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69評論第1章 華工學校講義(1)
(第一章 德育三十篇)
(合群)
吾人在此講堂,有四壁以障風塵;有案有椅,可以坐而作書。壁者,積磚而成;案與椅,則積板而成者也。使其散而為各各之磚與板,則不能有壁與案與椅之作用。又吾人皆有衣服以御寒。衣服者,積綿縷或纖毛而成者也。使其散而為各各之綿縷或纖毛,則不能有衣服之作用。又返而觀吾人之身體,實積耳、目、手、足等種種官體而成。此等官體,又積無數之細胞而成。使其散而為各各之官體,又或且散而為各各之細胞,則亦焉能有視聽行動之作用哉?
吾人之生活于世界也亦然。孤立而自營,則凍餒且或難免;合眾人之力以營之,而幸福之生涯,文明之事業,始有可言。例如吾等工業社會,其始固一人之手工耳。集伙授徒,而出品較多。合多數之人以為大工廠,而后能適用機械,擴張利益。合多數工廠之人,組織以為工會,始能漸脫資本家之壓制,而為思患預防造福將來之計。豈非合群之效與?
吾人最普通之群,始于一家。有家而后有慈幼、養老、分勞、侍疾之事。及合一鄉之人以為群,而后有守望之助,學校之設。合一省或一國之人以為群,而后有便利之交通,高深之教育。使合全世界之人以為群,而有無相通,休戚與共,則雖有地力較薄、天災偶行之所,均不難于補救,而兵戰、商戰之慘禍,亦得絕跡于世界矣。
[譯文]
我們在這里授課的課堂,四面的墻壁可以遮風擋灰;有書桌座椅,可以坐下來讀書創作。墻壁,是由磚塊壘砌而成;書桌與坐椅,是由木板打造而成。假如將它們拆散為單個的磚塊和木板,那它們就不再有墻壁、書桌、坐椅的功用。還有,我們都穿有衣服抵御寒冷。衣服,是用絲棉或纖毛織制而成的。假如將它們拆散為單一的絲棉或纖毛,那它們就不會有衣服的作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的身體,實際上是由耳、目、手、足等各種器官組合而成的。這些器官,又是由無數的細胞組成的。假如將它們拆散為單個的器官,并且又將這些器官拆散為單個的細胞,那么這些器官怎么能夠具備人體所需要的視聽行動的作用呢?
我們身處在世界上也是這樣。個人單打獨斗,受凍挨餓也就難以避免;融入集體聯手奮斗,那樣才可以談得上幸福的生活、文明的事業。比如我們所處的工業社會,它的創始時期固然得力于一個人的手工勞作。后來結成群體力量,傳授技術予徒弟,生產的產品就增多起來。集合眾多工人就形成了一個大工廠的規模,然后逐漸地引用機械,通過機械化勞動提高效益。集合多數工廠的工人,組織成工會,才能逐漸擺脫資本家的欺壓管制,從而思考并預防自己可能遭遇的災患,謀劃將來造福于己的大計。這些難道不是集合群體力量的效果嗎?
