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神奇的山巒

青州的山川,自古就有北堯王,南仰天,中間云陀伴八仙之說,這不僅是指這些山川巍峨壯麗,更主要的是指發生在這山川的故事生動感人。

(一)、堯王借地的傳說。

在大禹治水以前的堯代,這泰山以東的區域,還是一片汪洋,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大都以山巔為家,以捕魚為生,生存的空間十分有限。

堯王很早就想跟龍王借塊土地讓人們生存,可一直沒有機會,這天,他狩獵來到了一座小山包上,偶然間,發現龍王正在和一個老龜喝酒,堯王非常高興,就上前和龍王搭話,龍王見來者是人間的堯王,也非常客氣,便邀請堯王就座。幾杯酒過后,堯王見龍王興致正濃,就和龍王說了要借地一事,龍王非常爽快,即刻答應,并問堯王借地多少,堯王說借一浪之地,龍王說:“海濤一浪千里,太多了”,堯王說:“萬千民眾繁衍,少了無濟于事”,龍王說:“海里生靈何止萬千,不能顧此失彼”,龍王說著,抬頭看見堯王身背弓箭,就說:“借你一箭之地吧!”堯王想,借總比不借強,就說:“一箭就一箭”。

為使雙方不失誠信,堯王就請老龜作證,他踏上老龜的甲背,用盡全身力氣,猛勁向東方射出了一箭。

玉皇大帝在天庭,對堯王和龍王的談話聽的真切,看得清楚。大帝見堯王為人間謀福祉態度懇切,龍王霸海域出手小氣,就順手彈出了一只飛鳥,要飛鳥去幫助一下堯王。堯王射出的飛箭在天空中穿行,就在飛箭將要落海之際,飛鳥從天上飛下,一口叼住飛箭,向東急飛而去,在精疲力盡之時,降落在了一塊礁石之上。

龍王見一箭飛出如此之遠,心中有些后悔,但話已說出,又不便反悔,就對堯王說:“這一箭之地是你借用,必須按時還我”,堯王說:“如何還法”,龍王想了想說:“一年還我一絲如何”,堯王見龍王的要求并不過分,就答應了下來。

龍王入海,海水很快退去。堯王低頭一看,卻不見了老龜,只有龜甲還踩在腳下,原來,堯王射箭時用力過大,將老龜的龜甲蹬了下來,脫了甲的老龜,早已入海修煉去了。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見海水退去,便紛紛下山,開墾疆域,建造居地,不久,這肥沃的土地上,便繁衍起了眾多的人群。

后來,為了紀念堯王借地給人們生存,人們就把堯王借地的山包稱作了“堯王山”,把飛鳥降落的礁石,稱作了“成頭山”。萬年過去,龍王和老龜喝酒的痕跡雖難以尋覓,但堯王踩下的老龜龜甲,卻變成了化石,永久的鑲嵌在了堯王山上。

海水退去不久,海面就開始了每日的潮起潮落,龍王用這樣的方式,每年要回他的一絲之地。

據說,大禹給青州起名時登上的山坡,就是堯王山的東坡。遠古的堯王、舜王、禹王,不但給青州留下了山川,也給青州留下了美名。堯王借地的故事,后人也有詩寫來:

堯王一箭成頭山,借得沃土添中原。

龍王每年索絲地,潮濤日來告人寰。

(二)、云門山、劈山的傳說。

在青州這塊土地上,堯代有堯王借地,舜代有大禹治水,禹代有大禹賜名,真為神佑之地。大禹將中原大地劃分成九州的消息,不但傳遍人間,而且傳到了神界。青州的土地神聽到自己的地盤有了名字,十分高興,不久就開始巡視疆域,當他來到東海之濱時,卻發現陸地中仍有兩處內地被海水侵入,形成了兩個大灣(膠州灣和萊州灣),心想,這一定是龍王耍賴,蒙了堯王,于是,就想將其填平,要回這塊土地。

這日,他巡視到泰山腳下,見有兩座山丘正好能填平兩灣,就去和泰山老君協商。老君聽了土地的想法,非常贊賞,就告訴土地說:“山丘也是歸土地,老神若用自取去”。

土地見老君應允,非常高興,就找來了一根扁擔,分別在兩個山丘頂端插上了挑空,挑起山丘便向東而去。一路上,土地神心情喜悅,擔子輕松,可走至青州居地正南之時,卻頓覺山體沉重,于是,他就差開雙腳,想將擔子換肩而行,當兩山轉至東南西北方向時,東南一山的挑孔突然豁開,兩山重重的墜落在了地上,挑山的扁擔也因失衡,一頭砸在地上,寨子掉了下來。

