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卷三(1)

周紀

周是國號。

文王、武王

周至武王始受命為天子,然其創造王業,實由于文王,故并記之。

【原文】其先祖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心欣然悅而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避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則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卒,子不窟立,不窟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

張居正講評:周人的始祖是堯時曾任后稷這個官職的棄。棄的母親,是有邰國君的女兒,姓姜,名原,為帝嚳高辛氏的正妃。一日,她跟隨帝嚳出去祭祀天神,以祈求子嗣。忽見路上有個巨人的腳印,心里欣然喜悅,便站到了巨人的腳印里,遂覺身上產生了變化,就像懷孕一樣。十月懷胎之后,生下來一子,這就是棄。不由男女交配,而站在巨人的腳印里就懷孕生子,這是天賜給她的兒子。姜原不知這些,反以為不祥,不肯撫養他。便將棄丟棄在狹隘的路口,牛馬從路口經過時都避開他不敢踐踏;又將他丟棄到沒有人居住的山林里,恰好有很多人到樹林里去伐木,看見棄就將他帶出來;又將他丟棄到溝渠中的寒冰上,鳥雀們就飛來用翅膀庇護他,給他保暖。這些讓姜原非常驚異,終于明白棄是神靈賜給她的,便將棄接回來撫養長大成人。因為她一開始曾打算將他丟棄,所以給他取名為棄。棄在很小的時候,就很有志氣,平常游戲玩耍,也只喜歡種植麻、菽、豆。等到長大成人,遂好耕田務農,根據土地的肥瘠、地勢的高低,分別種植五種作物,凡是適合種植的地方都去種植,這樣五谷茂盛,收獲自然很多,百姓都稱贊他的賢能。在堯統治時期,天下洪水災害頻發,百姓飽受饑餓之苦。堯聽聞他善于耕稼,便任命他為農師,讓他教百姓們耕種,天下百姓都得到他的好處。堯因其教導百姓耕種的功勞,任命他為邰地的諸侯,并讓他的母親與他一起到邰地居住,號稱“后稷”。后稷雖是帝嚳的兒子,但因為他的出生卻被賜姓為姬氏。后稷死后,他的兒子不窟繼承了他的官位。不窟末年,夏朝衰微,不關心百姓的生活,不窟失去官職,逃竄到了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不窟的兒子叫鞠,鞠的兒子叫公劉。到公劉時家業漸漸復興。

周人自后稷以來,歷經唐虞夏商,作為地方諸侯存在了數千年了。到文王、武王時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統一了天下,后世子孫傳承了八百余年,存在的時間在三代里是最長久的。周朝基業的奠基實際上是起源于農業耕種,到后來后世子孫雖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仍不敢忘記農業、耕種是自家基業的根本。《詩經》十五國風中的《豳風·七月》的詩,與《尚書·周書·無逸》的記載,講的都是耕種等農事艱難的事。所以周朝國運綿遠,天命悠長。可見農事為王業的根基,為君主的,必須時時刻刻重視這一根基啊。

【原文】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百姓懷之,多徙而保焉。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國于豳。慶節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費立。差費卒,子毀隃立。毀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立。公叔祖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鬻戎狄攻之,古公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之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歸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賢,亦多歸之。

張居正講評:周自后稷以來,世代農官,到公劉時,他的祖父不窟雖然失去官職,還不得不避居到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但他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將后稷的耕種方法教給百姓。因而百姓感懷他的恩德,紛紛遷到他的周圍居住。

后來周朝興盛,實際上是從公劉得到百姓的擁護開始的。公劉死后,他的兒子慶節繼承了他的爵位,并將都城遷到了豳,即今陜西彬縣。慶節死后,他的兒子皇仆繼承了他的爵位。皇仆傳差費,差費傳毀隃,毀隃傳公非,公非傳高圉,高圉傳亞圉,亞圉傳公叔祖,公叔祖傳古公亶父。古公亶父繼續將后稷、公劉的事業發揚光大,積德行善,力行仁義,國內的百姓都愛戴他。北方的少數民族薰鬻、戎狄,自恃武力強大,前來征伐他,古公亶父以國小力弱,不能與敵人對抗,便將國都遷到了岐山之下。豳地的百姓見古公打算離開,不愿意與他分別,便舉家扶老攜幼地跟隨他遷到了岐山下。那時,古公的賢名傳遍各地,不但豳人跟隨他遷到了岐山,周圍的人也有很多遷到岐山來歸附他。公劉、古公長期與未開化的少數民族生活在一起,當他們剛避居到那兒時,勢力微弱,但他們能以百姓為本,因而才能不為少數民族所同化,反而同化少數民族,使之歸附自己,周代的基業就在于此啊。則民心的歸依,只在于德行的高低,與勢力的大小是沒什么關系的。

