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卷二(1)

夏紀

夏,是禹有天下之號。

大禹

【原文】黃帝之玄孫也,姓姒氏。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堯時洪水滔天,鯀治水無功,殛死。舜既攝位,舉禹使續父業。禹為人克勤敏給,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禹傷父鯀功不成而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之門不入。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左準繩,右規矩,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命益予眾庶之稻,可種卑濕;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余而均給諸侯。

張居正講評:大禹是黃帝的第五代玄孫,姓姒氏。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帝堯在位的時候,天下水災不斷,洪水滔天,堯讓鯀負責治水,然而鯀失敗了,堯便在羽山處死了鯀。因為禹才智過人,舜便舉薦他接替父親的職位負責治水,最后終于治水成功。禹為人勤奮,才思敏捷,雖看似無所作為,但事事都能完成得又快又好;他的德行與天理相和,無有違背;他的仁德慈愛可親;他的言行誠實可信。他的聲音,洪亮就像樂律一樣;他的身體高矮合適,體態和諧,可以作為丈量事物的尺子。禹對于父親因為治水不成而被處死痛心不已,于是立志要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治水成功。他刻苦鉆研治水的方法,在外十三年而沒有回家,就算是因為治水經過家門,也沒有到家里看一看。兒子啟才出生幾天,呱呱而泣,禹也視而不見,一心治水,他為國忘家到了如此的地步。在禹往來各地治水的時候,如果經過的地方是平地,就乘車而行;是湖泊等水面時,則乘船而行;是泥地時,則乘橇而行。橇是以木板為原材料制作的,外形像簸箕,以鐵鏈相連,行走泥上不容易打滑。是山時,則乘而行。是以鐵為原材料制作的,外形像鐵錐,長半寸,安在鞋下,這樣上山時不容易跌倒。他的一舉一動,無不合乎法則,就算是身邊的人有所作為,無不是平直的準繩、方圓的規矩。這是因為跟隨他出行的人,都是有才德的人,行為無不適當的。以前,天下雖劃分為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九州,但洪水肆虐,淹沒大地,各州疆界模糊不清。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便詳細地劃分了九州的疆界,修通了連接九州之間的道路,又在九州的湖泊邊修建堤壩。遍歷九州之時,大禹發現那些地勢地下、潮濕的地方適合種植稻子,就讓伯益給當地百姓稻子,使他們種植。那時,水災剛剛平息,糧食短缺,于是大禹命后稷教人們種植五谷,讓百姓獲得了難得的糧食。同樣是種植五谷,各地因為水土條件不一樣,收獲難免不一樣,難免有些地方糧食不夠吃,大禹便從收獲較多、有余糧的地區將糧食調到不足的地區,使國內百姓都無饑寒之苦。大禹平息了水災,又教民種植五谷,這不但盡到了他作為君主的責任,又完成了父親未竟的事業,仁德廣布于九州,功業稱頌于萬世,這就是大禹成為一代圣王的原因。

【原文】禹乃行相地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于是水害皆息,九州攸同,四隩可居。禹使章亥步自東極,至于西陲,二億二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堅亥步自南極,至于北陲,二億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堯于是賜禹以玄圭,告其成功。舜既即位,乃使禹為司空,以宅百揆。舜之子商均不肖,乃薦禹于天,使代己位。舜崩于蒼梧,禹避之于陽城,天下之人,不歸商均而歸禹,遂即天子之位。

張居正講評:天下水災平息后,大禹便創制了朝貢法,根據各地的水土肥瘠,物產情況,確定各地諸侯每年按時向天子進貢的物產及物產的多少。比方說兗州進貢絲、青州進貢鹽、揚州進貢金。又因各地道路不通,交通艱難,他又勘察山川地形,修筑了連接各地的道路。以前,水災肆虐,人飽受其害,到這時,水通過河道流向大海,不再泛濫,九州之內,都繁榮起來,四海之內無論何地都適宜居住。禹便命令章亥丈量國家的疆域,自東到西有兩億兩萬三千五百里零七十一步,自南到北有兩億三千五百里零七十五步。四海之內,尊奉大禹為君主,尊崇大禹的教化的地方,東西有兩萬八千里,南北有兩萬六千里。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夏商周三代以前,中國的疆域東西有九千里,南北有一萬三千里。

章亥計算土地用的是開方的方法,因而里數遠大于漢代,但大禹時疆域的實際大小是要比《漢書·地理志》所記載的要小的。堯因禹有治水的大功,便將用玄玉制作的圭賞賜給他,以表彰他的功績,并以此將他的功績報告給天神。等到堯禪位于舜,舜即帝位以后,便任命禹為司空,為百官之首,總攬政務。舜的兒子商均無德無能,不可以繼承帝位,于是舜便立禹為自己的繼承人。后來,舜在南方巡狩的途中,駕崩于蒼梧,禹堅持讓商均繼承地位,自己就避居到了陽城。然而,天下朝覲的、打官司的人都去找大禹,而不理商均。于是,禹認為自己即位是天命所歸,不能再推辭,便即位為天子了。

