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三里不同調,十里不同音,“南腔北調”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維系了各民族的歷史記憶。本書將大眾熟悉的31個趣味話題分成八大版塊,解讀其內在的語言學原理;又從每一個話題延展開來,闡明同一話題在不同方言的流變,鋪陳出一幅幅民族歷史文化的畫卷。讀者在收獲語言學知識的同時,更能從各自方言的角度找到共鳴,在方言里發現不一樣的中國。
鄭子寧 ·文化史 ·14萬字
本書介紹了“情緒文化”這個觀念。掌握情緒不只從生物學或心理機制著手,更需捕捉那些鑲嵌在我們所處時代地域中、具有鮮明文化脈絡的感受。通過“情緒考古學”,挖掘出現今早已不存的情緒文化。從神經心理學、考古文獻、社會輿論、文藝作品和流行文化出發,搜集156種情緒詞并加以描述和定義,溯源歷史演化,展現每一種情緒本質及其獨特的生命力。情緒文化充斥在你我所處的時代領域,具有鮮明的脈絡,通過情緒考古,帶你走進人類情感的世界。人類是感情動物,打破理性的框架,用前所未有的視野看待感性的自我,你會發現那些情感表象下的思維和欲望,將是多么精彩,豐富又迷人。
(英)蒂凡尼·瓦特·史密斯 ·文化研究 ·14.8萬字
孔子的話,絕大多數是針對人性而發。雖然時隔千年之久,滄海已成桑田,但自古以來鮮有變化的就是人性,所以說,即便是千年之后的現代人品味起孔子的那些智慧,依然可以獲得很大的啟益與幫助。東籬子編著的這本《孔子學堂》一書,深入體悟了中國人無可替代的精神根底和心魂所在,是在用孔子的智慧擺渡現代人生。現代人追求物質而輕忽精神生活,《孔子學堂》重新解讀孔子的思想,感悟那延續千年的智慧,足以讓我們歸根復命,走出一個美好的未來。
東籬子編著 ·中國文化 ·13.5萬字
《中華經典誦讀:笠翁對韻》是作者仿照清代學者車萬育的《聲律啟蒙》編寫的。有助于讀者拓展視野,同時有利于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經常誦讀,可以進一步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受到燦爛文化的熏陶,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等方面的訓練。
李漁 ·中國文化 ·3.4萬字
本書是一部透視白鹿原的文化價值與意義的著作。全書共分八章:第一章文化尋根與價值重建,主要探討陳忠實與文學尋根;中國文化中的兩條根——學為好人與創世事。第二章中國鄉土社會的肉身崇拜與閹割。主要探套中國鄉土社會的肉身崇拜;羞澀、遮蔽與閹割。第三章共在中的自我與他人。主要探討存在就是我和他人共在,共在中的成德者——鹿性“好人”;共在中的狼性“惡人”。第四章為歷史而煩。主要探討鄉土人生為“歷史”而生;鄉土生存為“歷史”而煩;鄉土書寫為“歷史”而歌。第五章為鄉土獻身。愛土戀家情結;守舊拒新習慣;重義輕利心里。第六章展示神奇現實主義風格。第七章創造奇美的話語世界。主要探討白鹿原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第八章超越柳青,樹起新的里程碑。對比留情的革命敘事革命敘事與陳忠實的生活敘事;對象化手法與高密度語言。全書能夠深入中國鄉土社會內部,從思想內容和創作方法兩方面對《白鹿原》的文化價值進行探討。
段建軍 ·文化研究 ·17.4萬字
《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是一部通俗、系統詮釋中國易經文化的著作,繼承傳播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易經》通俗化、大眾化普及的優秀作品。劉祺庸認為,易經主要強調兩個字:“道”和“德”。學習《易經》,要尊道崇德。“道”是規律,“德”就是按規律辦事,并養成正確的行為規范。基本要求是,思考問題動機純正,行事態度端正,品性行為符合規律或原則,不主觀妄斷,隨順自然,戒慎恐懼。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加強道德修養。劉祺庸用直白的語言、熟悉的典故介紹了《易經》這樣的國學經典,既能增長國學知識,也能引導讀者走出精神危機。
劉祺庸 ·文化研究 ·12.1萬字
