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前言
《文心雕龍》在我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我國第一部體系嚴密、體裁宏大的文學理論專著,能幫助后世學者文人們更深入地研究文學批評、文章學以及修辭學,具有非常寶貴的閱讀價值。
本書作者劉勰,字彥和,南朝梁代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和文學批評家。他三十二歲時開始寫《文心雕龍》,歷時五年。關(guān)于“文心雕龍”四個字的由來,作者在最后一章《序志》里做了一番解釋。“文心”的意思就是文章的用心;“雕龍”二字,從字義上講是雕刻龍紋,具體來講就是寫文章必須講究修辭和文采。可見,這本書主要談?wù)摰木褪菍懳恼碌脑瓌t和方法。
本書共有五十篇,從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上可以劃分為五個部分,即總論、文體論、創(chuàng)作論、文學評論、序志。
第一部分為總論,共五篇,作者稱之為“文之樞紐”,也就是文章的關(guān)鍵。包括《原道》《征圣》《宗經(jīng)》《正偽》《辨騷》五篇。作者論述為“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jīng),酌乎緯,變乎騷”,也就是說,這本書探索了“道”的本質(zhì),以孔子等圣人為老師并效法他們,在寫作體制上以經(jīng)書經(jīng)典作為參考,在文采修辭方面則從讖緯之學中斟酌摘取,在創(chuàng)新和變化方面參考楚辭《離騷》。
第二部分為文體論,共二十篇,作者稱之為“論文敘筆”,也就是有韻文和無韻文。包括《明詩》《樂府》《詮賦》《頌贊》《祝盟》《銘箴》《誄碑》《哀吊》《雜文》《諧隱》《史傳》《諸子》《論說》《詔策》《檄移》《封禪》《章表》《奏啟》《議對》《書記》。其中從《明詩》到《諧隱》這十篇為有韻文,從《史傳》到《書記》這十篇為無韻文。這一部分篇章的論述形式,用作者的話可概括為“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也就是說,首先推求各體的來源,敘述它的流變;解釋各體的名稱,以闡明它的意義;選擇各體有代表性的作品來確定論述的篇章;提出對各體的寫作要求,上升到理論高度,構(gòu)成系統(tǒng)。
第三部分為創(chuàng)作論,共十九篇,作者稱之為“剖情析采”,也就是剖析情理,研討文采。包括《神思》《體性》《風骨》《通變》《定勢》《情采》《熔裁》《聲律》《章句》《麗辭》《比興》《夸飾》《事類》《練字》《隱秀》《指瑕》《養(yǎng)氣》《附會》《總術(shù)》。這一部分主要是講如何寫作,具體來說就是剖析文章的情理,探討文章的文采,談?wù)搶懽鞯臈l理,即“剖情析采,籠圈條貫”。
第四部分為文學評論,共五篇,主要是雜論與文學相關(guān)的其他方面。包括《時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其中,《時序》是文學史,講述各時代文學的興盛與衰廢;《才略》是作家論,對歷代作家的成就和優(yōu)缺點分別進行了褒揚與貶抑;《知音》是鑒賞論,指出公正鑒賞的不易;《程器》是作家品德論,討論作家的品德才干問題。其中關(guān)于《物色》一篇的位置,一直是有所爭議的。因為這篇直接談到寫作方法,講情與景的關(guān)系,一些學者認為它的內(nèi)容屬于“剖情析采”,應(yīng)當列在《情采》之后,《聲律》之前。
第五部分,也就是本書的最后一篇《序志》,起到統(tǒng)馭全書各篇的作用。它先解釋書名,然后講這本書的寫作目的,接著講全書的結(jié)構(gòu),最后指出了這本書的缺點、論述特色。因此,排除這篇不算,整本書說明文章功用的,是前四十九篇。
最后再說一下每篇結(jié)尾的“贊曰”。在《頌贊》一篇里,作者提到“贊”的作用是說明和輔助,例如司馬遷的《史記》,在每篇的末尾都會有個評語,即“太史公曰”,司馬遷的這個評語大多寫篇外之意,提出新看法、新觀點;到了班固創(chuàng)作《漢書》,便改稱為“贊曰”,是用簡潔的話對篇章內(nèi)容進行總結(jié),或贊美,或貶斥。本書每篇末尾的“贊曰”基本都是對前文內(nèi)容的一個總結(jié),偶爾也會表達出一些新意。
本書在校譯之時,以周振甫先生編著的《文心雕龍今譯》為底本,并參考了其他多個版本,注釋精準,譯文通暢,還對難字偏字作了注音,以幫助讀者輕松地閱讀和理解原文。由于篇幅限制,本書所作注釋只針對原文中難讀、難理解的字,而對于能夠通過譯文理解的字詞,便不作多余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