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種不同的人,但今日,世界舞臺為什么只剩下我們自己?我們是如何登上食物鏈頂端,成為萬物之靈的?展望未來,超越人類智慧的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和更高級的經濟增長,會把人類最終帶向何方?當人的感覺、情緒、想法都服從算法,我們該何去何從?反觀當下,科技顛覆、生態崩潰和核戰爭迫在眉睫,自由主義的故事體系面臨崩潰,我們的文明將發生哪些轉折性的變化?如何才能重建人類的全球認同,應對未來?
(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 ·人類故事 ·69.4萬字
《第三種黑猩猩》是戴蒙德“人類大歷史三部曲”的序曲,是一部追尋和預測人類興衰史的通俗讀物。書中認為,人類與世界上兩類黑猩猩的基因相似程度達到了98%,因此人類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第三種黑猩猩”。但是人類對生死的理解,對語言、文化、藝術、農業的發展卻使得人類有別于動物,這些特質推動人類建立社會,并實現政治、經濟的發展,但是有些人類從動物祖先繼承來的某些特質將會有可能最終造成人類社會的“自我毀滅”。全書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生動地簡述了幾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第二部分探究人類生死循環變化及哪些變化為人類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第三部分探討人類最終異于動物的文化特征,不僅包括值得我們自豪的語言、藝術、農業等方面的形成和發展,還有關于吸煙、酗酒、吸毒等人類的污點。第四部分探討人類可能走向毀滅的兩種特質:對外族的排斥及對環境的破壞。最后一部分呼吁人們意識到自己有別于動物、卻極類似于動物的特質,揚善避惡,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書為《第三種黑猩猩》的簡明版,在完全保留其核心觀點和論據的基礎上,適當略去了部分晦澀難懂的論證,添加了一些通俗生動的例子,排版也更加親和、明朗,希望將原書的觀點用更簡明的方式呈現給大眾,特別適合學生和非專業讀者閱讀。
(美)賈雷德·戴蒙德著 麗貝卡·斯黛芙奧夫改寫 ·人類故事 ·12.4萬字
我們的所有行為以及所思所想都是在腦的控制下產生的,腦就是理解人類行為的一把鑰匙。從早期的顱相學用顱骨的隆起來評價他人,到如今的腦成像技術能夠清楚地看到腦的各個部分;從還是一個胚胎時的渺小,到發展出腦復雜的世界;從意識、記憶、情緒、睡眠、運動、感覺等方面,到對永生的追求與推測,本書涵蓋了有關腦科學的方方面面,用簡單有趣的語言為你呈現了整個宏大的腦內宇宙。可以說,本書是一本絕佳的腦科學入門書。
(英)阿馬爾·阿爾查拉比 馬丁·特納 沙恩·德拉蒙特 ·人類故事 ·10.8萬字
不久前,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一項面向全球的調查表明,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處于營養失衡狀態。所謂營養失衡,包括兩方面: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前者一般出現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而后者在發達國家更為常見。營養失衡正以各種形式在世界各地蔓延,貧困和富裕國家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在此背景下,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提高,越來越重視飲食健康,均衡營養成為當下大家都很推崇的生活觀念。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無處不在的新媒體,都在向我們普及真真假假的營養學知識,絕大多數專家和營養師往往強調膳食搭配的重要性,而很少從整體上考量營養與健康的關系,其實,這也是一種失衡。這本書旨在系統地講解營養學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樹立平衡營養學的觀念,厘清均衡營養對健康的重要作用,并意識到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均衡營養是未來社會的一場生活革命。
(美)馬勝學 ·人類故事 ·14.4萬字
它有著黝黑丑陋的外表,它是那些曾經統治地球的生物高度濃縮后的遺跡,它用燃燒所得的一切構建著我們的世界,使之充滿了光明和動力。煤就是這樣,提供了足以改變世界的能量,卻也有著不可預知的危險,讓使用它的人付出高昂的代價:無數礦工地獄般的悲慘生活,世界范圍內嚴重的環境污染……一度讓人把它與疾病、死亡和魔鬼聯系在一起。這本書里,煤就像一個被束縛的黑色精靈,撩開中世紀神秘的面紗,讓我們看到:在生存環境黑暗惡劣的礦井里,那些致命的毒氣如何出其不意地置人于死地?19世紀的曼徹斯特,在以煤為燃料的巨大生產能力的驅動下,成了怎樣一個污水橫流、黑暗混亂的重工業城市?美國的工業化進程從哪里開始?
