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賓陽酸粉絕非假貨代言

小琴姑娘是愛吃女青年里的異類。時下里年輕媽媽們做烘焙,無非是和孩子一起有個互動,做出個蛋糕好曬曬朋友圈;還有些戀愛中的女孩,洗手做羹湯也多半是為了在男朋友或者是男朋友的朋友前露一手,顯示自己出得廳堂下得廚房。

小琴姑娘的愛好和她們都不一樣,調咖啡的時髦,煲雞湯的閑適,都不是她的菜,她喜歡的是粉,而且是賓陽酸粉。正好在哪個蒼蠅小店里偶爾吃上了,就一見如故、一吃上癮,用她自己的話說:“一個月30天倒有25天的早餐是酸粉,剩下那幾天是因為周末睡懶覺,根本沒吃早餐。”一旦愛上這味道,怎么也不滿足,小琴姑娘干脆說走就走,背起行囊直接去到了發源地——賓陽,學做酸粉。

說起賓陽,區內人往往最先想到了假貨,所謂“賓陽貨”一度成為了假貨代名詞,越傳越離譜的段子里:用土豆做雞蛋、用紙皮做燒鴨、用涼粉做塘角魚,甚至有傳說穿著那里出產的皮鞋下雨天走著走著就只剩下襪子了……這或許和賓陽很多人很早就開始做生意有關,良莠不齊,難免泥沙俱下,假貨是有,但其實沒這么離譜,現在更是被治理查處得越來越少了。

而這賓陽酸粉更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相傳北宋時,狄青率部南征儂智高來到賓州(今賓陽),在此居留期間,狄青部下多為北方人,不喜米飯,要吃面條。精明的賓州人將大米浸泡后磨成漿再蒸成粉,配上鹵水肉片等作料送到營中。此后將士水土不服,賓州人又把米蒸好切成薄薄的粉片,配以米醋、酸黃瓜和一些鹵肉炸條,將士們吃后胃口大開,神清氣爽,從此這種有提神、消暑、止渴、開胃、祛濕除熱功效的粉被稱為酸粉,代代相傳,經久不衰。

不過這樣的傳說和桂林米粉、粉餃之類大同小異,太過類似,總結下來就是北方人來南方后想吃面條,想方設法把大米改造成了米粉。

賓陽酸粉的另一個傳說與孝道有關:當時有一位孝順的媳婦,家婆生病了,沒有胃口還不能吃硬食物,媳婦就把米磨成粉,和著水蒸成滑滑軟軟的粉片兒,再配上糖醋以及一些小食,家婆的胃口大開,病很快就好了,酸粉也由此流傳開來。

這看似簡簡單單的一碗粉,卻是一個個精確環節相扣而成。

首先它的粉就與眾不同,不是圓粉也不是長條的,更像涼皮兒。蒸粉時把大米磨成的米漿均勻地鋪在蒸托上,用蒸籠蒸熟,再將粉條翻出,晾疊。米漿要磨得不稠不稀,鋪托時要鋪得均勻且不厚不薄,起托時把整塊粉條從托中范出,晾于竹竿上,冷卻后才能疊成長形卷條。不論哪個環節出了錯漏,切出來的粉條就有可能不再爽滑鮮嫩。

此外,賓陽酸粉必須要放波肉,所謂波肉,是用瘦豬肉裹上雞蛋、面粉后放進油鍋油炸而成,外表有點像油條,吃起來表層酥脆,內里鮮香。除了波肉,實誠的店家還會勺上燒腸、炸豬排、牛鍋燒、酸黃瓜、酸蘿卜等等,最后澆上秘制的醬汁和調糖醋。

這醬汁和醋汁更是賓陽酸粉的精髓,醋汁用冰糖和醋調成,配比往往是店家經過多年摸索確定,冰糖多一分則過甜,醋少一分則不夠開胃,味道恰到好處。所有食材切好放入碗里后,澆上畫龍點睛的醬汁和調糖,橙紅的醬汁、嫩白的粉條、透紅的牛肉巴、金色的炸肉、青翠的酸黃瓜、火紅的辣椒組成了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賓陽酸粉。吃上一口,米粉爽滑細膩,酸黃瓜清新開胃,波肉、燒腸、豬排的份量很足,泡在酸甜汁里后別有一番風味,卻依然脆香可口,滿滿都是滿足。

小琴姑娘到賓陽學習時,學蒸粉,學炸波肉,特別在當地傳承人店里學調汁。好像在實驗室里做科學實驗似的,從早到晚,熬了幾個通宵,才慢慢掌握了其中的奧妙。如今,小琴的店在南寧開了兩家,也有愛好者上門求教,她希望能開連鎖店,讓更多人知道賓陽不再為假貨代言,而是酸酸甜甜好味道的酸粉之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辛县| 墨竹工卡县| 景谷| 滦南县| 金秀| 开封市| 德阳市| 阜宁县| 龙山县| 红河县| 克拉玛依市| 宜宾县| 平定县| 灵川县| 新龙县| 台南市| 靖宇县| 黄梅县| 松潘县| 浏阳市| 日喀则市| 高青县| 叙永县| 新安县| 丹阳市| 灵寿县| 台东县| 西充县| 固镇县| 灯塔市| 故城县| 泸定县| 义乌市| 朝阳县| 凤翔县| 射洪县| 宁南县| 财经| 英吉沙县| 田林县|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