我們這些最普通的群體,都是從一個家庭開始的。有了家庭,然后才有哺育兒女、贍養老人、分擔勞作、侍候病人這類的事情。等到集合一鄉村民組成一個群體,然后就有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注的幫助,就有用于教育的學校設施。集合一省或一國的民眾組成一個群體,然后就有便利的交通、精深的教育。假使集合全世界的人組成一個強大的群體,互通有無,休戚與共,那么即使在土地貧瘠、天災偶發的地方,都不難扶助拯救,而且像由戰爭、商業競爭而引發的慘禍,也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絕跡了。
(舍己為群)
積人而成群。群者,所以謀各人公共之利益也。然使群而危險,非群中之人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以保群,而群將亡。則不得已而有舍己為群之義務焉。
舍己為群之理由有二:一曰,己在群中,群亡則己隨之而亡。今舍己以救群,群果不亡,己亦未必亡也;即群不亡,而己先不免于亡,亦較之群己俱亡者為勝。此有己之見存者也。一曰,立于群之地位,以觀群中之一人,其價值必小于眾人所合之群。犧牲其一而可以濟眾,何憚不為?一人作如是觀,則得舍己為群之一人;人人作如是觀,則得舍己為群之眾人。此無己之見存者也。見不同而舍己為群之決心則一。請以事實證之。一曰從軍。戰爭,罪惡也,然或受野蠻人之攻擊,而為防御之戰,則不得已也。例如比之受攻于德,比人奮勇而御敵,雖死無悔,誰曰不宜?二曰革命。革命,未有不流血者也。不革命而奴隸于惡政府,則雖生猶死。故不憚流血而為之。例如法國一七八九年之革命,中國數年來之革命,其事前之鼓吹運動而被拘殺者若干人,臨時奮斗而死傷者若干人,是皆基于舍己為群者也。三曰暗殺。暗殺者,革命之最簡單手段也。殲魁而釋從,懲一以儆百,而流血不過五步。古者如荊軻之刺秦王,近者如蘇斐亞之殺俄帝尼科拉司
第二,皆其例也。四曰為真理犧牲。真理者,和平之發見品也。然成為教會、君黨、若貴族之所忌,則非有舍己為群之精神,不敢公言之。例如蘇格拉底創新哲學,下獄而被鴆;哥白尼為新天文說,見仇于教皇;巴枯寧道無政府主義,而被囚被逐,是也。
其他如試演飛機、探險南北極之類,在今日以為敢死之事業,雖或由好奇競勝者之所為,而亦有起于利群之動機者,得附列之。
[譯文]
集合眾人而組成群體。群體,是用來謀求個人所應享有的公共利益的。然而,假使群體發生危險,而群體中沒有一個人敢于出來不顧自己生命安危去全力保護群體,那么,這個群體勢必將滅亡。于是我們迫不得已,就有了舍己為群的義務。
舍棄自己而為群體的理由有兩方面:一是自己身居群體中,如果群體滅亡,那么自己也會隨之滅亡。現在能舍棄自己而勇救群體,群體果真不滅亡的話,自己也就未必會滅亡;即使是群體不滅亡,而自己事先滅亡,也比群體和自己一起滅亡要好。以上認識,包含了對個人的一些考慮。二是從群體角度,來看群體中的一個人,個人的價值必定小于群體的價值。假如犧牲一個人而可以救濟眾人,那還有什么畏懼而不去做呢?一個人這樣想,那么就會有舍棄自己而為群體的一個人;每個人都這樣想,那么就會有舍棄自己而為群體的眾多人。這種認識,沒有包含對個人的考慮。上述兩種認識,出發點雖不盡相同,但舍棄自己而為群體的決心卻是一樣的。不妨用事實來證明這一點。一是從軍。戰爭本身是罪惡的,但是有時候我們受到野蠻人的無端攻擊,為了自衛防身而戰,這就是不得已而為之。例如二戰時期比利時受到德國軍隊的突然攻擊,比利時人奮勇抗敵,即使戰死沙場也在所不惜,誰說他們不應該迎戰呢?二是革命。革命沒有不流血犧牲的。如果放棄革命而忍受殘暴政府的奴役,那么即便活著也跟死去差不多。所以很多志士仁人不怕流血犧牲而去參加革命。