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易經白話全譯正鑒于此,我們擇取古本、兼采眾本,精校精審,薈萃眾家之長,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編成。《易經》的六十四卦詳解,是全書主體。按經上、經下分為兩章,每卦獨成一節,各節皆有原文、譯文、解讀,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或可先窺其門戶,后登其堂奧,由淺入深,從而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本書在保持了傳統《易經》的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努力為讀者提供可以深入閱讀的平臺,以期讓每個讀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讀出屬于自己的一本《易經》。
文史哲 ·中國文化 ·19.3萬字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先秦時期老子的作品。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故后人合而稱之為《道德經》。全文約五千字,文字簡練,晦澀難懂。近代古文家葉玉麟先生為《道德經》作注,出版《白話譯解老子道德經》,通俗易懂、可讀性強,是釋讀國學經典的典范,當時受到歡迎,可惜后來湮沒無聞。本書對該書重新出版,對內容做了一些校正,以適合當下普通讀者的閱讀需要。
老子 ·中國文化 ·3.5萬字
本書編著者于浩如煙海的史籍中尋找蛛絲馬跡,苦心孤詣,搜集鉤沉了千百年來具有不傳之秘的數百種絕技,例如贗古、識寶、煉金、養生、美容、測字、武功、修煉等種種絕術奇技。大至俯仰天地、神機妙算,小至安神祛病、除虱滅疥,處處深埋玄秘,個個藏匿機巧,其內容在今天仍有寶貴的借鑒意義。《中國古代奇技淫巧》是一本中國傳統文化介紹。
楊鈞編著 ·中國文化 ·19.5萬字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總共十八萬字有余。《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其名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書以黃帝和岐伯等人對話的形式寫成,作者似乎就是黃帝和岐伯等人。其內容不僅限于醫學,而與中國古代的哲學、天文、地理等學科密切相關,是一部關于哲學和自然科學的綜合著作。本書注譯者選擇了最能反映中醫學術思想特點的篇章和段落加以注譯,在“題解”部分,對篇中的名言加以提示,在注釋時多引證諸子之言,以加深對《內經》思想的理解。古人講做學問要懂得溯本求源,譯文以直譯為主,追求順暢簡潔的特點。北宋理學家程頤在《易傳序》中說:“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其意,則在乎人焉。”望讀者朋友能夠借助注譯這一津梁,進入中國醫學養生文化這一智慧的殿堂。
姚春鵬譯注 ·中國文化 ·16.8萬字
擔心看不懂《易經》?有了這本書,輕輕松松讀懂《易經》!《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文化之源、諸子百家之始,其內容極其豐富,上論天文,下講地理,中談人事,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社會生產到日常生活,從管理之道到做人處世……幾乎包羅萬象,無所不含,它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刻影響。馮戈吸收易經智慧精華,以趣味十足的漫畫形式講解這部流傳已久的國學經典。其風格詼諧幽默,文字深刻直白,讓我們笑著笑著就讀懂了《易經》,學會了《易經》里的做人處世哲學。
馮戈編繪 ·中國文化 ·658字
《詩經》最早稱稱《詩》或《詩三百》,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據傳經孔子整理編纂,后來儒家把它尊為經典,稱作《詩經》。《詩經》大約編成于春秋時期,共收集詩歌三百零五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風俗、文藝等諸多方面,開辟了中國詩歌現實主義創作的源頭,被譽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詩經》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光輝的起點。
韓震主編 ·中國文化 ·5.6萬字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2004年以來,在上海對知識界、工商界、出版傳媒界作過的五次重要講演,內容包括東、西方文化發展的走向,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當代人文教育的現狀與對策,中國傳統文化與工商經濟的關系,現代傳媒業對社會和文化傳播的責任,現代社會中個人的品格修煉和讀書養性等方面所作的思考和見解。
南懷瑾 ·中國文化 ·15萬字
如果說在我們的文化傳統里有哪位神仙是從古至今都被萬眾一心真心愛戴的,那么非財神莫屬。所以過年吉祥話里排名第一的,一定是那句“恭喜發財”——對財富的美好向往已經寫進了我們民族的基因,基于這種樸素而健康的民族情感,先民們積極樂觀地塑造了一個司財運的神仙,財神。財神主財運,掌富貴,是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歷來備受推崇和敬拜。有關財神的起源,頗為繁雜,眾說紛紜,因為財神不止一位,而是一個群體,每一位的來歷各不相同。在眾多的財神中,最受歡迎、香火最旺的當屬范蠡、比干、關羽、趙公明。天下財神廟中供奉的多是這四位,因而最出名,影響力最廣。本書以小傳的形式,為讀者厘清財神原型人物的生平以及財神文化的源流,從歷史視角去解讀我們津津樂道的傳統文化主題,引領讀者從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去汲取更多的吉祥、樂觀、奮斗不息的精神源泉。
