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神道闡幽[1],天命微顯[2],馬龍出而大《易》興[3],神龜見而《洪范》耀[4]。故《系辭》稱“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5]之”,斯之謂也。但世夐[6]文隱,好生矯誕[7],真雖存矣,偽亦憑焉。
【注釋】
[1]神道:指《原道》中講的“神理”,即神妙的道理或啟示。闡幽:與“微顯”相對,使幽深隱藏的顯露出來。
[2]天命:自然的規律、法則。微顯:顯現微妙之處。
[3]馬龍出而大《易》興:馬龍即龍馬,體形像馬,但卻是龍的頭和爪,身上有鱗片,乃祥瑞之獸。相傳龍馬從黃河里負圖而出,伏羲照著河圖制成了八卦,后來周文王為八卦作爻辭而創作《周易》。
[4]神龜見而《洪范》耀:傳說大禹時,有神龜出于洛水,其甲殼上負有洛書。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范》。
[5]則:仿效,效法。
[6]夐(xiòng):久遠,長久。
[7]矯誕:詭詐虛妄的假托。
【譯文】
幽深的道理一定要闡明清楚,微妙的天道啟示一定要顯現出來。龍馬背負著河圖從黃河里出現,重要的《易經》便這樣興起了;神龜背負著洛書從洛水中出現,《洪范》九疇便綻放出光彩。因此,《易·系辭》里說:“黃河里出現河圖,洛水里出現洛書,圣人效法它們創作了經書。”講的就是這些道理。但因為年代十分久遠了,文辭的記載隱晦不清,就容易產生一些不實的假托荒誕之事。因此,在這些文字里面,雖然真實的東西保存下來,但假的也憑借它們存留了下來。
【原文】
夫六經彪炳[1],而緯候稠疊[2];《孝》《論》昭晰[3],而鉤讖葳蕤[4]。按經驗緯,其偽有四:蓋緯之成經,其猶織綜[5],絲麻不雜,布帛乃成;今經正緯奇,倍摘[6]千里,其偽一矣。經顯,圣訓也;緯隱,神教也。圣訓宜廣,神教宜約,而今緯多于經,神理更繁,其偽二矣。有命自天,乃稱符讖[7],而八十一篇[8]皆托于孔子;則是堯造綠圖[9],昌制丹書[10],其偽三矣。商周以前,圖箓[11]頻見,春秋之末,群經方備;先緯后經,體乖[12]織綜,其偽四矣。偽既倍摘,則義異自明,經足訓矣,緯何豫[13]焉?
【注釋】
[1]六經: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儒家六經,即《詩經》《書經》(即《尚書》)、《禮經》《易經》(即《周易》)、《樂經》《春秋》。彪炳:文采煥發的樣子。
[2]緯候:緯書與《尚書中候》的合稱。亦為緯書的通稱。稠疊:稠密重迭。
[3]《孝》《論》:即《孝經》和《論語》。昭晰:清楚明白。
[4]鉤讖(chèn):指緯書和讖語。配合《孝經》的緯書有《鉤命訣》,配合《論語》的緯書有《比考讖》《撰考讖》等。葳蕤:草木茂盛的樣子,這里是指讖緯眾多紛亂。
[5]織綜:經緯線交織。
[6]倍摘:錯亂抵牾(wǔ)。
[7]符讖:符圖讖緯的統稱,泛指各種預言未來的神秘文書。
[8]八十一篇:《河圖》九篇,《洛書》六篇(說自出于黃帝至周文王的本文),又別有《河圖》和《洛書》三十篇(說自初起至孔子九位“圣人”增演的),還有《七經緯》三十六篇。
[9]堯造綠圖:據《尚書中候握河紀》中記載,堯在黃河、洛水邊筑壇祭祀時,有龍馬銜出赤文綠地的河圖獻給堯帝。由此看來,“綠圖”并非堯所創造。
[10]昌制丹書:據《尚書中候我應》中記載,赤色雀銜著丹書飛到周文王姬昌住所的門戶停下來,將丹書賜給了周文王。由此看來,“丹書”并非姬昌所創造。
[11]圖箓(lù):圖讖符命之書,如《河圖》《洛書》等。
[12]乖:違背。
[13]豫:參與。
【譯文】
儒家的六經文采煥發,十分鮮明照人,而與之相對應的緯書卻是十分煩瑣無章;《孝經》《論語》等著作論述得十分昭著明晰,但負責解說它們的《鉤命訣》《八讖》等卻十分雜亂。根據經書來檢驗緯書,可以證明緯書是偽托的憑據有四點:用緯書來配經書,就好像用經線和緯線配合著來織布帛一樣,每個細節都要保證絲和麻不相混雜,這樣麻布或絲帛才能織成;而現在的情況是,經書規規整整,緯書卻是十分詭奇,二者彼此意思背迕,相差十萬八千里,這是證明緯書是偽托的憑據之一。經書的內容明顯,因為它是圣人用世事來對世人進行訓言教育;緯書的內容隱晦,因為它是神靈用神秘的現象來教導世人。圣人對人世的訓言本應該詳細繁多,神靈的說教本應該簡約稀少,而現在緯書的文辭反而比經書還多,神靈講述的道理更加繁多復雜,這是證明緯書是偽托的憑據之二。意旨要由上天而降,才可以叫作符命預言,可是有人說八十一篇緯書的作者都是孔子,這就像是在說唐堯制綠圖、周文王姬昌制丹書一樣荒謬,這是證明緯書是偽托的憑據之三。在商代和周代以前,符命圖讖就已經頻繁出現了,但是許多經書是到了春秋末年才逐漸完備的。如果說先有緯書后有經書,這就違背了經緯交織時先上經線后上緯線的自然規律了。這是證明緯書是偽托的憑據之四。偽托的緯書既然跟經書相抵觸,那么很明顯,緯書和經書的意義自然就不同了。圣人創作的經書已經足夠成為后世的準則以教導世人,緯書為什么還要去參與呢?
