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北京的城門》一書,深情地描繪了古都北京那些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城門。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穿梭于歷史與現實之間,不僅詳盡介紹了正陽門、德勝門、安定門、西直門等著名城門的建筑特色、歷史變遷與背后的故事,還巧妙地將城門作為切入點,展現了老北京的風土人情、市井生活以及城門在歷代王朝更迭中的戰略意義。書中既有對城門壯麗景象的贊美,也有對歲月流逝、城門逐漸淡出人們生活的感慨,讓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到北京城的滄桑巨變與不朽魅力。
楊天杰 ·隨筆 ·3.1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北國臥龍(耶律楚材)》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任傳華編著 ·中國文化 ·2.9萬字
中國古代,婚禮就形成六個儀式,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稱為“六禮”,而且沿襲千年。本文就是用生動、通俗的語言,分別講述各個地區、民族和不同社會階層婚禮的特異之處、細微之處,富有知識性、趣味性,使讀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中國傳統民俗,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常勝利 ·中國文化 ·5.4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三十人三十曲”,將三十位吟唱者各自的成長經歷,譜寫成中國當代民謠的歷史組曲;第二部分“看得見民謠的城市”,作者通過憶述跟隨民謠音樂人的走唱經歷,反映不同地域背景與民謠音樂相生相成的關系。
郭小寒 ·隨筆 ·11.7萬字
胡適的整個思想體系宏大而龐雜,其文化觀理論更是博大精深。胡適文化觀的研究絕不是簡單的材料堆砌,也不是將散落于文獻中有關文化觀的只言片語采摘出來,更不是生硬胡亂地編造與羅織。本書從文化觀的視角,重新詮釋與爬梳胡適的理論觀點,型構出胡適文化觀范式;并選擇胡適所參與的主要文化論戰進行研究,全方位地系統展示胡適文化觀的思想體系。
馬艷玲 ·文化研究 ·15.6萬字
恐懼籠罩著我們的生活,因為我們不會面對,我們只能回避,我們回避的主要方式就是欲望的狂歡,其中之一就是對情欲的任意歪曲和包裝,于是,愛情一方面成為當代人的準宗教,一方面又成為人們內心深處藏污納垢之所。
比爾狗 ·文化評述 ·15.5萬字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近萬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獨特的玉石文化保持著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時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其影響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難以比擬的,其地位在中國人心中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國玉器以其7000年的歷史,與中國的瓷器和絲綢一樣,成為我國古老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譽,堪稱東方藝術。《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國四大玉石》全面介紹了和田玉、岫巖玉、獨山玉、綠松石四大玉石的文化故事。
金開誠 ·中國文化 ·3萬字
本書在文字修辭與表達上,契合和賡續五四時期周作人等新文化先驅提出的“美文”理念,也呼應20世紀末巴金、張中行、季羨林、楊絳、余秋雨等知識分子的學者散文寫作傳統。本書描述古都西安、陜西、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的人文風情和自然景觀,不僅僅是描寫西北地區雄渾壯美的自然風光和悠遠深厚的歷史積淀,更從思想知識文化等角度拓展散文文體,深入探討西北地區文化及其特點,揭示西北地區文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巨大貢獻。本書以厚重寬闊的內容和樸實醇厚的文字,致力于為散文閱讀提供學者視角的文化新質,在學者情懷和語言表達上給讀者帶來別樣的閱讀感受。
黎荔 ·隨筆 ·14.3萬字
本書為龔先生近年來關于中國文學的隨筆集,書中探討了不同歷史時代中國文學的特點,不同時代文人的特點和精神風貌;重談了中國文學史寫作中的問題與新的思路;討論了《詩經》《文心雕龍》等作品的價值與意義;也分析了李白、李商隱、蘇東坡等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的作品、個性和精神。書中提出,宋的代表文體并不是詞而是詩,清是文學繁榮的時代,道教思想對李白的詩歌影響至深,《菜根譚》是最早的雞湯文,等等。這是一本新見迭出、奇銳精敏、大破俗說的文學隨筆集。
龔鵬程 ·隨筆 ·18.8萬字
20世紀初期,由于一批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譯出版,德國文化界出現了一股“中國熱”,布萊希特就是在這種氣氛中接觸中國古典文化的。流亡期間,布萊希特閱讀了儒家、道家的部分經典著作,開始效仿中國古典哲學筆法,針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陸續撰寫了一系列小故事,假托老子、墨子之名,反映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這就是《中國圣賢啟示錄》,或名《易經故事》。本書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和教育部“主題出版”重點圖書。
(德)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中國文化 ·9.3萬字
