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神奇的古青州
作者簡介:鞠芳田,曾任原沈陽軍區某守備團副團長,轉業后曾在濰坊日報連載文章《紅樓夢與青州》,在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破解天書紅樓夢》,在青州出版一內部圖書《湮滅的衡王府真實的紅樓夢》,在創世中文出版一書《增福尋家》。
第一篇神奇的地名
開篇詞
海岱之間有座古老的名城,
這名城的地名是大禹治水時叫定,
它是祖國的九州之一,
美麗的青州古今傳頌。
古老的城池依傍著神奇的山巒,
堯王借地的遺跡輝映天庭,
云門劈山留人間諸多佳話,
增福仰天視萬里中原為家又祈禱天下太平。
古老的地方有著不朽的故事,
史書名著托起一顆璀璨的辰星,
帝王將相在這里逢兇化吉,
才子豪杰也從此留下佳名。
古城中有一條古道,
它來自遠古通往晚清,
五百年前就是BJ南京共有的通衢,
遺存的門洞見證了往日的繁榮。
踏上這三千年僅存的石街,
仿佛聽到了田忌受冤路過小橋的喊叫,
仿佛看到了曹操聚起的三十萬青州兵,
仿佛聽到了遠古絲綢貿易的喧鬧,
仿佛看到了宋太祖顛沛流離的身影,
仿佛聽到了王曾少年讀書的默語,
仿佛看到了朱元璋殺牛濟貧的豪情,
仿佛聽到了李清照揮筆書詞的長嘆,
仿佛看到了范仲淹足跡留下的永恒。
這里曾經是一代帝都,
這里也曾是歷代名城。
古老的地方歷經滄桑巨變,
萬年承啟,千年復興。
它美麗的傳說,
一半鑲在地上,
一半飄在云中。
一、神奇的地名
在遠古的中華大地上,有一條河流滾滾東去,后人稱之為黃河。在黃河岸邊,有一座大山高聳入云,后人稱之為泰山。在泰山之巔東望,天邊有一片水域碧波蕩漾,后人稱之為東海。在泰山大海之間有一廣闊區域美麗富饒,后人稱之為青州。在青州有一個小小的地方神秘傳奇,后人稱之為益都。
也許時間太遙遠,黃河、泰山、大海的名字起源歷史已失去記憶,唯有這青州益都的名由,卻朦朦朧朧流傳在了人間,斷斷續續地書寫在了歷史的長卷中。
(一)、青州名的往事。
相傳在七千多年以前,泰山東麓就居住著眾多的人群,這些先人們不僅有著智慧的頭腦,也有著勤勞勇敢的品行。他們先是以采果狩獵為生,后學會了鉆木取火、開墾農田、制造工具、冶煉銅鐵,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文明。到了舜代,由于天降暴雨,河水泛濫,中原大地千里汪洋,水患災重,泰山東麓,也是泊湖連片,民不聊生。天公憐惜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生靈,就派一神人下凡,幫助治理水患,結果水患降服,青州的名子也應運而生。
1、大小青州的傳說。
舜代中原大地的水患主要發生在黃河流域,那時的黃河沒有現在這么流暢,河水從四面聚來,又朝八方奔去,淹沒了居所,淹沒了田園。舜王見狀,就命令一名叫“鯀”的頭領帶領人們治水,“鯀”受命后采取了以堵為主的方法,到處筑壩修堤,圍堵洪水,結果越治洪水越濫。“鯀”治水九年,水災有增無減。舜見“鯀”治水不力,就將其治罪,處死在了羽山。
“鯀”死去后,人們見其周身放射紅光,就沒有將其掩埋。不久,“鯀”的腹部開始隆起,生出一個男嬰,后來土地神將這男嬰收養,并起名大禹,大禹很快長大成人。
舜得知“鯀”生大禹的消息后,知道這是天神相助,就命他繼承父業,繼續治水。大禹受命后,就和他的助手們一起,考察災因,研究方略,最后得出結論:治水不能只堵不疏,應以疏為主,疏堵結合。于是,他親率民眾,身先士卒,用簡陋的工具,劈山開河,引流入海,經十年艱苦奮戰,終將水患降服,人民過上了安寧的生活。
黃河入海,大禹巡視來到了泰山東麓,他見這海岱之間,雖是沃土千里,也是水災嚴重,于是又親率民眾,開河鑿溝,疏引水流,幾經苦戰,又將一條條河道疏通,將災水引入了大海。
海岱民眾,自古就有愛才敬賢的品德,久遭水患之苦的人們,見這位頭領率他們征服了水患,就紛紛聚到他的身邊,讓他給這復蘇的大地起個名字,大禹欣然答應。他信步沿一河流向西,登上了一座山坡,極目東望,見“蓋以土居少陽,其色為青”,就把這腳下之地稱作了青州。
