甚至敗興?,F在回過頭看,才知道肖邦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他非常喜歡歌劇,但他更了解自己。難道不是肖邦在鋼琴上的詩意獨白,比那些刻意追求轟轟烈烈重大題材的民族歌劇,更能表達波蘭人的民族魂嗎?!

對于國人,歌劇屬地道的“舶來品”,觀賞起來首先就碰上語言文字的障礙,但一經翻譯,聲調別別扭扭,特別在宣敘調時,幾乎無法卒聽。另外,歌劇的形式慣例與我們本土的戲曲還是有相當差距,因而我們在習慣上總感到有些抵觸。隨著西風東漸,歌劇和其他西方文化一起傳入我國,其中的誤會當然也在所難免。別的不提,單說這“歌劇”二字,似乎就有些誤差。查西方原文,opera這詞,系從意大利文opus衍生而來,原意只是“作品”,并無“歌之劇”的意思。按最早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們的理解,opera是drammapermusica——以音樂作為手段的戲劇,或者說是通過音樂展現的戲劇。這也正是格魯克、莫扎特、威爾第等偉大人物的歌劇理想。照這層意思,opera最確切的中文對等詞應是“音樂劇”或“樂劇”。很可惜,“樂劇”已經成為瓦格納的專利,而“音樂劇”一詞我們又給了美國的一種輕型小歌劇musical。但是,opera中的音樂顯然要比musical復雜多彩,不僅要“歌”,而且有“詠”“嘆”“吟”“敘”等等之別,更有“詠嘆”“詠敘”“小唱”“吟說”“宣敘”“誦唱”等等細微之分。還不要忘了,自瓦格納以后,管弦樂隊在整個戲劇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此細想,opera比musical肯定更有資格稱“音樂劇”。但這個誤會已是約定俗成,改起來恐怕麻煩太大。

拉拉雜雜談了這么多歌劇的誤會,但請讀者不要誤解,好像我是在揭歌劇的短。我的本意是想提醒大家,歌劇就其作為一種藝術體裁而言,并不見得就比其他品種更加“高雅”。它有它自己的問題,當然也有別的品種無法比擬的長處。讓我始料不及的是,原來我的確是想說說歌劇到底有什么特殊魅力令人神往,沒想一兜圈子,誤了正題,只好索性把題目也改了。看來,誤會產生,往往在不經意之中。本文的寫作也可算一例。

品牌:上海貝貝特
上架時間:2015-04-18 15:17:57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上海貝貝特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溪县| 湘西| 永顺县| 满城县| 昌图县| 禹州市| 丘北县| 商南县| 汉沽区| 巴林右旗| 喜德县| 满洲里市| 疏勒县| 梅河口市| 宁安市| 宝坻区| 蓬安县| 周宁县| 安溪县| 杨浦区| 凌海市| 天镇县| 隆昌县| 抚松县| 南木林县| 科技| 齐河县| 陆河县| 开化县| 延长县| 万源市| 平泉县| 曲靖市| 神池县| 利川市| 克什克腾旗| 高碑店市| 彭水| 东港市| 海城市| 凤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