(美)巴巴拉·弗里茲 ·人類故事 ·11.1萬字
發生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是英國歷史上的一個關鍵點,并導致了深遠的社會變革。隨著革命性制造技術的出現,生產率迅速提高,蒸汽機成為可靠動力的來源,最初一批鐵路為工業建設提供支撐。人們從農業轉向工商業,城市不斷發展,但污染和擁擠環境帶來的疾病也成為了新的問題。許多人因為新機器的誕生失去了工作,另一方面,工廠的工作條件和工資水平也十分堪憂。隨著中產階級的繁榮,工人群體動蕩不安,對工人的剝削導致了工會和抗議運動的發展。本書分析了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特征,以及工業化向其他國家擴散的過程。作者還關注了技術和商業組織的變化及其對不同社會階層和群體的影響。
(英)羅伯特·C.艾倫 ·人類故事 ·6.7萬字
202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珍妮弗·杜德納和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兩位科學家,獲獎原因是她們開發出基因組編輯方法,提出一種被稱為CRISPR-Cas9的方法,該方法可用于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該獎項不僅僅是對一項成就的認可,似乎也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一方面,CRISPR之所以是繼DNA結構后最為重要的發現,是因為CRISPR不僅像我們闡釋雙螺旋結構時一樣解釋了世界,也讓改變世界變得簡單。這些基因剪刀將生命科學帶入了新時代。另一方面,這標志著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兩名女性共同獲得了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焦點。這不僅是一場生命科學的競賽,也讓人類開始審視這場生命科學革命所引發的問題。在獲得CRISPR的重要發現后,杜德納也成為與科學道德倫理問題進行斗爭的領導者。這本書也將珍妮弗·杜德納和她的合作者、競爭對手的故事交織在一起,講述了CRISPR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引發的倫理問題、生命科學的競賽及人類的未來。
(美)沃爾特·艾薩克森 ·人類故事 ·28.4萬字
你的大腦就像一個古早的電腦操作系統,充斥著糟糕的代碼,加載緩慢,更喜歡看貓的表情包,而不是睡覺。如果沒有骨骼,你會一團糟,但如果你飽受背痛、頸部疼痛和膝關節崩潰的折磨,你的骨骼就會成為你的囚籠。你的鼻子從設計上講是一個災難,容易堵塞、漏水,還會長出隨意的毛發。這是一本可以拯救你的生命的書,書中介紹的常用健康方法將為你排憂解難,讓你更健康。你將了解關于健康的有用或者無用的冷知識:如何用簡單的方法提升睡眠質量?拔鼻毛有什么危險?用意念緩解痛苦可行不可行?為什么癌癥沒有統一且有效的治療方法?你將獲得調整睡眠、告別消化不良、讓自己的排泄更順暢的健康建議。這本書能成為指導我們人體整個系統的指導手冊,幫助我們照顧自己,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人體的資源。
(英)卡蘭·拉詹 ·人類故事 ·13.5萬字
人類進化與進步四部曲套裝融合了哲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遺傳學、進化生物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還是科學進入歷史領域的里程碑,這是一本給全人類的尋根指南,一部人類祖先的瘋狂混血史。
