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便秘雖不屬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礙人們正常生活和健康,引起或加重直腸疾病,如直腸炎、肛裂、痔等。因此,便秘的防治對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本書以防病為重,從專業的角度,以科普的方式介紹了便秘的未病先防與既病防變的相關內容。書中重點介紹了便秘的預防及調養,包括食療、藥茶、藥粥、保健菜肴、中藥方劑及按摩、艾灸、刮痧、拔罐等調養方法,廣大失眠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使用。
趙春杰主編 ·中醫養生 ·8.3萬字
本書不同于其他節氣養生書籍,沒有完全按照節氣推薦養生方,而是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的養生重點,針對二十四節氣養生的主題,有重點有選擇地推薦了養生節氣和養生法,既尊重了節氣養生,又不顯得啰嗦麻煩。最重要的是,這些重點節氣和養生法都有全面的中醫理論講解,讓讀者不僅知道該怎樣做,還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讓人不得不信服。
李祖長 ·中醫養生 ·13.7萬字
本書從《本草綱目》所述的幾百種傳統中藥中精心挑選最常見、最常用、最有效的中藥,從來源、性味歸經、選購保存、現代研究、效用特點等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并從治病驗方、備用成藥、經典藥膳等方面給出了相應的中藥祛病養生對策。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無論是高壓力下的丈夫還是疲憊的妻子,都可以從本書中找到適合自己身體的調養保健法。
李興廣 ·中醫養生 ·10.8萬字
《黃帝內經》,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核心內容是關于生命的構成以及生命運行的法則。因構建“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等中醫學術理論,終成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醫學巨著。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于2007年初應邀講解《黃帝內經》,從如何養生、壽人切入,解讀中醫、道家等生命科學基本要識;旁征博引,闡釋精要,涉獵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多個學科;真識灼見,弘揚法旨,啟發智慧,發人深省,以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要,“醫世”“醫人”“醫社會”。今集此系列講座為《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一書,以饗讀者。
南懷瑾著述 ·中醫養生 ·9.6萬字
由于《本草綱目》成書的文法體例與現代漢語相去甚遠,對于現在的讀者來說,其語體和形式對全書的可讀性造成一定的影響。鑒于此,本書特別精心遴選了《本草綱目》中現代人常用的食材,從實用的角度將這本經典著作進行了重新整合,以便于現代人閱讀和吸收其中的保健智慧精華。只有健康的身體,面對美食佳肴時才能夠吃得下,住進寬敞大房子時才能夠睡得香……簡而言之,再優越的物質條件,也要一副健康的身子骨才能夠消受得起。愿我們都能從《本草綱目》中提煉“食”的智慧,選對食材,吃好三餐,從容應對現代化進程中物質豐富的同時出現的養生陷阱,積極行動起來,通過調整自己的餐單來保持健康的體魄。
張俊莉 ·中醫養生 ·14.9萬字
《國醫養生密碼:國醫養生大智慧》就以這些國醫推崇和總結的養生方法為線索,告訴大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符合我們生命規律的生活習慣,從而給自己一個高質量的生命過程。追本溯源,破解國醫養生的萬古流芳之術。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國粹之一,在漫長的實踐中,國醫輩出,他們皆以仁者、仁心、仁術立世。
薛慧 ·中醫養生 ·11.8萬字
不起眼的小病如果不能及時發現、治療就會發展成大病甚至重病,影響身體健康。本書從面、耳、手、足四個方面介紹了身體在患病的時候如何向我們發出信號,讓讀者隨時了解自己身體所發生的變化,了解了這些就可以防微杜漸,將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
《書立方·養生館》編委會 ·中醫養生 ·5.6萬字
藥師佛,藏語音“桑給眉拉”,曾經發了十二誓愿,希望解除眾生的一切病痛。綿延至今,藏醫學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融合了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古中國和古阿拉伯醫學的精華而自成體系,見解獨到。本書既輯錄了藏醫從飲食、起居上調理身體的方法,又介紹了密宗修習之道,還有稀有珍貴的藏藥奇方,為您破解藏醫養生的密碼。
薛慧 ·中醫養生 ·8.5萬字
吳中朝老師歷經臨床實踐檢驗數十年,選取生活中最易困擾老百姓的常見病,但不同于其他相關書籍,首次將根據病癥分型取穴的心得告之讀者,將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癥、感冒、咳嗽等等病癥的不同分型逐一講解清楚,然后搭配人體骨骼圖、真人取穴圖和簡單快速的取穴法,讓廣大讀者不僅能輕松取對穴位,關鍵還能對癥對型并正確操作,只要讀者照書學習,選對、取準穴位,就能成為自己的養生專家。隨書附贈《簡易取穴掛圖&國家標準針灸穴位掛圖》,貼在墻上對著取,直觀、方便、準確,就像名老中醫吳中朝面對面教你取穴治病養生。
