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顓頊
帝顓頊,號高陽氏,乃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少昊之侄也。
【原文】元年,土地東至于蟠木,西至于流沙,南至于交趾,北至于幽陵。
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動靜之物,大小之神,莫不砥屬。顓頊崩,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張居正講評:顓頊繼承了黃帝、少昊的治國方略,而又廣施仁政,四海之內的百姓都誠心歸附,因而在其剛即位的那一年國土就極其廣大了。東邊到海中的仙山蟠木;西邊到流沙地方,也就是今天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南邊到交趾地方,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北部一帶;北邊到幽陵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一帶。顓頊的德行沉靜深遠而有謀略,疏暢通達而明白事物的道理,足以通達晝夜、陰陽、人神。于是人間的萬物,無論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神界的眾神,無論大小,都來歸附于他,于是顓頊便成了神人共同的君主。顓頊活了九十六歲,他死后少昊玄囂的孫子高辛繼任為君主,號為“帝嚳”。帝位不由顓頊的后人繼任,而由少昊之孫高辛繼任,那一定是因為高辛氏德行高潔,遠遠超出世人。
注釋:
動,是有生命的物體。
靜,是無生命的物體。
砥,是平定的意思。
屬,是服從歸屬。
帝嚳
高辛,是地名。帝嚳起于高辛,因以為號,是帝玄囂之孫,黃帝之曾孫也。
【原文】元年,帝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既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服從。帝嚳崩,其子摯立。
張居正講評:帝嚳天性聰慧,對于事物明察秋毫、深謀遠慮,又通達睿智,研究事物的道理能達到至精至微的地步。行事則順乎天理而不敢違越,統治百姓則知道什么是他們最需要的。對于他們最需要的立刻施行而不敢遲緩,以仁德之心而施行寬嚴相濟的政策,是有仁德而又不失其威性,能使百姓受益,都是實心施政,百姓廣受仁政的恩惠,故能信任于君王。如此這般修身以行仁政,天下自然順從,不用以律令強迫人們順從了。以農業取得收入,而有節制、有節度地使用;安撫百姓,對他們加以教誨;按黃帝時所創制的歷書,以觀察日月的盈虧朔望而確定年歲、時間,太陽升起則歡迎,太陽落山則歡送;又通曉祭祀鬼神的方式,而恭敬地祭祀它們;其容色則和緩而肅穆,其德行則凝重而審慎,仁君的德行、形容都具備了。凡是有什么政策、行動要施行,務必使其合乎時宜,不肯按照自己的私欲隨心所欲。身上穿的衣服,也只是跟普通官員差不多,不肯華靡奢侈。凡所行動無不合于中庸之道,以中庸之道治理天下,因而天下之人,近者心悅誠服,遠者都來歸附。高辛氏在位七十五年后駕崩,他的兒子摯繼承了他的帝位。
注釋:
郁郁,是和睦的意思。
嶷嶷,是凝重的意思。
帝堯
帝堯是帝嚳之次子,摯之弟也。摯以長子繼嚳而立,封堯為唐侯,其后摯以荒淫見廢,而崩。于是諸侯尊堯,立為天子。
【原文】元年,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白馬,茅茨不剪。
張居正講評:帝堯繼承了哥哥帝摯的帝位以后,始稱元年。堯的仁德廣布天下,就像天覆蓋大地一樣無所不在。他的智慧通明達微,就如神靈一般無所不知,離得近的人,如萬物崇拜太陽一樣來歸附他,離得遠的人則莫不瞻仰他,就像盼望祥云降臨一樣。帝堯雖然富有四海,但他仍然能節儉而不驕縱放肆;雖然貴為天子,但仍然能恭敬、謹慎而不敢有絲毫的怠緩。帝堯作為君主,他頭戴象征君主帝位的黃色的帽子,身上穿的是黑色的衣服,出行所乘坐的車是紅色的,駕車的馬是白色的,居住的宮室上面是用茅草覆蓋的,沒有任何的剪裁與修飾。
