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易經白話全譯正鑒于此,我們擇取古本、兼采眾本,精校精審,薈萃眾家之長,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編成。《易經》的六十四卦詳解,是全書主體。按經上、經下分為兩章,每卦獨成一節,各節皆有原文、譯文、解讀,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或可先窺其門戶,后登其堂奧,由淺入深,從而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本書在保持了傳統《易經》的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努力為讀者提供可以深入閱讀的平臺,以期讓每個讀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讀出屬于自己的一本《易經》。
文史哲 ·中國文化 ·19.3萬字
以西方文明的視角,觀察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尤其是底層人民的生活,從中發現、總結出中國人的性格,以及中國文化的特質。內容具體、細致、生動,分析透徹,一針見血。
(美)阿瑟·史密斯 ·中國文化 ·19.4萬字
《孫子兵法》6111字,似乎每個字都艱深玄奧,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其實,只要抓住兵法的根本思想,就會發現處處豁然開朗、字字明明白白。本書作者華杉,研究孫子兵法二十余年;在本書中,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過155個經典戰例,將《孫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詳盡透徹。同時援引2000多年來,解讀《孫子兵法》的傳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注解,從不同角度還原兵法原意。全書通俗流暢,精彩紛呈;背水一戰、圍魏救趙等經典戰例,更是講解得令人身臨其境,猶如置身戰場上空,看交戰雙方兵馬調動,浴血奮戰,在震天的廝殺聲中演繹著兵法的深邃思想。
華杉 ·中國文化 ·23.3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手相與面相》對人的手相與面相進行了科學系統的分析,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各種新的內容對人的手相和面相進行詳盡細致的歸類,并加以逐條分析歸納,書中還特別提到國外科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而得出的關于人的手相和面相的一般規律,總結出了一些帶有普遍性的規律,可以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指導與參考,不再是以往的那些把人的手相和面相與人的命運定數、兇吉絕對聯系起來的迷信說法。
金開誠主編 ·中國文化 ·2.9萬字
國學大師蔡元培不僅奠定了中國近代教育思想,而且還撰有關于國人道德修養的豐富著述,為后人提升道德境界、加強內煉修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典讀本。本書編者重拾瑰寶,文白并存,精編細選,結集成書,凝聚了他論述國人修身立德處世的全部精髓,是今天的我們思考社會人生、加強內在修養不可多得的道德范本和踐行寶鑒。
蔡元培 ·中國文化 ·14.4萬字
本書編著者于浩如煙海的史籍中尋找蛛絲馬跡,苦心孤詣,搜集鉤沉了千百年來具有不傳之秘的數百種絕技,例如贗古、識寶、煉金、養生、美容、測字、武功、修煉等種種絕術奇技。大至俯仰天地、神機妙算,小至安神祛病、除虱滅疥,處處深埋玄秘,個個藏匿機巧,其內容在今天仍有寶貴的借鑒意義。《中國古代奇技淫巧》是一本中國傳統文化介紹。
楊鈞編著 ·中國文化 ·19.5萬字
曾國藩自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30年的翰林院和從軍打仗生涯中共有1500封信留世,這本《曾國藩家書》選取其中部分信件。內容上至曾國藩寫給祖父母、父母,中對兄弟,下及寫給子侄,多為家務、勸誡,有國事,有政務,有軍事指示,有人物評論,還有讀書、寫字、作文的理念。全面細致顯示了在風云變化的晚清背景下,這位力挽狂瀾的歷史重臣的心路歷程,從側面講述他是如何成功的以及被人稱道的家風何如形成,讓每個讀者從中見微知著,有所悟有所得。這一部家書足以體現出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精神偶像。
(清)曾國藩著 李金水編譯 ·中國文化 ·19.9萬字
南懷瑾作為一代國學大家,其觀點精辟、深邃。本書采擷南懷瑾大師的文慧見解,既記錄了南懷瑾先生對生命的理解,又通過先生的慧眼揭示了人生的新意。與南懷瑾先生一同探討國學內容,即能學習到其尊重生命而彰顯的尊嚴,又能成為人生十字路口的指路明燈。市面上關于國學課的書籍有很多,但關于南懷瑾先生國學課的書籍卻很少,而同類書的銷量均不錯,相信本書的出版一定可以將“南懷瑾講國學”這一理論特點更好的發揚光大,從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南懷瑾講國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南懷瑾先生的國學理論娓娓道來,全書生動趣味,即采擷了南懷瑾大師對國學的獨特見解,還記錄了南懷瑾先生對于生命的理解。
季風 ·中國文化 ·11.8萬字
《詩經》最早稱稱《詩》或《詩三百》,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據傳經孔子整理編纂,后來儒家把它尊為經典,稱作《詩經》。《詩經》大約編成于春秋時期,共收集詩歌三百零五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風俗、文藝等諸多方面,開辟了中國詩歌現實主義創作的源頭,被譽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詩經》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光輝的起點。
韓震主編 ·中國文化 ·5.6萬字
本書是明恩溥著作中傳播廣、影響大的一部,原為他發表于上海《字林西報》上的一組文章,講述他在清末中國傳教期間的所見所聞,介紹中國人的生活、風俗和性格等,于1890年在上海結集出版,1892年在英美等國出版十幾個版本,引起轟動,其后一百多年來多次再版。書中對于中國人典型性格的概括分析,對中國文化的獨到見解,雖然囿于個人視野和文化差異存在一些偏見,但大部分觀點還是客觀犀利的,所舉實例在中國也普遍常見,時至今日依然有發人深省“民族劣根性”的價值。魯迅先生去世前,還曾在《大公報》撰文向國人推薦此書。