吳中朝 ·中醫養生 ·4.4萬字
《黃帝內經》將傳統中華哲學思想與醫學相結合,薈萃了先秦諸子百家養生之術、醫療之術、長壽之訣。為了讓讀者直接而快捷地領悟《黃帝內經》中所蘊含的精髓和玄妙,本書將原文的深奧理論用通俗的語言和簡潔的進行闡釋,將抽象概念形象化,深奧理論通俗化,并從十二時辰、體質養生、日常飲食起居等各個方面闡釋了疾病的診治之法和日常養生之道。
《書立方·養生館》編委會 ·中醫養生 ·6.4萬字
治病不如防病。對于中老年人自身來說,在晚年患上的疾病基本上都是會留下后遺癥的,它會使原本美好的夕陽蒙上一層陰影。所以預防疾病的發生,是對中老年人十分重要的事情。
陳振濤 ·中醫養生 ·12.9萬字
每個人都會做夢,只分覺與不覺,那么,能夠覺夢的人,可以通過夢境來預知五臟是否存在什么隱患,從而可以提前對身體進行調治,保證平安無事;不覺夢的人,對病癥預示的一些重大信號不能未雨綢繆,當疾病成形時,就必定遭受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古人認為,人在子時到丑時之間,也就是在深度睡眠的狀況下做的夢才有診斷意義。因為在這個時間段,人在白天處于活動狀態的意識會變得模糊,沒有理性、沒有邏輯,因此這時做的夢比較真實地反映人的情感和臟腑的狀態。比如,在深度睡眠狀態下夢見樹,可能是肝膽系統出了問題;如果在淺睡狀態下夢見樹,則可能是因為白天參加了植樹……這是一本通過《黃帝內經》來破譯夢境背后的密碼的經典,通過對夢的解析,讓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心理、精神、情緒、情感有一種革命性的認知,從而對自己的生命更有自知之明。
徐文兵 ·中醫養生 ·7.3萬字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安居樂業,衣食無憂,但是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心理壓力的加大,很多疾病的侵入與形成也隨之大踏步地向前邁進。正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現代人越來越重視自己身體的健康情況,紛紛尋求益壽延年的養生之道。
高濂 ·中醫養生 ·11.8萬字
了不起的中醫養生妙招,與生活相關的中醫知識點滴集納,讓你盡享中醫養生帶來的長期價值。健康的身體狀態是由內而外的,108個中醫養生妙方輕松獲得!疾病和衰老就是由輕而重、積重難返的,中醫教你從小處做起或者糾正,發揮釜底抽薪的作用。
佟彤 ·中醫養生 ·7.7萬字
一本為國人定制的常見病防治指南。學了中醫才知道,醫道至簡,很多小偏方、小藥方就能治大病。本書中,作者根據自己近20年的臨床經驗,針對各年齡人群易發的近50種常見病,給出了不同尋常的解決辦法,比如,花椒煮水泡腳,專治骨質疏松;喝羊肉湯,能治療胃病;容易感冒的人,可以常練踮腳法……這些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應用,操作簡單方便,讀者在家輕輕松松獲得健康。
李軍紅 ·中醫養生 ·6萬字
全書共七章。第一章從總體上來講《傷寒論》里邊蘊藏的陰陽大象,陰陽是根本;第二章從時辰上來探討各類疾病的最佳緩減時機,同時也給予了在各個時辰如何養生的良好建議;第三章、第四章告訴人們一定要多多關注自己的身體,仔細觀察身體發出的各種信息,這是預防疾病的一個最好的方法;第五章重點講述《傷寒論》里邊的經典方劑;第六章講一些平時大家都不以為然的疾病,其實這些病在幾千年前的《傷寒論》里邊就早有記載了,為大家一個提醒和警醒;第七章講病愈后以及平時的保養,有句話叫“三分吃藥七分養”,要想身體好,必須得注重平時的保養。
武國忠 ·中醫養生 ·11.2萬字
本書以人體十四經絡的31個腧穴以及48個經外奇穴為主線,圖文并茂地介紹其精準定位、快速取穴法、功效,手繪穴位圖與真人圖相配,穴位定位精準。語言淺顯易懂,對穴位標注十分清晰。大部分穴位都有速記歌訣,幫助讀者記憶。另外,增加專家找穴取穴的視頻,掃碼可看,對初學者來說更加直觀。
李志剛編著 ·中醫養生 ·6.2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胃腸病中西醫治療和護理的知識,具體介紹了常見胃腸疾病,如賁門失弛緩癥、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良性腫瘤、食管癌、胃炎、腸炎、胃癌、腸癌等33類胃腸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中醫內治、針灸治療、西醫治療、生活調養等方面的內容,重點介紹了食療及單方驗方治療,并對胃腸的日常保健進行了專題介紹。
李保雙 朱清主編 ·中醫養生 ·14萬字
獲得健康主要有三種途徑:養生、保健與治病,在祖國醫學中,能夠同時發揮這三種作用的方法很多,按摩、食療養生就是其中一種!最了解身體的莫過于自己,科學證明,手對身體具有極強的感知力,通過對經絡、反射區、穴位進行按、揉、壓、搓等操作,能夠將這種感知傳達給身體各處,最大限度地激發人體自愈潛能。
陳波 ·中醫養生 ·7.9萬字
講述《黃帝內經》中后兩大篇章《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進一步延伸前作內容的同時,更落實到作息起居、飲食五味等具體應用上。初次揭示五臟六腑運行的奧秘,帶你找到人與天地自然相合的順承之道。旁征博引《傷寒論》《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醫法圓通》《湯液經》等百家醫學典籍的精華內容,結合現代人生活健康問題加以闡發,頗具實用性,用生動風趣的語言逐字逐句講透《黃帝內經》原文精髓,讓每一位讀者既能學習養生知識,又能發現一種認識世界的全新視角。
曲黎敏 ·中醫養生 ·14.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