郭曉暢 ·中國文化 ·10.2萬字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司馬懿與他多次交兵,贊嘆他是“天下奇才”。本書包括將苑、便宜十六策、兵要十則、諸葛亮傳四大部分。為了便于讀者輕松閱讀,本書開設了注釋、譯文、故事鏈接等版塊,力求成為生動、通俗、無障礙的版本,使讀者更好地領略一代軍事奇才的智慧。
(三國)諸葛亮著 東籬字解譯 ·中國文化 ·15.5萬字
《圓覺經略說》是南懷瑾于1983年在臺北十方書院講述《圓覺經》的記錄,首次出版前曾陸續在《十方》雜志連載,獲得廣大讀者們的熱烈回響。《圓覺經》是了義經,是可以徹底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經典,且經文文字優美。南懷瑾先生深入淺出的講解,對初學者而言,可作為學佛入門讀物;對有心習禪和參研佛法者而言,亦有助益。
南懷瑾 ·中國文化 ·18.3萬字
《易經》被稱為無字天書,其本源和精髓在于無字部分,即陰爻、陽爻,這不僅是卦的基本符號,也是宇宙的基本符號。本書與古今中外對《易經》的各種解讀區別之處在于,作者提供了一個全新解讀《易經》的視角,即提出了陰陽比的概念。作者通過反復推演,算出各個卦系的陰陽比,揭示了宇宙中各個層次都有一定數的陰陽體,因陰陽比不同,陰陽體也各不相同,但在每個層次的總體上,所有陰陽體是對稱和平衡的,同時也是對立和互補的。本書適合對傳統文化感興趣者閱讀。
謝文緯 ·中國文化 ·9.9萬字
以西方文明的視角,觀察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尤其是底層人民的生活,從中發現、總結出中國人的性格,以及中國文化的特質。內容具體、細致、生動,分析透徹,一針見血。
(美)阿瑟·史密斯 ·中國文化 ·19.4萬字
陳寅恪有著深厚的國學根底,他接受了嚴格的西學訓練,他的新考據學方法,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獻研究方法,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重大意義。陳寅恪與王國維、陳垣等形成了中國史學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的“新考據學派”。他研究的范圍涉及中古史、宗教史、蒙古史、敦煌學等多個領域,均取得了不少開創性的成果。本書對其學術成就、治學特色以及師友關系等進行了比較深刻的闡釋,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內容豐富、語言生動,為進一步研究陳寅恪提供了新的視角,不失為一部富有特色的了解陳寅恪生平及其學術成就、中國文化精神的著作。
季風 ·中國文化 ·13.3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手相與面相》對人的手相與面相進行了科學系統的分析,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各種新的內容對人的手相和面相進行詳盡細致的歸類,并加以逐條分析歸納,書中還特別提到國外科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而得出的關于人的手相和面相的一般規律,總結出了一些帶有普遍性的規律,可以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指導與參考,不再是以往的那些把人的手相和面相與人的命運定數、兇吉絕對聯系起來的迷信說法。
金開誠主編 ·中國文化 ·2.9萬字
本書內容取材自中國經史子集中有關妖怪的記載,包括《山海經》《子不語》《酉陽雜俎》等,廣泛參考現代學術研究,以白話的形式,演繹為故事或整理為檔案。全系列總計數百種妖怪,分為山精、水怪、巨獸篇。順序邏輯由山精、水怪等小物開始,以“巨怪”類別壓軸,視野逐漸開闊磅礴,最后以“創世級”做全書的升華。
蟲離先生 ·中國文化 ·16.2萬字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自問世以來,它就以故事中蘊含的淵博的學識、細膩的敘事、動人的情節、現實主義的風格,征服了無數讀者,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是書中的詩詞曲賦散發著極大的魅力,成為這部不朽之作的靈魂。《紅樓夢詩詞全鑒》根據《紅樓夢》原著回目的順序,輯錄了書中的詩詞、楹聯等,對其進行了注釋和解析,力圖幫助讀者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詩詞的含義,加深對原著的理解。
(清)曹雪芹 ·中國文化 ·13.2萬字
國學大師蔡元培不僅奠定了中國近代教育思想,而且還撰有關于國人道德修養的豐富著述,為后人提升道德境界、加強內煉修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典讀本。本書編者重拾瑰寶,文白并存,精編細選,結集成書,凝聚了他論述國人修身立德處世的全部精髓,是今天的我們思考社會人生、加強內在修養不可多得的道德范本和踐行寶鑒。
蔡元培 ·中國文化 ·14.4萬字
本書是明恩溥著作中傳播廣、影響大的一部,原為他發表于上海《字林西報》上的一組文章,講述他在清末中國傳教期間的所見所聞,介紹中國人的生活、風俗和性格等,于1890年在上海結集出版,1892年在英美等國出版十幾個版本,引起轟動,其后一百多年來多次再版。書中對于中國人典型性格的概括分析,對中國文化的獨到見解,雖然囿于個人視野和文化差異存在一些偏見,但大部分觀點還是客觀犀利的,所舉實例在中國也普遍常見,時至今日依然有發人深省“民族劣根性”的價值。魯迅先生去世前,還曾在《大公報》撰文向國人推薦此書。
(美)明恩溥 ·中國文化 ·19.2萬字
本書是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本書提供了生活篇、情愛篇、文化篇、身體篇、神鬼篇、動物篇、植物篇、建筑篇等12類與現代人息息相關的夢境解述,內容豐富、詳盡,為您解開心中的迷惑!
靳瑩編著 ·中國文化 ·6.3萬字
如果讀者對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還有質疑,那么就請從《余味:跟隨余秋雨品中國文化》開始--翻開第一頁,從《余味:跟隨余秋雨品中國文化》對余秋雨散文作品零星片語的擷取中,用心去鑒賞、去品味、去感悟,去摸索知識以外的文化內涵,細細體悟這份綿延不盡的文化“余味”。
曾一 ·中國文化 ·1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