老神吃了一驚,又不知何故,呆呆的站在了原地。天庭的天兵天將和文武大臣看到了老神的神態,被逗得開懷大笑。老神聽到了天上的笑聲,抬頭望去,見天臣們都在朝下觀看,方知這是天意如此,于是拾起扁擔,悄然離去。

土地神走了,他換肩時岔開的十字步和扁擔上的一個寨子卻留在了原地。不久,這里便來了人家居住,逐漸形成了兩個村莊,村莊的名字,就一個叫“十字”,一個叫“寨子”。

兩山落地,很快就和泰山連成了一片,山丘也很快變成了山峰。這挑孔豁開的一山,其峰酷似刀劈一個缺口,后人就把它稱作了劈山,這挑孔完好的一山,落地時恰好壓在了大禹退水時的一個海眼上,山內又恰巧有一洞穴與海眼相連,每有天意,穴窟就會噴云吐霧,后人就把它稱作了云門山,這山的挑孔,后人就把它稱作了云門洞。

土地神挑山填灣的故事,后人也有詩寫來:

土地索域填東灣,一肩挑來兩座山。

青州居處換肩行,猛然丘落起紫煙。

愣神未醒是何故,忽聞上蒼笑言歡。

看得天意自離去,撒落“十”“寨”起人間。

(三)、云門山上的故事。

兩山落于青州,奇聞傳遍天下,后來隨著文字的普及,就有許多的文人墨客、達官賢民,紛紛來到這云門山上,題字撰文,修廟建祠,更有許多的善男信女,來到山上,積德積功,求福求安。公元五九零年,隋朝僧人見此山周圍靈氣十足,便在山上開鑿了眾多的石窟佛像,明朝嘉靖年間,衡王府又在云門山陡峭的壁崖上,雕刻了一個大壽,字高七米有余,壽下之寸,也高兩米有半,人在壽下,不足寸高。從此,云門香火更盛,云門傳說更奇。

1、雪蓑獻壽。

明朝嘉靖三十九年九月九日,是就藩青州的衡王朱戴圭的生日,內掌司冀陽周全為討好衡王,從年初開始,就捉摸要給王爺送份大禮,可眼看王爺生日臨近,也沒有想好要送什么東西,幾天來急得他坐臥不安。

這天夜里,周全無眠,便早早起床去城南散步,走出城門不遠,就見一老叟赤臂萎縮在路邊。九月的天氣,清晨已有些涼意,周全急忙上前,脫下了自己的一件上衣,披在了老叟的身上。周全問老叟姓名,家住何處,為何流落此地,老叟告訴他,他姓雪名蓑,由于無家可歸,便浪跡天涯,流落此地。周全讓他到府上暫歇,老叟答應,并告訴周全先走,自己隨后就到。

周全回家等了一天,也沒有見到老叟,到了晚上,剛要入睡,突聽有人敲門,開門一看,正是清晨所見老叟。周全將老叟讓入室內,款待酒飯后就讓人準備房舍,老叟告訴周全,“老叟此來不是借宿,是來給你報喜,你的衣服我已換成了你送王爺的壽禮,掛在了云門山的峭壁上。”老叟見周全遲疑,又說:“請你出門過目”。周全愣愣的隨老叟來到了門外,老叟向南山一指,只見云門山山巔,一個紅色的大壽耀眼奪目,閃閃發光。周全又驚又喜,忙問:“這偌大的壽字,我如何送于王爺”,老叟說:“王爺生日宴席那天,你務必躲開,由我替你送去”。

到了九月九日這天,青州的達官貴人,都帶著賀禮來給王爺祝壽。宴席上,有一個正座沒人去做,就在大家你推我讓之時,雪蓑穿著襤縷的衣衫走了進來,他見正座無人,就坐在了正座上。衡王一看,一個陌生的乞丐坐在了他的身邊,心中十分不快,但礙于壽喜,也不便發作,只好佯裝笑臉問到:“先生尊姓大名,今來何以助興”,雪蓑微微一笑,說道:“我姓雪名蓑,今受內掌司冀陽周全的委托,特來給王爺賀壽”。