新移民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已然成為一股聲勢赫赫、不可小覷的文學潮流,其中,新移民女作家的創作更是引人注目。她們的創作充分顯示了雜糅性、邊緣性、異質性等特征,從整體上展現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現代性面貌。本書在文化倫理視域下對新移民女作家的小說創作進行了整體研究,從存在倫理、情愛倫理、家族倫理、革命倫理、技術倫理、教育倫理以及宗教倫理等角度,比較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新移民女作家的小說創作,希冀為海外華文文學以及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劉紅英 ·文化研究 ·16.8萬字
《全景天津》是天津電視臺于2008年拍攝的以空中視角俯瞰天津的航拍紀錄片,并榮獲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頒發的2009年度全國城市形象片一等獎等多個獎項,是天津電視臺的天津航拍系列題材紀錄片之一。
馬宇彤 ·地域文化 ·7萬字
《了解點中國文化》一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領讀者穿越千年歷史長河,探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儒家思想的仁愛之道,到道家哲學的自然和諧;從四大發明的智慧之光,到詩詞歌賦的韻律之美;從傳統節日的溫馨習俗,到書法繪畫的藝術精髓,本書全面而生動地展示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讓讀者在輕松閱讀中,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燦爛輝煌。
沛然 ·中國文化 ·19.9萬字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智謀書,它精煉概括了中國謀略的全部精華,是中華民族智慧寶庫中的經典,與著名的《孫子兵法》并稱為世界軍事史上的雙璧。本書以“三十六計”為綱,總領古今經典謀略,史論結合,充分發揮案例對計謀含義的形象詮釋,使讀者能夠既深刻又生動地理解該名著。
駢宇騫譯注 ·中國文化 ·8.1萬字
突厥是古代歐亞草原重要的游牧之一,曾一度成為雄跨歐亞草原的霸主,在歷史上有深遠的影響。本書在歐亞草原廣闊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下,以通俗的語言介紹突厥民族的興起、發展和衰亡過程,及其與周邊各政權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于古代歐亞歷史的深刻影響。并利用最新的考古學、語言學成果,從多個側面展現突厥民族復雜多元的文化面貌。
陳凌 ·文化史 ·9.7萬字
《山海經》中國古代的一部奇書,作者及成書時間無考。全書記載了五百余座名山的名稱、地理位置,三百余條河道的名稱、河流發源地及流向,四十多個方國的名稱及遠方異民的民情風俗,一百多個歷史神話人物,一百余種藥用動植物,四百余種神怪異獸,并保存了大量的遠古神話傳說。不僅是一部講述山川河流的地理書,更是一部包羅萬象的上古百科全書。《山海經》以它那集大成于一身的氣質,恢弘豐富的內容,生動形象的圖畫,注定其吸引的不僅僅是學者,更有無數的普通的讀者。“古之為書,有圖有說”,文字與圖畫的結合,使得《山海經》更加直觀生動,更易為當今的讀者所接受和喜愛。
劉歆 ·中國文化 ·14.7萬字
《廣西讀本》是大型復合出版工程“我們的廣西”叢書中的一本。本書屬于廣西基本情況的選題,在內容選擇上緊緊圍繞“講好廣西故事、塑造廣西品牌、樹立廣西形象”的宗旨,立體式地呈現“美麗廣西、厚重廣西、幸福廣西”的新形象。
劉碩良 鄭維寬 ·地域文化 ·18萬字
《老子學堂》參透了老子思想體系中豐富、精妙的智慧,以觀察其對現代人思想的許多固有影響,明了現代人的思想軌跡,又從老子智慧的言論中覺悟出許多具體的做法。這些哲學思想即使經過兩干多年歲月的洗禮依然熠熠生輝,對于我們而言,依然是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和啟迪。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是幸運的,因為能享受豐富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但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又是疲憊的,因為競爭始終存在,容不得你做停歇。無法停止的腳步和思維使我們的精神壓力越發沉重,心情越發糟糕,為了“比別人多得到一點”,我們卷入了忙碌與勾斗之中,不斷沖殺,傷痕累累。這種時候,我們真應該多向老子學習一些人生的智慧。
