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歷史的星空
書名: 神奇的古青州作者名: 作家odXs8U本章字數: 5466字更新時間: 2023-06-14 12:20:09
4、宋朝“三賢”與青州。
不知道是上蒼的澤惠,還是青州有幸,大宋朝廷,不僅開國皇帝趙匡胤與青州有不解之緣,其他重臣賢相,也大多與青州有故。在北宋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就有十九位宰相副宰相在青州任職,甚得后人稱贊的十三位賢臣,也在青州留下了深深的足跡。當時朝野有詩道:“宋汴人才無先后,東方作郡總名賢”,“朝廷擇相多從此”,“青州名宦宋時多”。
這些賢相良臣,在青州任職,大多都為青州留下了彪炳史冊的成就,贏得了青州人民的崇敬和愛戴。尤以歐陽修、范仲淹、富弼為杰出代表,被青州人尊為“三賢”。為了永記他們對青州做出的貢獻,當地人民自發為其修建了祠堂,取名“三賢祠”,將他們的業績,雕刻在了青州的大地上,將他們的形象,雕刻在了青州人民的心中。
(1)、歐陽修與青州。
歐陽修,字永叔,吉州(江西)永豐人,宋代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詩人,世稱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一生博學多才,人稱學富五車。他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并著有《歐陽修文忠公文集》;宋詞《踏莎行》和《醉翁亭記》,甚受世人歡迎。
除文學外,經學研究也不拘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辟之功,他編輯和整理的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種之多,撰寫的《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是至今最早的金石學著作。
歐陽修也是一位詩人,寫詩對山情有獨鐘,以山為情的詩比比皆是。在青州期間,也有許多山詩,其中“偷得青州一日閑,四時終日對潺暖。須知我是愛山者,無一詩中不說山。”“醉翁到處不曾醒,問向青州作么生。公退留賓夸酒美,睡余倚枕看山橫。”甚得后人傳頌。歐陽修的文才,備受世人推崇,文壇巨匠、天才詩人蘇東坡一生都尊他為師長。
歐陽修文學成果頗豐,著書繁富,可一生卻十分坎坷,他四歲喪父,隨叔父在隨州長大。年幼時家境貧寒,無力就讀,母親鄭氏就以荻畫地,教他識字,后來又借書讓其抄讀,叔父發現,他天資聰穎,借來的書往往不待抄完,就已成誦,而且作的詩賦,文筆老練,就對他的母親說:“這孩乃為奇人,他日必名重當世。”
公元一零三零年,即仁宗天圣八年,二十四歲的歐陽修參加殿試,中榜進士,次年,朝廷任他為西京(洛陽)留守推官,景佑元年(一零三四年),又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從此,開始了他的為政生涯。
歐陽修仕途之路并不平坦,因他性情耿直,狂放不羈,經常得罪朝中官吏,幾遭誣陷,多次被貶。由于皇上欣賞他的才干和作風,曾提拔他擔任過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并出任兵部尚書。但終遭排擠,被外放青州知州。年老以太子少師隱居鄉里。
青州人尊崇歐陽修,不僅僅是崇敬他的才華,更重要的是敬他有一顆愛民為民之心,他來到青州,推行了一種治州方針,“寬簡不擾,政得民惠,民得其便”,深受民間歡迎。熙寧二年,即公元一零六九年,麥收季節來臨,可天氣連陰,大雨不斷,致使水澇成災。歐陽修見百姓辛苦耕作的成果不能收獲,心急如焚,他戒齋三日,沐浴焚香,沉痛的書下《青州求晴祭文》,墾祈蒼天,施恩放晴,救一救這一方黎民。同時,他又向朝廷稟奏,請求免除災民一年的稅負,并給于救濟。朝廷雖然同意賑災,歐陽修卻遭到了部分京官的指責和非議。