江湖、寒門、新郎官,五福、宇宙、分餐制……在這些生活中耳熟能詳的詞匯背后有著怎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涵義,我們一時還真難以說得清楚,問題的答案本書會為你一一道來。《文化精華(下)》從漢語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稱謂文化、孝悌文化等方面擷取中華文化中較為宏觀的基本觀念、基本現象以及具有普遍文化意義的人物或事跡作為基本的知識點設題,問題設計既貼近實際,又強調趣味性,同時又與《文化精華(上)》的框架體系形成互補,使你在短時間內能窺傳統文化全豹之一斑,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養料為我所用。
尹日高 何余華 文孟君撰寫 ·中國文化 ·8.2萬字
全書分為六章:第一章亞文化的后現代性,第二章縣域青年的亞文化生產,第三章縣域青年的亞文化認同,第四章社會對青年亞文化的刻板印象,第五章縣域青年的發展需要,第六章流行亞文化對縣域青年發展的影響。
黃勤錦 ·文化研究 ·16.5萬字
本書寫于抗日戰爭時期,是國學大師錢穆繼其《國史大綱》后,第一部系統闡述他對中國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學術代表作。書中就通史中有關文化史一端作導論。故此書當與《國史大綱》合讀,方能獲得著者寫作之大意所在。本書雖主要在專論中國方面,實亦兼論及中西文化異同問題。錢先生對中西文化問題之商榷討論屢有著作,而大體論點并無越出本書所提主要綱宗之外。
錢穆 ·理論 ·13.3萬字
《玄霜》寫歷史、寫人物、寫風景、寫哲學、寫思想、寫情感,但是自始至終,沒有絲毫舍棄對“真善美”的追求,沒有舍棄對陽光鮮花的追逐,沒有舍棄積極昂揚的樂天做派。文以類聚,希望這樣的篇什積聚起來的是磅礴的單純的力量。
吳又洛 ·隨筆 ·10.9萬字
王爾德在以唯美主義追求為表象的審美追求驅動下,引申了古希臘面具表演的傳統形式,使之成為人格面具表演概念,同時吸取浪漫反諷思想,注入自己的人生及創作中,變成了呈現多重矛盾自我的面具塑造風格。這一風格被他運用自如后,成為其獨有的技藝,形成其“面具藝術”。本書以王爾德的多重矛盾面具自我之表象為依據,向前追溯至具有審美思想的德國浪漫主義傳統、唯美主義及現代審美主義,向后借用當代德國哲學、美學的理論觀點(審美),兼從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自我建構)的視角對之進行審視,解釋其“面具的真理”。以追求審美和自我建構為己任的王爾德,通過塑造多重矛盾面具自我,把對審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使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審美化,為自己的生存建構了積極、主動的意義。王爾德不愧為“面具藝術”大師。本書審美與自我建構的兩個視角,在論述過程中之契合,讓我們看到兩者的內在統一性—對人自身的困境與拯救途徑之思考,是以哲學和美學為代表的人文學科的根基和出發點。對此命題的關注始于現代性發端時期的哲學家們,貫穿了王爾德的一生,在當今的理論界仍不斷被探索與完善,值得認真思考。
楊霓 ·文化研究 ·19.5萬字
《大美中華:民俗風情導讀》通過對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進行介紹,表現了人們在衣食住行、婚喪生老、歲時節慶、生產娛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行為規范和文化心理。服飾風俗、飲食風俗、住居風俗、節日風俗、婚姻風俗、生老風俗、喪葬風俗、信仰風俗等斑斕多姿,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薩仁圖婭 ·民俗文化 ·8.3萬字
“部編版必讀經典書系”為“新課標經典名著·學生版”的全新改版系列書,在原有系列基礎上,根據部編版最新語文教材的要求、前期市場反饋,進行品種的精選與增減。本書所載成語從人們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語中精選出來,這些故事的語言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幫助孩子了解歷史、學習知識,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佚名 石磊改寫 ·中國文化 ·16萬字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古代文學雖不能與中國傳統文化畫等號,但兩者有諸多相合之處。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應把握傳統文化特點,傳播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應注意方法,教學時可在文學史講解、作品選分析、實踐活動考察中巧妙融入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具有深遠的意義,是促進中國教育的改革發展,是塑造學生品格,是傳播中華文明,使之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本書首先探討了中國古代文學的范疇與發展;其次講述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文學與社會民族的融合;最后講述了中國古代文學傳承的意義。希望其能夠成為一本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的專業學術著作,供人們閱讀。
高升 劉葉青 趙晉 ·文化研究 ·16萬字
石嘴山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更有著燦爛的文化。本書是《美麗石嘴山叢書》之一,是眾多史志學專家智慧和心血的凝結,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史、資政、教化價值的文獻。
石嘴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地域文化 ·17萬字
這是一本研究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專著。全書梳理了端午節的歷史脈絡和地域變遷的軌跡;考察了包括少數民族地區在內的端午節日習俗“同核化呈現”“糅合化呈現”和“邊緣化展示”的涵化模式。并結合多地田野調查的素材,基于“核心元素”的普遍性和“變動元素”的多樣性,來探尋中國各地端午節的現狀。
宋穎 ·民俗文化 ·1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