【原文】元年。禹既即位,國號夏,仍有虞以建寅月為歲首。色尚黑,牲用玄,以黑為徽號。作樂曰《大夏》。夏,大也,言能大堯舜之德也。懸鐘、鼓、磬、鐸、鞀,以待四方之士。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以義者,擊鐘;告以事者,擊鐸;語以憂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鞀。一饋而十起,一沐三握發,以勞天下之民。

張居正講評:禹即位以后便改變紀年的年號,因為他的封地在夏,所以以夏為國號。以前舜在位時,以建寅之月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正月為一年的開始,因為其合于時令,便沿用了下來。大禹具有水德而成為天下的君主,水的顏色又為黑,因而便崇尚黑色。祭祀時用的牲畜,毛色必須是黑的,衣服、旗幟、紋章也必須是黑的。天下既然大治,大禹便制作了樂章《大夏》用以紀念。夏是廣大的意思,表示大禹能夠將堯舜的仁德發揚光大。禹又擔心無法了解民情,人民的意見也沒有上達的渠道,于是便將鐘、鼓、磬、鐸、鞀五樣樂器,掛在宮廷的外面,以待四方有才能的人。在懸掛每樣樂器的架子上都刻了字說:有來教誨寡人道德的,則擊鼓;曉諭義理的,則撞鐘;報告事務的,則振鐸;報告憂患的,則敲磬;打官司的,則搖鞀。禹在宮廷里聽見哪一件樂器響了,就知道是什么人有什么事來找他,便安排他們進見,一一陳述。因為總是有人需要接見,吃一頓飯常被打斷十次。大禹勤于接見人民的來訪與咨詢,以天下百姓各得其所,安居樂業為先務,對自己的身體卻不知道愛惜。像大禹這樣賢能的人,仍不敢以成功而自滿,尚且勤于納諫,對于現在的人,賢能不及大禹萬一,就更應該勤勉努力了。

【原文】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左右曰:“罪人不順道,君王何為痛之?”禹曰:

“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寡人為君,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

張居正講評:大禹外出巡狩,在路上遇見一個罪犯,心中不忍,傷痛流淚,便下車來問這個罪犯犯罪的原因。左右的人對大禹的傷痛流淚很不理解,便說:“這個罪犯的所作所為與道理相悖,加以刑罰理所應當,您怎么能痛惜他呢?”禹說:

“以前堯舜在位時,能以德化人,天下的人以堯舜的心為心,都守禮安分,自然也就不犯刑法了。現在,我為君主,不能以德化人,百姓每人以自己的私心為心,辦事不合乎道理,因而犯罪。雖然犯罪的是百姓,但其根源還在于我的仁德不夠,不足以教化百姓啊。這就是我傷痛的原因,傷痛我的仁德趕不上堯舜啊。”

【原文】古有醴酪,禹時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

“后世必有以酒亡國者。”

張居正講評:古時只有醴酒和酪漿,到大禹時有個叫儀狄的人發明了用曲糵釀酒的方法,這種方法釀出來的酒味道甘美,與醴酪不同。禹飲了這種酒,覺得很是甘美,非常喜愛。但他擔心因為酒而妨礙了政事,就逐漸疏遠了儀狄,并戒了酒,不再飲它,并說道:“酒是如此的甘甜可口,后世的君王里一定有因為酒而亡國的。”最初制作酒只是為了在祭祀、宴會時飲用,是很難使人亡國的,但如果貪杯無厭,那亡國也就沒什么不可能的了。圣人在事情剛發生的時候,就考慮事物發展的最后結果,這是因為他們對亡國的結果深惡痛絕,而預先防范。后來,禹的后代桀,果然就是因為建酒池肉林而失去天下的。大禹真是深謀遠慮啊。

【原文】禹南巡狩,會諸侯于涂山。承唐虞之盛,執玉帛?者萬國。禹濟江,黃龍負舟,舟中人懼。禹仰天而嘆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勞萬民,生寄?也,死歸也,余何憂于龍焉。”視龍猶蝘蜓?禹顏色不變。須臾,龍俯首低尾而逝。禹致群臣于會稽,防風氏?后至,禹戮之。

張居正講評:禹即位以后,繼承了舜每隔五年巡狩天下一次的制度,曾到南方去巡視,并在涂山大會諸侯。禹上承唐舜的盛世,自己的功德又足以感動人心,所以諸侯們遠近來服,都來朝見,一時之間到涂山來敬獻貢品的諸侯超過一萬個之多。在大禹巡狩途中,路遇一江,渡江時,忽然有一條黃龍背負他的坐船,船上的人都恐懼失色,獨有禹不變顏色。他仰天嘆道:“我應天命而即帝位,勤勤懇懇一心為民,不敢有一絲懈怠,現在百姓安居樂業,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人生在世,其實就像在外做客一樣,死了便是回到家里來。生是短暫的、無常的,死是永恒的、恒常的,誰也無法避免。就算黃龍將船傾覆,又有什么害怕的呢。”