(美)明恩溥 ·中國文化 ·19.2萬字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韓震主編 ·中國文化 ·4.2萬字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三十六計》全書以《易經》為依據,引用《易經》27處,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個卦。根據其中的陰陽變化,推演出一套適用于兵法中的剛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勞逸等對立轉換變化,其計謀體現了極強的辯證哲理。
韓震主編 ·中國文化 ·5.7萬字
陸羽二十一歲時,踏上了游歷考察之路。他一路風塵,經義陽、襄陽,過南漳,潛心尋覓茶事、茶情。經過十余年實地考察,踏遍三十幾個州,搜集上千條茶聞軼事,歷經五年研究著述,又經五年增補修訂,終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茶經》共十節,綜合論述了茶的起源、茶的用具、茶的采制、茶器、茶俗、茶事,以及飲茶技藝、茶道等內容,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自此,飲茶品茗成為中國人“意在物外”的生活藝術。之后的茶道演變,無論是宋代宮廷的點茶斗茶,明清庭院的清雅茶聚,寺院茶儀的空靈持修,日本茶會的清寂和敬,都因《茶經》的啟示,得以開創自稱體系的飲茶天地。《茶經》堪稱歷代制茶、飲茶、茶道演變的百科全書,既可作為烹茶、飲茶,賞鑒茶具的技藝之書,也是修身養性、品賞茶美感之道的經典。
(唐)陸羽 劉艷春編著 ·中國文化 ·13.1萬字
如果有人問:陰歷和陽歷是怎么來的?籃球隊中為什么沒有1、2、3號隊員?手術服為什么是綠色的?秋天的楓葉為何會變紅?為什么日食發生在初一而不是十五?為什么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武則天嗎?如果不是,那是誰?諸如此類的問題您能答得出來嗎?也許您已經發現,這些都是常識性的問題,您所說的每一句話里都包含著文化。本書內容廣泛,涵蓋文學藝術、科舉教育、官政典制、科技發明、風俗禮儀、衣食起居、節日節氣、天文歷法、宗教哲學、體育娛樂、醫療保健、建筑園林、考古文物、自然生物、地理景觀、歷史軍事、政治經濟等文化的各個層面,既是一本知識儲備辭典,又是一本生活之余的休閑書。
辛偉偉 ·中國文化 ·24.4萬字
《劉君祖完全破解易經密碼》系列書是海內外公認的易學大家劉君祖先生歷時四年多,對《易經》六十四卦作透徹詳盡的解讀,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洞悉決策模式,把《易經》智慧延伸在現代生活中,更進一步通過依經解經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學術相印證,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醫養生與企業管理等,在在圓融無礙,使得我們對《易經》六十四卦爻符號的無字天書不再陌生,進而欲罷不能、意猶未盡。
劉君祖 ·中國文化 ·173萬字
《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然而,這部著的原作者是誰,學術界議論紛紛,一種認為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孫武所著;一種認為是孫臏整理而成;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編寫;還有的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的。直到1972年,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原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
韓震主編 ·中國文化 ·7.3萬字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論語》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韓震主編 ·中國文化 ·3.3萬字
陳寅恪有著深厚的國學根底,他接受了嚴格的西學訓練,他的新考據學方法,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獻研究方法,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重大意義。陳寅恪與王國維、陳垣等形成了中國史學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的“新考據學派”。他研究的范圍涉及中古史、宗教史、蒙古史、敦煌學等多個領域,均取得了不少開創性的成果。本書對其學術成就、治學特色以及師友關系等進行了比較深刻的闡釋,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內容豐富、語言生動,為進一步研究陳寅恪提供了新的視角,不失為一部富有特色的了解陳寅恪生平及其學術成就、中國文化精神的著作。
季風 ·中國文化 ·13.3萬字
“少年若天成,習慣成自然”。培養中職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國學文化教育的目標。《弟子規》是中華古典文化的精華,講述人在家、在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和規范。本冊書主要就《弟子規》所闡述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方面,具體講解其中隱含的113件事的道理,并就生活在當代的中職學生如何受到用人單位喜愛,如何在生活上,學習上,工作上獲得認可加以闡述。
何秀麗主編 ·中國文化 ·24.2萬字
本書收納了傅斯年在詩經、《史記》以及對于諸子百家的研究論述,重新解讀詩經,更深層次地理解《史記》的價值,以及了解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爭鳴現象的歷史根源。本書以簡體橫排的方式,方便讀者閱讀,對于晦澀難懂的部分給予讀者注釋。
傅斯年 ·中國文化 ·2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