【原文】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窮民。一民饑,曰我饑之也;一民寒,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百姓戴之如日月,親之如父母,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
張居正講評:帝堯時常掛念著天下百姓,對于流離失所的貧窮百姓尤為注意。
一旦有百姓吃不飽飯餓肚子,就認為是自己無能不能使他們吃飽肚子;一旦有百姓因為衣不蔽體而受寒受凍,就認為是自己無能不能使他們穿得暖,免受寒凍;一旦有百姓觸犯法律而被判有罪,就認為是自己對他們的教化沒做好,使他們陷于觸犯法律而獲罪的地步。把這些百姓的饑、寒、飽、暖、犯罪都歸結為自己的責任,因而百姓就像崇拜日月一般、親愛父母一般擁戴他。仁德廣布于天下,則天下百姓都受到實惠,百姓對君上信任、有仁有義則法律得到廣泛遵守。德行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化遍及宇內,則百姓不待賞罰自然誠心向善,社會自然自治?!渡袝分兴^天下百姓自然友好和睦起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原文】是時洪水為災,堯問群臣,舉能治水者。四岳舉鯀,使之治水。
鯀為人方命圮族,堯試用之,果然功績弗成。
張居正講評:堯在位時,洪災頻發,百姓受苦頗深。于是,堯命群臣舉薦善于治理洪水的人,分管四方的諸侯四岳舉薦了崇這個地方的諸侯鯀。鯀為人剛愎自用,屢次違背君上的命令,殘害同族的人。堯雖然明知道鯀這個人不可用,但急于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四岳又全力舉薦,他便把治理洪水的任務交給了鯀。鯀不知道順著水的性質而為我所用的道理,乃帶領百姓廣筑堤壩,力圖擋住洪水,然而歷時九年,洪水仍然肆虐,堯便罷免了他。
【原文】堯之子名丹朱,不肖。在位七十年,堯求賢德可以遜位,群臣咸舉舜。
舜為人賢明,堯亦聞之,于是以二女妻舜。舜以德化率二女,皆執婦道,堯以舜為賢,遂使之攝位。
張居正講評:堯的兒子丹朱,為人愚妄奸詐,又好與人爭論,其德行不及堯的萬一,難以君臨天下。在堯在位滿七十年時,覺得自己逐漸衰老,有必要選擇有德行的人為自己的繼承人了。于是便命群臣舉薦賢人,群臣們一致舉薦了虞舜。舜為人聰明而賢惠,孝順而仁義。堯也素聞他的賢明,于是便打算立他為自己的繼承人。在冊立之前,堯要考驗一下他。首先考驗他處理家庭事務的能力如何,于是堯便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女英許配給舜為妻。舜以德行教化二女,使她們恪守婦道,不敢以自己為天子的女兒,出身高貴而怠慢公婆、丈夫、兒子。而后舜又以各種艱難的事考驗他,他都將問題一一解決。經過這些考驗,堯深信舜是一個賢能的人,足以托付天下,于是便使舜代行天子的職權。
【原文】又二十八年,堯崩,在位九十八年,壽一百九十八歲。舜避堯之子丹朱于河南,天下朝覲獄訟者,不歸丹朱而歸舜,舜于是即天子之位。
張居正講評:舜代行天子的職權二十八年后,堯駕崩了。堯共計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九十八歲。當時舜堅持讓堯的兒子丹朱繼承舜的帝位,于是舜便離開都城避居到河南地方。然而舜已經代行天子的職權二十八年了,天下已經承蒙舜的恩德很久了,都一心擁戴他,因而諸侯都到河南地方去朝拜舜,有打官司的也去求舜裁決,都不理丹朱。舜見天下的人心都歸附自己,于是便不再推辭,繼任為天子。
注釋:
收,是冕名,因其顏色為黃色,所以叫作“黃收”。
純,當作“緇”,是黑色的意思。
彤,是赤色的意思。
茅茨,是茅草的意思,古時一般用來做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