【原文】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太任生子昌,有圣瑞。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歷。古公卒,季歷立,是為王季,修古公遺道,篤于仁義,諸侯順之。王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即文王也。

張居正講評: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生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幼子季歷。季歷娶太任,太姜、太任都以賢德而聞名。太任的兒子就是周文王姬昌了。當姬昌出生時,有傳說中的吉祥鳥赤雀銜著丹書飛入宗廟,這是圣王降生前才出現的祥瑞,由此可知周朝將要昌盛了。因為這一祥瑞,古公就打算將國家傳給幼子季歷,以便季歷傳國于姬昌,太伯、虞仲知道古公打算,便避居到了南方蠻荒之地,斷發文身,毀掉自己的外貌,以使季歷能夠名正言順地繼承國家。等到古公死后,季歷沒有辦法推辭,便成為國家的君主,稱為王季。

王季繼承了古公留下的治國方法,以仁義治國,四方的諸侯都歸順他,周遂成為商朝西方諸侯的盟主,史稱“西伯”。王季死后,姬昌繼承君位,是為西伯,即周文王。周朝八百年的統治,實開始于文王。太伯、虞仲的推讓君位,王季的接受,都是天命所歸,不能違背的。

【原文】文王既立,伯夷、叔齊,孤竹君之子也。讓國不仕,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之徒,皆往歸之。

張居正講評:周文王即位后,繼承先代的功業與法度,敬老愛幼,禮賢下士,因此天下的賢能之人都來歸附他,為了接待前來歸附的賢士,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當時有兩個賢人,叫作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兒子,他們將國家讓給了自己的兄弟,隱居起來,不愿意出來做官。后來,他們聽說文王是個賢明的君主,便商議說:“我聽說周文王敬老而愛幼,我們何不去歸附他。”又有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都是當時的賢人,都去歸附他、輔佐他。國家的興亡更替,關鍵在于賢臣的去與留,當時商紂無道,天下賢士都離開商紂歸附周朝,就算周不打算代替商紂,成為天下的君主,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原文】呂望,已年八十余。釣于渭水,西伯出獵,載之以歸,尊為太公。

崇侯虎譖西伯于殷封,紂乃囚西伯于羑里,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之九駟,及奇怪之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大悅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

張居正講評:商朝末年時,呂望已經八十多歲了,年老而懷才不遇,經常在渭水邊垂釣。一天,西伯出去打獵,與呂望在渭水邊相遇了,便與他交談。

一談之下,西伯發現他的才能足以輔佐帝王成就大業,便將他請回了朝廷,尊為太公,對他以弟子老師的禮節相待。后來,紂王處死了與西伯同為三公的九侯、鄂侯,西伯知道這兩人是無辜的,聽見這個噩耗便掩面嘆息。當時有個讒臣名叫崇侯虎,因這件事對紂進讒言說,西伯在背后毀謗他。紂聽完大怒,便將西伯抓來囚禁在羑里獄中,并打算處死他。西伯的大臣閎夭等,日夜憂懼,設計營救西伯。于是,他們背著西伯私自將有莘氏的美女、驪戎的毛色有文彩的馬、有熊的九駟,及各種珍奇之物,通過紂寵信的大臣費仲獻給紂,以免除西伯的罪。紂果然大悅,說道:“只這美女一件,就可以免除西伯的罪了,何況又有這樣多的好東西。”于是,便赦免了西伯的罪,放他回國,并賜以弓矢斧鉞,凡天下諸侯有罪的,他都有權征伐。西伯歸國以后,更加的修德行善,施行仁政。

諸侯見西伯有仁德,都傾心歸附,凡有爭端,都到西伯那兒去請求裁決。到這時人心已經背離商而歸周文王。但史書中所謂“陰行善者”,是說文王積德行仁,不以人們知道為目的,但人們自然感愧,并不像后來那些用陰謀奪取國家的。

