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11評論第1章 卷一(1)
三皇紀
三皇,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nóng)氏、黃帝有熊氏。這三個君,叫作三皇。
德冒天下謂之皇。古人質樸,未有皇帝稱號,后世以其有大德足以覆冒天下,故稱之曰皇。紀,是記載其所行之事。三皇以前,還有君長,以其年代久遠,無可考見,故作史者以三皇為始。
太昊伏羲氏
太昊,是伏羲氏的帝號,氏用來分別族群,太昊姓風而以伏羲為氏,故稱為太昊伏羲氏。
【原文】太昊之母,居于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紀,以木德繼天而王,故風姓。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曰太昊。
張居正講評:根據(jù)史臣的說法,帝王都是應天命而生,是受上天眷念的人,所以,當他們出生時,一定會有非比尋常的祥瑞出現(xiàn)。當初太昊伏羲氏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居住在華胥地方江中的一個小洲上。某一天,她偶然看到了一個巨人的腳印,于是她就踏進了那腳印,站在了里面,突然心有所感,與此同時天上彩虹乍現(xiàn)。那彩虹進而從天而降,環(huán)繞著她的身體,她便因此懷上了伏羲。
伏羲不久就出生在了成紀這個地方。后來,根據(jù)“五德”之說,伏羲以木德而成為帝王。又因為在五行之說中木能生風,所以伏羲氏以風為自己的姓氏。而“太昊”的名字,則來自于其所具有的圣人般的德行,如日月照耀大地般的公正、明察秋毫。
【原文】人生之始也,與禽獸無異,知有母而不知其父,知有愛而不知其禮。
臥則呿呿,起則吁吁,饑則求食,飽則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革。太昊始作網(wǎng)罟,以佃以漁?以贍民用,故曰伏羲氏。養(yǎng)六畜以充庖廚,且以為犧牲,享神祇,故又曰庖羲氏。
張居正講評:在遠古社會,人民蒙昧未開,民風淳樸,雖然現(xiàn)在人被譽為萬物之靈,并且也以世界的主人自居,但在那時人跟禽獸一樣都是很愚蠢的。
因而,孩子只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至于父親就不清楚了;知道互相相親相愛,卻不知道有禮義廉恥這回事。當然,生活也不是依照禮法來的,睡覺則鼾聲如天,行動則舒緩自得,為所欲為,更不知道有一些想法、思慮。餓了就去找吃的,吃飽了就將吃不完的食物拋棄,而不知道去追求其他一些東西,僅滿足于口腹之欲。就算是口腹之欲,這個滿足也是很低級的,吃的不過是草根樹皮,喝的不過是禽獸之血,能弄點獸皮披在身上那就更滿足了。對于耕田鑿井、布帛絲麻之類的農(nóng)事,根本不知道為何物。只有到了太昊伏羲氏降生以后,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他教會了人們制作工具去打獵、捕魚,以豐富大家的飲食生活,而大家都受到了便利。打獵時,偶爾有活捉的牲畜、禽鳥,伏羲便教人們馴養(yǎng)這些牲畜、禽鳥為家畜、家禽。比方說馬、牛、羊、豬、狗、雞等六畜,人們想吃時,隨時都有,不用再費時費力地去打獵;在祭祀先祖時,還能用這些牲畜當犧牲敬獻給先祖。人們?yōu)榱烁屑し耍识址Q伏羲為“庖羲氏”。
【原文】帝太昊伏羲氏,成紀?人也,以木德繼天而王,都宛丘?帝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于是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中觀萬物于人,始畫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為卦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書制有六:一曰象形,二曰假借,三曰指事,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諧聲,使天下義理必歸文字,天下文字必歸六書。
作甲歷。
張居正講評:傳說,伏羲之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nèi)的黃河中涌出龍馬,背上有自然奇偶之數(shù),叫作河圖;大禹之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水中浮出靈龜,背上亦有自然奇偶之數(shù),叫作洛書。這河圖與洛書都是來自天上的神物。八卦,分別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卦。卦的一畫為一爻,每卦共三畫,故說三爻。書契,書是寫字,契是約信,寫字的目的是為了記事以為信,使久遠的事不至于湮沒。結繩,是把繩子打結。上古文字還沒產(chǎn)生之前,人們采用結繩的方法記事,大事打個大結,小事打個小結。