例如法國一七八九年大革命,中國這些年來的革命,倡導這些革命的人在事前因各種原因而被逮捕殺害的有不少,在戰爭中不幸死傷的也有很多人,他們都是信守舍己為群的思想而革命的。三是暗殺。暗殺是革命最簡單的手段。消滅罪魁禍首而釋放從犯,殺一儆百,流血不會超過五步。古代的如荊軻行刺秦王嬴政,最近的如索菲亞暗殺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都是這樣的例子。四是為真理而犧牲。真理體現和平的精神。然而,有時真理卻被教會、君主、政黨、貴族所忌諱,所以沒有舍己為群的精神,就不敢公開談論真理。例如蘇格拉底對哲學進行了大膽的創新,結果被捕入獄而被殺害;哥白尼創造了新的天文學說,結果被教皇所仇視;巴枯寧主張無政府主義,結果也被囚禁、放逐。 以上這些都是為真理而犧牲的典型例子。
其他的如飛機試驗、南北極探險等,在今天看來,這些都是具有犧牲精神的事業,雖然有的是由好奇者和爭勝者去完成的,但也包含有為了群體利益的動機,所以有必要在這里列舉出來。
(注意公眾衛生)
古諺有云:“千里不唾井。”言將有千里之行,雖不復汲此井,而不敢唾之以妨人也。殷之法,棄灰于道者有刑,恐其飛揚而瞇人目也。孔子曰:“君子敝帷不棄,為埋馬;敝蓋不棄,為埋狗。”言已死之狗、馬,皆埋之,勿使暴露,以播其惡臭也。蓋古人之注意于公眾衛生者,既如此。
今日公眾衛生之設備,較古為周。誠以衛生條件,本以清潔力一義。各人所能自營者,身體之澡浴,衣服之更迭,居室之灑掃而已。使其周圍之所,污水停潴,廢物填委,落葉死獸之腐敗者,散布于道周,傳染病之霉菌,彌漫于空氣,則雖人人自潔其身體、衣服及居室,而衛生之的仍不達。夫是以有公眾衛生之設備。例如溝渠必在地中,溷廁必有溜水,道路之掃除,棄物之運移,有專職,有定時,傳染病之治療,有特別醫院,皆所以助各人衛生之所不及也。
吾既受此公眾衛生之益,則不可任意妨礙之,以自害而害人。毋唾于地;毋傾垢水于溝渠之外;毋棄擲雜物于公共之道路若川流。不幸而有傳染之疾,則亟自隔離,暫絕交際。其稍重者,寧移居醫院,而勿自溷于稠人廣眾之間。此吾人對于公眾衛生之義務也。
[譯文]
古諺語說:“千里不唾井。”大意是說,將要遠赴千里之外,雖然不再從此井中提水,但也不敢向井中吐唾液而污染井水妨礙別人。商朝法律規定,在道路上丟棄灰土的人將受到懲罰,因為這種亂丟的行為會使塵土飛揚而迷蒙路人的眼睛。孔子說:“君子不丟棄破舊的帷帳,用它來埋馬;不丟棄破舊的傘蓋,用它來埋狗。”說的是及時掩埋死馬死狗,不要讓其尸體暴露散發惡臭。古人都是這樣注意公共衛生了。
今天我們所擁有的公共衛生設備,比古人齊全多了。以衛生條件而論,本來清潔是第一位的標準。每個人所能做到的,只是洗澡、更換衣服、清掃居室而已。假如我們周圍污水滯堵,垃圾堆積,腐爛的落葉死獸散棄在地,空氣中彌漫傳播著傳染性病菌,那么即使各人清潔身體、衣服和居室,也仍然達不到衛生環境的標準。這就是為什么要有公眾衛生設備的原因。例如地面開辟有溝渠,廁所里儲有流水,清掃道路,轉運垃圾,都有專門的人員和固定的時間,傳染病的治療有專門的醫院,這些都是解決個人在衛生方面無力應對的問題的有效手段。
我們既然享受了公共衛生帶來的好處,就不能任意破壞公共衛生環境,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不要隨地吐痰;不要把污水傾倒在溝渠之外;不要隨手在公共道路上丟棄雜物。如果不幸得了傳染病,應立即自行隔離,暫時斷絕與外界往來。其中病情較重的,必須住進醫院,而不可混身于大庭廣眾之間。這就是我們對于公共衛生的義務。
(愛護公共之建筑及器物)
往者園亭之勝,花鳥之娛,有力者自營之、而自賞之也。今則有公園以供普通之游散;有植物、動物等園,以為賞鑒及研究之資。往者宏博之圖書,優美之造象與繪畫,歷史之紀念品,遠方之珍異,有力者得收藏之,而不輕以示人也。今則有藏書樓,以供公眾之閱覽,有各種博物院,以興美感而助智育。且也,公園之中,大道之旁,植列樹以為庇蔭,陳坐具以供休憩,間亦注引清水以資飲料。是等公共之建置,皆吾人共享之利益也。
