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先憂門與后樂橋。
公元一千零五十年,青州城南,沿古道由南向北走來一頂小轎,轎內(nèi)坐著一位老者,轎至赤澗北嶺,老者見許多人拖家?guī)Э诘南蚰隙ィ土钔^I詢問,南去的人們告訴老者,這年青州大旱,種下的糧食顆粒未收,今冬明春生活南以維持,只好往南方另謀生路。
老者知他們是南去逃荒之人,心情十分的沉重,安慰他們說:“你們南去有沒有著落,”一個逃荒的老者說:“哪里有著落,只能走到哪算哪,一邊走一邊討飯,”老者勸他們回村,說州衙一定幫助他們度過災(zāi)荒,逃難的人問老者何人,隨從告訴難民,這是剛剛從杭州知州移任青州知州的范仲淹大人。時年,他已六十二歲。
范仲淹來到州衙后,顧不上年老體弱,路途勞累,就召集州衙的官員,部署救災(zāi),他一面讓官員們深入富足人家,募集救災(zāi)的糧食,一面向朝廷寫出奏章,請求朝廷救濟(jì),并要求朝廷恩準(zhǔn),動用軍糧儲備,軍庫糧食除留足一年軍需外,其余全部用作救災(zāi),朝廷接范公申奏后,馬上恩準(zhǔn),青州災(zāi)民,這才有了冬春的生活著落。
范仲淹到任青州的這個年頭,正是青州多災(zāi)多難的時候,災(zāi)民冬天的生活剛剛有了著落,民間又流行起了一種“紅眼病”,患病之人,視力模糊,無法勞作,既影響生活,也影響生產(chǎn),且病情傳染特快,不長時間,從鄉(xiāng)村到城鎮(zhèn),染病之人,就已成千上萬,人們到處請郎中醫(yī)治,均不湊效。
范公聞報后,心急如焚,即刻派出人員,四處去尋醫(yī)問藥,并親自走訪民間,尋找良方。這日,他來到西部的山里垂詢,徒勞一天,毫無所獲。傍晚時分,他沿著古道,從臨淄段向青州走來,走不多時,隨從疲倦,范公就讓路邊小息,這時,不遠(yuǎn)處幾個獵人正圍捕一只白兔,白兔情急亂竄,竟一躍竄入了范公的轎中,從人要進(jìn)轎捉拿,范公阻止。幾個獵人見官轎在此,不敢靠前,遠(yuǎn)遠(yuǎn)觀望后便無奈離去。
回到州衙,范公令從人建了一個簡易的兔舍,將轎中白兔放入了其中,并責(zé)令好生飼養(yǎng)。這夜,范公剛剛?cè)胨碗鼥V朧見小白兔變成了一個孩童,孩童來到他的面前,告訴他說:“大人愛民之心感動了藥王神,藥王派我給送來了治療‘紅眼病’的藥方,大人可在城西的南洋河邊,挖一深井,用此井之水配藥,民間疾患不日可除。”說著,把藥方告知,范公記了藥方后見孩童飄然而去,猛然驚醒。
第二天,范公按照孩童提示的藥方,令從人抓來了草藥,又來到了城西的南洋河邊,點(diǎn)了一穴,讓人在此挖出了一口深井,用此井之水配制了藥湯,分發(fā)給了發(fā)病的人們服用,不久,這蔓延青州的紅眼病,就很快得到了根除。
后來,人們?yōu)楦兄x范公的大恩大德,就給這井起了個名字,叫“范公井”,并自發(fā)捐款,在井上修了一亭,取名“范公亭”,有文人又在亭框上手書一聯(lián):“井養(yǎng)無窮兆民允賴,泉源不竭變世流芳”。
這年的青州,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但黃河上游的博州(聊城),卻發(fā)生了水災(zāi),范公接朝廷文書,令青州將今年的田賦糧,到博州繳納。民眾聽說后,極為犯愁,因?yàn)榍嘀莸讲┲荩吠居形辶倮铮疑铰菲閸纾煌ú槐悖癖娂缣敉瓶梗ソ惶镔x,實(shí)在困難。范公得知民眾愁情,也十分為難。這日,他獨(dú)自走訪,來到了一個“興泰茶莊”,在店內(nèi)少歇時,見幾個商人入內(nèi),他們一邊喝茶,一邊議事,一人說:“今年青州豐收,博州水災(zāi),能否從青州往博州販運(yùn)食糧,”另一人說:“不成,我已考察過,雖說青州今年豐收,但去年糧食顆粒無收,民間存糧有限,雖說博州今年水災(zāi),但那里歷年豐收,民間糧食充足,現(xiàn)在青州的糧價,比博州還高。”