民眾聽到大禹為此地起了名字,非常高興,人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并紛紛遷來居住,不久,這里的人越聚越多,逐漸形成了許多的部落,這些部落的名字,開始通稱青州,這就是最早時期的青州,后人稱之為小青州,也叫青州居地。
大禹治水,獲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了萬民敬仰,他回到舜都后,舜大加贊賞,并以能德選賢,把他選作了部落頭領的繼承人,后來舜故,大禹即位,大禹為明確國家各方位的稱呼,便根據華夏大地山川河流的走向,把當時的國家劃分成了九個州,即:冀、兗、青、徐、楊、荊、豫、梁、雍,青州為其中之一,從此,這九州便成了國家的象征,不過,這時的青州,已不再是大禹原來的腳下之地,而是東海與泰山之間的廣闊區域,后人稱這時的青州為大青州。
大禹為青州起名的故事傳了一代又一代,后來有人便書詩一首:
大禹治水到岱東,土居少陽起佳名。
自此山川耀華夏,千里沃土旺蒼靈。
這時的青州大地,雖然有了名字,但還是方位稱呼,并非政區,直到公元前一零六年,西漢武帝為加強對各郡國的控制,設置了疆域行區,把控制區域劃分成了十三個州,這時的大青州,又被劃成了十三州之一,從此,這方位青州,便逐漸成了政區青州。
當時州的治吏為刺史,治所為刺史部。青州初建的刺史部就設在了青州居地的廣縣城內,從此,這小青州便成了大青州的治所。
后來,青州治所幾經變更,曾一度移至臨淄,也移至過東萊,但最終還是回到了青州居地,并一直延續了近兩千年。
2、南北青州的故事。
青州東臨大海,西依泰山,不僅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也是重要的戰略要地,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地理位置的重要,導致了頻繁的戰爭。青州人在戰爭中繁衍生息,有時為了捍衛自己的家園,不惜與外敵血戰到底,有時面臨瘋狂的屠殺,也不得不四處逃難。
有史記載,青州最大的一次外遷,是在西晉末年,史稱“永嘉南渡”。永嘉是晉懷帝司馬熾的年號。
歷史上,人們總是把曹操說成是奸臣,說他架空了漢位,挾天子而令諸侯,其實這種說法并不準確。
東漢末年,皇權衰落,群雄四起,天下四分五裂。面對混亂的局面,漢帝及皇室束手無策,于是帝位便逐漸成了牌位。因各種強權勢力都想將這牌位收入囊中,挾君子以令諸侯,結果漢帝多次被挾持,先是受制于董卓,董卓被害又淪落李傕郭汜之手,直到被曹操接到許昌,才相對安定了下來。
漢帝相對安穩了,但漢室的天下并沒有安穩,群雄爭霸,戰端連連,后曹操率軍苦戰,才撐起了漢室的天。北方統一后,由于曹操戰功卓著,被漢帝封為魏王。
曹操死后,曹丕繼魏王位,這時,漢室已極度衰敗,無力掌控天下,漢獻帝便將帝位禪讓于曹丕,曹丕改漢為魏,史稱曹魏。
封建專制,總是弱肉強食,曹家雖奪得了漢室天下,但魏王曹操的后人卻不敵他的軍師司馬懿的后人,曹丕建魏短短四十五年,就被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權,廢了魏朝,建立了西晉王朝。
司馬炎坐上皇位后,見原曹魏時期的文武大臣,竟沒有一人出來為曹魏天下辯護,心想,關鍵時候,這些文武大臣靠不住,要鞏固江山,還要靠皇親國戚。于是,登基后不久,便大封宗室,凡是司馬氏之族,不僅封王封地,還讓他們掌握兵權,這樣一來,各王權欲不斷膨脹,他們紛紛擴勢力,搶地盤,爭皇權,結果造成了長達近十年的八王之亂,使司馬江山短短幾十年就分崩離析。到司馬熾時期,江山已是殘陽西下,奄奄一息了。
西域的一些強悍勢力,見西晉江山日衰,便揭竿而起,向東攻城略地,大肆燒殺搶掠,起兵匈奴的羯族首領石勒,就是其中之一。石勒很早就對海岱之地垂涎三尺,只因各種勢力犬牙交錯,無暇顧及。到永嘉時期,他羽毛已豐,不但平定了中西部的晉魏,也奪取了燕趙之地,于是,便令其弟石虎,統率三十萬大軍,直撲青州而來。