【原文】
原夫圖箓之見,乃昊天休命[1],事以瑞圣,義非配經。故河不出圖[2],夫子有嘆,如或可造,無勞喟然。昔康王《河圖》,陳于東序[3];故知前世符命[4],歷代寶傳,仲尼所撰,序錄而已。于是伎數之士[5],附以詭術,或說陰陽,或序災異,若鳥鳴似語[6],蟲葉成字[7],篇條滋蔓[8],必假孔氏;通儒討核[9],謂起哀平[10],東序秘寶,朱紫亂矣[11]。
至于光武之世,篤信[12]斯術。風化所靡[13],學者比肩,沛獻集緯以通經,曹褒[14]選讖以定禮,乖道謬典,亦已甚矣。是以桓譚[15]疾其虛偽,尹敏[16]戲其浮假,張衡[17]發其僻謬,荀悅[18]明其詭誕:四賢博練,論之精矣。
【注釋】
[1]昊天:蒼天。休命:美善的命令,多指天子或神明的旨意。
[2]河不出圖:黃河當中沒有出現河圖。古代相傳每當圣明之世時,黃河便出現河圖,因此黃河不出河圖時則不是圣明之世。
[3]昔康王《河圖》,陳于東序:《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是說周康王把《河圖》等放在東廂房。康王:姬姓,名釗,周武王姬發之孫,周成王姬誦之子,西周第三位君主。
[4]符命:上天預示帝王受命的符兆。
[5]伎數之士:古稱醫、卜、占等人為方伎或術數之士。
[6]鳥鳴似語:《左傳·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大廟,曰:‘譆譆!出出!’鳥鳴于亳社,如曰‘譆譆’。甲午,宋大災。”意思是,有鳥怪鳴于宋國的亳社,這是宋國將要發生災難的預兆。隨后宋國發生大火,這是“鳥鳴于亳社”的應驗。
[7]蟲葉成字:《漢書·五行志》:“昭帝時,上林苑中大柳樹斷仆地,一朝起立,生枝葉,有蟲食其葉,成文字,曰‘公孫病已立’。”說的是,漢昭帝時,上林苑中有蟲吃柳樹葉,形成“公孫病已立”幾個字。“公”指漢昭帝;“孫”指漢宣帝,宣帝原名“病已”。
[8]篇條:篇章。滋蔓:生長蔓延,常喻禍患的滋長擴大。
[9]通儒:指通曉古今、學識淵博的儒者。討核:研討并加以綜合考查。
[10]哀:漢哀帝劉欣。平:漢平帝劉衍。
[11]朱紫亂矣:出自《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意思是說,我厭惡用紫色頂替紅色,厭惡用鄭國的音樂擾亂雅樂,厭惡以巧言善辯的嘴巴來傾覆國家的人。朱:正色。紫:間色。后以“朱紫”喻正與邪、是與非、善與惡。
[12]篤信:忠實地信仰,深信不疑。
[13]靡:隨風而倒。
[14]曹褒:東漢時期魯國薛人。
[15]桓譚:東漢學者,因堅決反對讖緯神學,“極言讖之非經”,被光武帝目為“非圣無法”,險遭處斬。
[16]尹敏:東漢初期反讖緯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17]張衡:東漢學者,曾指斥緯書的謬誤。
[18]荀悅:東漢史學家、政論家,思想家。著有《申鑒》5篇,抨擊讖緯符瑞。
【譯文】
河圖、洛書等圖讖符命之書的出現,體現了蒼天美好的旨意,這些事作為祥瑞啟示,本身是為了預兆圣人在世,而并不是為了配合經書的。所以,當黃河里不再出現河圖的時候,孔子便有所感嘆,假如可以隨意偽造這類祥瑞之事,那孔子也就不需要費神去唉聲嘆氣了!從前周康王曾把河圖陳列在東廂,因此可以知道有關前世圣王的天降符兆,后世人把它當作珍寶而代代相傳,孔子編撰著述,不過是客觀地敘述記錄下來而已。于是,那些有方技的術士之流,就用詭詐的方法來牽強附會。有的談說陰陽鬼怪變化多端,有的預言災難變異危言聳聽,還有什么鳥雀的叫聲像人說話呀,蟲子吃樹葉變成了文字呀,五花八門的緯書到處滋生蔓延,而且都必定要假托孔子的名義。學識淵博的儒者通過討論核查,認為這些緯書起源于西漢哀帝和平帝時代。從此以后,河圖、洛書這些古代帝王珍藏的寶物,便跟那些緯書邪正相雜、真偽難辨了。