天地之間有一桿秤,這秤就是老百姓,京官指責他,老百姓卻對他大加贊賞。
(2)、范仲淹與青州。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范仲淹一生酷愛讀書,年幼時為了勵志,曾多次去寺廟寄宿苦讀。長大后,當地的書籍不能滿足需要,便獨自到外地求學,二十三歲時,他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就讀,這里的書籍繁多,范仲淹如魚得水,有時讀起書來,竟廢寢忘食,不知晝夜。大中祥符七年,即公元一零一四年,真宗皇帝率文武百官到毫州朝拜大清宮,隊伍浩浩蕩蕩,轟動了全城,同學們全都跑到街上觀看,唯有仲淹閉門不出,只管埋頭讀書。有要好的同學過來勸他出去看一看皇帝,他頭也不抬,順口說了一句:“不急,將來再看不晚。”也就在這年秋天和第二年的春天,他參加了科舉考試,結果中榜進士,在崇文殿參加御試時,見到了皇帝,后來還榮幸的參加了御賜的宴席。
中進士不久,范仲淹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時間不長,又調任集慶軍節度推官,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仕途生涯。公元一零五零年十一月,為相期間,因改革朝政失敗,被貶外放,最后,來到了青州任職,結束了他傳奇的人生。
范仲淹在青州,幫助災民度過了饑荒,尋來藥方,治好了民間的病患,采取措施,解決了百姓困難,受到了青州人民的高度贊揚和愛戴。
青州人愛戴范仲淹,還不僅僅是因為他曾經為青州的百姓做過幾件好事,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他為政清廉,為人正派,一身正氣,剛正不阿。
范仲淹入仕不久,被調往泰州海陵西鎮做鹽倉監官,他來到鹽灘大堤,見鹽堤年久失修,坍圮不堪,潮水襲來,威脅泰州安全,于是上書江淮漕運張綸,痛陳厲害。張綸見書復意,奏準朝廷,任命范仲淹為興化縣令,負責治堰,堰圍竣工,老百姓就將這圍堰取名了“范公堤”。
天圣六年,晏珠發現了范仲淹的才干,推薦他升任了秘閣校理,這一職務,使他接觸到了朝廷的機密。這年,仁宗皇帝已二十歲,朝中大權仍掌握在六十多歲的劉太后手中,皇帝煩心,無從世事。冬至來臨,劉太后下旨,要仁宗和百官一起,在殿前給她磕頭祝壽。范仲淹得知消息,認為此事十分不妥,于是上表章疏,提出批評。
范仲淹的奏疏,使晏珠大驚。劉太后一手遮天,誰敢抗旨。晏珠害怕受到牽連,急忙找仲淹責備,范仲淹抗言:“受公推薦,怕盡職不周,使其難堪,不料獲罪。”晏珠無言,卻非常生氣。
回到家中,仲淹給晏珠又寫了一封信,詳盡申辯理由,后來索性又上一奏,懇請劉太后罷政。結果疏入不省,仲淹出判通州。三年后劉太后亡故,仁宗把他召回京師,派做右司諫。
早些時候,宰相呂夷簡靠討好劉太后起家,劉太后故,他又轉惡劉太后。狡詐行徑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遂宰相之職被免。由于呂夷簡在宮中關系甚固,不久,他又通過內侍閻文應重登相位,又與閻相互勾結,共同挑撥仁宗和郭后關系,因仁宗陷入情網,受奸臣挑唆,決定降詔廢后。
范仲淹聞訊,與御史臺官孔道輔等人,求見仁宗,為郭后申辯,仁宗關門不理,他們就在門外執銅環扣擊,結果惹惱仁宗,次日凌晨,仁宗降旨,貶仲淹去做睦州知州,其他求見之人,也全部離京外遷。
不久,范仲淹又從睦州轉任蘇州,時蘇州水災嚴重,范仲淹帶領民眾興修水利,因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出任開封知府。在京城,范仲淹見宰相呂夷簡為政不廉,利用對官員的任免大權,大肆收受賄賂,任人唯親,就繪制了一張“百官圖”,盡顯呂相用人丑態。圖至仁宗,丞相呂夷簡獲知,他不但不收斂其作為,反譏笑范仲淹迂腐。仁宗時年二十七歲,尚無子嗣。呂相獲知仲淹曾與人議論仁宗承嗣之事,就稟告了仁宗,結果觸怒仁宗,又將仲淹貶到了饒州。
