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太虛法師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間佛教,是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家和實踐家。1927年,出國巡回講學,遍歷英、德、法、荷、比、美等國家,弘揚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學院,開創了中國僧人跨越歐美弘傳佛教的先河。法師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振興佛教、建設新佛教文化的事業,雖出家為僧,但救世濟民之心讓人感佩,是一位俠骨熱腸的高僧。
太虛法師 ·佛教 ·8.5萬字
《入行論釋·善說海》系統闡述了發菩提心、學菩薩行的修學體系,是修學大乘佛法不可缺少的論典。而本論則是藏地無著菩薩對《入行論釋·善說海》所著的精辟簡釋,無論什么人,只要看過、接觸過、憶念過這位大菩薩金剛語所造的論典,其相續中一定會生起菩提心。
無著菩薩 ·普及讀物 ·18.2萬字
本書從佛的眾多角度來詮釋佛的真意,將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當中。仔細閱讀本書,會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系更和諧,讓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懷更寬廣。
戒瞋癡編著 ·普及讀物 ·10.8萬字
本書是弘一法師透悟佛學要義與人生真諦的集大成之作,書中除了弘一法師的著作之外,還包括他的演講稿與處世格言,這些內容被梁實秋、林語堂等名家譽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
弘一法師 ·普及讀物 ·20.8萬字
本書為“星云日記”系列的第二十六冊。收錄星云大師1993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的日記,分為“佛如光”、”把握因緣”、“懺悔的法門”、“人生的助緣”四部分。日記詳細記載了星云大師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計劃,熔佛法、哲學、文學、慈心悲愿于一爐,實為一代高僧之心靈剖白與濟世旅程,為現代佛教歷史的進展保存或提供了至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亦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養精神之津梁,從中可獲得許多做人做事的啟示與新知。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9.1萬字
在各種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學內涵最為豐富多彩。《佛教哲學(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對佛教哲學現代化研究的嘗試。全書簡要地論述了佛教哲學的構成和流派、歷史演變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學的人生價值觀、宇宙要素論、宇宙結構論、宇宙生成論和本體論以及認識論的基本內容進行了探討和闡述,以此凸現佛教哲學體系的總體思想風貌和理論特質。《佛教哲學(方立天文集第四卷)》還就佛教“空”義的思想歷史演變、“空”義的類別、內涵及其理論思辨價值,作了集中述評,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學的思想內核。
方立天 ·理論 ·26.6萬字
《中國佛學》是中國佛學院主辦的綜合性佛學研究學術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現中國佛學院為主,兼顧與佛教學術研究相關的專家學者最新研究成果,促進教內外學術交流。本刊以漢傳佛教教史、義理研究為主,同時也刊登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與佛教文化相關的研究綜述、動態等。
《中國佛學》編委會 ·佛教 ·18.4萬字
南懷瑾精研儒、釋、道,將中國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可謂一代宗師。在他眼里,儒、道、佛的經典學問為我們提供了人生的指引,從中我們可以獲得逾越障礙的技巧,掌握擺脫煩惱的智慧。《心若蓮花處處開(跟著南懷瑾悟佛學)》向讀者介紹了一個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佛學文化的廣闊世界,其內容深入淺出、觸類旁通,文筆流暢,毫無古板的學究氣。讀者在輕松閱讀的同時,可以獲得無窮的智慧感悟。《心若蓮花處處開(跟著南懷瑾悟佛學)》由路浩青所著。
路浩青 ·普及讀物 ·17.8萬字
《感應篇匯編》乃《安士全書》姊妹篇,被譽為古今善書之王。本書歷經數百年白話再版面世,中國社科院宗教所黃夏年先生和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分別為本書作序。本書為匯編原文加注標點,對生僻字詞以及人名、地名、典故、引文等進行注釋,并譯成現代白話文,對原文中史實還不夠詳細的內容作了“譯者補充”。本書為《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第四卷。
(古)佚名原著 曾琦云編著 ·道教 ·18.5萬字
本書為“星云日記”系列的第十六冊。收錄星云大師1992年3月1日至4月30日期間的日記,分為“心中無事一床寬”、“禪的妙用”、“人間佛教”、“共生的地球人”四部分。日記詳細記載了星云大師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計劃,熔佛法、哲學、文學、慈心悲愿于一爐,實為一代高僧之心靈剖白與濟世旅程,為現代佛教歷史的進展保存或提供了至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亦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養精神之津梁,從中可獲得許多做人做事的啟示與新知。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6.6萬字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變得越來越冷漠,本書作者星云大師以樸實無華的筆法,講述了人生在世和善與幸福的關系,以此溫暖這個社會。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5.3萬字