王爺一聽是周全找來的人,氣的臉色鐵青,急差人去找冀陽周全。雪蓑制止道:“我受周全委托,給王爺送來了大禮,如果找來周全,這禮就不能獻給王爺”。王爺一時摸不著頭腦,也只好讓宴席開始。

席間,有個官員借著酒勁,來到雪蓑面前說:“你一個窮乞丐,膽子不小,竟敢冒充周全的委派,來討王爺的壽酒”。這時眾人也都跟著起哄,有的要雪蓑出去,有的要看他帶來的禮物,王爺也說:“酒已過三巡,周全帶來的禮物能否讓我一見”,雪蓑不緊不慢的從座位上站起來說道:“請王爺隨我來看”。

王爺及眾人隨雪蓑走出宴廳,雪蓑用手向南山一指說:“就在那里”,眾人看了半天,什么也沒有看到,急問雪蓑,雪蓑又一指,這時,只見云門山頂上紅光閃爍,一個巨大的壽字立于山崖之上,照的整個城空通明,眾人驚得目瞪口呆,衡王這時快步來到雪蓑面前,拉住他的手說:“太好了,太好了,請入座,請入上座”。

席未坐定,有人嚷道:“這壽字雖好,可惜在酒席上不能觀賞”,雪蓑聽了,大聲說道:“把酒斟滿”,說著,他獨自來到了室外,大家只見一陣紅光閃過,桌上的酒杯里,個個都閃著一個紅色的壽字,大家都搶喝這壽酒,結果醉倒之人,十有八九。

眾人喝下這壽酒,卻不見雪蓑回來,都跑到外邊尋找,可找遍了院落,也沒有找到他的影子。

找不到了雪蓑,王爺就派人找來了周全,周全把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的向王爺作了稟報,王爺聽后大喜,重獎了周全。

第二天大早,衡王便帶人來到了這云門山上,當他們爬到山頂下端時,見到了昨晚紅光閃爍的大壽,這壽字書于懸崖峭壁之上,字體蒼勁有力,氣勢磅礴,唯一不足,就是大字是紅泥所書,王爺擔心雨天會把字跡沖掉,就請來了能工巧匠,將這壽字雕刻在了峭壁上。

2、陳摶落山。

陳摶,又名扶搖子神仙,道家老祖。這日,他頭戴斗笠,在東海之濱閑逛,逛累了,就在海邊睡去。

剛一入睡,就見西邊天際紅光四射,他急忙爬起,定眼看時,卻見紅光源自云門山之巔,于是就迅速向云門山趕來。由于走的倉促,結果將斗笠忘在了海邊。

他飄落云門山巔后,環視了一下四周,見南山峰劈神奇,西山十足佛氣,東海波濤滾滾,北邊繁榮城池,甚是歡喜。急步來到放光之處,又見直陡的懸崖,面向北斗,傲視蒼穹,一碩大壽字雖在雕刻之中,卻是字跡蒼勁,氣度非凡。心想,此處勝景,真乃神仙居地,欣賞片刻后頓覺犯困,于是就躺在大壽之下睡去。

第二天一早,雕刻壽字的工匠來到了山上,正要攀山勞作,忽見壽下酣睡一人,大家圍來觀看,卻見睡者乃是同事工友,眾人急忙喊叫,這人毫無反應,有壯年過來拖拉,只見直挺挺僵硬,有年長者過來察看后說:“這人已經死了”。

工匠們亂作一團,為首者慌忙下山,向王爺稟報,衡王聽后氣得半天不語,心想,大壽未成,先有人死于壽下,甚為不吉,逐下令將死者拖下山來。

這云門山山高坡陡,往下抬人,十分不便,于是人們就砍來樹枝,捆了個簡易擔架,邊抬邊拖,半天功夫,好不容易將死者拖至山腳。大家剛要少息,不經意中見死者伸腿展臂,嚇的眾人四散而去。

過不多時,人們在遠處見死者坐了起來,才慢慢的圍攏過來,這死而復活的工匠見工友們過來,大聲叫道:“你們要干什么,我正睡的香甜,把我吵醒”,工友們見狀,又氣又樂。到了第三天清晨,工匠們上山作業,又見一位同事死睡壽下,喊叫不醒,只好也將其抬下山來。