象形,是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如篆書日字作,月字作。假借,是本來沒有那個意思,而借其聲來表達那個意思,如韋本為韋背,而借為韋革之韋;豆本為俎豆,而借為麥豆之豆;商本為商度,而借為商賈之商,又借為宮商之商。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些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如木下加一畫是本字,木上加一畫是末字之類。會意,是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合起來表達其意,如日月為明,人言為信,草生田上為苗之類。轉注,是將其音、形、意轉注為他字所用,如善惡之惡,轉為好惡之惡;行走之行,轉為德行之行之類。諧聲,是取一字為主而附他字以調和其聲,如松從木旁,以公為聲;柏從木旁,以白為聲之類。這六件都是造字的方法,叫作“六書”。甲歷,是利用天干地支相結合來紀年月晝夜、方位的方法,因為天干以甲為第一,故這種方法得名“甲歷”。其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地支”。歷,在古代寫作“曆”字。
太昊伏羲氏是成紀地方的人,因為居于木德的地位而取得王位,建都于宛丘地方。其德行上合于天經(jīng),下合于地義,故天以鳳凰紋章與之相和,這是因為鳳凰紋章是天下最美好的圖案;地以河圖洛書與之相和,這是因為圖書上的數(shù)字奇偶相間,陰陽相濟,不可增減。于是伏羲氏以鳳凰紋章、河圖洛書為法則。接著,他又仰觀天象,俯觀地理,中觀人情,合天、地、人三才的道理,創(chuàng)造出八卦。每卦有三爻,以對應天、地、人三才。又因其未能窮盡道理,故又增加三爻合為六爻,一卦變作八卦,八卦變成六十四卦,以闡發(fā)神明幽微之德,以區(qū)別萬物之間相互感應的情形,判定天下事物的吉兇,而使人民行事有章可循。在文字沒有產(chǎn)生之前,人們用結繩的方法來記事,于是伏羲又創(chuàng)造文字,使政事無論大小都能得到詳細而準確的記載,結繩記事的方法遂廢止不用了。其造字的方法有六種,即象形、假借、指事、會意、轉注、諧聲。以這六種造字方法造字,使天下的義理都包含于文字之中,天下的文字沒有出自六書之外的。伏羲又制作甲歷,以彰顯天道,使人們有時間觀念。可以說,太昊伏羲氏是文字的始祖。
【原文】上古男女無別,帝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又因龍馬負圖出于河之瑞,以龍紀官,故為龍師而龍名。于是共工為上相,柏皇為下相,朱襄、昊英常居左右,栗陸居北,赫胥居南,昆吾居西,葛天居東,陰康?居下,分理宇內(nèi),而政化大治。
張居正講評:上古之世婚姻的主要形式為雜婚,關系混雜,伏羲氏創(chuàng)制了嫁娶的禮儀。那時候還沒有貨幣、布帛,聘禮只需要兩張鹿皮。上古的時候,女性稱姓,男性稱氏,伏羲又分別姓氏,使族類各有其位,再創(chuàng)立婚姻之禮,以媒妁之言,結二姓婚姻,從此人們方才知道夫婦、婚姻是人倫大禮的根本,男女有別,雜婚之習不復存在了。又因天降祥瑞,龍馬背負河圖,出于孟河,所以以龍為官名,某官稱為某龍氏。如飛龍氏、潛龍氏、青龍氏、赤龍氏之類。
于是任命共工為上相,柏皇為下相,共居宰執(zhí)之位;朱襄、昊英兩人常侍左右;栗陸為北方的方伯,統(tǒng)管北方事務;赫胥為南方的方伯,統(tǒng)管南方事務;昆吾為西方的方伯,統(tǒng)管西方事務;葛天為東方的方伯,統(tǒng)管東方事務。這幾個都是有名的賢臣,上下四方的事務在他們的治理之下,天下遂臻于大治,海晏河清。
伏羲是上古時候的圣賢帝王,但就算圣賢到伏羲的程度,治理國家也必須依賴賢臣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然后得天下大治—這是帝王欲使天下臻于大治的不二法門。
【原文】帝作荒?樂,歌扶徠,詠罔罟?以鎮(zhèn)?天下之人,命曰立基?
斫桐為琴,繩絲為弦,弦二十有七,命之曰離?徽?以通神明之貺?以合天人之和,桑為三十六弦之瑟,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而樂音自是興焉。
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
張居正講評:伏羲知道天地之間各種自然之聲無不和于音律,為人君的當以這些音律安定百姓、和平天下,于是創(chuàng)作了大樂。以扶徠、網(wǎng)罟的樂章,慰勞前來歸附的人民,安定天下的臣民。樂章總名為《立基》,其名字來源于人民是社會的根本,而安撫人民則是根本中的根本。又見桐木、桑木,發(fā)聲泠然可聽,便用桐木制作琴,以繩蠶絲為弦,弦有二十七條,名叫離徽。在祭祀神祇、朝會時,用琴奏樂,用以感謝神明,使其降福于人民;使國家上下和合一心,歡欣交通。又以桑木配以繩蠶絲,制作了三十六弦的瑟,并讓人們彈奏,以修心養(yǎng)性,使其行為合于天理,音律自此興起了。作為音律的祖師伏羲創(chuàng)制樂律,實在是發(fā)現(xiàn)了天地之間和睦相處至于和諧的奧秘。伏羲在做了一百一十五年的帝王后,駕崩了。