(美)大衛·賴克 史蒂芬·平克 (肯尼亞)理查德·利基 (希臘)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 ·人類故事 ·105萬字
利伯曼在《人體的故事》中呈現了他多年來針對人體進化展開的深入研究,詳細講述了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對人類產生的巨大影響:農業社會能產出更多糧食,使人類擺脫饑餓,但也使人類喪失了飲食的多樣性;工業革命在不到10代人的時間里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我們體型更大、壽命更長,但疾病纏身。人體的緩慢進化和文化的快速進化之間的沖突,導致我們一步步落入了當前失配性疾病頻發的泥沼。“進化”既是原因,也是解決方案,是幫助我們尋找病因、預防并治療失配性疾病的一劑良方。
(美)丹尼爾·利伯曼 ·人類故事 ·24.4萬字
作者通過回顧人類的進化史并進行實地科學實驗后發現,人類的集體頭腦在基因進化中起到關鍵作用,并參與塑造了人類的生物特征。得益于相互學習的能力,早期人類學會用火、烹飪、用容器盛水,了解植物并發明了彈射武器。反之,這些行為,也轉而促進人腦容量增加,使人類的生理機能和心理發生關鍵性變化。集體頭腦還創造并重組了人類對一些事物的認知,如杠桿、螺絲、書寫等。本書展現了人類的基因和生物特性與文化演進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種文化與基因之間的互動,推動人類踏上一條非凡的進化之路。
(美)約瑟夫·亨里奇 ·人類故事 ·23.5萬字
病情危重,通常指病人有一個或多個重要器官無法正常運作。18歲少年在異國被感染后患上嚴重敗血癥,他能存活下來嗎?一名法官在庭審期間突然倒地不起,心跳與呼吸全無,他真的“死”了嗎?懷孕母親遭遇嚴重心臟衰竭,她和寶寶能平安邁過這道坎嗎?手術后,患者原本5米長的腸道僅剩20厘米,她今后還能正常進食嗎?……1952年,因感染病毒而命懸一線的12歲女孩在世界上第一間重癥監護室中重獲新生。以這個故事為起點,重癥監護室資深醫生馬特·摩根講述了重癥醫學背后的歷史沿革與科學發展。摩根醫生借助職業生涯中遇到的上述真實病例,使我們逐步了解重癥監護室的日常運作,深入認識人體不同器官的功能與奧秘,并告訴我們,在生死關頭應如何救人或自救。一名重癥監護室醫生通常需要掌握13000種疾病診斷、6000種藥物和4000種外科手術。對普通人來說驚心動魄的時刻,卻是他們經歷的每分每秒。重癥監護室的醫療團隊傾盡所能,幫助病人度過生命的至暗時刻。許多病人最終康復出院,另一些不幸離世的病人也沒有被忘記,正是他們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對死亡的理解,也讓我們更明白生命究竟意味著什么。
(英)馬特·摩根 ·人類故事 ·12.6萬字
過去數十年來,我們擁抱著工業化與全球化帶來的全新生活方式,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能感受到流行病的存在。然而,我們對流行病的認知充斥著誤解、輕視或恐懼。在《流行病的故事》中,屢獲大獎的科普作家索尼婭·沙阿向我們展現了關于流行病鮮為人知的真相,深刻揭示了暗藏在每次疫情背后的氣候、社會、文化等因素。流行病侵害著人類健康,有時甚至令國家陷入危機。但另一方面,它也改變了人類的進化軌跡,塑造了人類的行為與文明。人類與流行病之間的較量將持續存在。在后疫情時代,我們更需要借助科學與歷史的力量,全球緊密合作,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流行病風險做好準備。
(美)索尼婭·沙阿 ·人類故事 ·18萬字