石虎統帥其兵,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所攻城池,兵民無存,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屠殺,在中原大地由西向東鋪開。
北方的人民為躲避戰亂,紛紛舉族南遷,大量的人口,從北方的中東部地區,遷到了長江的中下游地區。茫茫的中原大地,形成了滾滾的逃難人群,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永嘉南渡”。
據史料記載,“永嘉南渡”,北方逃往南方的人口,超過百萬以上。
青州南遷的人群,不僅有普通民眾,也有門閥士族,這些上層人士,聞兇殘的石虎來犯,十分驚恐,也紛紛舉族南逃,當時最大的門閥如北海王王猛的王氏家族,名著海岱的劉胤劉氏家族,青州刺史王仁的后裔、瑯玡王王氏家族等,都遷到了江淮一帶。
“永嘉南渡”,青州逃至江淮一帶的民眾,傳說也有二三十萬。
這些南渡的門閥士族,到南方后仍然擁有顯赫的家族勢力,擁有不少的蔭客、家兵和佃戶,有的依附人口多達上千戶。他們到達新的地區后,很快霸據一方,經常與當地官衙發生摩擦。面對眾多的外來人口,當地官衙對他們的管理一時毫無辦法。
西晉雖然滅亡了,但司馬家族卻有瑯玡王司馬睿幸存了下來。他在王導等人的輔佐下,優禮名賢,收攬豪俊,平定諸強,不久便東山再起,收復了江南故土,重建了司馬天下。這時的司馬天下,史稱東晉,建都建康(南京)。
司馬睿建立東晉后,為妥善管理南渡的北方民眾,便制定了“僑寄法”。這“僑寄法”,就是按照門閥士族的原籍建制和原籍名稱,在異地設置一些僑州、僑郡、僑縣,進行僑眾自治。于是,一個新的青州在江淮一帶誕生了,東晉在廣陵(揚州)設置了青州府,在淮北一帶,設立了齊郡、齊岷郡,下轄八個縣,均屬僑置的青州府管轄。這江淮地區成立的新青州,就是史稱的南青州。
在北方,石勒攻陷青州后,仍沿用青州的建制,在青州設立青州牧,管理青州區域。后來北方演變成十六國,青州廣固城成為南燕國的皇都,南燕也沿用了青州的建制,在東萊設立了青州府衙。這樣,中國歷史上便有了南北兩個青州,兩個青州管理的雖然不是一個地域,卻都是青州人。
南青州存在百年左右,到南宋時期撤銷。
(二)、益都名的由來。
在青州地面上,有一個地方叫益都,由于知名度甚高,青州曾一度改稱益都。這益都一名的由來,也和青州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奇的佳話。
1、伯益棄嫌奔青州。
大禹治水來泰山東麓時,陪同他一起來的還有他的助手伯益。他們兩人將海岱之間的水患降服后,就返回了舜都。舜以能選賢,把大禹選作了王位的繼承人。大禹即位后,也以能選賢,把伯益選作了自己的繼承人。
大禹逝后,按照大禹的遺愿和眾部落首領的推選,伯益應名正言順的登基,可伯益考慮到自己的功勞無法和大禹相比,又年事已高,且大禹的兒子“啟”正年富力強,也在治水中建有功勛,就想把王位讓于“啟”。這時,“啟”周圍的獻媚者給“啟”出主意說:“這王位是你父親艱辛十多年創立的,他伯益有何德何能要來繼承”。開始的時候,“啟”對伯益即位并不反對,可在眾人的挑唆之下,也產生了想法。
這天,伯益想邀請“啟”入宮,勸“啟”即位。傳信的人來到“啟”的府上,“啟”的近臣認為這是伯益設的圈套,是想除掉“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并力勸“啟”迅速行動,殺掉伯益,繼承父業。消息很快傳到了伯益那里,為避免戰亂和宮廷殺戮,伯益決定棄位出走。
逃往何處,伯益想起了泰山以東沃土千里的寶地,想起了大禹曾登高賜名的青州,于是,帶了幾個隨從,便向青州奔來。
2、大義感“啟”落佳名。
“啟”得知伯益出逃,想心中必定有鬼,就命他的兒子太康率一隊人馬追殺伯益。伯益得知太康一路殺來,就邊走邊藏,好不容易才進入青州地面。這天,他們來到了一條稱作巨洋河(彌河)的岸邊,大家見太康沒有追來,就想在這里安頓下來,伯益察看了一下河流和周圍環境后,覺得河對岸更好,于是就招呼大家準備涉水過河。
