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失傳的東陽城滅失。
青州歸屬北魏后,東陽城不再是軍事重鎮(zhèn),而成了單純州的行政治所。幾十年的相對穩(wěn)定,人口繁衍,城中擁擠,公元五一七年,北魏對老城進行了重修,并將東陽城南擴,在南陽河之南,修建了東陽城南郭,后又對南郭進行擴建,逐步建成了新的南陽城。
公元五五六年,青州又歸北齊,北齊將益都縣治所也遷入了東陽城,青州州衙與益都縣衙開始同治一城,隋唐、北宋時期,青州州、道、路治所,都曾在東陽城內。
盛名于中華大地的東陽城滅失了,遺憾的是,東陽城是怎樣滅失的,是誰摧毀了東陽城,是何年何月滅失,一直沒有準確的史跡。傳說,東陽城是北宋末年,毀于戰(zhàn)火,清朝時期,徹底廢棄。也有史料記載,從金、元開始,青州治所,就已遷入了南陽城中。
四、山東首府南陽城。
南陽城也為青州城,在東陽城和南陽城同在期間,兩城分稱東陽和南陽,東陽城滅失,南陽城就被稱做了青州城。
1、名鎮(zhèn)青州城。
古時的青州共建有四座城池,南陽城是第四座城池,四座城池共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這四座城池,都是國家有名的重鎮(zhèn),都曾是地方的首府,其中一座還曾是帝都。公元前,廣縣城是青州最早的刺史部,統(tǒng)郡國六,縣三十七。南燕國,建都廣固城,治理范圍包括山東大部及江蘇一部。到南北朝,青州刺史部下轄九郡四十七縣,治所東陽城。唐朝先后置青州總管府、都督府,轄八州四十九縣,治所東陽城。北宋初設京東路,轄二十六府八十九縣,治所東陽城,末年移入南陽城。元初設益都行省,后設山東東西道宣慰司,轄三路十二州四十四縣,治所南陽城。明初設山東行中書省,治所于南陽城中,下轄六府十五州八十九縣,到明朝洪武九年,也即公元一三七六年,SD省會治所移至濟南。
山東的省會治所和最高軍事機關雖然在洪武九年從青州遷出,但為便于協調和指揮海岱之間的政務和軍務,又留下了分支機構在青州。后來皇帝對他的兒子封王,青州南陽城又成了王爺的封地,直到明朝滅亡。
王爺的就藩,更增添了南陽城的光采。第一個鎮(zhèn)守青州的王爺是憲宗皇帝的第七子朱佑楎。明成化二十三年,朱佑楎被冊封為衡王,他就藩青州不久,便大興土木,在南陽城中比照皇帝的紫禁城,修建了一座金碧輝煌的王爺府邸,取名“衡王府”。這衡王府不但布局與紫禁城相仿,就連內部設置也參照皇宮而定,司隸衙門、娛樂場所、人員配備、太監(jiān)宮女,一應俱全,只是規(guī)模較小。
明朝的藩王在青州存有六世,傳有七王,最后一位王爺是朱由棷,清朝滅明后,朱由棷放棄抵抗,投降了清廷,但不久,清廷就以叛亂抗清為由,將其滿門抄斬,這青州城中的紫禁城,也被夷為了平地,宮內物件,只有極少數幸存了下來。
清朝建立后,山東的行政布局,仍沿用了明朝的設置,SD省衙,設于了濟南。但朝廷考慮青州的重要,又把最嫡系的八旗兵部署在了南陽城北鄰,這八旗兵營,后來又擴建成了新城,名曰“北城”。
2、重鎮(zhèn)鬧市南陽城。
南陽城初建于北魏,后逐漸擴大和完善,到北齊時期,已是功能完備,設施齊全,隋唐時期,南陽城的規(guī)模已超出了東陽城。隨著南陽城的不斷擴大和完善,青州的府衙和軍事機構,就逐步從東陽城遷入了南陽城中,到北宋末年,南陽城就已經成了海岱之間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
初建的南陽城只是一座土城,后經過多次重修,才建成了磚城。城池最大的一次整修,是在明洪武三年,也即公元一三七零年,時有鎮(zhèn)守山東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都指揮使司的長官葉大旺,見南陽土城城墻不高,城池不固,就進行了重修。重修后的南陽城全部用基石作底,青磚白灰砌成,城高四丈,周十三里,城四周繞有護城河,西、北兩面的護城河依托南陽河而成,東、南兩面的護城河河寬四丈,水深丈余。城池的四角,建有角樓,用以觀察和組織城墻防守。四個不同方向,建有四門,每門又分內外兩層門,兩層門之間,是四面有城墻的空場,俗稱“甕城”,敵人如果突破第一道城門,進至這一區(qū)域,必遭滅頂之災,俗稱“甕中捉鱉”之地。南陽城的四道城門分別是:東門,也稱“海岱”“海晏”,南門,也稱“云門”“阜財”,西門,也稱“泰山”“岱宗”,北門,也稱“凌霜”“瞻辰”。咸豐《青州府志》稱:南陽城“倚水俯澗,基址壯闊,雉諜排密。積谷屯兵,可容十萬。”
從前的青州城池,和全國的許多大城邑一樣,注重的是軍事需要,很少考慮經濟要求。表現在城外防御上,主要是加固城圍,表現在城內布局上,大多是封閉式的“里坊制”管理。以往城池的城內,只設官署、住宅、寺院及附屬場所,不設工商場所。城內的機構和住宅,也都劃分成許多的“里坊”,每處里坊設有坊墻和四門,內有十字街和十字巷,以利防御。其工業(yè)作坊和交易場所,都設在城外或在城外的附郭。