當時禹看那條龍,就像看蝘蜓小蟲一般,臉色平靜。一會兒以后,那條龍就灰溜溜地離開了,就好像聽見了大禹的言語,而被打敗了,再也不敢為害了。禹又曾在會稽大會諸侯,諸侯們都按時到達了,唯有防風氏自恃其英勇無敵,不遵守大禹的命令,遲到了,于是禹便處死了防風氏,以在諸侯面前立威。

【原文】有典則0以貽1子孫。

張居正講評:禹作為夏朝的創業君主,如果不創立一整套的典章制度、法律制度,則后來的諸王在治理天下時就沒有一定的依據,于是禹便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典章與法度,著錄為教訓,傳于子孫,讓他們世代奉行。夏朝傳世五百余年實有賴于禹所制定的這些制度。

【原文】禹嘗薦益于天七年。禹崩,在位九年,壽一百歲。益避位于箕山,天下之人,不歸益而歸啟,啟乃即天子之位。

張居正講評:益,是禹時的賢相,禹認為他很有才能足以將天下托付給他,曾連續七年在祭天時向天神推薦他繼承帝位。禹即位時年紀已經很大了,所以在位只有九年,享壽一百歲。大禹死后,益不敢接受禹的推薦繼任為君主,于是便效法舜、禹避居到箕山,讓位于禹的兒子啟。然而,天下的臣民感念大禹的圣德,又知道啟是一個賢能的人,于是都歸附了啟,而不理伯益,這樣啟便即位為天子了。

注釋:

相,是相度。

貢,是貢獻。

九州,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隩,是可居住的地方。

章亥、堅亥,都是人名。

玄圭,是黑玉造成的圭。

蒼梧、陽城,都是地名。

醴,是味道淡一點的甜酒。

酪,是用牛馬的奶制作的酒漿。

涂山,是地名。

玉帛,就是《尚書》上的五玉三帛,是諸侯覲見天子時貢獻的禮物。

寄,是寄寓。

蝘蜓,是蜥蝎,形如蝎虎,體型稍大。

防風氏,是大禹統治下的一個諸侯。

典則,是一代的典章制度、法律制度。

貽,是流傳的意思。

帝啟

【原文】元年。啟既即位,乃即鈞臺以享諸侯。時有扈氏無道,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啟召六卿以征之,大戰于甘,滅之。啟在位九年,子太康立。

張居正講評:夏啟王即位之后,四方諸侯都來朝拜,啟便在鈞臺接受諸侯的朝拜。那時候,諸侯中有個名叫有扈氏的,行為乖戾,作威作福,輕侮五行,所作所為都違背了仁、義、禮、智、信“五常”的道理,又廢棄建子、建丑、建寅“三正”,不以夏朝奉行的以建寅之月為一年的開始,其狂妄悖逆到如此的地步。于是,啟率領六鄉之卿統領的六軍去征討他們,大戰于有扈氏的南郊,遂滅亡有扈氏。啟在位九年后駕崩,他的兒子太康繼承了帝位。

注釋:

鈞臺,是臺名,在今河南禹縣。

有扈,是諸侯名,在今陜西戶縣。

威,是作威。侮,是輕侮。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在天有五行之氣,在地有五行之質,在人有五行之理。

怠,是怠慢。棄,是廢棄。

三正,是建子、建丑、建寅三個月,分別對應現在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古人一般選用這三月中的一月作為一年的開始,也就是正月。

六卿,是六鄉之卿。鄉為古代一種社會組織,每一萬二千五百戶為一鄉,每鄉有鄉卿一人,六鄉就有六卿,平時鄉卿掌管各鄉的政令教化,隸屬大司徒,當戰事發生時,一萬二千五百戶每戶出一人為兵,鄉卿則率領這一萬二千五百人出征,這時他們隸屬大司馬。鄉卿與朝廷里的六卿是不一樣的。

甘,是地名,在今陜西戶縣南。

商紀

商是地名,以其始封于此,遂以為有天下之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嘴山市| 类乌齐县| 海丰县| 南江县| 衡山县| 宁夏| 竹溪县| 荥阳市| 凌源市| 寿阳县| 三门县| 洪洞县| 泸溪县| 阿瓦提县| 监利县| 皮山县| 天祝| 曲麻莱县| 沧源| 长兴县| 仲巴县| 垣曲县| 汽车| 南溪县| 锦州市| 全椒县| 贵南县| 雅安市| 富阳市| 阿克陶县| 海兴县| 额尔古纳市| 胶南市| 西贡区| 宜州市| 滕州市| 西充县| 军事| 咸阳市| 富阳市| 龙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