《藏漢佛教交流史研究》以唐、宋、元、明、清、近代幾個大的歷史朝代為綱,對藏漢佛教交流進行系統研究。在每一個朝代中,以具體的專題為目,分別就藏漢佛教之間的人員往來、思想傳播、典籍譯介、藝術交流、民族認同等問題進行論述。力求在整個研究工作中做到縱向的時間和橫向的專題相結合,具體的研究“點”和每個時代總特征的“面”結合,歷史史實的陳述和理論分析相結合。同時,在每一個時間段中,將藏漢佛教之間的交流,從形式到內容一直到最后的交流成果,都進行一個詳細的論述和分析,并過對藏漢佛教相互交流和影響的研究,發掘藏漢佛教文化認同的軌跡。
朱麗霞 ·佛教 ·20.7萬字
“宗教學新論”之八。“宗教學新論”系列圖書為卓新平教授對自己近四十年研究宗教學科之學術積累進行整理、補充和提煉而形成的叢書。其中,他搜集自己已發表或尚未發表的學術論文、以及已收入相關論文集的論文和相關專著中的文論,加以較為周全的整合,形成相關研究著作出版,包括《經典與實踐——論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唯真與求實》《宗教學史論》、《宗教社會論》、《宗教文明論》、《宗教思想論》、《世界宗教論》、《中國宗教論》、《基督教思想》、《基督教文化》、《中國基督教》、《反思與會通》等;這一系列著作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指導下,梳理探究宗教學的歷史和宗教學的體系,進而展開對世界宗教的全方位研究。
卓新平 ·理論 ·25.4萬字
本書是作者在佛學研究方面的成果。書中討論了印度佛教傳入與當時玄學、儒家、道家的關系和爭論,介紹了隋唐時期天臺宗、華嚴宗、禪宗發展的歷史及其主要思想,分析了中國歷史上儒釋道三教沒有因宗教思想文化的不同而發生戰爭的內外原因,考證了與佛教相關的部分文獻等,并收入了作者對《心經》的通俗講義。書中注重從佛道比較的視角來研究佛教,展現出佛教在整個中國文化中的作用與影響。
湯一介 ·佛教 ·19萬字
“佛教的哲學”是一個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無疑是作為宗教的佛教進入人類的精神生活領域的結果。方立天教授的這本《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描述了自古以來中國社會所特有的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內容,勾勒了中國佛教哲學體系,是作者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進文化產生的熱情。
方立天 ·理論 ·75.4萬字
《感應篇匯編》乃《安士全書》姊妹篇,被譽為古今善書之王。本書歷經數百年白話再版面世,中國社科院宗教所黃夏年先生和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分別為本書作序。本書為匯編原文加注標點,對生僻字詞以及人名、地名、典故、引文等進行注釋,并譯成現代白話文,對原文中史實還不夠詳細的內容作了“譯者補充”。本書為《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第二卷。
(古)佚名原著 曾琦云編著 ·道教 ·20.7萬字
本書主要依據銘刻資料,并結合文獻,采用“自下而上”的視角分析五六世紀高僧大德與知識階層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試圖弄清他們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么,進而探討佛教對普通民眾的思想與行為產生何種影響。
侯旭東 ·佛教 ·21.8萬字
自佛教在印度創始之后,兩千多年來佛教傳遍了亞洲,現在對西方文化又產生了越來越重大的影響。《牛津通識讀本:佛學概論》向讀者揭示了佛教的發源和發展,語言直白并輔之以圖表,清楚明白地說明了佛教的中心教義和修習方法。各個章節分別就法與輪回、禪定、倫理和佛教在西方的影響等等細細展開。藏傳佛教和禪宗也各有闡述。如果你渴望了解佛教的基本知識,閱讀《牛津通識讀本:佛學概論》大有裨益。
(英國)關大眠 ·理論 ·6萬字
《星云禪修》叢書是整理星云大師在電視臺播出的“星云說喻”欄目的文章而成。星云大師將七十余年修禪行佛的參悟和身體力行,教世人親近佛理、通達人生的道理,娓娓敘來。星云大師言語珠璣,用貌似平實卻滿含機鋒的話語點醒世人,看穿心頭障業,消卻心中燥火,對于修行身心具有入門提點之效。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7.1萬字
本書收錄了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所作的一組佛學講演錄。其中,前三篇是有關修習“戒、定、慧”三學的論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觀與參話頭》為南懷瑾的老師袁煥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對《觀無量壽佛經》(凈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以及禪觀、般若正規、觀音法門、凈土法門等所作的通俗的講解。“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學說的三大組成部分。戒,是用來防非止惡的;定,是用來息慮靜緣的;慧,是用來斷除煩惱的。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佛教人士修學的基本內容。
南懷瑾 ·佛教 ·10.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