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香乘》一書是明末淮海(今江蘇揚州)著名學者、香學家周嘉胄窮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學著作,也是中國香文化集大成的經典之作。周嘉胄此書囊括了各種香材的辨析、產地、特性等香學知識;搜集整理了大量與中國香文化有關的典故趣事,可謂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備,是了解中國香文化的首選之作。更彌足珍貴的是,在《香乘》還博采宋代以來諸香譜之長,整理了很多傳世香方,這些香方在今天不僅具有香學上的史料價值,也是香道愛好者可以不斷發掘實踐的寶庫和源泉。
(明)周嘉胄著 日月洲注 ·中國文化 ·36.7萬字
“長物”,原指多余之物,它們雖非生活必需品,卻是中國古代文人構筑精神世界不可或缺之物,寄托了古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和品格意志。這部中國古代名士精致生活的百科全書,共十二卷,集合實用與審美雙重功能,其中講述居家陳設的有室廬、幾榻、器物、位置四卷,與造景布局相關密切的有花木、水石、禽魚三卷,與文人雅趣直接關聯的有書畫、香茗兩卷,集中談論日常生活的有衣飾、舟車、蔬果三卷。
文震亨 ·中國文化 ·25.3萬字
作為《論語》的普及性讀物,本書沒有繁瑣的考證,作者希望能用明白曉暢的話語講《論語》,使其不僅便于閱讀,更可在日常生活中對讀者起到有益的指導作用。書中每部分由經文、譯解、注釋、解說四部分構成,作者以文雅通俗的語言,對經文作出充分的講解、引申,賦予面孔嚴肅的經典別樣的溫情與生活氣息。
(日)宇野哲人 ·中國文化 ·21.4萬字
《周易》被稱為“群經之首”,由“經”、“傳”兩部分組成。“經”稱《易經》,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辭、爻辭,是《周易》的主體;“傳”由《彖》、《象》、《系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共七種十篇構成,稱“十翼”,又自成體系而為“易傳”。本書對“經”部逐卦講解,評析,揭示每卦內涵。
楊天才譯注 ·中國文化 ·20.5萬字
婚禮是人類社會中最普遍的民俗現象之一,婚禮的形式豐富多樣,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用、娛樂、禮儀、慶典、宗教、巫術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婚禮可以在更大層面縱觀人類文化。中國是一個婚禮習俗豐富多彩的國家,了解中國各地的婚禮習俗是全面認識中國風土人情乃至國情的一個重要窗口,甚至從婚禮中還可以窺見現代社會發生的變遷和未來發展的趨向。《中國婚禮通志》(七卷本),是國內第一部全面介紹和論述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和56個民族婚禮習俗的著作,也是迄今為止有關中國婚禮習俗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內容最豐富的一部民俗學著作。東北卷以黑龍江、吉林、遼寧等東北地區的漢族、滿族、朝鮮族等民族的婚姻禮俗為主。主要記述明清、民國以及現當代東北地區婚禮中婚前禮、正婚禮、婚后禮以及少數民族婚禮等各項婚俗。各章分為概述、首府篇、市級篇、縣級篇、民族篇,按照地域、民族、信仰、民俗等特點分層次、分階段地展示東北婚俗,亦由此展示東北地區社會生活的傳統與變遷。
瞿明安主編 ·中國文化 ·22.7萬字
本書收入從孔子到戴震的三十五家古代哲學家(個別是哲學著作,如《周易》),從中總結、提煉出他們思想中最具有貢獻與閃光點的精華,尤其是對后人有所啟迪之處,進行介紹、闡述,使讀者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思想智慧有一個系統全面的了解,也可以藉此對現實生活有所啟發與指導。本書體現了中國傳統優秀思想領域中,各派思想家的智慧的相互融合、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辯證發展的歷程,正是在這種思想的融會碰撞中,最終形成了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殊貢獻的中華文明的核心內容。另外,本書對這些哲學家生平有生動的介紹,每篇之前配有哲學家的插圖,也是更立體形象了解其人的很好的方法。所以,此書又具有當下意義,尤其是現在傳統文化受到重視、提倡中華文明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
張岱年主編 ·中國文化 ·28.5萬字
《毓老師說老子》以1978年7月至11月毓老師講學內容整理而成。毓老師強調,《老子》是一部言政治之術的書,講的是政治之術而非政治之學。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之精深。研究《老子》必知“以靜制動、以弱勝強、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等幾個原則;“無為”的境界就是最高的境界,一個人到“無為”的境界,則沒有不能做的事。
愛新覺羅·毓鋆 ·中國文化 ·24.3萬字