到了東漢光武帝的時候,由于光武帝本人對讖緯之術深信不疑,這種政治教化影響很大,追隨者爭先恐后,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之下,研究讖緯之學的人數不勝數,可以說是比肩接踵。沛獻王劉輔雜就收集一些緯書來解釋經書,曹褒則依據舊典雜選以讖書為基礎來制定禮儀制度,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已經相當過分了。所以桓譚痛恨讖緯的虛偽不實,尹敏嘲諷讖緯的浮妄虛假,張衡揭發讖緯的乖僻荒謬,荀悅指明讖緯的詭詐偽托。這四位賢人的學識都非常淵博,他們對于讖緯缺點的論述已經非常精辟了。
【原文】
若乃羲農軒皞[1]之源,山瀆鐘律[2]之要,白魚赤烏之符[3],黃金紫玉[4]之瑞,事豐奇偉[5],辭富膏腴[6],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來辭人,采摭[7]英華。平子[8]恐其迷學,奏令禁絕;仲豫[9]惜其雜真,未許煨燔[10]。前代配經,故詳論焉。
【注釋】
[1]羲農軒皞:伏羲、神農、軒轅黃帝、黃帝子少皞。源:源頭,指以上的傳說。
[2]山瀆鐘律:緯書中的重要內容。
[3]白魚赤烏:《史記·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云。”說的是,周武王渡黃河的時候,船行到河中間,突然有一條白色的魚跳到了他的船上。武王俯身把魚撿起來,用以祭天。渡過黃河之后,又有一團火從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不停地轉動,最后變成一只紅色的鳥,它的叫聲響徹云霄。符:古代稱祥瑞的征兆。
[4]黃金紫玉:《禮緯·斗威儀》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君主乘著金德而天子,就會有黃銀紫玉出現。
[5]奇偉:奇特怪異。
[6]膏腴(yú):比喻文辭華美。
[7]采摭(zhí):采集摘錄。
[8]平子:張衡的字。
[9]仲豫:荀悅的字。
[10]煨燔:燒毀。
【譯文】
至于緯書中關于伏羲、神農、黃帝、少皞故事最早的傳說,山川和音律的靈應相合,白魚跳進周武王船中、流火在周武王屋上變為赤色烏鳥的符驗,以及黃銀與紫玉的祥瑞顯現,有關這些事件的記載,不僅內容上廣泛且奇異瑰偉,還有豐富的華麗辭采,它們對經書雖然沒有什么益處,但是對于文章的創作卻有一定的幫助。所以,后來的作者們在創作的時候,常常采摘其中的精華辭藻或典故來幫助描寫。張衡因擔心緯書可能會迷惑后人,致使他們在學習時走歪路,曾上奏天子請求禁絕讖緯之書;荀悅則感到惋惜,因為他覺得緯書中可能還混雜著有價值的真實資料,而不贊成把它們全部焚燒了。因為前代人的緯書是用來配合經書的,所以在這里有必要對緯書進行詳細論述。
【原文】
贊曰:榮河溫洛[1],是孕圖緯。神寶藏用[2],理隱文貴。世歷二漢,朱紫騰沸。芟夷譎詭[3],采其雕蔚[4]。
【注釋】
[1]榮河溫洛:《尚書中候·握河紀》:“帝堯即政,榮光出河。”《周易乾鑿度》:“帝盛德之應,洛水先溫。”緯書里稱黃河發光、洛水溫時才有《河圖》《洛書》出現。
[2]藏用:指潛藏著的功用。
[3]芟(shān)夷:鏟除,除去。譎(jué)詭:怪誕。
[4]雕蔚:形容文理精密,文辭華美。
【譯文】
總而言之:光芒榮耀的黃河,溫暖的洛水,是它們孕育出了《河圖》和《洛書》。這些神奇的寶物里往往蘊藏著巨大的用途,內容道理深刻隱晦,但文采十分可貴。可是經過了西漢和東漢兩個朝代,出現了偽托的讖緯,它們攪亂了經書,就好像朱色和紫色摻雜在一起一樣混亂不堪。我們應當剔除緯書中那些欺詐詭異的部分,只吸取采納其中富有文采精華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