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05章 勿自暴 勿自棄 圣與賢 可馴致
- 第104章 非圣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 第103章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 第102章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 第101章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 第100章 房室清 墻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第1章 序言 致親愛的讀者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我國儒家經典文化的啟蒙教材,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取材于《論語學而篇》第六章中“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意,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七個部分,共計1080個字,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后經清朝的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盡管《弟子規》年代久遠,對生活在當下的現代人來說,它仍具有非常真實的貼近生活的教育意義,是啟蒙兒童養正開慧,教育學生養成良好思想行為規范的最優秀的教材。
“少年若天成,習慣成自然。”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是學校國學文化教育的目標。《弟子規》原文是中華古典文化的精華,本書主要就《弟子規》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方面進行解析,具體講解《弟子規》經文背后隱含的深刻道理,就人們生活中言談舉止、行住坐臥、生活習慣、飲食起居等方面如何受到他人的認可和歡迎加以闡述。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國學經典浩如煙海。學習國學文化首先要精準地從中加以選擇。針對學生思想單純、品性善良,我們從養成習慣的角度,選擇可操作性強的、內容簡單明了、適合學生身心特點及接受能力的篇章《弟子規》作為誦讀教材的第一篇章,從淺入深形成教材。國學經典對于現代人來說,年代久遠,讀音不能準確掌握,因此在版本上使用漢語拼音為經典注音,從而讓學生正確讀誦。為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經典,我們按照《弟子規》所闡述的內容,按原文體現的事例分節,從原文、譯文、注釋、拓展故事、評析、思考及名言欣賞等幾個方面準確、合理解析經文,便于讀者理解經典,給讀者搭建一座全面了解《弟子規》的橋梁。
“原文”尊崇原文。
“譯文”按照《弟子規》本身原意解讀原文。
“注釋”對于原文中的字、詞及引申的含義予以解釋。
“拓展故事”結合原文,講述經典故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義。
“評析”對經典原文和故事內涵予以剖析,傳遞《弟子規》潛藏哲理及其現實意義,幫助讀者理解經典。
“思考”與現代工作、生活相結合,理性思考當下人們應該具有的品德和行為意識,并對理解原文中可能存在的困惑加以引申并解讀,力求讓讀者更深刻理解經典。
“名言欣賞”對本節內容的補充,拓展讀者視野,有助理解經典。
本書面向學生及國學教育的教師,當然也非常適合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家長和企業員工,完全可以運用于企業早訓、親子教育等方面。因此,我們不僅采用注音版,而且將《弟子規》做成按自然體例體現的事件來編寫,可操作性極強,對背誦經典、理解經典、落實經典及培養國學素養都大有裨益。《弟子規》列為中華文化經典教育教材的第一本,誦讀仍是理解和厲行的基礎,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讀者要想學好,必須每天至少讀一遍,讀時要不急不緩,時間在8—10分鐘左右為宜,“凡道字,重且舒,勿疾急,勿模糊”,太慢太快都不足以領會原文深刻含義。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背誦、理解和落實。
本書由沈陽市汽車工程學校傳統文化教育課題組老師編寫,具體分工如下:
本書由何秀麗擔任主編,張維軍擔任副主編。其中,第一、二、三章由何秀麗負責編寫,并負責全書策劃、大綱編制。第四章由洪麗編寫1~11節初稿,王玲改寫1~5節,張維軍改寫6~10節,宋曉敏編寫11~23節。第五章由孫洋編寫1~7節,王玲編寫8~15節。第六章由李曉勇編寫。第七章由趙艷華編寫。第八章由馬瑋編寫1~6節,張維軍編寫7~2節。全書插圖由楊海燕繪制。全書由何秀麗和張維軍統稿和校對。另外,陳麗君、劉寶華、唐宇、王旸興等同志參與了本書的策劃和整理工作。
以上老師都是辛苦工作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他們利用了大量的業余時間參與本書的編撰和統理的過程中,筆耕不輟,樂在其中,在此,對各位老師的辛苦付出表示由衷地感謝,對各位老師家屬的鼎力支持也表示感謝。
在此,感謝沈陽市汽車工程學校領導和同事們的支持和理解,他們為本書的編著和出版提供了豐富的真實故事。
本書在編寫和整理的過程中,筆者深深感到,弟子規就是一件照澈心靈的寶鑒,它鞭策行為,激勵成長,直擊心靈。我們仿佛看到一位目光深遂、表情慈愛、體態莊嚴的儒家大哲,穿越時空,從古老走來,它與時俱進,在現代生根,它洞悉世間萬物規律,考量世態人情,看破人心思想。穆穆儒者,於緝熙敬止。它讓我們不得不靜下心來,畢恭畢敬,細細品讀,切磋琢磨。但愿流淌于筆尖的文字,如新鮮的血液注入身體,給每一根筋脈和細胞以活力。但愿我們的努力也能帶給同樣懷古論今、同樣尋求發展、對未來充滿期待的您一些啟示。傳承文化是炎黃子孫共同的責任,進步發展是當代兒女的擔當,如何在傳承中尋求發展,在進步中蘊含文化,是走在當下時代的我們應該好好思考的話題。
《弟子規之智慧人生》是我們在傳承文化八年來的一點感悟和思考,由于編者水平有限,編寫中難免會有疏漏之處,書中觀點也僅是一家之言,期待和大德學者共同商榷。書中拓展故事參考了大量儒者和傳統文化推廣者及網上流傳的資料,在此要特別感謝,正所謂道不遠人,志同道合可以橫亙千里,縱行八方而不孤獨,感謝在傳承經典文化、厲行傳統美德路上的每一位師長。當然,本書中如有引用不當之處,敬請交流告之,以期修正,以饗讀者。
何秀麗于沈陽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