吾人既有此共同享受之利益,則即有共同愛護之義務;而所以愛護之者,當視一己之住所及器物為尤甚。以其一有損害,則爽然失望者,不止己一人已也。
是故吾人而行于道路,游于公園,則勿以花木之可愛,而輕折其枝葉;勿垢污其坐具,亦勿踐踏而刻畫之;勿引杖以擾猛獸;勿投石以驚魚鳥;入藏書樓而有所誦讀,若抄錄,則當慎護其書,毋使稍有污損;進博物院,則一切陳列品,皆可以目視,而不可手觸。有一于此,雖或幸逃典守者之目,而不遭誚讓,然吾人良心上之呵責,固不能幸免矣。
[譯文]
以前園林亭榭的勝景,花鳥蟲魚的娛樂,都是有財力的人們自己經營和玩賞的。今天我們卻有公園供普通百姓游玩休閑;有植物園、動物園等,作為游賞和研究的對象。以前浩瀚的圖書,優美的塑像和繪畫,歷史紀念品,來自遠方的奇珍異寶,有財力的人得到并收藏它們,卻不輕易展示給眾人。今天我們卻有圖書館,以供公眾閱覽,有各種博物館,以培養公眾的美感,增益他們的智慧。而且,公園之中,大路旁邊,種植的行道樹濃綠成蔭,陳設坐椅供路人休憩,有些地方提供清潔之水供人們飲用。這些公共設施,是我們共同享有的利益。
我們既然擁有這些共同享受的利益,那么就有共同愛護的義務;而且我們應當以超過對自己住家和器物的愛護程度去愛護這些公共設施。所以這些公共設施一旦有所損壞,那么不高興而失望的,就不只是一個人了。
所以我們在道路上行走,在公園中游玩,不要因為花木可愛,就去隨便折取;不要弄臟了坐椅,也不要用腳踩踏、用手刻畫;不要手持木棍去騷擾猛獸;不要亂扔石塊驚嚇魚鳥;進入圖書館閱覽圖書,如果要抄錄文章,就要謹慎地愛護圖書,不要使圖書受一點污損;進入博物館,那么一切陳列品,都可以用眼去看,而不能用手去摸。如果我們有所觸犯,雖然當時僥幸逃脫文物看護者的眼睛而沒有遭到追究,但是我們良心上應該自責,這是絕對不能夠免去的。
(盡力于公益)
凡吾人共同享受之利益,有共同愛護之責任,此于《注意公眾衛生》及《愛護公共之建筑及器物》等篇,所既言者也。顧公益之既成者,吾人當愛之;其公益之未成者,吾人尤不得不建立之。
自昔吾國人于建橋、敷路,及義倉、義塾之屬,多不待政府之經營,而相與集資以為之。近日更有獨力建設學校者,如浙江之葉君澄衷,以小販起家,晚年積資至數百萬,則出其十分之一,以建設澄衷學堂。江蘇之楊君錦春,以木工起家,晚年積資至十余萬,則出其十分之三,以建設浦東中學校。其最著者矣。
雖然,公益之舉,非必待富而后為之也。山東武君訓,丐食以奉母,恨己之失學而流于乞丐也,立志積資以設一校,俾孤貧之子,得受教育,持之十余年,卒達其志。夫無業之乞丐,尚得盡力于公益,況有業者乎?
英之翰回,商人也,自奉甚儉,而勇于為善;嘗造倫敦大道;又憫其國育嬰院之不善,自至法蘭西、荷蘭諸國考察之;歸而著書,述其所見,于是英之育嬰院為之改良。其歿也,遺財不及二千金,悉以散諸孤貧者。英之沙伯,業織麻者也,后為炮廠書記,立志解放黑奴,嘗因辯護黑奴之故,而研究民法,卒得直;又與同志設一放奴公司,黑奴之由此而被釋者甚眾。英之萊伯,鐵工也,憫罪人之被赦者,輒因無業而再罹于罪,思有以救助之;其歲入不過百鎊,悉心分配,一家衣食之用者若干,教育子女之費若干,余者用以救助被赦而無業之人。彼每日作工,自朝六時至晚六時,而以其暇時及安息日,為被赦之人謀職業。行之十年,所救助者凡三百余人。由此觀之,人茍有志于公益,則無論貧富,未有不達其志者,勉之而已。
[譯文]
凡有我們共同享受的利益,就有共同愛護的責任,這些在《注意公眾衛生》和《愛護公共之建筑及器物》等篇章中都已經講過了。對于已經建成的公益事業,我們應當愛護它們;那些沒有建成的公益事業,我們應當全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