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愛你就像愛吃卷筒粉
這是一段與卷筒粉有關的愛情。她和他是一起成長的同班同學,畢業后一起搞過體育,做過西餐,曾經賓客如云,也曾門可羅雀,最后倆人選擇了卷筒粉。那時,他們還在賣著自家研制的雞皮果醬,也就是本地特有的黃皮醬。他倆把這酸到一定境界的果醬拿到展會銷售,卻備受冷落,很多人不知道可以用這酸醬做什么。于是,她想起自己媽媽在老家愛做的卷筒粉,就嘗試著用卷筒粉裹著醬料讓大伙兒嘗,沒想到卻嘗出了好味道,很多人都搶著吃。從此,這對同學情侶就把卷筒粉當作了目標。她從“老娘”媽媽那里傳承了卷筒粉的手藝,他倆又一起改良了卷筒粉的包裝,塑料袋裝好長長一根卷筒粉,再裝進盒子里,像麥當勞的派,又有點像肯德基的墨西哥卷,打開來方便干凈,咬上一口,粉皮薄餡肉多,黃皮醬也包在了里面,酸酸爽爽,都是滿足。
至于他,從事工程建設、之前沒有半點廚師經驗,做卷筒粉就為了讓孩子吃得健康。他花半年時間創制了獨特的彩色卷筒粉,橘紅色、紫色、黃色……搭配起來就像彩虹鑲嵌在天空中,不過對吃貨而言,這彩虹比天上的更好,因為能填飽肚子。綠色是黃瓜,橘色是胡蘿卜,紫色是紫薯,黃色是玉米,他把蔬菜打成汁之后,再摻進米漿里頭。作為父親的他,就這樣解決了小孩不喜歡吃蔬菜的問題,也開創了自己新的事業。
所以一位卷筒粉老字號的阿姨說:“卷筒粉的好處就是門檻低,不用幾天就學會了,可是好不好吃,就看你把什么卷進了里面。”
卷筒粉,是我們這里的特色小吃。大米浸泡一整夜后用石磨磨成米漿,賣的時候,要一個平面光滑的蒸臺,一勺米漿鋪成薄薄的粉皮,有點像攤雞蛋,再卷入炒制好的各種餡料,頭菜碎肉、豆角碎肉甚至老友碎肉,最后淋上特制的醬汁,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關于卷筒粉的起源有兩種說法,有人說它源于廣東的腸粉。早在清代,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甚至傳說在乾隆游江南時,受了紀曉嵐的蠱惑,專門拐去粵西吃腸粉,當吃到這種“夠爽、夠嫩、夠滑”的東西時,乾隆贊不絕口說:“這米粉有點像豬腸子”。后來引入廣西,加工改造成為現在的卷筒粉。
不過這種說法并不是很可信。
馬伯庸曾總結民間美食四大家:聰明的諸葛亮負責創新,旅游大使乾隆帝擅長“無意之中”發現,跑路專家慈禧負責嚇唬廚師,“情急之下”把美食吃了;而朱元璋最可憐,總是“走投無路”地到處覓食。在百度上隨手一搜“乾隆”“贊不絕口”竟然有二十四萬多條結果,這清代末期才出現的腸粉也赫然在列。
而且雖然卷筒粉外形和廣東腸粉很像,但二者口味大不相同。腸粉以生料如牛肉、豬肉、蝦仁為主,餡料和粉皮一同用小籠蒸制,吃時再切成小段,是廣式早茶必不可少的食物;而卷筒粉則是先蒸制粉皮,然后再放餡料,且餡料多是素菜搭配肉末炒制而成,卷好后再配上好搭檔——黃皮醬,粉皮、餡料、醬汁三者起了化學反應,口感層次更為豐富。
因此,另一個說法是卷筒粉源自于越南,似乎更可信。它本是由華僑帶回來的一種越南小吃,因其口味得到了很多廣西人的認可和歡迎,就此在廣西扎下根來,久而久之后來也融入了不少廣西本土的東西,形成了現在的卷筒粉。
這廣西本土的東西,最特色的大概就是黃皮醬,豆漿配油條、咖啡配伴侶,這卷筒粉和黃皮醬也是天仙配。
山黃皮果俗稱“雞皮果”,因果實成熟時似雞皮而得名,據說最早制作黃皮醬的,是清兵入關后從中原逃到南寧定居的北方人,他們素有吃面醬的習慣,但當時南寧面粉很少,卻有豐富的水果資源。于是,有人就用制作面醬的方法來加工黃皮醬。還有一說,黃皮醬是桂系軍閥陸榮廷發明的,他喜歡吃家鄉的黃皮果,可果不易保存,他就做成了醬,每次吃狗肉,他一定要用黃皮醬做佐料。1907年,陸榮廷因鎮壓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有功”,被清政府提為廣西提督。陸榮廷遂在家鄉武鳴大擺“狗肉宴”,沒想到家廚一時疏忽,忘了準備黃皮醬,陸榮廷大為惱火,把家廚罵了個狗血淋頭,從此黃皮醬的名氣就更大了。再后來黃皮醬遇到卷筒粉,不同的人就把不同的心意卷進去,粉和醬一起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