新建的南陽城,不但是歷史上最為壯觀的城堡,也是歷史上最為繁華的商埠。在城池的修建過程中,設計者打破了原來城池內部封閉的里坊模式,取消了里坊的坊墻,在城池的四門之間,貫穿了數條主要街道,在主要街道之間,又貫通了許多條街巷,俗稱“胡同”。主要街道兩旁,還設置了許多的商鋪、門店和娛樂場所,胡同中建有許多的作坊。平日,人們在街上購物、玩耍,生活十分方便。戰(zhàn)時,軍隊在城內行動暢通,生活資源,也藏富民中,便于軍隊保障。實際上,這時的南陽城,是那個時代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它第一次實現了“城”與“市”的真正結合。
3、神秘臥牛城。
南陽城不僅曾是一座省會,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也是一座神秘的城池,其神秘所在,就在于它的形象和傳說。
南陽城順地勢而建,城墻委婉曲折,建城后不久,人們不經意發(fā)現,這座城極像一尊臥牛,臥牛坐臥東北,仰視西南,為此,人們又給它起了一個別名:“臥牛城”。
在西門之內,原來有一座閻王廟,此處地名叫“牛頭旋”,老百姓也稱其為“牛頭芯子”;西門外有一條水溝,溝名叫“老牛瀉腺溝”,當地人說此溝是老牛流淌的瀉腺沖出來的溝;城內衡王府西南,原來有四個冢丘,其中有兩個像牛角,兩個像牛耳,當地人稱其為兩個“牛角山”,兩個“牛耳山”;過牛角山向西至西城墻,有一瞭望臺,臺上有兩個窟窿,人稱“牛鼻子”;西南角樓東側,有一座平臺,叫“牛眼臺”,臺上有兩個洞,人稱“牛眼”;牛眼臺向東,是堅實彎曲的城墻,人們稱之為“牛背”;城墻中段有一平臺,人稱“牛腰臺”;牛腰臺向北,有一地方叫“牛月坨”人稱“老牛肚子”;在古城東北角的南陽河上,有一座滾水橋,人稱“牛尾”;順牛尾處的城墻向西,有一低洼處,是全城最低的地方,此處排泄城中的污水,這里人稱“牛尿脈”,城外有一水灣,人稱“牛尿灣”;牛尿灣處的城墻,人稱“牛腹”。
在青州,古時當地人有一種習俗(一九九五年左右,此習俗還有),賣豆腐的商販,都是敲一種中間掏空的橢圓形木柱作響木,也叫“梆子”,走街串戶代替喊聲賣豆腐,人們聽到梆子的響聲,就知道賣豆腐的來了。可千年以來,賣豆腐的商販,只要進入南陽城中,就會自覺的將梆子收起,改用吆喝叫賣,從無一人犯規(guī),原因是怕梆子的聲響,驚動了臥牛,使臥牛煩躁,生出怠事。
相傳在北宋年間,人們無意中驚動了臥牛,臥牛四蹄動了一下,結果青州西部,就出現了四座靈山。靈山招來了四伙強人,他們打家劫舍,占山為王,攪的青州上下不寧。后來,逃難中的宋江來到了青州,他聚起了四山強人,俘獲了青州城的守將,又搬來了梁山好漢,六股勢力一起,攻陷了青州城,殺死了青州知州,一起落草了梁山。
四山的故事被后人神傳,到了元朝,施耐淹、羅貫中聞知,就把這故事演義,和梁山的故事一起,編纂成了一部歷史小說,這就是聞名于世的《水滸》。
宋江聚起四山勢力后殺死的青州知州不是別人,正是當朝皇帝宋徽宗的小舅子,慕容貴妃的長兄慕容彥達。皇親被害,徽宗大怒,急令朝廷進兵圍剿,但因梁山地勢復雜,首領精明狡詐,圍剿屢屢失敗。
過了數年,江西信川龍虎山一位僧人,云游四海來到了青州,他見青州城靈氣十足,就來到了州衙化緣,州官問僧人要化緣何物,僧人說:“只要城西三尺方地”,州官不解,細問究竟,僧人就把青州城的靈氣告訴了州官。
僧人說,這臥牛城的化身,就是久遠傳說中增福所牧之牛。增福入山,牧牛失去了主人,就時常在青州周圍咆哮,后來有人將其拘于西山,但因年代久遠,又遇戰(zhàn)亂,西山之牛失禁,就化身落于了城池。
僧人說,臥牛雖然化身城池,但仍時有煩躁,青州的四山之亂,就是此牛煩躁的結果。本僧化城西三尺之地,就是要舉法力,在此安放一尊善牧之靈,以鎮(zhèn)住臥牛,保青州之祥穩(wěn),保國家之平安。
州官聞訊,見事情重大,就上報了朝廷,皇帝聞訊大喜,著盡一切努力,協僧人之義舉。于是,僧人便從遠方運來了一尊高大的石雕西漢胡人,安放在了臥牛仰頭的前面,安放在了城西瀑水澗的河東。
善牧的胡人立于城西,在高處俯視著臥牛城。臥牛雖然安穩(wěn)了,可戰(zhàn)亂并未平息,不久,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后來南陽城又遇到了多次戰(zhàn)火摧殘,到新中國成立,這古老的城池已僅剩了東內門和破損的南門。
宏偉堅固的城池被毀了,慶幸的是這石雕胡人完整的保存了下來。新中國成立,不再以城池堅固作為防御要志,而是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建立起了嶄新的眾志成城。石人站在那里看到了歷史的變遷,看到了臥牛城的變化。新政權不相信這些迷信的傳說,不久,SD省政府就將它運抵了省城博物館,青州博物館保留了復制品。后人看到它,就仿佛看到了久去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