從古至今,人類都在通過觀察星空理解宇宙,這段歷史漫長而艱辛。本書不會去詳陳天文學的最新進展,而是作為一份歷史指南,回顧人類的宇宙觀如何定義現實的本質與生命的意義,看看我們業已擯棄的神祇與魂靈、神話與魔獸、天上宮闕與恒星天球是什么樣子,了解科學宇宙觀如何最終稱霸世界,又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你我。這是一個關于人類的故事,主人公有祭司、女神、探險家、革命者和君王。故事的開篇不是大爆炸,也不是科學的誕生,而是第一批仰望星空的人類以及他們所發覺的星空奧秘。本書選擇了歷史上人類仰望天空的十二個時刻。故事從西方物質宇宙的興起講起,進而敘述物質宇宙模型如何主宰我們的生活。這條故事線的起點是最早的巖畫和環形石陣,中途會談到信仰、民主、科學等偉大傳統的誕生,終點是尋找外星生命以及人類最近的太空和虛擬世界之旅。此番探究既有助于解釋今天的你我究竟是誰,亦可指引人類的前途。人若身在事物之中,往往難以看清其局限,那就讓我們潛入深邃的宇宙認知史中細致勘察一番,或許可以觸及乃至越過既有世界觀的邊界。
(英)喬·馬錢特 ·人類故事 ·22.6萬字
這是一本闡述科學為什么在人類社會來得如此晚、又為何如此具有改變的力量的思想性作品,是當代著名科學哲學家、紐約大學教授邁克爾·斯特雷文斯新作。本書回顧了科學誕生和發展的歷史,對哲學家的思想及研究進行了總結,對兩千年間多位杰出的思想家、科學家進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畫,也用生動的筆觸和形象的比喻帶領讀者走到許多個科學爭辯的歷史現場,引領讀者進行了一番細致入微的科學與思考的探索之旅。作者認為,“知識機器”就是近現代科學,它是能夠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變革的機器,能夠不斷創新并且具有實證性。作者總結提出了統治科學的“鐵律”,同時向我們揭示,科學家絕非毫無偏見或者私心的完人,但在科學鐵律的約束下,他們自發地把那些偏狹與私欲排除在了科學實證研究的范圍之外,在科學爭論中,一切都按照游戲規則來。這正是《知識機器》中作者所揭示的,是解釋的鐵律造就了近現代科學、令這一知識機器以如此大的能量持續改造人類社會及文明的原因所在。而如今,面對全球氣候問題、肆虐的流行病,我們人類尤其需要來自知識機器的建議。對此,作者的建議是:“我們重視和贊揚知識機器,給予它成長所需的自主權。”
(美)邁克爾·斯特雷文斯 ·人類故事 ·16.7萬字
本書主要闡釋了技術與戰爭之間相互作用的模式,介紹了歷史上改變戰爭走向的諸多重大發明,比如筑墻、戰車、迅捷靈活的戰列艦、火藥,最后是飛機、火箭、潛艇、簡易爆炸裝置和核武器。進入21世紀后,科學與工程的研究在不斷改變著戰爭,同時也產生了無數的技術創新,但即便是現在,最新、最好的技術也不能確保勝利。在計算機、無人機和機器人系統的時代,羅蘭提醒我們,盡管軍事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續變革,但其背后遵循的原則和模式并未改變。本書充滿了戰斗的戲劇性描述和軍事心理學的深刻洞見,透過戰爭技術的萬花筒向我們展現了不一樣的人類歷史。
(美)亞歷克斯·羅蘭 ·人類故事 ·7.3萬字
20世紀初,物理科學被普遍認為已經臻于完美,物理學領域似乎顯得風平浪靜,但祥和之下實則山雨欲來。1900年10月7日午夜,馬克斯·普朗克用一個公式拉開了一場物理學革命的序幕。隨后的近半個世紀里,在尼爾斯·玻爾、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等物理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代物理學家的共同努力下,人類對經典物理觀提出了質疑,并逐漸揭開了量子世界的神秘面紗。他們的發現不僅深化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也徹底改變了人類對物理世界的哲學認知。