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核心概念是“民本”。民本與民主是什么關系?這一直是近現代中國哲學研究的重要問題。海外學者圍繞此問題也發表了大量成果。本書收錄了海外學者關于民本與民主的代表性成果,反映了海外學者的主要觀點。書中附有大量參考文獻和論文信息,一冊在手,基本可以了解海外學者對該問題的研究狀況,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可供研究中國哲學、政治哲學的讀者學習、參考。
李晨陽 梁濤主編 ·中國哲學 ·24.3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十余年蜀學與儒學研究部分成果的選編,基于對蜀學與儒學水乳交融關系的認識,從蜀學與儒學思想理論、人物事跡、學術成就、著作文獻等方面深入剖析闡述,希望給有興趣的讀者提供參考。
郭齊 ·中國哲學 ·25.8萬字
本書內容有三:一者分析陽明心學核心要素對佛教禪學的吸收,揭示了陽明心學與佛禪間密切而又復雜的關系;二者對王氏詩歌創作的動態性變化特點予以條分縷析,分別表現了以禪入詩、儒禪交融、講學詩與佛禪結合的特點;三者嘗試對陽明詩歌宗教美學境界進行概述。
侯丹 ·中國哲學 ·23.1萬字
本書將宋明理學史上錯綜復雜、爭議頗大的關學與洛學的學派關系問題置于宋代理學形成發展的宏闊背景下,基于文獻與思想互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進行了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全景式、立體化研究。根據問題生成與衍化的邏輯,從對爭議的歷史梳理、張程文獻互入現象的揭示、張載逝后二程對其的評價、“關學洛學化”再辨析、張程文獻互入的現象揭示、弟子視野的評價、對朱陸之辯的影響七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現與研究,揭示出關學與洛學之間的思想互動與交融關系,形成了張載關學是二程洛學的理論起點,二程洛學延伸了張載關學的問題討論并開啟了朱陸之辯的新認識,對長期聚訟不已的宋明理學史發展進程中的關洛關系問題進行了系統清理和重新定位。
魏濤 ·中國哲學 ·23.6萬字
宋明理學是中國傳統儒學的高級形態,本書聚焦“理學的發生”問題,旨在對理學進行哲學探源,并進一步將其轉化為早期理學的范式轉換問題。通過對“北宋五子”進行個案研究,本書從哲學使命、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話語體系四個維度考察了早期理學相較之前主要哲學形態在范式上的轉換,揭示了早期理學之發生的邏輯機制和邏輯進程。理學范式轉換的核心在于思維的轉型,即從傳統經驗性思維向哲學思辨性思維的轉型。處于轉型期的早期理學,往往兩種思維方式并存,故而是模糊的、不成熟的,但恰恰是這種轉型和并存構成了它的貢獻,這種模糊和不成熟構成了它的特色。
張恒 ·中國哲學 ·23萬字
《大學》原本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后經過二程、朱子的提升,最終列入四書之中。因此,宋代《大學》思想的發展演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術事件。本書對二程、朱子、陸九淵等重要學者的《大學》著述進行了仔細的哲學研究,并對衛湜的《大學集說》進行整理,從而梳理出一條《大學》思想發展演變的線索,即從漢唐時期的博學為政之學向宋代修己治人的理學、心學的轉變。對宋代《大學》學術史、思想史研究有一定的補白作用。
張興 ·中國哲學 ·17.4萬字
孔教如何從晚清社會制度的固有部分崩解成為“游魂”,如何一步步被負面化乃至被打倒?晚清和民國初期的孔教論爭聚焦在國家建構是否需要孔教、如何安置孔教。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陳煥章、馬相伯及新文化運動諸君,基于對孔教與革命、孔教與中華文明維系、孔教在國家建構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認識,公開在媒體上爭論孔教的定位和性質。爭論中,康有為希望通過改革孔教達到強國目標的主張逐漸受到批判,立國不需要孔教、孔教不是宗教、孔子非教主等主張螺旋式上升為執拗的高音并主導了輿論的走向,乃至左右了我們今天對孔教的認知。本書以多維的視野,呈現了晚清民國孔教復雜多變的思想史進程與發展趨勢,孔教與國家建構的多元與復調、喧鬧與緘默、沉默的螺旋與執拗的高音均在書中得以呈現。
李華偉 ·中國哲學 ·25.4萬字