兩天有兩人壽下死睡,衡王覺得非常的蹊蹺,就派人去請高僧垂詢,差人還未離廳堂,外面有人稟報,說有一名自稱雪蓑的人求見,王爺知道是獻壽的高人,便趕忙說:“快請”。

雪蓑來到后,衡王就把兩日來有兩人壽下死睡之事告知了雪蓑,雪蓑道:“我正為此事而來,王爺不必多疑,此乃幸事”。

衡王不解,雪蓑繼續道:“王爺的大壽,驚動了陳摶,陳摶已降臨云門山。”

衡王不知陳摶何人,雪蓑解釋道:“陳摶乃道教老祖,生來五歲不語,是一天神喂其乳汁方才開口說話,天神授他‘周易’要訣和返虛大法,得法后一生修道,編有《指玄篇》八十一章”。

衡王問為何有工匠壽下死睡,雪蓑道:“陳摶也稱睡神,他曾在武當山得五叟傳授蜇伏之法,從此開始辟谷熟睡,有時能一睡幾月不起,壽下之所以有人死睡,說明陳摶已看上了你的大壽,看上了云門山這塊寶地,只要王爺在山上給他尋個榻睡之處,必能給王爺帶來安康。”

衡王聽了雪蓑的話,就請雪蓑上山,尋了一僻靜之處,又請來能工巧匠,在山體上鑿出了一個山洞,洞內雕刻了陳摶枕書而眠的石像,雪蓑在臥像上方的石壁上,書詩一首:“野宿石床類洞天,斗笠脫放東海邊,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龍來榻下眠。”并給石洞起了一個名字,叫“陳摶洞”,后人也把它稱作萬春洞。從此,王爺雕刻大壽的工匠,再無人壽下死睡,大壽很快得以順利竣工。

陳摶有了睡臥之地,安安穩穩的在這風水寶地住了下來,傳說他上百年才醒來一次。有次醒來,老祖走出洞外,站在洞口伸展了一下筋骨,在洞口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腳印,這腳印人們稱作了“神仙印”,回到洞中,他發現枕下之書有些受潮,又將這些書搬出洞外晾曬,于是這洞外又有了“晾書臺”。

云門山的靈氣,招來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人們傳說,“摸摸陳摶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陳摶腚,一輩子不生病”,幾百年來,陳摶的頭和腚,被人們摸的錚亮放光。

3、龜背石的傳說。

衡王在云門山上雕刻了大壽后,這壽字便開始名揚四海,人們傳說,云門大壽乃神人所賜,拜壽者,必得壽福。于是,人們便不遠萬里,紛至沓來,到山上拜壽求神,以得福壽安康。

消息很快傳到了東海,東海龍王就和一只千年大龜說:“青州云門山上有一大壽,沒人能比。”

大龜聽了不但不信,還跟龍王說:“你龍王不要妒忌我,從來還沒有聽說過那里有大壽比的上我大龜。”

龍王見大龜不信,就和大龜說:“你如果不信,咱們打個賭如何,”大龜說:“賭就賭”,龍王說:“你親自到青州云門山去看,如果有大壽比的上你大龜,你就在山上給人們作塊登山石,如果沒有大壽比的上你大龜,我就去山上作個香爐,”大龜高興的說:“你龍王作香爐定了。”說著,就向云門山爬去。

大龜爬到云門山下,見上山進香的人絡繹不絕,心想,一定是人們聽說了龍王要變香爐的事,搶著來山上借光。大龜一邊爬,一邊樂呵呵的想,當它爬到接近山巔時,抬頭一看,見一大壽紅光閃爍,高入云端,大吃一驚,它爬到壽下,想拚死一比,可無論怎樣抬頭,也沒有壽下一寸之高。于是,大龜認輸,它兌現了和龍王的賭言,爬到了人們上山的陡坡處,變成了一塊巨石,專供人們登山踩踏。這塊巨石,雖經幾百年的滄桑,到現在仍完好的保持著龜甲的花紋。(未完待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泰县| 农安县| 阳谷县| 克拉玛依市| 东阳市| 隆林| 油尖旺区| 利辛县| 新晃| 盘山县| 云阳县| 吴桥县| 泗洪县| 德格县| 马边| 江华| 肇州县| 滦平县| 镇原县| 汽车| 张家口市| 通化县| 鄄城县| 忻州市| 浙江省| 澜沧| 永清县| 云林县| 泾川县| 元阳县| 仁化县| 郸城县| 涡阳县| 健康| 东山县| 博客| 平舆县| 新河县| 贵德县| 太康县| 黔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