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爸爸的荔浦芋扣肉

“你爸從老家回來了?”每次餐桌上出現這道菜,家里的豬隊友就非常聰明起來。因為老家是荔浦,從小在學校里介紹家鄉,別人的畫風是這樣的:“我的老家是革命老區百色”“我的老家是太平天國起義的地方桂平”……輪到我這就變成了:“就是那個特別好吃的扣肉,荔浦芋扣肉啊!”

大概全國人民知道它,還得拜劉羅鍋所賜。在當年也是萬人空巷的電視劇里,宰相劉羅鍋嘗到了廣西進貢的荔浦芋,這個美味啊!他心想:不行,不能讓乾隆皇帝這個吃貨吃到,他喜歡上了,還不得常常要吃?這不加重當地人民負擔嗎?于是劉羅鍋就把染色用的另外一種薯代替了荔浦芋頭……當然后來又是和珅使壞,乾隆還是吃到了真正的荔浦芋,又是贊不絕口,又是荔浦芋名聲大噪。

在傳說里,荔浦芋本是饑荒之年,神仙變出來給百姓裹腹的食品,而實際上從福建引種的芋頭,在荔浦找到了最適合的氣候土壤,成為特殊的一支,廚師們又把這芋頭和扣肉搭配成天造地設的一對。據說徐霞客游歷桂林,一天傍晚,饑腸轆轆的他來到路邊小酒店,也曾品嘗荔浦芋扣肉,自然也大快朵頤,贊不絕口。到了1936年桂系白崇禧用這道菜來招待了牙齒不好的蔣介石,蔣介石吃后繼續贊不絕口……特地指出牙齒不好,可以想見這道菜的特色:香味濃郁、口感軟糯,用這里的土話說,就是特別mong。

至于在我們家,荔浦芋扣肉早成了常備菜、拿手菜,特別是逢年過節,以及老爸從家里探親回來。一碗扣肉,一般是先吃完芋頭,再吃瘦一點的肉,最后肉末撈點汁拌飯……麥兜吃感恩節大餐時,感嘆那只大火雞,陪伴麥兜一家的時間比自己活著的時間還長,一碗家鄉來的荔浦芋扣肉雖然沒有感恩節火雞那般天長地久,但同樣可以陪一家人好幾個晚餐,一邊吃一邊聊聊老家的新鮮事。

余光中說: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在年少時的我心里,如果郵票換成芋頭,也是成立的。那時候奶奶還在,家里的堂哥一家奉養老人,雖然不寬裕,偶爾爸爸回老家,也拿了滿滿一袋土特產來:柑桔、柿餅、馬蹄、艾葉粑粑和這最有名的荔浦芋,而且常常是家里鄉親各家各戶給的,爸爸也愿意背著重重的一大袋,早早出門坐長途客車花差不多一天回到城里。

等到了家,來不及好好休息,就把芋頭削皮、切塊,下油鍋炸了,因為芋頭太大,又容易放壞。做好芋頭塊再找來半肥瘦的大塊肉,也切成和每塊芋頭一般大小,然后上鍋隔水蒸。其實那時候爸爸為了省事,一般不油炸扣肉,反而對我說:“這才是正宗荔浦芋扣肉。”但我也毫不在意,早眼巴巴地等著蒸好,一掀開鍋,光是嗅那滿屋的香氣就已經心滿意足。

而如今奶奶早已不在,老家依舊是堂哥一家,但是也不愛種這芋頭,爸爸說“因為芋頭的根淺,等到成熟時,常常一個路過的人就能把芋頭拔了去,所以種起來不劃算。”再后來,即使通了高速公路有了更快捷的大巴,年紀越來越大的爸爸卻也不那么樂意扛著沉甸甸的大袋回來,畢竟現在想吃什么,哪里買不到?

最近兩年回老家,爸爸干脆拿的是堂哥的兒子在工廠做的荔浦芋扣肉罐頭。依舊是炸過的芋頭,甚至炸得更好的扣肉,依舊一塊芋頭一塊扣肉間隔擺好,但是少了爸爸一邊炸芋頭一邊對工序復雜的抱怨,少了等一整天才能看它出鍋的急切,荔浦芋扣肉反而變成我減肥的大敵:太油太膩,我就吃一塊好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荆州市| 柞水县| 石狮市| 晋中市| 林芝县| 扬州市| 怀宁县| 平武县| 呼图壁县| 乃东县| 华蓥市| 刚察县| 侯马市| 油尖旺区| 临海市| 隆安县| 新密市| 息烽县| 绥阳县| 桑植县| 小金县| 隆尧县| 台北市| 广南县| 上林县| 定远县| 高阳县| 康定县| 永安市| 秦皇岛市| 拜城县| 惠东县| 白沙| 宾川县| 许昌市| 天津市| 岢岚县| 腾冲县| 樟树市| 棋牌| 夏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