本書采用現代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了道家“忘我”命題,以探索道家心性修煉對人們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全書厘清了“忘我”的含義、特征、修習方式,并對忘我體道與身心療愈的邏輯關系、忘我的結構及其測量、忘我狀態的生理特征、忘我修習對自我意識的影響、忘我修習對認知的影響、忘我對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六個方面進行了探討。本書除了使用傳統的方法與工具之外,還引入了實驗法、內省法、腦電技術等,積極推進了道家心理學的發展、道家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化以及心理學的本土化。
毛華配 ·中國哲學 ·11.5萬字
本書以中國易學家兼詩論家為研究對象,依據可資分析的理論文本,探究易學思想與詩學觀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圍繞本體論、心性論、審美范式、語言論四個維度進行個案研究,作出科學的分析和闡釋;在與現代文學觀念的潛對話中,探賾索隱,揭示觀物取象方式與意、象、言結構的多種可能,重新回望中國詩學傳統,建構“中國易學詩學”話語體系。
李瑞卿 ·中國哲學 ·30.6萬字
本書通過儒家仁學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相通相合研究,分析兩者的內在關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包涵于其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建設的大脈絡,實現對堅持和完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的整體性認識和啟發。全書采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法、史料文獻分析法、跨學科等研究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的相統一,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創新成果引導民眾。
包雅瑋 ·中國哲學 ·24.7萬字
《儒家經典與現代閱讀——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第二季》是由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圖書館聯合舉辦的品牌學術沙龍“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第二季”十期活動中的精彩內容重新修訂整編而成。主要內容以儒家之經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為主題,逐期逐本展開,以現代的視角進行解讀,引領讀者閱讀原典,感悟儒家經典與現代社會的關聯和影響。
張驍儒主編 ·中國哲學 ·24.1萬字
本書從儒家哲學的角度,對安樂哲的主要論著和譯著進行了系統梳理,概括出其哲學立場、理論來源和思想特點,并采取中西方哲學比較方法,對其提出的創造性、開放性、獨特性哲學理論,如“孟子人性論”“儒家角色倫理學”“儒家民主主義”“禮儀與權利的辯證”等做出客觀深入的探討,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見解。在此基礎上,指出安樂哲儒家哲學在中西方文明發展中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同時提出一些理論構想。本書是目前國內系統研究安樂哲儒學思想的第一部專著。
李文娟 ·中國哲學 ·17.9萬字
王陽明一生遵循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雖沒有專門解注《論語》的著作,但在他的文集中卻散見大量對《論語》的解注,通過解讀這些解注,本書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是他從《論語》等典籍中體悟出來的,王陽明《論語》學中體現出了圣學、心學和實學相統一的特征,而圣學、心學和實學也是陽明學的三個重要特征。陽明學首先是圣學,因為圣學,才把它與佛、老區分開來;其次是心學,因為心學,才把它與程朱理學區分開來;最后是實學,因為實學,陽明學才易于實踐從而被人所接受。因此,王陽明《論語》學可稱得是上具體而微的陽明學,在陽明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牛冠恒 ·中國哲學 ·13.3萬字
本書基于正始時期的歷史研究和思想研究成果,把思想史、儒道注釋史和儒道融合等多個視域結合在一起,將莊子精神引入王弼思想研究中來,通過新的視域去反思既往魏晉玄學的思想界定,理清清談與清議之間的邊界,并解決王弼《老子注》與《周易注》之間的聯系與張力問題。通過對王弼思想中莊子思想痕跡的梳理,也可以對比分析出王弼思想與《莊子》文本的異同,闡明王弼在新的時代問題意識下融合老莊思想,回應儒家思想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困難。