范公聞此消息,十分高興,回到州衙,便急令糧官前去博州考察,幾日后糧官回奏:果真博州糧價低于青州。于是,范公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設(shè)想:將青州的田賦,折算成銀兩,收銀兩到博州買糧交田賦。
為求萬全之策,范公又急令糧官去與博州交涉,博州欣然同意。于是,范公下令,將民間田賦,按青州市價折算成銀兩,收銀折糧。很快,民間的田賦全部交齊,州衙派人攜銀兩來到博州,不過五天,田賦就按照庭令,如期完成。
交納田賦的官員回到青州后,范公又吩咐將多余的差價款,如數(shù)的退還給了民眾,民眾甚為高興。
公元一千零五十二年的春天,范仲淹又接到了調(diào)他去穎州任職的庭旨,臨走的那天,青州百姓從四面八方圍集到了古道兩旁,人們戀戀不舍的歡送他,真心實(shí)意的祝福他,范公也懷著對青州無比眷戀的心情,不斷地?fù)]手向民眾告別,誰知,這深情的別離,竟成了永遠(yuǎn)的別離。范公出青州,沿古道由北向南而去,由于年老體弱,路途勞累,還沒有到達(dá)穎州,就在半路病逝于徐州,終年六十四歲。青州往南的這段古道,竟成了范公最后的人生旅程。
朝廷接到范仲淹病逝的奏報,無不痛惜,時帝聞訊,也萬分悲痛,遂即追加范公為兵部尚書,并親書褒賢之碑,文學(xué)泰斗歐陽修親自為其撰寫了碑文。
青州民眾聞范公病逝,滿城悲痛,許多人就像失去父母一樣,嚎天大哭。人們紛紛捐出善款,在范公井邊,修建了范公臺、范公祠,讓后人永遠(yuǎn)記住這位為青州人立下功勛的賢官偉人。
范公在青州任職一年有余,人們之所以如此敬仰他,不是因?yàn)樗桓邫?quán)重,而是因?yàn)樗麨槊褶k事,鞠躬盡瘁,為民解難,體貼入微。范公沿這古道由南而來,又沿這古道由北而去,他走了,永遠(yuǎn)的走了。不久,有人就在青州南的古道上,在范公下轎訪問逃難民眾的赤澗北嶺上,修建了一座石門,門的上方橫書了范公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這座門,人們稱作了“先憂門”。不久,又有人在青州北的古道上,在范公下轎救白兔附近的小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橋,橋的旁邊,立書了范公的另一句名言,“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座橋,人們把它稱作了“后樂橋”。從此,青州古道,在青州城的南北兩端,就有了前有先憂門,后有后樂橋。
先憂門建成了,它橫跨在古道上,可南來北往的人們,卻十分的忌諱這“先憂”二字,人們不愿意從先憂門下踏過,于是,這門下之路荒廢了,長滿了雜草,南來北往的人們,又在先憂門的左右兩側(cè),重新踩出了兩條繞門路。不知道過了多少年,也不知道是哪年哪月,人們偷偷的將這先憂門拆掉了,唯有城北的后樂橋,人們踩著踏實(shí),走著愉快,一直保留到了現(xiàn)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