這巨洋河水流平緩,清澈見底,河深雖不過兩尺,可河面寬卻有三里,他們踏著綿軟的細沙,挽起褲腿涉入水中之時,西邊天際已是陰云密布,大雨傾盆。為防止山洪瀉下,幾人便急速向河的對岸奔去。
尺余深的河水,人們要在水上快跑,實在不能,伯益一行雖心里著急,也只好一步一步向前邁進。經過半日工夫,好不容易才來到了對岸。就在他們稍時休息,整裝準備出發之際,太康一隊人馬也趕到了他們過河的地方,太康見伯益就在對岸,顧不得察看水情,便迅速指揮人馬向對岸殺來。不料,剛進到河中,奔騰的山洪瀉下,他們全被卷入了洪流之中。
伯益一行見太康殺來,迅速逃奔。偶然間,伯益一回頭,突見太康被洪水卷走,他沒來得及多想,就跳入了水中,本想游到河中救太康上岸,不料河水波濤洶涌,自己也被漩渦卷走。
岸上的隨從見伯益被洪水卷走,焦急萬分,丟下行李,迅速奔向了河邊,正當大家在河邊大聲的喊叫之時,忽見河中突起一個象小山似的東西,把伯益托出了水面,伯益駕小山游向河中,把太康他們一個個救起,等小山靠上岸來,人們才看清楚,這小山竟是一只大龜。
大龜為何救起伯益?原來,伯益就叫“降龜”。相傳大禹伯益治水時,由于作為神奇,分別享有尊號,大禹叫“降龍”,伯益曰“降龜”。
這尊號來自故事,據說大禹在黃河治水時,上游有一座大山擋住了河道,致使河水四溢,淹沒了周圍許多的田園和村莊,附近有壯士上山開河,想疏通河道,救民于水患,結果都有去無回。這座山就是有名的“龍山”。
有人上山開流吃了虧,當地人就紛紛傳說,巨龍檔水,實乃天意,這是天公不要我們凡民在此生存,于是很多人開始背井離鄉,逃往了外地。
大禹來到后,見此山不開,百姓不寧,就決心劈開此山,理出河道。這日,他取來一把砍斧,爬上山體,舉斧就向龍體砍去,只見斧落之處,山體迅速裂開一大豁口,黃水奔騰而下,河道理順,災患終于解除。
人們見這位首領敢向龍體開斧,制服龍患,降服水災,就給大禹起了個別名,叫“降龍”。
黃河洪水瀉到徐州,又有一山擋住去路,這座山當地人稱作“龜山”。百姓見山檔河流,就到山上開口瀉洪,不料山口越開,河水越狂,于是人們不敢再去挖山,只好向龜山祈求。
伯益來到這里后,見龜臥河心,阻擋河流,就決心制服它。一日,他找來一把長鎬,爬上龜山,就在山體檔水一面奮力挖掘,不多時,忽見山體慢慢移開,河水洶涌而下。岸上的人們見這位首領制服了龜山,就把他稱作了“降龜”。
這巨洋河大龜見“降龜”落入河中,哪敢怠慢,迅速起身,就把伯益托出了水面。這大龜爬上岸后,臥在了岸邊,由于沒有得到伯益讓它返回的指令,日久,就變成了一座山丘。后來人們為紀念伯益的善舉,就把這山丘稱作了“棄嫌山”、“降龜山”。山名傳至幾千年后,竟慢慢的傳成了“萁山”、“香山”。
太康一行被伯益救上岸后,便紛紛跪倒在伯益面前,感謝救命之恩。伯益把他們一一扶起,當他來到太康面前時,太康說:“我們是追殺你的仇人,為什么要救我們”,伯益說:“我隨你祖父治水多年,感情深厚,不忍心看到他的后人受難”,伯益又說:“你父要殺我,實是誤會,我本想邀他入宮,勸他即位,誰知他受人挑唆,產生歹念”,太康聽后,向伯益磕頭,替父贖罪,伯益拉太康起來,太康要伯益同他一起回宮,說服父“啟”,讓伯益即位,伯益說:“我已年老,不易操勞,請轉告你父即位,吾只有一事相求,那就是希望你父即位后,要善待各部落首領,善待平民百姓”。太康答應后,和伯益依依哭別。
太康一行回到部落,將在青州被伯益所救之事及伯益心愿告知了父“啟”,“啟”聽后甚為感動,逐將進讒之人殺掉,并派人前往青州,為伯益建造了住所,并賜名“益都”。益為伯益,都為圣賢之所。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伯益,就把這里的地名稱作了益都。
歷史到了公元前的西漢年間,漢武帝根據民間傳說,便把這一地方稱作了“益邑”,并封懿王之子為益都候,從此,益都的稱呼,也正式從民間走進了官記。對伯益的作為,后人也有詩道來:
伯益青州落民中,一代降龜變彩虹。
初啟王朝世襲后,亂世紛爭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