注釋:
華胥,是地名,就是今天陜西藍田華胥。
渚,是水中小洲。
巨人,是身體巨大的人。
跡,在文中是指巨人的足跡。
娠,指婦人懷孕。
昊,是光明的意思。
呿呿,是人睡覺時打鼾的聲音。
吁吁,是人舒緩自得的模樣。
網(wǎng)罟,是狩獵與捕魚的工具。
佃,是獵取禽獸。
漁,是捕魚。
成紀,就是今天陜西秦州地方,也就是伏羲氏出生的地方。
宛丘,即今天河南陳州。
儷皮,是成對的鹿皮,古時用作聘問、酬謝或訂婚的禮物。
共工(水神)、柏皇、朱襄(炎帝)、昊英、栗陸、赫胥、昆吾、葛天(樂神)、陰康,都是伏羲為王時的大臣的名字。
荒,解作“大”。
扶徠、罔罟,都是樂章的名字。扶徠的意思現(xiàn)在已亡逸。網(wǎng)罟的意思來源于伏羲制作網(wǎng)罟捕魚,人們都受益匪淺,為了歌頌這件事人們制作了名為網(wǎng)罟的樂章。
鎮(zhèn),是安定的意思。
立基,是整個樂章的名字。據(jù)《禮記注疏》記載,在伏羲生活的時代,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學說初步建立了,以天干地支紀年的方式也創(chuàng)立了,八卦的演成使陰陽得以分別,制作琴瑟等樂器使音律和諧,歌頌這些事情的樂章總稱為立基。
離,是琴的名字。
徽,是琴上系琴弦的繩子,共十三個,后用作撫琴標記的名稱。
貺,是賜的意思。是繩索的意思。
炎帝神農(nóng)氏
炎帝,是帝號。
【原文】少典之君,娶于有氏之女,曰安登,生二子焉。長曰石年,育于姜水,故以姜為姓,以火德代伏羲氏治天下,故曰炎帝。其起本于烈山,又號烈山氏,亦曰連山氏。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故又號曰伊耆氏。
張居正講評:很久以前少典氏的君主,娶有氏女子安登為妻。安登為少典君主生了兩個兒子,其中長子名叫石年,也就是后來的炎帝。炎帝因在姜水地方長大,后來便以姜為自己的姓氏。先前,伏羲氏因木德而成為天下的君主,石年繼伏羲之后而為君主,按五行學說取木能生火之意,故石年以火德而稱王,又因火性炎熱,所以又被稱為炎帝。又因炎帝最初是生活在烈山,所以又被稱為烈山氏或連山氏。又因其先祖曾建都于伊、耆兩地,故人們又時常以兩地的名字稱呼炎帝為伊耆氏。
【原文】炎帝神農(nóng)氏,以火德王,都于陳,遷曲阜。初蓺五谷、嘗百草。
古者民茹草木之實,食禽獸之肉,而未知耕稼。炎帝因天時,相地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始教民蓺五谷,而農(nóng)事興焉。民有疾病,未知藥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書以療民疾,而醫(yī)道立矣。復察水泉甘苦,令人知所避就,由是民居安食力而無夭折之患,天下宜之,故號神農(nóng)氏。
張居正講評:炎帝神農(nóng)氏以火德而成為天下的君主,建都于陳州,后又遷都于曲阜。上古時候,人們的食物主要來自于采集果實與打獵,根本不知耕種稼穡為何物。在炎帝登上君主之位以后,他看到一年有四季之分,各種動物、植物各有其生長的時候,各地地形、氣候都有自己的特點,于是從植物中選出了五種即五谷,讓人們種植,又用樹木制作耜耒等工具,教百姓們?nèi)ジ锓N谷,農(nóng)業(yè)因此而興盛起來。上古時候,人們有了疾病,也不知道用藥石去醫(yī)治,因為那時根本沒有藥石。到炎帝時,鑒于這種情況,他親嘗百草,發(fā)現(xiàn)一些植物可以入藥,可以治病。并且弄清楚了這些植物的性質究竟是寒涼的、溫暖的、平和的還是大熱的。在此基礎上,炎帝又辨別出在治某一種病搭配草藥時,哪一種藥為主,哪一種藥可以隨著主藥治病,哪一種藥可以幫助別的藥,哪一種藥可以引導別的藥。這為主的藥俗稱為“君”,隨著主藥治病的藥俗稱為“臣”,幫助別的藥的藥俗稱為“佐”,引導別的藥的藥俗稱為“使”。君臣佐使相互配合即為治病的方法。炎帝在嘗百草分辨動植物藥性時,曾在一天之內(nèi)嘗了七十種毒藥,但他有神奇的方法,用藥物化去毒性,那毒就再也不能害人了。他又怕人們不知道克制這些毒性的方法,就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有了最初的醫(yī)書,醫(yī)藥之學創(chuàng)立了。
他又品嘗地上的泉水,弄清楚哪兒的泉水是甜的是對人有利的,哪兒的泉水是苦的是對人有害的,使人們遠離那些泉水苦的地方,到泉水甘甜可口的地方居住。
人們到泉水甘甜的地方居住,自然取水方便,生活也自然容易安定繁榮了;從事農(nóng)業(yè),以耕種為食物的重要來源,則人們擁有了穩(wěn)定的食物來源,不至于挨餓;醫(yī)藥之學的創(chuàng)立,使人們的疾病之苦大大減輕,得以頤養(yǎng)天年,孩子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們都受其利。因為他發(fā)明了種植五谷并以為食的農(nóng)業(yè),這是從來沒有人想過、做過的事,其發(fā)明就如同天神降福一樣,故人們又稱他為“神農(nóng)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