蔣麗梅 ·中國哲學 ·15.9萬字
本書是“古典今讀名家論壇”叢書的一種。本書由東南大學樊和平教授、倫敦大學姚新中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杜祖貽教授共同倡議,重新研習傳統典籍的瑰寶,從而建立現代教育的根基。本書對《論語》進行英文解讀,有利于英語世界的讀者的閱讀。
杜祖貽 姚新中 樊浩主編 ·中國哲學 ·12.4萬字
本書以語用學的基本問題與核心要素為闡釋框架,采用歸納演繹、整體觀照、對話比較等研究方法,對包含孔孟語用思想的經典文獻材料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統重構,分別總結了孔孟在追求“理想人格”過程中所形成的語用主體觀、話語表達觀和話語理解觀,并將這些方面與西方主流語用學進行比照,揭示了其獨特價值和時代意義。
施麟麒 ·中國哲學 ·18.3萬字
中國儒學緘默維度是在語言關閉的緘默中,轉向靜的深度體證,具有淵與根兩個特征,集約表達為“藏心于淵,美厥靈根”,詩意表達為“氤氳一氣似初春”。本書從孔子觀周見金人“三緘其口”開始,以方以智證成太極丸春結束,選取顏回、言偃、揚雄、周敦頤、朱熹、楊簡、文天祥、王陽明及其后學胡直與萬廷言、劉宗周、王夫之等重要儒者,溯源至孟子、《易傳》、莊子、屈原四個先秦流派的展開與互動,圍繞罕言與雅言、深靜與真動、沖然與恬愉、主靜與持敬、藝術大美與道德至善等重點問題,挖掘中國儒學緘默維度的深蘊及特質,并展望其在現代語境的展開,重寫中國儒學史。
張昭煒 ·中國哲學 ·46.1萬字
13世紀初,朱子學傳播海外,邁進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在韓國和日本,朱子學成為近世東亞文明共同分享的學術傳統,東亞文明的共同體現。以朱子學為核心的價值觀,得到東南亞社會的普遍認同,成為一種配合經濟增長的有利的人文因素。在西傳過程中,歐洲傳教士對朱子學的解釋,為歐洲啟蒙思想家和古典哲學的開創提供了一種思想資源。在北美,當代學者以較為熟練的西方現代哲學語言來闡明朱子學,重視對朱子思想的研究,推動現代新儒學的發展。本書以二十幾位外國哲學思想家為主,著眼于中外哲學對話,從中看到朱子學在海外“得新意,長新格”。朱子學作為一門學問,作為一種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思想學說體系,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它具有“世界朱子學”的意義。
張品端 ·中國哲學 ·40.1萬字
百年來,唯物史觀的傳播與發展深刻影響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走向。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在中國共產主義革命陷入低潮時,思想界卻掀起了繼五四之后的第二次唯物史觀傳播熱潮。這次熱潮的興起正是對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向何處去”現實問題的回應與關切。當時各派知識分子都對唯物史觀抱有極大興趣,對唯物史觀性質和基本理論作出了不同的判定和闡釋。本書重點探討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低潮時期,馬克思主義者在面對反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挑戰與猛烈的話語攻擊時,如何共同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堅決反駁種種理論詰難,著力對唯物史觀進行創造性闡釋與運用的歷史過程。
金夢 ·中國哲學 ·19.1萬字
經典詮釋是當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中的重要基礎理論環節。它同時內含歷史性認知意義上的實事求是、文化發展與融合意義上的義理創新以及經世致用意義上的時代思考等三個方向的理論訴求。以上認識構成了本書寫作的目的與具體指導原則。本書內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導論,主要是從中西文化傳統之比較和中國文化傳統內部架構這兩個視角來深入考察當代視域下儒家經典研究的意義;第二部分主要討論儒家經典的結集歷程和詮釋方式,意在說明儒家經典詮釋就是即文言而超越文言,將共文形式體貼于個人生命實踐體驗之中,憑借自由的心靈活動和真實的情感體驗所達成的人文教養以實現對圣人得道之意的證悟;第三部分以《論語》為例,結合前述思想,從為學之道、情感與德性、為仁之道三個方面進行當代視域下的思想解讀。
華軍 ·中國哲學 ·20.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