在《量子群英》中,托比亞斯·許爾特截取53個時空片段,以編年體的形式引領讀者重溫這段集體智慧的璀璨篇章,見證偉大思想的激烈碰撞以及量子物理學對世界的全新詮釋。這也是國際局勢無比動蕩的半個世紀。政治風云和戰火——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將這些知識精英的科學發現、個人命運以及自己的祖國緊密聯系在了一起。《量子群英》以通俗的語言記述了量子物理學誕生和早期發展階段的一系列重要人物和事件,人性的筆觸使物理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代躍然紙上,描繪出一幅科學群英的肖像。
(德)托比亞斯·許爾特 ·人類故事 ·19.4萬字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者賴瑞和先生的遺作,以歷史敘事的方式敘寫人類演化史上的幾個關鍵問題,尤其是人最重要的標志——雙足行走及其起源和演化。賴先生寫道:“人從最初“像猿”的階段,一步一步演化成“像人”的樣子。由于科技發展,特別是分子生物學、基因學等近些年的突飛猛進的研究成果,不斷打破以往考古學的認知,關于人類演化起源問題的研究成果與我們以往的認知已產生很大的變化。本書依據發表于《科學》等期刊的有關人類演化的前沿成果而寫就,匯聚截至2022年的研究,用一種深入淺出的講故事方式,用一般人看得懂的語言,講述人類過去600萬年的歷史;敘事生動、細節豐富、兼顧可讀性和前沿性的學術新知,可以作為《人類簡史》未涵蓋的人類600萬年演化史的補充閱讀。
(馬來西亞)賴瑞和 ·人類故事 ·8.8萬字
尋醫問診時,有多大概率會遭遇醫療過失?是醫護個人疏忽失職,還是整個系統都出了錯?不幸發生醫療事故,患者及家屬該怎么辦?進步與行善一直是醫學界的主旋律,但有時,醫療也會出錯,輕者延誤診治,重者致殘甚至致死。著名醫生作家丹妮爾·奧弗里投入數年時間,梳理歷史,調研數據,采訪醫護、患者及家屬,并反思自己近三十年行醫經驗,最終得出結論:醫療過失比我們想象中普遍得多,但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她真誠面對醫患關系這一復雜問題,講述觸目驚心的真實故事,揭開醫療行業的沉疴弊病,例如森嚴的等級制度、固化的思維習慣、傲慢的溝通文化。懷著責任,她關注醫學界應該怎樣改良和防范,從個體、制度和文化層面為整個系統開出藥方。懷著善意,她為每個人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應對指南,教患者如何保護自己,教你我如何保護家人。
(美)丹妮爾·奧弗里 ·人類故事 ·20.8萬字
全世界目前有數十億人患有某種形式的過敏癥,據估計占全球總人口的30%~40%。更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被診斷患有過敏癥的患者的數量一直在增長。為什么我們的身體這么容易被擾亂得躁動不安?流鼻涕、眼睛發癢、皮膚干燥、胃腸道不適、呼吸困難……這些過敏癥狀在試圖告訴我們一些重要的事情,關乎21世紀人體免疫系統的整體健康狀況。醫學人類學家特雷莎·麥克費爾是一名過敏癥患者,她的父親死于蜜蜂蜇刺引起的嚴重過敏反應。在這本書中,她展開了一場對過敏背后復雜問題的科學探究之旅,回顧了早期免疫學家的危險實驗,調查了過敏癥患者當下的困境,也講述了過敏治療的新進展。她采訪了眾多免疫學家和過敏癥專科醫生,以及空氣質量控制員、病患家屬、醫藥公司、科研單位、政府機構等不同立場的個人和組織。這是一場對過敏現象的全方位剖析,盡可能講述了一個關于過敏這個現代醫學謎團的完整故事。這里沒有關于過敏的全部真相,但通過條分縷析地探索過敏表象之下的深層問題,我們能夠獲得關于過敏的重要知識,在愈演愈烈的過敏來襲時盡量做好準備。
(美)特雷莎·麥克費爾 ·人類故事 ·20.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