到了寶元元年,甘州、涼州邊陲事起,夏人入侵,五十二歲的范仲淹恢復了天章閣侍制的職銜,掛帥出征。他到達延州后,整頓軍紀,大閱州兵,擇選了六位將領,分別率軍持續操練,并視敵人寡眾,更迭出御。他加固承平、永平等兵寨,招輯流逃,使羌漢人民相繼歸生。夏人聞訊,相互轉告:此次來的范小老子,胸中似有十萬甲兵,不可輕動。兩年后,北部邊境在范仲淹和韓琦等運籌之下,犯敵退卻議和,局勢平定。
范仲淹回到京城后,仁宗見朝綱無序,就令其和富弼、韓琦一起,制定方略,改革朝政。三人深知朝綱弊端,領命后很快制定了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意見。仁宗開始同意新政,并詔令實施,后來隨著改革的深入,觸動了許多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反對派的反攻,由于一次偶然事件,范仲淹他們陷入了被動,致使改革失敗,仁宗又下令廢除新政,并撤銷了范仲淹、富弼和韓琦的軍政要職,范仲淹又被貶到了那州做知州,后又轉至鄧州。
皇佑元年,范仲淹又從鄧州轉至杭州,在此期間,他出資購置良田千畝,著善者經營,收入用作濟貧,此舉,曾感動天下。
范仲淹不僅是一位職業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他傳世詩文有三百多篇,后人編有《范文正公集》,通行有《四部叢刊》,附有《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他吟青州的精句:“好山深會詩人意,留得夕陽無限時。”“飛泉落處滿潭雪,一道蒼然石壁開。”充溢著一股沖天豪氣,廣為青州人傳誦。
范仲淹來青州前,好友滕子京,千里修書求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他秉燭伏案,奮筆疾書,一氣呵成的《岳陽樓記》,大氣磅礴,驚世駭俗,成了我國歷史上熠熠生輝的千古杰作,現在讀來,仍令人感嘆不已: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屆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也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范仲淹離開青州,走完了光輝的一生。他人走了,精神和英名卻留給了人間,留在了青州大地上。他走后不久,人們就自發的為其修建了祠堂,以紀念這位文武兼備,品德高尚的賢臣良相。
到了民國年間,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來到青州,瞻仰了范公祠堂后思緒萬千,揮筆寫下了隸書石刻:
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范小老子,
憂樂關天下,愿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
范公不愧是前世良相,后世楷模。
(3)、富弼與青州
富弼,字彥國,洛陽人。有書載曰:少年篤于學,胸有大度,提筆成文。
天圣八年,也即公元一零三零年,他以茂才異等科及第,時年二十七歲。入仕后歷任知縣,簽書河陽(今河南孟縣)節度判官廳公事,通判絳州(山西新絳)等職,后因其才華出眾,受朝廷青睞,授職監丞監事,河陽判官。宋慶歷七年五月,以資政殿學士、給事中知青州,并兼東路安撫使,后由于在青州政績突出,直升副宰相,不久又升任宰相,成了國之重臣名相。
富弼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其睿智、才能、品德、和忠誠,備受后人崇拜。相傳在他少年時期,一次在大街上行走,有人過來悄悄告訴他說:“有人在背后罵你”,富弼馬上說:“你弄錯了,他是在罵別人”,那人又說:“人家指名道姓的罵你”,富弼想了一下說:“你一定弄錯了,被罵的人是和我同名同姓”。報信的人無奈,罵他的人也無奈。