吳在慶,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被聘為臺灣大學、臺灣逢甲大學、安徽師大兼職研究員、客座教授。著有《杜牧論稿》、《杜牧集系年校注》、《韓偓集系年校注》等。本書匯集了作者歷年來研究韓偓的文章,作者通過《韓偓集系年校注》的工作,進行了深入細致地探索揣摩作家的生平和詩文內涵底蘊的研究過程,本書涵蓋了韓偓集的整理、韓偓生平的梳理、韓偓詩歌的解讀等方面,文獻扎實,觀點新穎,學術性強。
吳在慶 ·中國文化 ·30.1萬字
文化是傳承的,只有傳承才可能使數千年文化積淀而形成傳統。天文作為中國文化之源,對中華文明諸核心內涵的形成與發展產生著深刻影響。本書旨在通過天文考古學研究揭示傳統的宇宙觀體系,重建上古文明乃至前文字時代的知識、制度與思想,從本質上闡釋中國文化的特點及核心價值。全書將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和古天文學相結合,以對己身文明的理論探索為基礎,完成上古時空觀、政治觀、宗教觀、祭祀觀、典章制度、哲學觀及科學觀的研究,辨析天文與人文的相互關系,是一部從天文學角度,運用天文考古學研究方法全面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著作。
馮時 ·中國文化 ·45.3萬字
《論語日記(全2冊)》以日記的形式把《論語》二十篇作別開生面的解讀,如道家長里短般向讀者娓娓道來。作者注重對《論語》每一個重點字詞和句子的詳細解讀,且匯集歷代儒學名家的不同解構形式,讓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梳理《論語》所反映的內涵。同時,作者還深挖《論語》中每一個字的來源及引申義,讓讀者可以了解漢字的由來和該字的微言大義。《論語日記(全2冊)》在闡述《論語》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時,還結合經典佐證,以及史料、文獻、文學資料進行側面的闡述和對比,讀者從中得到的不僅是視野的擴增,更重要的是知識的累積和智慧的提升。總之,《論語日記(全2冊)》堪稱一本閱讀《論語》的工具書。
孫中興 ·中國文化 ·47萬字
本書系統闡述了中華傳統美德的主要特征、歷史演變及其時代境遇,重點研究了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發展、現代轉換,并提出了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繼承轉化的實踐進路。中國文化是德性主義文化,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新時代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不可能建立在文化沙漠之上,對待中華傳統美德既要在揚棄中繼承,又需在繼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意識形態安全的角度,對待中華傳統美德應持有正確態度,在繼承中謹防復古論,在批判中謹防虛無論,這是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的認識基礎,也是中華傳統美德歷史境遇帶給我們的深刻反思。
閆詠梅 ·中國文化 ·24.6萬字
本書以古今中外為參照,在歷史長河中對中國文化的特質、體系、核心、發展、得失、論爭等進行了最通俗又極專業的講述,并闡明了中西方文化的異同。
張岱年 程宜山 ·中國文化 ·24.7萬字
《辜鴻銘講論語》是近代國學大儒辜鴻銘以淺顯又精煉的英文向西方讀者翻譯、講解論語的著作。全書內容貫通中西,不僅將中國人物、中國朝代與西方歷史上具有相似特點的人物與時間段作了比較,還不時引用莎士比亞等西方著名學者的話來注釋某些經文,使得最普通的英語讀者都能看懂這本代表著中國人智力和道德風貌的中文小冊子。辜鴻銘《論語》譯本是一個世紀以來風靡歐美、通行世界的唯一《論語》讀本。它易于理解,深入淺出,語言活潑生動,不止適合國外的讀者,更適合當今傳統文化復興的浪潮下渴望進一步理解傳統文化的現代中國讀者。
辜鴻銘 ·中國文化 ·26.4萬字
女媧補天其實補的是歷法?逐日的夸父其實是一棵樹?九尾狐其實是天上的星宿?本書探究了30多個中國神話故事,通過嚴謹的考據和縝密的分析,像破案一樣破解了中國神話背后的現實原型,并指出中國神話看似天馬行空,其實是古人的科學探索,蘊含著豐富的古人智慧。讀者驚呼“當代福爾摩斯”“《走近科學》神話版”“讀來就像推理小說一樣過癮”“讀完醍醐灌頂”。
尹榮方 ·中國文化 ·27.8萬字
本書以歷時性的時代變遷為線索,以典型的教科書文本為依據,從世界、日本與中國的三維關系的角度出發,對日本從古代至現代的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進行較為系統的歷史性考察,從教科書的角度深入分析日本教育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在教科書中,對于異國形象的創造,比一般的文學作品更能體現教育者從國家、社會或是族群的角度對“他者”的思辨過程,也更能對尚處于低幼年齡階段的兒童釋放出一種強制性的、顯性的影響。通過研究可以看到,日本教科書的中國形象是加入了文化和情感的、客觀的和主觀的因素的集體意識的表現,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調整衍變的。“中國”作為日本人無法忽略的“他者”,在日本構建自身文化定位以及近代性經驗時提供了自我確認的想象資源,而這樣的想象資源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呈現出的具體內容和建構方式,都與日本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與此同時,日本教科書的中國形象也深刻反映出中國形象所代表的中國、中國人在世界、日本和中國這三個不同而又緊密相關的“文化語境”中的社會基礎、實力和地位。