東籬子編著 ·中國文化 ·13.9萬字
《浮梁歷代名勝古跡詩歌選注》是歷代浮梁詩歌作品的解讀,作者繼承古代傳統做法,一是博引相關材料,翔實而可信,二是就精彩處作簡要的藝術賞析,對“詩眼”的闡明尤能切中要害。作者在力求篇篇可讀的基礎上,兼顧各種篇幅、體式、風格等,以滿足讀者多方面的審美需求。作者對每一首作品的創作背景、語言藝術、思想意境等進行深入淺出的評析,使普通大眾能清晰地了解歷代詩人名家在浮梁的創作情況,從而了解浮梁古代詩歌發展的歷程和概況。
韓曉光 ·地域文化 ·11.2萬字
中國神話學領域開山之作。茅盾先生通過列舉中國古籍里的各家學說,同時與西方的北歐神話、希臘神話等做比較研究,引人類學之精華入中國神話之研究,其中不乏嚴謹獨到的分析考證與風格鮮明的批判精神,前無古人地開拓了中國神話研究的新天地,可謂獨步學壇。本書的問世不僅拉開了中國神話學的序幕,更是茅盾先生向世界文學發展腳步看齊的一個創舉,讓世界發現中國神話的同時,也鑄牢了民族文化認同的根基。
茅盾 ·文化研究 ·9.2萬字
《百家姓》,是一篇關于中華姓氏的文章。按文獻記載,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124個。《百家姓》采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于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吳越地區,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主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尹小林點注 ·中國文化 ·1.9萬字
河南人是能吃苦的一群人,他們那苦行僧的精神是他們生存的力量來源。在常年的生存壓力中,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歲月中,苦難和艱辛、饑餓和折磨……一切的不幸迫使河南人不得不埋首于生活的殘酷。于是,在艱難中也不斷前進,星落云散,始終挺立在世人面前。于是,在黑暗之中看到燭光,從隕落到奮起,創造新的高峰。
李昊 ·地域文化 ·12.9萬字
這是一本基于田野調查的隨筆集。也是難得的一本拋開市場和價格的和田玉讀物,作者有比較濃厚的人文情懷,以和田玉相關的各種人物為引子,描述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石頭和市井櫥窗里的和田玉,實際上講的是石頭上映照出的不同的價值觀。可以說在這本書里,在作者眼中,石頭的品質無關價格、無關結構,關乎看石頭的人,看石頭的心境。
張允 ·文化研究 ·8萬字
《武士道》一書是作者于1899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養病時,有感于外國人對日本的傳統武士道知之甚少,為了向國外介紹而用英文寫成的。由于作者本人是一個在幼年時親自接受過武士道傳統教育的日本人,因此,正如作者所說,他在介紹時,與別的外國的日本研究者至多只不過是個“辯護律師”不同,“可以采取被告人的態度”。的確,我們在讀到他所系統介紹的武士道的種種方。面時,頗有入木三分之感。同時,由于作者是為了向國外作介紹而寫的,行文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歷史和文學典故進行比較,所以就更便于外國讀者閱讀和理解。正因為如此,本書一出版就引起了外國讀者的極大興趣。據作者自序說,當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不僅自己親自讀了此書,還以此書分贈其友人。光是本書的日本版從1900年到1905年的6年之間就重版了10次,本書還被譯成了多種文字,在世界的日本研究書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日)新渡戶稻造 ·各國文化 ·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