富弼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的時代,大宋王朝的文人,向井噴一樣涌出,向范仲淹、司馬光、歐陽修、文彥博、蘇東坡、王安石等,都出在這個時代。這些人,通過科舉考試,都順利高中了進士,取得了功名,唯富弼不順,當時只中了一個秀才。這些文人聚會,富弼也參加,他不卑不亢,從容大度,不但人品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文才也受到了大家的贊揚。
富弼入仕后,范仲淹幫助他成全了婚姻家庭,并在皇帝面前極力推薦其才干,才得到了皇帝的欣賞。一次,他在處理山東州縣長官的問題上,和范仲淹發生了分歧,有人勸富弼說:“你太過分了,難道忘記了范先生對你的恩德。”富弼聽了后說:“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不能因為范先生對我有恩,我就不發表自己的看法。”范仲淹也說:“富弼不同俗流,我欣賞他。”富弼和范仲淹一起主持改革朝政時,一次到外地走訪,發現了一些貪贓枉法的官員,在審查監司名單時,范仲淹提筆勾掉了這些人,富弼在一旁看了,有些不忍,就對范仲淹說:“范公啊,你這一勾,可要好多人哭鼻子了,”范仲淹嚴肅的說:“彥國啊,不讓這些官員哭鼻子,那就會讓更多老百姓哭鼻子。”富弼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也贊成了范公的做法。
富弼還是一位勇敢善辯的外交家,慶歷二年,即公元一零四二年,富弼已升任知制誥,這年春天,契丹國趁夏人入侵之機,大兵壓境,揚言要以武力掃平中原,并向朝廷提出了三項要求,即:割地、和親、贈幣。朝廷欲派人去契丹談判,文武大臣都懼怕兇險,無人敢于前往。宰相呂夷簡推薦富弼,歐陽修等阻攔。富弼得知,毅然決定前往。
來到契丹,富弼了解到了他們發動戰爭的原因,大義凌然,據理力爭,誠懇,果斷而又堅決的陳述了兩國和者兩贏,戰者我勝,只要開戰,無論什么結果,契丹國王都無利可圖的現實。使契丹國王茅塞頓開,兩國和好如初。
在這期間,他的女兒去世,他毅然不顧,妻子生了兒子,他顧不上看一眼,就是家中來信,他看都不看就燒掉,隨從不解,他告訴他們:“看了信,徒亂人意。”
契丹談判大功告成,仁宗皇帝欲授他樞密副使,富弼力辭不受,皇帝問他,他說:“只要皇帝臥薪嘗膽,不忘邊患,多慮國政,就不用考慮我的職位。”仁宗更加敬重他。后來,仁宗派宰相來勸說,告訴他,任命他為樞密副使,并非是獎賞,是另有用意,富弼方才接受。
富弼來青州任職之時,正值黃河泛濫,溢口大災,大批的難民蜂擁逃至青州,致使青州街巷擁塞,秩序大亂。富弼見狀,決心救災民于水火。他一面勸說府衙官吏、富裕民戶,捐獻糧食,騰出房舍,安置災民,一面抽調災民中的青壯年,征集入伍,補充兵員。下令允許災民開墾荒地,使用林河資源自救。在富弼的努力之下,五十萬災民在青州得以安置復生。富弼老來在談自己一生成就時,一字不提大功傳世的契丹談判,卻念念不忘救五十萬災民于青州。
富弼成功接濟災民的消息,傳到了朝廷,皇帝大悅,特遣來使臣,到青州褒獎慰勞。
富弼在青州任職兩年,他愛民如子,和民眾打成一片,深受民眾愛戴。青州西南有一瀑水澗,澗深三丈有余,往年天旱,百姓都會聚集在這里,向蒼天求雨。富弼任職的這年,天遇大旱,他戒齋三日,沐浴更衣,親臨求雨現場,和百姓一樣跪倒在地上,向蒼天祈求,直到天降甘露為止。青州民眾見了,無不感動,他離任后,人們就在他求雨的地方,為其修建了一個涼亭,取名“富公亭”。
年老以后,富弼告老還鄉,臨終之前,他仍關心國家大事,給皇上上書,提醒皇上警惕鉆營小人。逝后,神宗皇帝輟朝三日,出祭文致奠,贈太尉,謚文忠,宋哲宗登基后,又親篆碑額:“顯忠尚德”,對富弼一生給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