孔子說,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他對于文王的心思了解得是非常透徹的。

【原文】于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焉,只取辱耳。”遂還,俱讓其田而不取。漢南諸侯歸者四十國。諸侯以西伯為受命之君,以是年為受命之年。受命凡九年,壽九十七,西伯崩,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張居正講評:文王為西伯,內修仁德外行仁政,四方諸侯,凡是有爭端的都來求他裁決。那時虞、芮兩國的人因為土地疆界的原因經常爭斗,他們便到文王那兒去請求裁決。等到他們進入周的國境之后,看到國內互相謙讓,耕田的互相謙讓田界,行路的年少的讓年老的先行,兩國的人還沒有見到西伯,心里已經感到慚愧了,便相互說:“周人的風俗,謙讓如此,我們卻如此的爭斗不休,這是他們深以為恥而做不出來的事,又怎么能去找他裁決呢!見了西伯,我們只會自取其辱,像我們這樣的小人怎么能夠去君子居住的地方呢。”

于是,他們便分別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對于田界互相謙讓,最后將以前互相爭奪的田作為閑田,都不占有。漢水以南的諸侯聽說了這件事,前來歸附的有四十余國。當時,三分天下,文王有其二矣。諸侯以為文王有德行,乃是天命所歸,應該順應天命即位為天下的君主,因而便以當年為即位之年。文王在位九年后駕崩,享年九十七歲。太子發即位為君,就是武王。當時,紂為天子,文王為西伯,像虞、芮這樣的諸侯,不把人質派往紂而是派往周,漢水南邊的諸侯,不歸附于紂而歸附于周,為什么呢?這是因為紂殘暴無道,文王愛民如子,仁與暴的區別,民心的去留那是很明顯的了,為君主的當以此為戒。

【原文】武王既立,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旦,武王之弟也。召公奭、畢公高之徒,皆左右?武王,率修文王緒業。時商紂無道,九年,武王東觀兵?至于盟津?渡河中流,白魚躍如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

張居正講評:武王既繼立為西伯,仍然沿用文王時期的舊臣,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佐。周公旦,是武王的親弟弟。又有召公奭、畢公高等許多賢臣,都在武王的左右輔佐他,以繼承文王的治國方略,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業。那時商紂淫虐無道,武王即位九年后,打算討伐紂,便率領軍隊向東,行進到黃河的孟津渡口。當武王渡河行到河中間時,忽然有條白色的魚跳入武王的船中,武王低身拾起,就用這魚去祭天。過河后,又有火光自天降下,落在武王居住的屋上,變成了紅色的烏鴉,它的聲音安定而讓人感覺煩躁。魚是有鱗甲的水生生物,象征著鎧甲與兵器,白為商所崇尚的顏色,白魚為武王所取,乃是武王獲勝的吉兆。烏鴉有孝順的名聲,紅色又是周所崇尚的顏色。天降火光,落地變成紅色烏鴉,乃是武王繼承文王未竟的事業,以火德成為天下的君主的征兆。

當時,武王剛率軍出征,而祥瑞先后出現,則周取代商是天命所歸,無可更改的了。

【原文】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

“汝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而歸。居二年,聞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紂兄微子乃抱其樂器而奔周。于是遍告諸侯曰:“殷有罪重,不可以不伐。”

乃東伐紂。

張居正講評:紂行為暴虐,天下離心,當武王陳兵孟津時,前來跟隨武王一起討伐商紂的諸侯,有八百多國,都說紂惡貫滿盈,正當興兵討伐,以救民于水火。武王見當時紂雖無道,但他家祖上德澤深厚,天命尚未完全拋棄他,紂的身邊還有幾個賢臣輔佐,足以維持統治。便對那些前來的諸侯說:“你們不曉得殷商天命未絕,還不是討伐的時候。”便收兵回去了。此時如果紂能知道天下的人都怨恨他,有所畏懼而修仁德行仁政,改變殘暴的行為,那么武王也只能安心地做他的臣子,以侍奉君上的禮節相待了。然而紂卻仍然暴虐如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廉江市| 鄂托克前旗| 江城| 温州市| 乐东| 东宁县| 云阳县| 西林县| 宁夏| 保山市| 永年县| 富平县| 藁城市| 武强县| 凤山市| 靖远县| 石台县| 余干县| 林州市| 盐亭县| 望江县| 兰考县| 赣州市| 萍乡市| 涿州市| 合川市| 凌源市| 湘西| 贞丰县| 汤阴县| 彰化县| 武夷山市| 墨竹工卡县| 清新县| 永年县| 松滋市| 甘南县| 海淀区| 栖霞市| 班玛县| 宁远县|