譚建川 ·中國文化 ·29.3萬字
兩宋時期,社會進步超乎想象,諸如民生與工藝、藝術與哲學、技術與商業無不粲然,域外史家謂之“近世”,或稱“新社會”,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宋以文藝復興,形成新的人文天際線。文藝復興帶來的審美自由,適合藝術蓬勃地生長,從五代、兩宋開始,中國繪畫才真正邁進獨立的藝術門檻。中國山水畫的興起,尤其水墨山水的興起,成為10世紀至13世紀中國文藝復興的標志。本書按照歷史順序,分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個時期,解讀了近30位名家、近100幅傳世經典畫作,探究了山水、花鳥、人物三大繪畫類別由技入藝以至于境的發展過程;講述個體與王朝相互勾連,命運與天才相激共振的歷史事件。創作體例上,賞析與評傳結合;方法上,審美與思辨兼濟。作者試圖以此建構新的中國藝術史,這是一部思想、藝術、文化、美學、文學交織的更大的歷史作品。讀過本書,或許你還會發現,去藝術中開拓文化的江山,是一個好去處。追求自由,構建獨立人格,安頓自己,這是對中國文化和自我的一次美的救贖。美,是引人向上的終極力量。
李冬君 ·中國文化 ·21.7萬字
《中國人的品德》精選了傅斯年關于中國人的品德與中國文化的深層次思考,主要包括六部分:1.中國人的品德,2.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社會和政府,3.民主與自由,4.事業與人生,5.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學,6.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
傅斯年 ·中國文化 ·21.3萬字
《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難經》《神農本草經》,是中醫藥工作者必讀的經典著作,但其原文晦澀難懂,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太多,沒有一定的古文基礎,背誦起來難度很大。目前一些現代的譯文版本參差不齊,有些難以表達古人的原意,有些顯得冗長拖沓,不但浪費學習者的寶貴時間,也可能將人們引入歧途。現將四大經典的原文,用七言詩的形式進行了翻譯,既朗朗上口,又可以提高記憶的效率,助于激發起人們學習經典著作的興趣。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學習中醫藥的熱潮已經到了!相信此叢書的出版,將會改變人們的學習習慣,將會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劉紀青編著 ·中國文化 ·27.1萬字
《劉君祖完全破解易經密碼》系列書是海內外公認的易學大家劉君祖先生歷時四年多,對《易經》六十四卦作透徹詳盡的解讀,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洞悉決策模式,把《易經》智慧延伸在現代生活中,更進一步通過依經解經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學術相印證,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醫養生與企業管理等,在在圓融無礙,使得我們對《易經》六十四卦爻符號的無字天書不再陌生,進而欲罷不能、意猶未盡。
劉君祖 ·中國文化 ·29.5萬字
本書共設十四章,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于一體,結合精彩多樣、靈動悅目的圖文詳盡描述了茶的起源、歷史、典籍、人物、史實、品類、茶藝、茶道、茶俗、茶食、茶文化以及與茶飲生活密切相關的選茶、論水、擇器、評賞等諸多內容,涉及茶的科普知識、歷史文化、社會人文、品鑒收藏、行業才藝、旅游風情、保健養生等方方面面,力求將茶的內涵與魅力全方位、直觀、詳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為廣大茶友和茶業工作者提供充實、細致、實用、清晰的茶學指導與參考,在了解、熟習、體驗茶學及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時,更能獲得舒暢、愉悅的視覺享受。在編寫本書過程中,由于時間倉促,編者水平有限,疏漏之處實屬難免,還請廣大讀者海涵、斧正。
翁良編著 ·中國文化 ·29.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